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99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

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

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了55%,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增加了2%。

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5%的人掌握了美国1/3的财富,绝大多数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连温饱水平都达不到。

材料二:

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的福特汽车”。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

”妈妈叹了口气,说:

“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1:

根据材料一,想一想:

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以福特为代表的资本家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提示:

贫富差距大、生产过剩、大多数美国人实际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

鼓励分期付款,刺激消费。

设问2:

20世纪20年代,许多美国人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生活用品。

想一想:

分期付款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提示:

会加剧生产过剩与实际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设问3:

材料三中农场主为什么要将牛奶和肥猪倒入河中?

由此说明了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

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

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点图解

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提示:

(1)表现:

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2)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目标导学二:

罗斯福新政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

材料一:

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

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

胡佛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而罗斯福说:

“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幸福的日子又来到!

”罗斯福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他最终以472∶59的绝对优势胜出。

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

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

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家。

大获全胜的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材料二:

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

为扩大就业,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

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罗斯福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为扩大就业,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规。

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规定?

  提示:

《全国工业复兴法》。

美国政府实施“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这些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图解特点】(引导学生解读新政中关于工业、农业、金融等举措,总结新政的特点)

提示:

新政的特点:

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展示:

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回应: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析罗斯福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的原因。

提示:

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了一定限制,如《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规定:

“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2)罗斯福的举措是否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简述理由。

提示:

不能。

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归纳总结: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它说明: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了讨论的力度,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

本课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不够。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原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了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过程与

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观察地图,了解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产生的消极影响,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残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教学难点: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

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

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

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

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为什么“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

又是谁造成了这一历史惨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外政策。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设问:

图二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

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

归纳总结:

(1)背景:

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墨索里尼趁机组织法西斯党。

(2)时间:

1922年。

(3)建立过程和标志: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4)内外政策: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目标导学二: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说说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

提示:

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剧;纳粹党蛊惑宣传,煽动民众的复仇情绪等。

2.阅读教材,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

提示:

学生自主回答(首先赢得群众支持;其次当选国家总理,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图解过程】德国法西斯上台的过程图解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信息,指出纳粹政权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暴行。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24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我不止一次地跪下来祈求神显灵,保佑德国。

结果我的祈求灵验了,我要消灭法兰西,夺回因为1919年《凡尔赛条约》失去的国家、土地,以及应有的尊严。

——希特勒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什么信息?

除此之外,纳粹政权还有哪些暴行?

提示:

图片反映了希特勒掌权期间,大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

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乘机解散了工会;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等。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

为什么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24小时,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提示: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因为《凡尔赛条约》规定:

禁止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担心德军的军事行动会遭到协约国的攻击(或制裁)。

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纳粹德国对内独裁和对外扩张的表现。

【图解内外政策】

目标导学三: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说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

材料展示: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而且逐渐转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尤为致命。

尽管当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但由于物价全面下跌,日本农民因此负债累累。

与此同时,大量城市失业人口重新返回农村,这使得本来就贫瘠的农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祸不单行,1930年到1931年冬春,日本东北地区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霜害,稻田八成受害,比常年少了四成收获,导致日本东北七县爆发了连封建时代都少见的严重饥荒。

一时间,饿殍遍野,卖儿卖女,甚至举家自杀,导致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国计民生凋敝。

深感政府无能的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