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051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docx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

自考知识点

最新版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单选、多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多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它是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

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

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5)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6)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一节人性假设

[单选]亚当·斯密是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于1776年发表代表着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称《国富论》)。

[单选、简答]亚当·斯密的贡献。

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他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体社会利益。

[简答]X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4)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简答]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单选、简答]“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

[简答、论述]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

(1)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是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在实行奖励措施时,应主张实行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不应该只局限于计划制订、组织工序、产品检验等,而应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

一方面,要倾听员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另一方面,要将上级的命令和意图精准地向下传达,并监督和贯彻执行。

(5)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

参与管理就是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或下级参与到企业政策的有关讨论当中。

[单选]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单选、简答]Y理论的主要观点。

麦格雷戈在总结并归纳马斯洛、阿吉里斯及其他人类似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管理,提出了着名的Y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1)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2)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3)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

(5)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

(6)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多选、简答、论述]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

(1)管理重点的变化。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

(2)激励方式的转变。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对于人来说,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是那些内在的激励因素,如在工作中获取知识,增长自我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等。

(3)管理制度的变化。

“自我实现人”假设主张管理权限的下放,建立参与和决策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及制订发展计划,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展示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4)管理职能的改变。

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出发点,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尽可能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多选、简答]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多选、简答]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4)刺激影响行为。

[多选、简答]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1)托尔曼的理论。

(2)赫尔的理论。

(3)斯金纳的理论。

[单选]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多选]内驱力主要有两种:

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名词解释]继发性内驱力:

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单选]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是着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

[名词解释]人的行为:

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多选、简答]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2)自主性。

(3)社会性。

(4)连续性。

(5)持久性。

(6)可塑性。

[多选、简答]个体对于刺激反应的几种情况。

(1)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

(2)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行为。

(3)不同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名词解释]心理过程:

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多选]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多选]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名词解释]意志:

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多选、简答]意志活动的特点。

(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多选、简答]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

(1)坚毅性。

坚毅性是指个体能正确地理解社会要求和利益,在行动中有坚定的目的,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去完成既定的目标。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个体能够迅速地估计所发生的情况,立即做出决定,并毫不迟疑地去执行决定。

(3)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论,节制自己的行动。

[名词解释]个性心理:

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单选、多选]人的个性心理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的。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多选、简答]需要的特点。

(1)指向性。

(2)多样性。

(3)层次性。

(4)潜在性。

(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

[论述、案例分析]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多选、简答]动机的三种机能。

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其具有以下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

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2)选择机能:

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

(3)强化机能:

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

[论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总之,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不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如何复杂,都能明显地揭示出需要、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即需要→心理紧张→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新需要产生。

遵循这样的规律,管理者即能从宏观上掌握下属的心理,并能据此制定相应的较为科学的管理措施,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名词解释]价值观: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单选、多选]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

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

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

[简答]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

(3)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4)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单选、多选]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

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意向成分,这三者合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简答]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1)调整功能:

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并把这种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

(2)自我保护功能:

能使得个体在受到挫折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3)价值表现功能:

个体能够借用其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

(4)知识功能:

在个体所能知觉到的外部世界中寻求一种稳定、一致的或者可预测的行为倾向。

[简答]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名词解释]工作满意度:

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多选、简答]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第三节知觉与行为

[名词解释]知觉:

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多选]知觉的特征包括: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多选]社会知觉的特征包括: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

(3)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多选]知觉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及反应。

[多选]知觉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

[多选、简答]知觉对象的特征。

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这种整合遵循以下规则:

(1)接近律:

在时间、空间上接近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

(2)相似律:

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

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4)连续律:

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名词解释]近因效应:

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冲淡过去获得的印象,并对以后对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名词解释]晕轮效应:

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的或好或坏的整体印象。

[名词解释]投射效应:

也称为假定相似,通常指人们通过将自己的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

[名词解释]对比效应:

指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名词解释]刻板效应:

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括件的、笼统的印象。

[多选]凯利进一步补充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他认为,当我们观察个体的行为时,总会试图判断这种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这种判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三个要素决定:

特殊性、共同性及一贯性。

[单选、多选]韦纳从成功与失败这两个角度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

在他看来,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原因,他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划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及可控性三大维度。

第四节个性与行为

[名词解释]个性:

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

[多选]个性的特征包括差异性、倾向性、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

[论述、案例分析]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后人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

(1)胆汁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情感发生得快而强烈,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有外倾性。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过程,所以在行动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多数是热情而性子急的人。

这种人性情直率、感情充沛、精力旺盛,但是脾气暴躁,情绪容易冲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工作、事业当中,勇于克服多种困难。

但是当遇到重大挫折时,其情绪可能会低落。

(2)多血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其感情发生的速度快,外部表现明显,但在强度方面却是比较温和的。

这种人热情活泼、机智灵敏、动作迅捷,其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这种人神经过程平衡、灵活,因此善于交往并容易适应环境,在一个新环境当中并不感到拘束,能较快把握新生事物。

这种人从事多变和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优异,并且工作效能显着。

但是由于对事物缺乏深刻的体验,他们的情感和兴趣等也容易发生变动。

(3)黏液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其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是相当迟缓的,但是他们想象力丰富。

这种人待人处事心平气和,并且沉着冷静,有很强的忍耐力,能较好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较少发脾气。

他们交际适度,比较务实,能严格遵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

这种人的不足在于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对待事物比较刻板,有惰性。

(4)抑郁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其情感和活动都非常缓慢,情感活动单调持久且不易形于外,具有明显的内向性。

这种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即使是微弱的刺激,他们也会当做较强的作用来感受,所以这种人经常会多愁善感,容易神经过敏。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观察问题比较深刻细腻,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在工作中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很强,并具有坚定性。

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能与别人和睦相处,能胜任他人的委托,为人诚实,办事也很认真。

但他们的性格大都比较孤僻,办事缺乏果断性。

此外,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容易动感情,所以其情感容易受挫,悲观情绪比较重。

[单选、多选]通常将能力分为两种: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也称为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等,是人们完成一切活动所必需的。

特殊能力指在特殊活动领域发生作用的能力,如节奏感、色彩鉴别力等。

[多选]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

(1)自然素质。

(2)社会实践。

(3)个性因素。

[多选]性格的分类包括:

(1)依据心理活动的优势性,可以将性格类型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及意志型三种。

(2)根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是倾向于内还是倾向于外,可以将性格类型划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3)根据个体独立性的不同,可以把性格类型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4)五种性格特征。

五种性格特征是外向与内向、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简称BigFive。

[简答]性格的培养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1)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

(2)培养坚强的意志。

(3)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简答]情绪的特征。

(1)情绪的非自发性。

(2)情绪的短暂性。

(3)情绪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

(4)情绪会产生生理唤醒。

[多选]情绪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给予划分:

情绪的种类、情绪的强度、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

[名词解释]情绪劳动:

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

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名词解释]组织承诺:

也叫“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多选]组织承诺的三因素为感情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名词解释]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等。

[简答]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

(1)人们除了致力于实践组织的规定事项以外,还会经常主动自发地付出额外的心力,从事一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组织的事情。

(2)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

(3)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与正式的报酬并不直接相关。

(4)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长期效能及成功运作有关键性作用。

[简答]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1)它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2)它能使得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3)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4)它能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5)它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6)它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

第二篇群体行为及其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第一节群体概述

[简答]群体的作用。

(1)完成组织任务。

(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3)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4)协调人际关系。

(5)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

[多选]塔克曼(Tuckerman)和詹森(Jensen)(1977)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

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

[名词解释]角色期待:

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名词解释]群体规范:

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单选、多选]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从众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简答]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名词解释]从众行为:

又称从众影响行为、相符行为、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

[论述]从众行为的作用。

(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观念与行为。

一个先进的或落后的群体都会影响其成员的个人行为。

例如,一个原来表现不好的员工,领导有意识地安排他到一个先进生产组中去工作,那么,这个人有可能逐步改变其原来不好的行为。

当然,好的群体行为对于促进个人行为朝着好的方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这是因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最根本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群体压力抑制成员的独立性。

因为从众行为倾向于“舆论一致”,如果成员不能摆脱其控制,就会“人云亦云”,难以创新。

②群体的从众行为,容易在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确的结论。

如果被这种现象所迷惑,就可能导致错误的行为。

[名词解释]群体凝聚力:

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其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多选]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凝聚力。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