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379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docx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笔记

第一讲导论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专门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带有规律性的原理及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

二、特殊性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货币银行学、银行制度业务学相比,更强调观念上的原理和方法,重点是研究如何从宏观上驾驭和管理好一家商业银行,更多的是供银行经营管理者学习的。

2、其要素和对象有两重性:

资金业务经营和人的行为关系的管理。

3、经营管理的原则

(1)内部原则:

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

(2)外部原则:

“分”与“合”。

流动性:

(1)交易费用较低,损失较少;

(2)不仅是可变现资产,还包括在可承受的成本水平下筹措新债务的能力。

信用、信心、信誉的关系

寻找“三性”的最佳均衡点

“分”、“合”:

金融业中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业的关系,分业与混业的关系

90年代前存在两种类型:

德、法混业,间接融资发达,直接融资较少;美、日分业。

90年代以来出现了重新自由化、综合化的趋势。

我国93、94年以前是一种混业状态,95年以后确立了“分业经营”的方向(有其具体背景)

98年开始放松一些限制,逐步突破目前的分业模式。

混业,更多地通过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相互融合。

4、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创新、发展)。

5、是内部条件(a、充实的资本,b、卓著的信誉,c、先进的机具设备,d、高素质的管理者和员工队伍)和外部环境(a、良好的公共关系,b、稳定的政策环境,c、宽松的法律环境,d、优越的地理位置)综合的反映。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2、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综合反映?

第二讲商业银行的内涵及其商业性研究

一、作为企业的共性、个性

1、内涵:

主要发放周转性工商贷款,拥有垄断创造活期存款特权,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提供日益多样化、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

(信用货币、部分准备、二元银行、三前提)

2、作为企业的共性

(1)拥有一定的自有资本;

(2)从事货币、经营活动,信用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信用中介者

(3)对存款支付利息,对贷款收取利息,对其他综合性服务收取佣金,并且实行经济核算,从利差中获得收益,同时向财政缴税。

(4)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一样,利润最大化。

3、个性

(1)高负债:

一般自有资金不超过10%;

(2)经营管理的是货币信用这一特殊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一般等价物;

(3)关系面广,渗透力强,关系国计民生,其创造的信用商品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整个经济的核心;

如何理解其投入产出?

如何理解其创造还是不创造“价值”?

(4)更容易冒风险,承担高风险;

(5)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形象与信誉,生存的根本;

(6)倒闭后的社会成本巨大,关系到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稳定。

二、商业银行的国际惯例

1、组织形式:

按股份制形式创立;

2、必须是独的经济法人,有权宣布改组、合并、重建甚至破产;

3、与企业之间是平等的法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4、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是混合生长,相互渗透关系,不仅是资金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人事安排等方面;

5、商业银行都应有一定的信用等级(CAMELS评级体系);

6、应实行利润分配制度,而非利润留存制度

7、应成为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对接的桥梁,条件成熟时,应发展成为跨国金融公司或集团。

三、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阶段

时间

组织形式

主要特征

早期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

独资、合资

对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近代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至20世纪中

股份制

对负债承担有限责任

现代

20世纪中期以来

公司制

法人产权制度确立

1、考察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从以下几方面

(1)参与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

(2)追求目标的自我评价;

(3)对社会群体的承诺与社会综合评价。

2、商业银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1)从生产力作用与生产关系来考察,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高利贷剥削而产生,是在同高利贷的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的;

(2)从货币、信用、银行的一般发展变化规律来考察,货币资金的余缺需要调剂产生信用,货币信用走向集中,产生银行,银行信用的发展产生了金融;

银行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

(存款式)汇兑银行——(非现金结算)汇划银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专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跨国银行

(一)早期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体现在

1、大多是私人银行,主要采取独资形式;

2、大多是与商业或贸易结合在一起,经营货币比贸易容易,安全得多,盈利多;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集中体现)。

(二)近代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随着1826年英国颁布要求以股份制形式组织为标志,1837年美国第一部公司法;

2、近代商业银行的产生是对早期商业银行的扬弃

(1)早期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限制了其资本的扩大;

经营安全系数=资本/资产,一般6%左右

(2)早期商业银行对负债承担无限责任,风险更大,不能充分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3)早期商业银行两权集中于一身,不利于职业经理的形成,更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3、近代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体现在

(1)采取股份制组织形式;

(2)开始涉足工业生产领域、金融与产业开始融合;

(3)确立以盈利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是在近代商业银行的基础上,随着现代公司法的颁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立的;

2、主要体现在:

商业银行不仅提供W,自身也是一种W,要求注重自身的制度建设,按现代企业制度来建设商业银行。

产权明晰、管理科学、有限责任、有效社会监督。

四、商业银行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一)业务上

1、以信贷业务为主转变为以证券业务为主;

2、以开发国内市场为主转变为开发国外市场为主;

3、以被动负债为主转变为以主动负债为主;

4、以表内业务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表外业务发展为主。

OBS:

Off-Balance-SheetItems

(二)组织机构上

1、出现商业银行兼并、收购的浪潮;

2、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产生,迅猛发展。

(三)经营环境上

1、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普遍运用,使电子化、网络化迅猛发展;

2、银行监管法规逐渐放宽,在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威胁;

3、信用评级逐步推广,其指标、要素逐步扩大。

(四)经营人员上

90年代以后,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转向金融领域,主要从事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运作与管理,金融工程的管理。

总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逐渐向自由化、综合化、全球化和电子化趋势发展,日益成为金融市场上愈加明显的超级金融大公司。

自由化:

金融市场及其交易、银行业务及其工具、利率。

五、商业银行是一个夕阳产业,需要朝阳管理

(一)为什么

1、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在50年代已经动摇,在70年代已丧失。

2、商业银行传统的各项功能正在被取代,唯一的优势是结算系统和功能。

3、商业银行融资份额从70年代到90年代下降了接近20%,从60%到40%。

4、传统的存贷业务量及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被中介业务、表外业务取代,90年代中期以来接近50%,瑞士达70%。

5、综合经营逐渐加强,迫使商业银行大量涉足其它业务领域。

(二)怎么样

1、更新观念,对商业银行认识更新;

2、功能创新;

3、技术创新,融入新经济潮流;

4、管理创新;

5、加快我国银行业资产重组,尽快实现集团化、跨国化。

思考题: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启示?

第三讲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四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产管理

50年代至70年代——负债管理

70年代至90年代——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90年代以来——表外管理

一、资产管理理论(AMT)

1、含义:

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方,通过资产规模和结构的适当安排,实现经营方针的要求。

(三性)

2、背景

从商业银行内部看,商业银行在早期业务中,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吸收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数量十分有限,活期存款的不稳定性迫使银行家把注意力集中于资产管理方面,通过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来应付客户提款。

从商业银行外部看,在早期工商企业贷款需求单一,数量有限,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W也很缺乏。

综上两点,商业银行早期考虑如何求生存,而不是求发展。

3、方法与内容

(1)商业银行贷款理论(真实票据学说,18世纪中期)

商业银行只应该发放短期的、自偿性贷款以满足企业资金周转的需要。

用与真实的商品流程。

缺陷:

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能体现。

1918年被推翻,美国莫尔顿提出——

(2)资产转换理论

商业银行要保持资产流动性,不是简单局限于贷款种类上,关键在于所持有债券的变现能力。

“流动性即转换”

缺陷:

没有考虑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及债券具体变现问题。

(3)预期收入理论

商业银行要保持流动性,不必局限于商业性贷款和易于出售的债券,一笔好的放款,应根据借款人预期收入作为放款基础。

使商业银行资产期限延长,突破进入消费信贷领域。

二、负债管理理论

1、含义: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负债业务上,通过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和调整负债结构来实现“三性”要求。

2、背景

(1)二战后,西方各主要经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银行提供更多资金;

(2)50年代以来,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日益增加,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受到动摇,竞争日趋激烈;

(3)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存款利率的严格管制。

1935年,《Q项条例》规定活期不付息,定期不超过2.5%,1999/11/12废止。

3、方法与内容

由传统被动负债转向主动负债,主要有

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同业借款,再贴现、转贴现,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向欧洲货币市场借款,回购与再回购(repurchase,简称REPO)等。

评价

优:

促使商业银行家们更加富于进取精神,主动寻找资金来源,促使业务扩展;

劣:

全社会金融市场利率上升,资金紧张时,无处借款。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1、含义: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将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结合为一个统一体,在适当安排资产结构的同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使资产负债统一协调,双管齐下,从而实现经营方针要求。

2、背景及原因

(1)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市场上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使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大大提高,单纯负债管理影响其盈利;

(2)50年代以来开始的单纯的负债管理经营的结果使商业银行资本比重越来越小,短期资金比重越来越大,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受到威胁;

(3)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放松金融管制,其中特别是对存款利率管制有所放松,单纯负债管理已没有存在价值。

3、方法与内容

(1)利率敏感性管理

(2)蓄水池管理

(3)偿还期对称模式管理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86年交行、建行起施行)

A、内涵:

商业银行根据经营管理原则和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和控制资产、负债有关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资产负债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方法或模式。

由于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定量性,从商业银行自律转为央行外部监管制度。

B、目的

(a)总量均衡

商业银行资产的增长要构筑在负债的合理增长的基础之上。

要实现动态均衡,而不是静态均衡。

因为从静态来看,始终是均衡的。

动态均衡应该从商业银行是否出现超负荷经营,不能简单比较商业银行存贷款数量。

判断是否超负荷经营标准:

是否拖欠各种应缴存款,是否长期超占联行汇差资金,是否支付能力急剧下降(客户提现、同业清算)。

(b)结构均衡

利率结构协调:

不能出现存贷利率倒挂;

期限结构协调:

短期资金来源中的波动部分只能作短期运用,沉淀部分可以作中长期资金运用,中长期资金来源才能作中长期资金运用。

C、背景

(a)1984年人行专门行使银行职能后,成为专门掌管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这就切断了银行信贷收支差额自动由货币发行来弥补的机制。

1985年开始实行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央行不再全包专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打破了专业银行吃央行资金大锅饭的格局。

(b)与此同时,联行制度也由过去的大联行制度改为各家银行自成联行体系,专业银行之间吃联行资金大锅饭的途径基本被堵死,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何增强自我约束,如何做到自求平衡,避免超负荷经营成为整个商业银行系统面临的新课题。

(c)198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经历了挤兑、抢购的风潮,不少银行被迫停止关门,经过这段艰难历程,专业银行对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是实践中积极探索。

D、内容

(1)存贷比75%

(2)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

(3)中长期贷款比率=预期在一年及以上的贷款和投资/预期在一年及以上的存款和债务≤120%

(4)流动比率≥25%

(5)支付能力(备付金率)≥5-7%

(6)拆出8%,拆入4%

(7)股东贷款≤100%(实缴股份)

(8)单一客户贷款比≤15%,最大十家贷款比≤50%

(9)不良率≤15%,逾期≤8%,呆滞≤5%,呆帐≤2%

(10)收息率≥90%

(11)资产收益率≥1‰

E、问题

法定准备金率98年调13%为6%,存贷比偏低;拆借比例太低,限制商业银行头寸管理水平提高;不良率指标为国际警戒线,我国应更为严厉;盈利能力指标太简单,应包括人均税利水平等指标、资本收益率指标。

四、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传统表内业务逐渐萎缩,表外业务迅猛增长。

主张商业银行应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领域以外的范围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通过对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来实现经营方针的要求。

思考题:

1、胶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思考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如何解决?

2、四种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

第四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内涵、构成、作用

1、资本:

商业银行开业、经营和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从事货币信用经营活动期初的预付和以后的积累,实际上是指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一定数额的自有资金。

特征

(1)呈现出相对数较小、绝对数较大的特征(量上)

(2)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证书,资产是一种权宜凭证(债权和收益)(质上)

2、构成

(1)一般来讲,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包括财政拨付的信贷基金、经营盈利留成、试行股份制银行的股金;

(2)从来源渠道

拨入资本:

上级行拨入、财政拨入

自筹资本:

内部自筹、外部自筹

(3)巴塞尔协议(88年7月):

核心资本(正宗、一级),附属资本(二级、次级)

3、作用

(1)满足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控制规定的要求;

(2)保证房屋、设备及办公用品的购置;

(3)填补日常周转中偶发性的资金短缺;

(4)抵偿经营性损失,在银行亏损或破产时,保护广大财权人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5)维护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社会形象。

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1、目的

(1)保障存款者的利益,树立可信赖的社会形象;

(2)保障银行经营安全,促进商业银行更有前途地发展壮大。

2、三个基本原则

(1)数量充足:

不能简单认为越多越好,更多是要求适度,资本充足率:

下限8%,适度一般13-14%,民生银行目前19.2%;

(2)构成合理;

(3)来源有保障。

三、商业银行资本需要量的测算方法以及关于资本充足率的不同看法

1、测算方法:

总量比例法、一揽子比例法、分类比例法(巴塞尔委员会采用)

2、不同角度、不同利益主体对资本充足率看法不同

银行家、股东:

商业银行要能够满足以下3个要求

(1)弥补正常的商业风险和放款评估不正确造成的损失;

(2)维持存款人对银行充满信心的最低资本需要量;

(3)满足资产扩张是对资本的需要。

存款人:

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大额户认为商业银行资本越多越好,小额户一般不关心;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希望商业银行资本越多越好。

监管当局:

应保持充足的资本,一般≥8%,保障银行经营安全,避免金融动荡,保障存款人利益。

四、巴塞尔协议主要内容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988.7通过(第三个),国际清算银行

影响

(1)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是商业银行从传统的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扩张型,使仅仅重视资产增长转向资产合理,使单纯追求盈利转向三性均衡;

(2)范围拓宽,开发了一套兼容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系统,使商业银行经营范围扩大到表外;(将表外业务风险换算为表内)

(3)促使商业银行更加重视资产质量管理。

五、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中的问题,加强资本管理必要性

1、问题

(1)资本充足率整体水平较低,约6%左右;

(2)结构极端不合理,几乎全为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严重缺乏;

(3)质量差,高风险资产占比大;

(4)资本来源渠道不畅通,补充渠道不稳定;

(5)受体制和历史影响,缺乏保持资本充足率的观念和紧迫感。

2、必要性

(1)参加国际竞争,提高安全性;

(2)遵循国际惯例,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需要。

3、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理顺财政和银行的关系,由利润留成向利润分配制转变;

(3)建立健全附属资本金制度,尤其是各项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比例,增加一些债务性资本金;

(4)减轻银行负担(税收上),扩大银行核销冲销呆帐坏帐的权利,增加核销、冲销;

(5)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扩大股份制试点,加快上市步伐,内部职工持股(国有商业银行)。

思考题:

1、巴塞尔协议主要内容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2、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

第五讲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一、负债的含义

1、含义:

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应偿还而没有偿还的一些经济义务。

2、特征

(1)能用货币来计量

(2)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必须偿还的

(3)只有在偿还后才会消失

(4)合法

3、作用

(1)第一性作用。

存款关系兴衰,贷款及资产质量决定存亡,是存款创造的基础(派生存款);

(2)基础性作用。

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

(3)决定性作用。

负债规模和结构决定和影响着资产的规模和结构,负债的成本决定和影响着资产的成本。

(4)转换性作用。

消费基金转换成生产基金、社会积累基金,储蓄向投资转换。

(5)宏观上作用:

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加速社会资金周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负债种类

传统:

自有资金、存款负债、其他负债

现代:

(1)被动负债——存款

(2)主动负债

(a)借入负债

(i)向央行借入——再贷款、再贴现

(ii)同业借入——同业拆入、转贴现

(b)债券负债——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

三、主要目标

1、多重目标的有机组合,追求均衡;

2、包括数量增长、成本下降、风险降低、结构合理,负债的风险在于其波动性、易变性,数量的增长不仅单纯越多越好。

四、负债管理的基本策略(P26-30)

1、利率策略:

研究利率弹性,针对不同对象

2、善于因地制宜地作出再贷款决策,结合一定时间空间、供求状况、再贷款利率、期限来综合考虑。

3、我国再贷款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应孰高孰低?

两种利率本身制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不同,原不存在比较高的问题。

但在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央行供应资金,保持存贷平衡,因此应保持再贷款利率略高,使商业银行更多地面向市场寻求资金。

4、坚持拆借原则,把握同业拆借的保本点,适度开展同业拆借。

原则:

自愿协商、平等互利、自主成交、短期使用、按期偿还。

r=r1+t1/t*r2

r成交拆借利率,r1上存上级行利率,r2在途日损失利率,t拆借天数,t1在途天数

5、全面分析借入资金利弊,适度控制借入资金量。

研究借入资金成本,测算借入资金的可用程度,测算自身清偿能力,分析借入资金与已有存款的变化。

6、更新观念加强对其他应付款项的经营与管理

(1)其他应付款项:

指商业银行短期性负债业务,一般具有数量大、成本低,且其中不少根本不用支付利息。

应加强认识,加强对其经营管理。

(2)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功能,特别要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多、通讯设施齐全、服务手段先进等特点,大力开办对单位、个人的汇款业务,扩大信用证结算和信用卡消费,增加应解汇款的沉淀量,扩大无息资金的来源。

(3)掌握好联行汇差资金的变化规律,合理占用联行汇差资金。

(4)利用调拨、解付资金的时间差,合理地使用财政性存款。

思考题:

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商业银行如何调整负债结构,防范负债风险,提高负债质量。

第六讲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产的含义、种类、作用

1、含义:

商业银行拥有的能为其增加收益的物资、财产和权益的总和。

2、种类

(1)现金资产(一线准备金)

(2)证券资产(二线准备金)

(3)贷款资产

(4)汇差资产

(5)固定资产

3、作用

(1)微观上,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渠道,其安全、风险状况关系着银行的稳定和安全;

(2)宏观上,是一种杠杆,起到调节作用。

二、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管理的目标、原则

1、目标

(1)多重目标的有机组合

(2)资产多元化、结构合理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追求收益最大化。

三、贷款业务经营管理

1、贷款的种类

(1)按保障条件:

信用、担保、低压、贴现;

(2)按质量划分:

(传统)正常、非正常,(现在)五级分类

正常贷款利息可进成本,而非正常贷款的加罚息不能进成本,只能用公积金偿付。

(3)按期限划分:

活期(严格、约期:

提前3-7天通知)、定期。

2、5P、6C原则

(1)5P:

personpurposepaymentprotectionperspective

(2)6C:

charactercapacitycapitalcollateralconditioncontrol

3、不良资产的成因及防范、化解对策

(1)成因

周小川观点:

a、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包括行政干预,约占1/3,80年代中期前;

b、经济发展指导思想错误,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经济过热,特别是房地产过热,约占1/3;

c、94年以来,由于惯性作用和企业借转制、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约占1/3。

朱镕基在全国银行工作会议上:

从解决问题的观点出发,除了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企业改革,健全金融法制外,更多应从银行内部找原因。

银行内部:

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健全,自主经营决策权太小,信贷队伍素质较差,内外勾结、违法违规操作。

(2)对策:

更多从银行内部着手。

四、证券投资业务经营管理

1、含义:

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分布在有价证券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一种市场经济行为。

2、利弊:

提高流动性,增强盈利性,分析风险性。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的利弊分析

利:

能增加金融商品,增强竞争能力,改善资产结构,增强资产盈利性和流动性,有利于发展和壮大金融市场,深化和推动社会投融资体制改革。

弊:

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导致信用扩张,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集于一身,容易掩盖矛盾,形成潜在风险;在人财物有限的情况下,过多参与证券市场,会影响到其他业务的发展。

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此业务应该说利大于弊,应创造条件,但应注意:

(1)首先要考虑进入哪一级市场,一般应先在二级市场上做自营和经纪业务,再在一级市场做承销和包销;

(2)要确定经营实体,是直接经营还是间接经营,一般现间接后直接;

(3)要有法律规范,防止银行利用资金、信息和技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