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752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学校

主备人

学科

数学

版本

苏教版

总课时

3课时

年级

六年级

上(下)册

下册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统计

课型

新授课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1、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能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3、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单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同时,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段编排:

第一段是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二段是初步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教学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3、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例1和练习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例2至例4以及练习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

4、教学建议:

1.以百分数的知识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理解图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并利用这些百分数进行相关的计算,不要求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两方面的练习内容。

一是从统计图中各个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数据出发,进行分析与解释。

二是看图估计或计算。

2.联系现实的素材,教学众数和中位数。

教学众数,要让学生领会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得出众数的方法。

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众数概念——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其次要知道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不管这个数出现了几次,只要比其他数出现的次数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题还要求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联系实际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体会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众数。

5、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3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扇形统计图1课时

众数和中位数2课时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第76~~78页的例1以及“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五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消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绘数据的特点。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温故引新

1、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统计图?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2、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教师板书。

二、教学新课

1、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看图师讲解:

从上面这些统计图可以看出,每个统计图都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1:

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盆地18.8%

高原26.0%

丘陵9.9%

(2)提问:

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呢?

图中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呢?

各个部分又表示的什么呢?

(3)引导学生讨论后小结:

这个圆表示我国国土总面积;圆中各部分分别表示我国盆地占总面积的18.8%,高原占总面积的26.0%,平原占总面积的12.0%,山地占总面积的33.3%,丘陵占总面积的9.9%.

提示:

像上面这样的统计图形叫做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4)让学生继续观察上面的统计图,并提问:

你能从图中看出各部分的关系吗?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呢?

(5)学生观察并说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后,归纳:

我们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来确定他们的大小关系,也可以通过观察圆中扇形的大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6)指出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出示下面表格,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并填入表格。

地形种类

山地

丘陵

高原

盆地

平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

(7)学生完成后,提问:

你们从上面的统计表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这样的信息在扇形统计图中能够看出来吗?

(8)学生回答后,小结:

扇形统计图是通过直观的形式描述数据的,我们能直观的看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但是具体的数据是多少还得通过计算得出来。

(9)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同学们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了。

三、课堂巩固

1、集体练习

做“练一练”第一题。

(1)让学生讨论并说一说从统计图中能知道些什么,然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适当说明。

2、个人训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的内容。

(2)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特点:

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条形统计图特点:

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量的多少,量与量的差别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特点:

能清晰地显示统计量的变化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第79页的例2以及“练一练”,完成练习十六的第一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理解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经历运用数据的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具体的情景灵活地选择众数来反映数据的不同特点。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1、提问:

同学们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啊?

2、对科学感兴趣的同学们最近做了一个实验,用20粒黄豆种子做了次发芽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试验结果吧!

2、探究新知

1、展示例2

试验表格

姓名

发芽粒数

姓名

发芽粒数

张志明

17

史京京

17

王平

13

黄刚

3

李梅

17

陈敏

16

仇晓芳

9

马海涛

17

赵倩

17

提出要求:

观察这组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提问:

做实验的9人中,发芽()粒的人数最多,有()人。

小结:

在这些数据中,17出现的最多,我们就把17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板书课题:

认识众数

2、提问:

你能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学生独立算,指一名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讨论:

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

各表示什么意义?

全班交流讨论,小结:

平均数表示的是做的试验中平均发芽的粒数,众数表示的是做实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最多。

追问:

用哪个数据代表9个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

全班讨论,引导:

高于平均数的有几个?

低于平均数的有几个?

小结:

由于这组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造成了高于平均数的数据有6个,低于平均数的只有3个,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所以用众数代表同学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更加合适。

3、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一题。

读题,让学生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

并让学生说出理由。

追问:

什么样的数叫做众数?

2、“练一练”第二题。

出示题目提问:

你认为这家鞋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士皮鞋?

为什么?

小结:

“25.5cm”的鞋一共售出48双,也就是“25.5cm”这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尊多,所以“25.5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一题。

学生独自完成第1小题,汇报交流。

提问:

这里的众数和平均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再问:

那组身高的众数更加具有代表性?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指出:

女生组身高的众数更具代表性,因为10个数据中,148厘米在女生组身高数据中出现的次数要多一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的意义:

表示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第80页~82页的例3、例4以及练一练,完成练习十六的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结合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中位数来反映数据的不同特点。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1、提问:

同学们,你们课外活动都喜欢做什么啊?

(学生发言)。

2、六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进行了一次跳绳比赛,看谁在1分钟内跳得最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跳绳成绩吧!

2、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单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成绩/

102

170

96

90

97

106

110

182

100

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这组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全班讨论,提问:

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引导: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办法?

全班讨论后,小结:

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学生按上述方法求得结果后,提问: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

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指出: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

板书:

认识中位数

(2)提出要求:

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

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

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一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

后面呢?

指出:

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进一步指出: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

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提问: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他的成绩怎么样?

(3)启发:

现在你认为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后总结:

因为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的水平高于平均数,而有7个数据的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数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水平,因而是不合适的。

追问:

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

仔细观察一下,9个数据中,哪些数据显得特别?

小结:

平均数之所以远远高于中位数,是因为9个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大于其他的数。

2、教学例4

(1)出示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一分钟跳绳成绩单。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成绩

106

99

104

120

107

112

33

102

97

100

(2)提示:

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

处于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

(3)学生讨论后指出:

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4)引导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04+102)÷2

=206÷2

=103

所以中位数是103.

(5)讨论:

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

其他女生呢?

3、课堂练习

1、练一练

(1)学生独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讨论:

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比较合适?

小结:

因为低于平均数的只有两个数据,而高于平均数的确有7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水平,也就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练习十六第2题

(1)让学生分别求出表中把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讨论:

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明确:

平均数是22秒,低于平均数的数据有3个,而高于平均数的数据有5个,所以用平均数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不太合适,而用中位数代表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1)让学生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组织学生讨论

(3)明确:

因为这组数据中,低于平均数的有7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而中位数两侧的数据大小也不够均衡,所以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4、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量?

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

的数称为中位数。

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如例4的中位数:

(104+102)÷2

=206÷2

=103

中位数的意义:

表示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课后反思】

 

参与备课人简评(加黑加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