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041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docx

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

解读:

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

(也可供学业水平考试备考参考)

周年事件1:

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1498年达迦马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基础知识回顾:

写出上图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的航海家及其主要航海贡献。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和条件:

⑴原因:

①经济根源:

15世纪前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社会动力:

对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增加,社会上兴起“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商路;

④精神动力:

天主教会鼓励到东方去传播天主教。

⑵条件:

①科学发展,地圆学说兴起;

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2.经过: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

航海路线

贡献

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非洲最南端

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大西洋→好望角→非洲东海岸→印度洋→印度

首先直航印度

1492

哥伦布

 

西班牙

西班牙→大西洋→美洲西印度群岛(发现"新大陆")

发现美洲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东海岸→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环球航行)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3.影响

⑴人类文明交流之路:

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⑵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开辟新航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贸易市场,商品流通数量和种类增加,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⑶殖民掠夺之路:

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和非洲人民及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空前浩劫,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⑷人类思想震撼之路:

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⑸社会转型之路: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形成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真题展示:

1、(2014•全国大纲卷•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B.地理位置优越C.商业资本发达D.金银需求量大

2、(2014•天津文综•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

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

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3、(2009•江苏历史•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4、(2007•广东单科•17)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周年事件2: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基础知识回顾:

写出英国从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崛起的过程(或者写出英国逐步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所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日不落帝国”——英国

⑴主要原因:

①经济:

工场手工业发达;利用处于大西洋贸易中心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②政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③军事:

大力发展海军,进行殖民扩张。

⑵殖民扩张: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从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②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殖民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③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④18世纪中期,英法殖民争霸战争,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地。

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⑶启示:

英国依靠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军,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崛起为世界大国。

►高考真题展示:

1、(2012•重庆文综卷•20)有学者认为:

“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2011•北京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

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3、(2008•广东理基)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A.法国B.葡萄牙C.西班牙D.荷兰

4、(2007•上海)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

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格森.麦迪生:

《世界经济千年史》

A.16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B.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

 

周年事件3: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基础知识回顾:

写出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含义及其意义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含义:

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2、建立过程:

(1)王权来源从神授到议会授予: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

①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

1640-1688年。

②斗争双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斯图亚特王朝为代表的封建势力。

③主要过程: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④意义:

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成为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前提;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2)确立王在法下、议会至上原则: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的法案。

1689年《权利法案》,从立法、行政、司法、财政、军事方面对王权做了限制。

②结果: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基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典型君主立宪制: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过程:

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乔治一世时期国王不参加内阁成为惯例;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议会行政权大增,内阁对议会负责。

②形成: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4)发展:

1832年议会改革。

①原因:

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选民和被选举人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引起中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的不满;19世纪欧洲大陆革命潮流冲击,群众斗争高涨;工业革命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他们为谋取政权领导议会改革运动。

②内容:

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取消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减新兴工业选区。

③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和参政权,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限制。

►高考真题展示:

1、(2016•上海)有史学家写道:

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

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D.德意志王朝战争

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3、(2012•上海)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4、(2010•山东文综•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周年事件4:

1788年6月21日美国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基础知识回顾:

写出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基本特点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

1、宪法制定: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2、宪法内容:

①确立联邦政体,中央权力加强,各州又有一定独立权。

②权力制衡原则:

中央与地方、中央三部门之间、两院之间、南北方之间、大小州之间、两党之间等权力制约与平衡。

(三权分立原则:

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国会掌握最高立法权,参众两院制,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由各州人口比例选出,改选办法又照顾到稳定性和流动性;最高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③共和制:

主权在民

3、评价:

①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体现的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小洲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③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又使这个新国家有权威和军队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④没有废除奴隶制,带有种族歧视。

⑤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

►高考真题展示:

1、(2013•山东文综•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2、(2016•海南单科•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

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4、(2009•全国文综一•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

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

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周年事件5: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基础知识回顾:

写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科学社会主义

1、背景:

①经济基础:

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来源: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

2、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内容: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①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②揭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资产阶级斗争。

4、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

►高考真题展示:

1、(2015•上海单科•25)右侧是哪一人物的生平年表

A.俾斯麦

B.马克思

C.圣西门

D.列宁

2、(2014•上海单科•1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A.《政府论》B.《共产党宣言》C.《乌托邦》D.《共同纲领》

3、(2012•广东文综卷•20)“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大炮”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4、(2012•浙江文综卷•21)《共产党宣言》说: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周年事件6:

1898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严复翻译《天演论》;戊戌变法。

►基础知识回顾: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含义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突破器物限制,向西方学习制度的开端

(1)时间:

19世纪90年代。

(2)背景:

①思想基础:

对洋务运动的反思,出现了早期维新派,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②导火线:

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瓜分的局面,民族危机加重。

③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理论借鉴:

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

(2)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思想主张:

①变法图存(救国是首要目的);

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是政治途径);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经济途径);

④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文化途径)。

(4)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A、康有为:

①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

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初步纲领;②思想特点: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宣传新思想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梁启超:

①主张:

发表《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认为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改变官制。

②特点:

比康有为更激进,也更全面;其宣传天才影响巨大。

C、谭嗣同:

①特点:

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属于维新派里的激进派;②主张:

批判专制君主是“大盗”,倡导男女平等。

D、严复:

①地位:

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②主张:

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

③影响:

进化论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武器。

(5)影响:

①是一次思想运动:

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维新派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成为近代宝贵的思想财富。

②是一次爱国运动:

激发救亡图存精神和民族意识。

③是一次政治运动:

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高考真题展示:

1、(2016•江苏)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2、(2012•四川文综)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3、(2011•上海)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

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4、(2009•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周年事件7:

①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1918年苏俄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基础知识回顾:

写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写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其特点。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政治:

明国初年,列强侵略,北洋军阀独裁专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文化;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开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

主要阵地与中心:

《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成为活动中心。

3、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新发展:

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学习俄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4、评价:

意义(功绩):

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

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

④促科学文化繁荣,为“五四运动”爆发创造了条件。

局限: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使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

(美、德、日实力迅速发展,英、法经济实力下降,打破原来平衡,一些国家谋求改变国际格局。

经济原因:

生产力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原料、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资本输出成为该阶段主要经济扩张手段)对其更具有意义。

政治军事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竞争加剧,三对矛盾催生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矛盾:

①英德之间:

双方争夺世界霸权,是最主要矛盾(英国是世界殖民地国、海军第一,德国渴望重新分割世界,经过扩军备战,海军跃居世界第二);另外,双方也围绕着欧洲大陆霸权问题对抗,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不愿德国过于强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②法德矛盾:

围绕欧洲大陆霸权(法国视德国为最大敌人,德国怕法国崛起,拼命扩充陆军)和历史积怨(普法战争)展开。

③俄奥矛盾:

争夺巴尔干。

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势力范围,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旗号渗透,两国的争夺加剧了该地区的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

①三国同盟形成过程:

1879年俾斯麦推动德奥结盟,共同对付俄国;1882年,德国利用意大利与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的矛盾,拉意大利入盟,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是核心国。

②三国协约形成过程:

1892年,为对付三国同盟,法、俄缔结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英国为对付德国,1904年与法国协约,1907年与俄国协约,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矛盾焦点:

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民族解放战争——争抢胜利果实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与俄国争夺——导火线)。

导火线:

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2、过程

第一阶段:

1914年,主要在西线。

(战争有三条战线:

西线是英法对德国,东线是俄军对德、奥匈,南线是塞尔维亚对奥匈。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7年。

1916年是关键性一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结束阶段。

俄国退出战争:

十月革命后,1918年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勒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德国摆脱两线作战,1918年发动四次大规模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