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031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二零零八年九月

总则

1编制依据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细则》

2设计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差异巨大,对建筑的综合需求因此而不同。

这就要求在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策略上要充分考虑天津本地区的特点。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特点:

1、气候条件: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寒冷地区,采暖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

2、水资源:

天津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160立方米,加强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是节水的重点。

中新天津生态城用地为盐地、盐碱荒地和湿地,属水质性缺水地区。

3、太阳能资源:

天津为太阳能资源较富区(Ⅱ区),年辐照量5152.36MJ/m2(水平面);年日照时数为2612.7小时。

4、地热资源:

中新天津生态城处于滨海地热田中北部,目前区内尚未进行规模性人工开采,地热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5、生态资源:

中新天津生态城用地内有营城湖和蓟运河故道,与永定新河入海口相邻,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

6、地基情况:

天津滨海新区属典型的软土地基,特点是软土普遍分布,厚度较大,工程性质差。

第二、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强调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确保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还关注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建筑不提倡高成本高投入。

绿色建筑强调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强调采用传统技术策略或适宜技术策略,强调因地制宜和材料的本地化,强调建筑技术与功能的结合,鼓励技术创新。

绿色建筑应处理好追求优良的建筑质量与资源环境负荷之间的矛盾,权衡优化建筑的成本和效益,同时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与良好的服务。

第三、“全过程控制”原则

建筑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对施工和运营阶段的指导,考虑如何在后续阶段落实和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

第四、“精专化”的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的精专化设计,实质就是要求建筑设计从粗放设计走向精细化设计,从局部设计走向整体性设计。

因此,各专业的合作必须从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精密的合作,而不是建筑师完成设计方案后其他专业工程师才在其“准成品”上开展工作。

总之,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在推动过程中,应对“建筑质量”、“环境负荷”和“成本投入”进行综合平衡,避免高科技、高投资的发展思路,避免简单的“向发达国家靠拢”,避免示范、展示和技术、产品堆砌(冷拼);鼓励采用被动式、适宜技术,鼓励中国特色、结合气候策略的“本土化绿色建筑”,鼓励技术和建筑的有机集成。

3适用范围

本设计导则适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设计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天津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规划与景观

 

目次

1.1场地规划6

1.2建筑总体布局6

1.3场地室外环境7

1.4场地交通组织8

1.5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9

 

1.1场地规划

1.1.1建设场地的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1符合《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的的要求。

2应遵从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同空间管制区域进行建设。

3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

1.1.2防灾要求

1抗震:

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工程地质条件,必须严格按照中新天津生态城地震小区划等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生命线工程及学校建筑应达到8度设防。

2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内不建任何建筑物。

生态城北侧沿城际铁路275米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及度假村和生态城220千伏变电站电源输电线路60~80米高压线路走廊内不建任何建筑物。

1.1.3环保要求

大中型公建、居住区、工业建筑、生活市政配套(集贸市场、变配电设施、供暖设施、环卫设施、供燃气设施、交通站场、加油站等)及特殊工程(医疗机构、科研试验),应委托具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1.4使用盐碱地的工程措施

1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预防盐碱侵蚀建筑。

2采取工程措施,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如淡水洗盐、大穴整地和生物改碱等方法。

1.2建筑总体布局

1.2.1建筑总体布局基本要求:

1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内外交通路网清晰,人流车流有序。

对建筑群体、环境、道路、广场、绿化格局、管线设计等,应满足总体空间使用要求。

2建筑布置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和卫生规范要求。

对居住建筑、学校教学用房、托儿所、医疗、科研实验室等需要安静的建筑环境,应避免噪声干扰。

3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

1.2.2满足《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

1容积率

满足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要求。

2绿地率

居住社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5%,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2㎡。

1.2.3建筑间距

1日照间距: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2消防间距

满足防火规范相关条款。

3生活私密性间距

任何类型建筑与住宅相邻时,住宅的厅与卧室窗正对相邻建筑的窗宜保持一定间距,不宜小于18米。

1.2.4地下空间

1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公共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

2利用住宅或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用地或其它市政设施用地。

3在满足人防工程使用功能的要求之上,合理利用人防工程,作为小区平时的配套工程使用,如社区活动站、商业娱乐设施、地下停车场、库房等。

4居住区内的停车泊位宜设置于地下空间。

1.2.5配套设施

1大、中型公共建筑须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库,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应符合《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关项目可建综合楼集中设置。

2)商业设施和会所等配套公共设施可打破住区范围,与周边地区共同使用。

3)中、小学、托幼设施布局可与社区中心和社区绿地结合布置,学校的体育设施应向社会居民开放。

4)社区绿地宜与慢行交通系统相结合,居民由居住社区任一点出发,步行300米可达街头绿地,500米可达社区公园,1000~2000米可达大型公园。

1.3场地室外环境

1.3.1噪声控制

1总平面设计时,可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区外围,以形成声屏障,交通干线不应贯穿小区。

场地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2锅炉房、水泵房等有噪声源的建筑附属设施,其位置设置应避免对住宅、学校、医院、旅馆等建筑产生噪声干扰,必要时应做防噪声处理。

3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

4居住建筑、学校、托幼、疗养等建筑为防止城市道路、轻轨线路的噪声干扰,可在建筑与道路之间设置隔声屏、隔声墙体、种植树木带等措施。

5学校、托幼临道路一侧时,宜设5-10米宽植树木的防护隔离带。

附:

绿化带宽度降低噪声效果

绿化带宽度(m)

降低声级(dB)

噪声防护带的种植形式

10-14

4~5

一行防护带前两层绿篱,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

14~20

5~8

20~30

8~10

两行防护林带/行间距3m,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

25~30

10~12

两行、三行防护林带,行距3m,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

1.3.2日照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标准。

2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同时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即大寒日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标准。

3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小时日照标准。

4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1.3.3风环境

1建筑布局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使建筑长面尽量迎向夏季主导风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2使用通风模拟软件或风洞试验,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和布局,以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

附:

风速与舒适性关系

风速

舒适性

V<5m/s

舒适

5m/s

不舒适,行动受影响

10m/s

很不舒适,行动受严重影响

15m/s

不能忍受

V>20m/s

危险

1.3.4热岛效应:

1增加植被或其他透水材料的覆盖,减少不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如采用透水砖、多孔沥青、多孔混凝土等透水地面。

2利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大灌木丛、植物格栅或者其他室外植被覆盖的构筑物提供遮阳。

3用带有植被的建筑表面、地面代替硬质建筑表面和地面,宜使用反射率较高、浅色的材料或着色剂装饰建筑屋面和表面以降低热吸收。

1.4场地交通组织

1.4.1出入口

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方位应符合中新天津生态城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市规划条件,并符合以下条件:

1剧场、体育场馆等容易形成短时间集中人流的大型公共建筑,必须在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紧急疏散出入口必须紧邻城市道路或有专用通道连接至城市道路。

2场地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其间距不宜小于150米,人行出入口不宜超过80米。

3基地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交叉口。

4居住区出入口

1)居住区内外联系道路应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避免过境车辆穿行。

2)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3)住区出入口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米。

1.4.2道路组织

1人员密集建筑基地内道路设置:

1)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

3)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

2居住区内应合理进行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

1.4.3无障碍设计

1公共建筑场地主要出入口、水平通道、公共厕所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2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公共通道、楼梯、电梯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1.4.4停车场

1地上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坡度不超过0.5%,应有遮阳树木并宜结合铺草砖铺设。

2机动车停放可采用停车楼或室外机械式立体停车装置以节省用地。

3居住区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不影响居民生活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

4公共建筑的自行车停车场地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5大型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别布置,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不应交叉。

6设置便于停车的构筑物:

如自行车车棚、车架设施。

1.5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1.5.1盐碱地绿化要采取综合的改土措施

1合理采用工程措施,如挖排碱沟、蓄淡压碱待土壤含盐量下降后,进行常规绿化。

2合理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