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548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docx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

小学作文辅导——记事

(1)

什么是记事作文,怎样写好记事作文

写事记叙文是一种把事件作为主要记叙对象的记叙文。

这类文章,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

它的明显特点是:

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

《第一次跳伞》

今天,我们第一次练习从飞机上跳伞。

到了机场,看到飞机早就停在起飞线上等着我们了。

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今天的天气多好啊!

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了空中。

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宛如一座座覆盖着白雪的小山。

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公路像一条带子,汽车像小甲虫,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伞兵长走到我跟前,凑近我的耳朵大声说:

“小葛,不要慌,要沉着!

”我点了点头。

跳伞预备铃响了。

我们立刻列队站在打开的舱门旁边。

伞兵长大声喊:

“预备——跳!

”第一名往下一跳,嗖的一下,不见了;第二名、第三名,紧跟着跳了下去。

第四名就是我。

我来不及想什么,也跟着跳出了机舱,两脚凌空,感到有点儿眩晕。

过了几秒钟,好像有人在我背后使劲一拉,降落伞张开了。

我睁开眼睛。

啊!

我飘在空中了。

四周是蓝天白云,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

我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我飘飘悠悠地往下降,脚一着地,心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

营长给我戴上了第一次跳伞纪念章。

班长握着我的手,连声问:

“怎么样,怎么样?

我高兴地回答:

“还好,就是刚出舱门的时候头有点儿晕,心里有点儿紧张。

“这是因为你第一次跳伞啊!

”班长高兴地笑起来。

我抬头望着蔚蓝的天空,望着飘浮在高空中的朵朵白云,真不相信自己是从白云上面降落下来的。

点评: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第一次跳伞的事。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到机场看见的情景;接着讲飞机到了高空见到的景物;再讲怎样跳伞;再讲降落伞张开后的情况;最后讲着陆后的情况。

文章扣住“第一次”,具体清楚地叙述了第一次跳伞的经过,写出了第一次跳伞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中的写人、状物、绘景,都是为了表现事件的意义。

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

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

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

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一次棋赛

我从小就喜欢下象棋。

小时候我常看爸爸和别人下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一点。

平常一有空闲儿,总爱玩上一盘。

后来,越玩越觉得有意思,就用心琢磨起来。

我还真为下棋动过一番脑子,下过一番功夫呢!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早早起来,把屋子收拾干净,又扫了扫院子,把作业写完,就和爸爸玩起象棋来。

我先走了一步,把“当头炮”对准了爸爸的“兵”,爸爸赶紧跳“马”,好像是开棋的老套数。

相持了一阵之后,局面已经拉开,我又走“车”,爸爸也走了“车”,我随即把“车”放到“前沿阵地”上。

爸爸怀疑地望了我一眼又把“马”跳了一步。

我认真地看了看“阵地”,又想了想,把“车”放到空虚的地方。

爸爸调来了“马”,想踩我的“车”。

我躲过了爸爸的攻势。

爸爸见跟踪不上,没有继续紧逼,却把他的“炮”调到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棋盘边上。

我琢磨了一下爸爸的用意,猜透了他的“调虎离山计”。

我没理他,却拱了“卒”。

爸爸也琢磨了一会儿,但没识破我的花招,高兴地用“马”踩了我的“炮”。

这一下,爸爸可上了我的当。

但我还是慎重地看了看整个棋盘,又看了看他的“马”和“马”周围的情况,估计了爸爸下两步的走法,觉得没有什么威胁;而他的“马”已经走开,后方空虚。

我就大胆地抽“车”落底,而我的炮也同时瞄准了爸爸的“车”。

爸爸沉思了一会,轻轻地把“象”飞了起来,堵住了我的“炮眼”,也减少了我的“沉底车”的威力。

但这样一来,爸爸的步调被我打乱了,失去了主动权。

从此,爸爸只能招架,不能还手了。

不一会儿,我就取得了这次棋赛的胜利。

 我非常高兴。

因为爸爸从来都是很轻易地战胜我,今天却败在了我的手下,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这盘棋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多动脑筋,掌握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能做好。

点评:

这篇作文一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写的是小作者喜欢下棋和这一次比赛之前的简单情况;第四、五自然段写的是象棋比赛之后小作者喜悦的心情和体会。

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写的是这次比赛的经过。

这一部分的描写是很具体的。

具体描写了爸爸使用的“调虎离山计”,也具体描写了小作者想出的“花招”,并且具体交代了小作者战胜爸爸所采取的招法。

这几个方面不是三言两语地一带而过,而是一步一步地按照下棋的过程进行了描写。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课文《第一次跳伞》就是运用顺叙的方法写的。

它顺着跳伞这件事固有的次序,写了“到机场”、“飞机起飞”、“跳伞”、“着陆后”等全过程。

其中着重写了“跳伞经过”:

准备跳伞一跳出机舱→飘在空中→双脚着地。

也是按事情发展的实际过程顺叙,写得有条不紊。

更重要的是:

全文能紧扣“第一次”跳伞所特有的感受来写,在顺叙中突出重点。

“飞机起飞”时重点写了在空中看地面的新奇感觉;“跳伞经过”着重写在半空中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着陆后”主要写愉快轻松的心情。

经过这样剪裁处理,避免了顺叙的文章容易出现的“平铺直叙”的弊病。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运用倒叙写法是从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出发的。

我们不能把事情的结果随便提到前边,应该是这个结果特别打动人,才把它放在开头写,这样文章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

另外,运用倒叙写法,要注意倒叙与顺叙的衔接自然,注意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文章才显得严谨。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这样写的。

它的开头是: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先写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去世了,这是这篇文章中事情的结果。

人们读了这一小段,不禁会想:

李大钊同志是怎样被捕的呢?

他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得怎么样?

文章采用了倒叙手法,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悬念。

然后接下去,作者再用顺叙的方法回过头来写李大钊被捕的前后经过,一直写到他为革命光荣牺牲,使文章产生更显著的感人效果。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

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

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

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点评: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

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

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

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买 冰 棒

盛夏的一天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烘烤着大地。

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只有路边的树木顽强地挺立在阳光下。

它的身边留下了一片阴凉,让又热又累的人们稍微休息一下。

我手里拿着刚买的一本《优秀作文选》,急冲冲地走着。

尼龙丝连衣裙早已湿透了,脸上汗珠滚滚,喉咙仿佛在冒烟,我难受极了。

树荫下,一位年过花甲、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不停地叫着:

“冰棒,奶油冰棒……”

我不由自主地走到老大爷身边,“喂,买根冰棒。

”我把五个一分的硬币,往冰棒箱上一扔。

四个硬币落在冰棒箱上,就势躺倒不动了,还有一个硬币顽皮地在冰棒箱上跳了一下,落在地上,滚了两步,钻进了石缝里。

“小朋友,少一分钱。

”老大爷和蔼地对我说。

“钱在地上,你没看见?

”我生气地说。

老大爷看了我一眼,只好慢慢地弯下腰从石缝中取出钱,拿了一根冰棒,剥了纸,递给我。

我接过冰棒,头一扭,悠闲地边走边吃。

走了几十步,忽听后面有人喊:

“小朋友,小朋友……”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老大爷。

只见他面颊上汗珠直往下淌,急急向我追来。

我很纳闷,“难道……”我犹豫了一下,停下脚步。

老大爷走到我跟前,向前伸出的手里拿着一本书,笑着对我说:

“小朋友,这是你的书吧?

我恍然大悟,连忙接过来,红着脸,嗓眼哽咽着:

“是,老大爷,我……”“当学生的可不能丢了书啊!

”老大爷语重心长地说。

我呆呆地伫立着,抬头望去,老大爷已经远去了。

我望着他的背影,百感交加,我这个平时不爱流泪的人,此时两颗又大又热的泪珠夺眶而出,挂在面颊上……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

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

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

例如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

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

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

不是的。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

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

他的雕像却没有手。

他的手呢?

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

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

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

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

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

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

“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

”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

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点评: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

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

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

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例如下面这篇文章就犯了详略不当的毛病:

我的妈妈身体很弱,每年冬天都要生病。

今年冬天,妈妈又生病了。

爸爸总是说要买鸽子给妈妈补补身子,可妈妈总是不舍得,不让买。

还说什么,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

还常教育我要节约。

有一天,我正在阳台的这间屋里看书,突然听到阳台上传来了一阵“啪啪啪”的响声,我觉得奇怪,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只鸽子。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想:

这下可以用这只鸽子给妈妈补补身子了。

于是,我扑了上去,捉住鸽子拎起就往妈妈的房间跑去,嘴里还大声喊:

“妈妈,您看我给您弄来了什么?

妈妈回头一看,见是只鸽子,问道:

“从哪里弄来的?

”我把鸽子的来历告诉了妈妈,妈妈不高兴地说:

“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拿。

”要我把鸽子放回去。

于是,我和妈妈来到阳台,把鸽子放回了蓝天,鸽子在我家周围的上空盘旋了一圈,“咕咕”地叫着,仿佛在感谢妈妈,赞扬妈妈。

现在,我还在想念这只鸽子,不知它找到家没有,也不知道它情况好吗?

我真希望能再见到它。

点评:

这篇文章记叙了妈妈让“我”把捉来的鸽子放掉这样一件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妈妈教育我不要贪小便宜。

但由于小作者写时不分主次,抓不住重点,该详写的没有详写,该略写的又没略写,甚至把不必写的也写上了,以致文章的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明确。

原文第一自然段中:

“还说什么,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

还常教育我要节约。

”这两句话应删去,因为这两句话游离了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话不要写。

原文第二自然段是交代鸽子的来由,以及“我”高兴的心情。

这属原因的叙述,与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一般,不能不写但应该略写。

而小作者把这个内容写得过于具体。

可改为:

“有一天,我意外地在阳台上捉到一只鸽子。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想:

这下可以用这只鸽子给妈妈补补身子了。

于是我拎起鸽子就往妈妈的房间跑去,嘴里还大声喊:

‘妈妈,您看我给您弄来了什么?

’”

 原文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应该详写。

而小作者只是三言二语,把这个文章主要部分写得过于简单了。

在这个中心段落里,可以通过妈妈的神态、语言的描写和“我”的言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出文章的思想意义。

例如:

 

(1)妈妈一开始看见鸽子时的神态,应适当描写。

所以开头可改为:

“妈妈回头一看,见是只鸽子,眼睛一亮。

 

(2)“问道:

‘从哪里弄来的?

’”可改成:

“惊异地问道:

‘从哪里来的?

是不是爸爸买来的?

这么贵的东西叫他别买,他就是不听。

’”这么改,意外的神态“惊异”和“眼睛一亮”照应,问话的内容与开头照应,前后更连贯。

(3)“我把鸽子的来历告诉了妈妈。

”可改成:

“‘这是一只不掏一分钱的外来货。

’我连忙说。

接着,我把鸽子的来历告诉了妈妈。

”这样写可为下文铺垫。

(4)“妈妈不高兴地说:

‘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拿。

’”可改为:

“妈妈的脸慢慢地沉下来了,不高兴地说:

‘小明,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怎能贪小便宜!

’”这样既加强了文章节奏感,通过人物的神态变化和语言的描写,说明妈妈对孩子行为的不满,又能直接点出文章的中心。

(5)接下去可补充“我”的语言描写,如:

“妈,就这一次,您收下这只鸽子吧,以后我再也不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了。

”补充写“我”恳求妈妈收下鸽子,既能说明“我”对妈妈的爱,也可为下文妈妈对“我”教育打下伏笔。

(6)“要我把鸽子放回去。

”可改为;“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我现在身体不好,需要补营养,但是如果吃了这只鸽子,倒添了一块心病,不是病上加病吗?

如果你是真正爱**的话,就应该诚实,不贪小便宜。

’接着妈妈又摸着我的头温和而又严肃地说:

‘今天你把鸽子放回去,妈妈就好比吃了补药,比什么都强。

’”这样详写,就能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中心,而且文章读来生动、具体。

 (7)然后可补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说明妈妈的教育使“我”思想通了,以起烘托中心的作用。

如:

“是啊,我今天怎么这样糊涂呢?

妈妈平时最讲廉洁、清白,我怎么给忘了呢?

对,我应该听妈妈的话,把鸽子放回去。

”这样,也能显示出事情将圆满结束。

 原文第四自然段是写事情的结果,应略写,小作者写得简洁、含蓄,处理得比较好。

至此,已把事情写完整了,此段可作为文章的结尾。

原来的第五自然段,与文章的中心无关,本不该写,可删去。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

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

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1、文题照应。

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2、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3、前后照应。

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

怎么结尾?

“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

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

“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

”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

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

“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

”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

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

“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

”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

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

“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

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

”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

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

“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

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

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如作文《各就各位,预备——》,用“各就各位,预备——”开头,记叙了参加体育测试,联想到学习和要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作准备,最后又用“各就各位,预备——”结束全文。

还有一种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的设问。

如小学语文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结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篇末点题。

如小学语文课文《心愿》,作者叙述他在巴黎的街道公园与一个法国小姑娘及他的爸爸、妈妈相遇的经过后,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

“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天真的孩于,他们的心愿多么美好,多么纯真!

人民的感情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最后一句就是篇末点题。

技巧点津:

恰当地描写自然环境

 

环境描写和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描写,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要抓住特征,要有目的。

如下面这篇《在风雨中》的作文:

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风一个劲儿刮,雨一个劲儿下。

我走进学校大门,不觉怔住了:

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地上、屋顶上到处躺着树枝。

我着急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后勤组的小夏叔叔正攀着竹梯,顶风冒雨锯着树枝。

一段粗大的树枝压倒在办公室的屋角上,如果不及时锯掉搬走,就可能压坏办公室。

小夏叔叔撩了撩雨衣袖子,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曲着身子,费力地锯起来。

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雨帽吹掉了。

我连忙拾起来,高喊:

“小夏叔叔,快把雨帽戴上!

”他摇了摇头,仍旧一个劲地锯着。

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

操场上,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树在继续摇晃,小夏叔叔也跟着晃动起来。

我的心也禁不住一阵颤动,焦急地扶着树杆,不断地叮嘱:

“当心!

当心!

”他镇定地说:

“没关系!

 ……终于,那段粗大的树枝被锯掉了。

小夏叔叔从树上下来后,深深地吸了口气,分辨不出脸上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了。

 第二天开学了,台风也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

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格外葱绿。

小夏叔叔背着工具包,又在校园里巡视起来……

 

这篇作文里有好几处自然环境的描写。

开头一段中“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就有两个作用,第一,形象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第二,设置了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也为后面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房屋的感人行动写下了伏笔。

当文章写到小夏叔叔顶风冒雨锯树的时候,作者又反复描写了环境:

“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这些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中心——赞颂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财产的品质,起了衬托作用。

文章的结尾一段,也对自然环境作了描写:

“台风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格外葱绿。

”这些描写的作用更明显。

首先,它们和文章的开头一段形成鲜明的对照,形象地表现小夏叔叔辛勤劳动的成果,从而进一步烘托出小夏叔叔的感人形象。

其次,间接地、意味深长地通过环境描写来点出中心思想。

技巧点津:

对社会环境进行适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