听了王老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994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了王老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听了王老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听了王老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听了王老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听了王老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了王老师1.docx

《听了王老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了王老师1.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了王老师1.docx

听了王老师1

10月15和16日我参加了在太原举办的全国教育名家山西片区小学精品课的展示。

有幸聆听了仰慕已久的王崧舟老师和于永正老师带来的一系列的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和讲座。

这次王老师所带来的是他在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中的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这一理念是在他所倡导的“诗意语文”基础上对语文文本和教学再一次的升华。

在这次听课和培训中,我如沐春风,使我对语文教学的视野豁然开朗。

在此我对在这次活动中我所学习的内容和思考做以下整理和归纳,为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投身语文教学研究扬起新的风帆。

一、关于“文本秘妙”的解释

1、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

从审美的角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之为“美”。

2、“文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创意。

3、或表现为某种精准、妥帖的语言形式,或表现为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精深的文化,或表现为语言形式和内容的高度融合。

二、指向文本:

微观解读文本秘妙

王崧舟老师主张用语文意识来观照、统摄文本的细读。

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

纵观两天的课堂,几乎每堂课,教师都渗透了语文意识,涉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十之八九都设计了课堂练笔,折射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读写训练的理念。

王老师觉得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是:

细读文本,参透“语”“文”秘妙,寻找言语训练点,用语文的方式参透文本内涵,把语文意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在读写互动中迁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1、细读,文本秘妙

文本细读,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本秘妙。

如《一夜的工作》,“这是一个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段文字的秘妙在于“这是一个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和后面的内容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形成了一种张力。

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使我们会有一种期待,期待它的富丽堂皇,想像该有什么?

可是进去之后,眼前出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大的写字台……而这是中国第一代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办公室,这样大的落差,形成了文章强大的张力。

 2、渗透,语文意识

王老师说,读法决定教法,有什么样的细读姿态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教学。

而我们阅读教学的任务则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思路,学习文章结构等,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3、迁移,读写互动

将读到的文本秘妙,迁移到生活中来,是读写互动,比读写结合更高层次。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文章结构为“点燃火柴——出现幻觉——火柴灭了”。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

小女孩仅仅只有这四个梦想吗?

肯定还有很多的梦想,让我们帮帮她,让曾经出现在他脑海中却不曾实现的梦想都写出来。

学生想像写话。

假如我们的教学到此为止,是读写结合。

还得走回来,这才是读写互动。

教师可以问:

孩子们,那么多梦想都无法实现,为什么没写你们想像到的,而仅仅写了文章中的四样呢,为什么?

答案其实在故事的第一大段,这是本文的文本秘妙,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前面伏笔“冻得青一块”是照应下文的“火炉”,“饿”对应“烤鹅”的幻想,“除夕,平安夜”照应了“圣诞树”,“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照应了“出现奶奶”的幻觉。

小说本身就有伏笔,这就是经典,这样的地方,应让孩子们再去感悟。

三、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拿到一篇文本,首先要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可以教给学生什么。

运用自身已有的语言文学知识和阅读经验,从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等诸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

这其中,应尤为重视以下两点:

1.关注文体,把握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

叙事,我们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写景,我们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诗歌,我们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等等。

2.知人论世。

一是要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写作背景、个性特点等等,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的言语形式有独到的、深刻的发现。

二是要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文章在言语表现形式方面,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

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可以说,一词入口,百味皆生。

有些词语,孤立地看,平淡无奇,但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变得别有情味,境界大异。

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

2.典范的、优美的句式、语段

   一、二年级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三年级要重点关注典型的语段;中高年级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3.新鲜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语言

   4.精巧的构思、谋篇布局、精心的选材、命题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

也就是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

   《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的题目别有意味。

它既和第一件事相契合,同时也凸显出林肯身上的可贵品质、出众才华和伟大成就。

这篇文章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何选材:

第二件事看起来和第一件事和题目关系不大,但实际有内在的关联。

5.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

   《船长》中船长和大副的对话没有任何提示语,是因为情况危急;《诚实与信任》中小红车的主人和“我”的对话没有任何提示语,是因为两人在打电话。

   课文中的选文往往是名家名篇,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很多方面的言语表现形式值得学习、积累。

面对这么多的言语形式,到底该如何选择?

他认为要做到四个联系:

   

(1)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

     

(2)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贴近学生的临近发展区为选择标准。

     (3)联系文章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个性特点。

   《我和祖父的园子》中为什么选取第十节为重点,因为这自由、率性、洒脱、诗意的文字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

   (4)联系课后练习设计,确定重点训练项目。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我们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

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我们将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文本秘妙”也并不“玄妙”,她其实就在我们潜心文本曼妙的文字、篇章、内容、形式过程凝炼出来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将这些“语文的东西”渗透进学生的血液中,滋养孩子们的语文根脉,让其在学习语文中获得最纯实的快乐和灿烂的阳光。

我想,借用《小学语文教师》总编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作为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懈的追求——“生命,因语文而精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亲自执教三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学习写人物对话》,还作了一场题为《强化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扎实抓好语文》的习作讲座,受益不少。

现在对于老师的讲座进行整理,让自己在往后的习作教学中进行吸收,消化。

很惭愧,教了十年的语文课,对“语文教什么”这个大目标从未认真思考过,只是很感性地认为语文就是把该写的字写会,学生能说会道,作文水平差不多就行。

听了于老师的讲座,很庆幸自己对语文教学的定位还算准确,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多把背诵的任务留到课外;堂堂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常常是一册书学完了,有的学生读起课文还是多字丢字。

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班级授课制的局限,还美其名曰“教学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现在,我意识到这其实是教学理念和责任心的问题,是过关意识的淡薄。

平时,我多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得如何,很少想到学生的接受差异;只满足于“讲过了”、“练过了”,对于学困生却总是以各种借口推拖教师本身的责任。

怎样才能过好语文学习的“关”呢?

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几个方面:

一、什么是目标意识?

   什么是目标意识:

从教师这个角度上说,就是要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就是知道语文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目标

1.大目标:

识、写、读、背、说、作、习。

(即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习作、习惯。

  简而言之:

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要而言之:

听读和说写。

2.小目标:

即每篇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有不到位。

 三、过关意识(落实意识)

过关即是落实,不满足于“讲过了”、“练过了”,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

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

阅读要过“五关”。

1.过字、词关

(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

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2)每课过关、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

(3)过写规范字关:

描、仿、临,持之以恒。

(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

 2.朗读过关

(1)意义: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b.朗读是内化语言的桥梁;

          c.朗读是理解的需要;

          d.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2)朗读要过正确关、流利关、停顿关、语气自然关、初步读出感情关。

(3)策略:

a.摒弃繁琐的分析,以读代讲,以讲助读,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b.“跟我读”

c.把朗读纳入考试。

3.过背诵关

严格要求,严格把关,检查背诵。

4.过课外阅读关

80首古诗,150万字课外阅读量要过关。

策略:

a.师生共读

     b.举办读书会

     c.“强迫”加引导

      d.抱着学习写作文的目的读课外书——要意文兼得。

 5.过阅读方法关

  

(1)读书做记号、加批注

  

(2)边读边想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作文教学要过“四关”

   1.一、二年级过写话关

  策略:

读写结合、听写结合、天天练习。

(如每日一句。

  2.三、四年级过“部件”关

a.六个部件:

动物、植物、人物外貌、人物对话、景物、小事。

    b.过基本格式关

    c.初步读懂一些基本段式和修辞方法

   3.五、六年级过篇章关

  如:

文章的结构,段与段间的过渡,开头结尾的方法,上下文的照应,如何围绕中心写文章,必要的修辞方法等。

最重要的是字数关,具体关,通顺关。

  4.过修改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修改的方法:

再念,再念,再念。

——叶圣陶

语文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对于阅读分析就要适可而止,要在阅读上讲求深度,品味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品味阅读就是加批注。

教语文就要有情,“情”是教育的水,无情就是池子里没有水,干涸了。

学语文总体讲就是涵养,学语文不在于学生培养了哪些思维,不在于学生会有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有了多少丰富的涵养。

这种涵养是他一生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