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883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docx

读书与做人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

读书与做人——2014时评(美文)专题阅读

(2)

读书与做人——2014时评(美文)专题阅读

(2)马恩来特色语文工作室

读书与做人

——2014时评(美文)专题阅读

(2)

目录

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付长芳)

论读书之读好书(周国平)

读书好与把书读好(曹文轩

读书与做人(钱穆)

不读书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脆弱(朱学东)

【导读】

本专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评,而是关于读书的专题文章。

除了第一篇《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是网上盛传的一篇散文,其他四篇都是名家谈读书与做人的经验体会。

其中有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的《论读书之读好书》,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的《读书好与把书读好》,资深媒体人朱学东的《不读书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脆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读书与做人》,这些名家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读书与做人的道理。

特别是钱穆先生的《读书与做人》早年的演讲词,以其丰富的学养和诚恳平和口吻,苦口婆心地畅谈读书的价值意义,并教后辈如何选择读书,如何做人。

大师风范与教诲让人如沐春风。

今在开学之初选编该专辑,意在新学期里,我们要坚持与智者同行,与书籍相伴。

在日益浮躁和碎片化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培养情趣,提升境界。

把自己培养为博学、谦逊、高雅、富有悲悯情怀的人。

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

付长芳

《红楼梦》里说:

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

书卷气就是这样一种内外一致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可以作为年轻人培养气质的目标。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

一位学者,在谈及学习和修养时说:

人要有点儿书卷气。

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

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

书卷气自有一种迷人的优雅。

拥有了书卷气,便消除了傲气、娇气、霸气、激愤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小市民气;拥有了书卷气,便增加了静气、秀气、灵气、自在气、文明气、富足气、高贵气、泱泱大气。

一部经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敌国、贵比王侯了。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

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在寒冷的冬天送来温暖,在炎热的夏季泼洒凉爽;在你痛苦的日子递上安慰,在你快乐的时候播放笑声。

从书中,你看遍悲欢离合,享尽侠骨柔情。

书,让我们充实。

阅读,让我们睿智;书,让我们谦和;阅读,让我们博大;书,让我们思接千里、视通万里。

阅读,总是漫步于我们的心间,让我们永不孤独。

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古典文化充满了精华和珍品,我们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

在浩瀚无际的书的海洋里,熏染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

陶醉于古人绝妙的文字之中,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俊逸、宋词的雄阔、元曲的典雅、明清小说的厚重,会奔腾而来,尽收眼底。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书卷气,不但要爱读书,还要善读书。

唐代皮日休认为,书籍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

所谓善读、善服,包括许多内容,我看主要有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

读书具备了这三点,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

读书妙决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字。

茅盾的穷本溯源,是为求通;华罗庚的厚书薄读,是为求通;钱钟书的取长补短,是为求通;秦牧的牛嚼鲸吞,是为求通;冯友兰的知音解味,是为求通。

把握了通的原则,我们在读书中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

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我们追求的。

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这是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一束彩虹,这是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一道闪电,这是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一抹晚霞。

这份美好牵引着你读下去,精气神就会渐入佳境。

打开书,便打开了一扇面对世界的窗口,你读天,无际的长天予你灵性;你读地,宽厚的大地赠你理性。

打开书便打开了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浓郁的书卷气了。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

书卷气不可自封,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

从来读书长精神,应与书籍伴终身。

(来源:

《做人与处世》)

【思考探究】

1、为什么说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

2、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书卷气?

3、

认为读书妙决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字,请结合你的个人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论读书之读好书

周国平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

按:

围绕世界读书日,各地举办种种热闹的活动。

我的担心是,当这些热闹沉寂下去了,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一如既往地不爱读书。

当然,那些爱读书的人也一如既往地爱读书。

所以,虽然世界读书日已过,我仍要继续发表这些论读书的文字,因为我的意图只是和后者交流。

费尔巴哈说:

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

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

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

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

因为它在那里。

别的山峰不存在吗?

在他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

爱书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

非最好的书不读。

让我们去读最好的书吧,因为它在那里。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

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中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

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

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优秀的书籍组成了一个伟大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

你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于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

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它等于不存在。

人们孜孜于享用人类的物质财富,却自动放弃了享用人类精神财富的权利,竟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么大的损失。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

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

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

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

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

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

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

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

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

不,不只是记录,当我读它们的时候,我鲜明地感觉到,在写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

这些书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们存在着,等着我去把它们一本本打开,无论打开哪一本,都必定会是一次新的难忘的经历。

读了这些书,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有的人生活在时间中,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

有的人生活在空间中,与周围邻人俗士相往还。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

一本好书在评论界遭冷落或贬斥,却被许多无名读者热爱和珍藏。

这种无声的评论在悠长的岁月中发挥着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了书籍的生命。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含金量。

世上许多书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废矿,可怜那些没有鉴别力的读者辛苦地去开凿,结果一无所获。

含金量高的书,第一言之有物,传达了独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练,赋予了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简洁的形式。

这样的书自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过目难忘。

我的体会是,读原著绝对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种思想的原创力量和鲜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付骨架,躯体某些局部的解剖标本,以及对于这些标本的博学而冗长的说明。

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

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伟人总是比那些包围着他们的秘书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难恰恰在于怎样冲破这些小人物的阻碍。

可是,在阅读中不存在这样的阻碍,经典名著就在那里,任何人想要翻开都不会遭到拒绝,那些爱读二三手解读类、辅导类读物的人其实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

书太多了,我决定清理掉一些。

有一些书,不读一下就扔似乎可惜,我决定在扔以前粗读一遍。

我想,这样也许就对得起它们了。

可是,属于这个范围的书也非常多,结果必然是把时间都耗在这些较差的书上,而总也不能开始读较好的书了。

于是,对得起它们的代价是我始终对不起自己。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所有的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

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不过这就对了。

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如此。

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

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

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

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

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强调,一定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读者,而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罢了。

【思考探究】

1、认为非最好的书不读,他的理由是什么?

2、

请你谈谈对文中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

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

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这句话的理解。

3、请你结合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

读书好与把书读好

曹文轩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将读书当做一种信仰来看待。

尼采言:

上帝已经死亡。

于是,世界觉得此事十分严重。

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

这个虚设的上帝去了就去了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是还有书在吗?

书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依托。

我们何不将书也看成是上帝?

而且这是可以与我们平等对话的可亲可爱的上帝。

寂寥无依的夜晚,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向它毫无保留地倾诉,并可得到它的指引。

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

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

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

沐浴双手,然后捧卷。

在一番庄重肃穆的感觉之中,你必将会得到书的神谕。

我们对读书作了如此一番几近诗化的赞美,却并不含这样的意思:

读书便是一切,读就是一切。

从长知识、增智慧、养精神诸方面讲,不是单纯的读书就能达到完满境界的。

还得有人生的经验垫底,才能将书读好。

人生的经验越厚实,书就读得越好。

世界上凡读书读得好的人,在人生的经验方面都不是很简单的人。

经验决定着读书的成效。

而读书的成效又而影响人生经验的深度与广度。

如此这般,那书读得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读书本身来讲,自然还得有所讲究。

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

读书应有停顿--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

当然,一般大众的阅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

大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应作两回事看。

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俗众读书的本意了,他们的本意是消遣。

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上。

读书人的读书带了联想与思考的痛苦。

他们的阅读快感,不是在被动接受上,而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的过程中。

这就像两个儿子接受遗产,大儿子仅仅看到了他所继承的那部分产业,而二儿子却把他继承的那部分产业当成了资本,而看到了投资后的扩大、再扩大的辉煌景象。

读书人得有那二儿子的活泛思路与主动精神。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

但他们的读书似乎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

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那便条写了五千余字)。

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象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

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人们第一句话便是:

此人读书很多。

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

那文章只是别人言论的联缀与拼接,读来实在觉得没有意思。

读书不是装书。

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

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的。

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

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从前有不少人琢磨过如何读书。

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段文字:

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甯之门,尝云:

‘予少年时读书有五失:

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袁氏之言,我虽不敢全部苟同,但大都说在了读书失当的要害之处。

而其中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我以为是读书的大忌。

更有甚者,还有读书把人读糟了读坏了的。

周作人当年讲:

中国的事情有许多却就坏在这班读书人手里。

抽去这句话当时的具体所指,抽象一点说,这句话倒也说得通:

中国的事坏在一些读书人手里的还少吗?

这文章前后两部分似乎有些矛盾。

但我以为,我必须这样做。

我当为读书竭尽赞美之辞。

但又明说:

不是所有读书和所有读书人都可配得上如此赞美的。

这文字的背后藏了一个企图:

但愿天下读书人,都能将书读好,都能达抵那些个被我赞美的境界。

【思考探究】

1、读书好和把书读好有什么不同?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把书读好?

3、请就文章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读书与做人

钱穆

(钱穆(1895~1990)国学大师。

本文是钱穆先生1959年5月26日在香港苏浙公学讲演词)

今天在这讲堂里有年青的同学,有中年人,更有老年人;真是一次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盛会。

如按年岁来排,便可分三班;所以讲话就比较难。

因为所讲如是年青人比较喜欢的,可能年长的不大爱听;反之亦然。

现在我准备所讲将以年长人为主,因为年青人将来还得做大人;但年老了,却不能复为青年人。

并且年幼的都当敬重年老的,这将好让将来的青年人也敬重你们。

至于年老的人,都抱着羡慕你们年青人的心情,自然已值得年青人骄傲了。

我今天的讲题是读书与做人,实在对年青人也有关。

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

我们也不能因为日渐长大成人了,就认为满足;人仍该要自己做。

所谓做人,是要做一个理想标准高的人。

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学、努力做。

所谓学到老,做到老,做人工夫无止境。

学生在学校读书,有毕业时期;但做人却永不毕业——临终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该做;所以做人须至死才已。

现在讲到读书。

因为只有在书上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高标准的人;诸位在学校读书,主要就是要学做人;即如做教师的亦然。

固然做教师可当是一职业;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职业仅是为谋生,当知职业也在做人道理中。

做人理当有职业,以此贡献于社会。

人生不能无职业,这是从古到今皆然的。

但做一职业,并不即是做人之全体,而只是其一部分。

学生在校求学,为的是为他将来职业作准备。

然而除在课堂以外;如在宿舍中,或是在运动场上,也都是在做人,亦当学。

在课堂读书求学,那只是学做人的一部分;将来出了学校,有了职业,还得要做人。

做人圈子大,职业圈子小。

做人当有理想,有志愿。

这种理想与志愿,藏在各人内心,别人不能见,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因此,读书先要有志;其次,当能养成习惯,离开了学校还能自己不断读书。

读书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从读书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进。

惟在离开了学校以后的读书,实与在学校里读书有不同。

在学校里读书,由学校课程硬性规定,要笔记、要考试,战战兢兢,担心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好像在为老师而读书,没有自己的自由;至于离了学校,有了职业,此时再也没有讲堂,也没有老师了,此时再读书,全是自由的,各人尽可读各人自己喜欢的书。

当知:

在学校中读书,只是为离学校求职业作准备。

这种读书并不算真读书。

如果想做一位专门学者,这是他想以读书为职业;当知此种读书,亦是做人中一小圈子。

我们并不希望,而且亦不大可能要人人尽成为学者。

我此所讲,乃指我们离开学校后,不论任何职业、任何环境而读书,这是一种业余读书,这种读书,始是属于人生的大圈子中尽人应有之一事;必需的,但又是自由的。

今问此种读书应如何读法?

下面我想提出两个最大的理想、最共同的目标来:

一是培养情趣。

人生要过得愉快、有趣味,这需用工夫去培养。

社会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觉得人生乏味,对人生发生厌倦,甚至于感到痛苦。

譬如:

我们当教师,有人觉得当教师是不得已,只是为谋生,只是枯燥沉闷,挨着过日子。

但当知:

这非教师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

今试问:

要如何才能扭这心理,使他觉得人生还是有意义有价值?

这便得先培养他对人生的情趣;而这一种培养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读书。

二是提高境界。

所谓境界者,例如这讲堂,在调景岭村中,所处地势,既高又宽敞,背山面海;如此刻晴空万里,海面归帆遥驶,或海鸥三五,飞翔碧波之上;如开窗远眺,便觉眼前呈露的,乃是一片优美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即或朗日已匿,阴雨晦冥,大雾迷蒙,亦仍别有一番好景。

若说是风景好,当知亦从境界中得来;若换一境界,此种风景也便不可得。

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两种境界并不同。

并非住高楼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没有。

也许住高楼华屋,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并不好。

或许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环境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却尽好。

要知人生境界别有存在。

这一层,或许对青年人讲,一时不会领会,要待年纪大了、经验多、读书多才能体会到此。

我们不是总喜欢过舒服快乐的日子吗?

当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会多情趣,觉得快活舒适。

若我们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该好好学做人;要学做人,便得要读书。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

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

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几十万人之多,然而我们大家的做人境界却不一定能高,人生情味也不一定能深。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

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他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

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

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

当然,历史上有不少人物,他们都因做人有独到处,所以为后世人所记忆,而流传下来了。

世间决没有中了一张马票,成为百万富翁而能流传后世的。

即使做大总统或皇帝,亦没有很多人能流传让人记忆,令人向往。

中国历代不是有很多皇帝吗?

但其中大多数,全不为人所记忆,只是历史上有他一名字而已。

哪里有读书专来记人姓名的呢?

做皇帝亦尚无价值,其余可知。

中马票固是不足道;一心想去外国留学、得学位,那又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呀?

当知论做人,应别有其重要之所在。

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人,培养情趣,提髙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

各位如能在各自业余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

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层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

究竟当读哪些书好?

我认为:

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一是修养类的书。

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

栽花尚然,何况做人!

当然更须加倍修养。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

首先是论语。

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

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

再次是孟子。

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

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化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

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只这样一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毎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在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

这只是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

孟子曾说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连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乐事;那么,看电影、中马票,又算得什么?

但究竟孟子所说的那三件乐事是什么?

我们不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那实在是有意义的。

人生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偿,你始觉得仍然不快乐——即使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

我们试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

做人确会有不快乐,但我们不能就此便罢,我们仍想寻求快乐。

人生的真快乐,我劝诸位能从书本中去找;只化三两块钱到书店中去,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久之也有无上享受。

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

一部庄子,篇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

要知:

即是一大学者,他读书也会有不懂的;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轮渡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