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829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docx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掀开祖国历史的篇章----------从元谋人到北京人(一课时)

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涯(一课时)

从人文初祖到禹治水的古老传说(一课时)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一课时)

小结复习练习(一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中的考古知识、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各种不同的知识范围。

2、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3、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图片进行分析推理、大胆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学会用观察法、阅读法等来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2、通过学生探究教师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求知习惯,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我们这个伟大而历尽艰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本课难点:

1、学生初步接触历史领域中的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2、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一些神话故事。

那么,你们所听过的神话故事里讲过人是怎样来的吗?

(生自由回答)可是,这些毕竟是神话,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

在事实中,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

远古时代的人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的?

他们又是怎么会发展进步成为今天的人的?

大家一定都很想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

讲授新课

一、元谋人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看“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是的,多数遗址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有利于原始人类的活动和发展。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

以后,在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石器和炭屑。

同学们猜一猜,这些遗存是属于动物还是人?

并说明你的理由?

(生小组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同学们的结论和考古工作者的结论一样,这些化石正是原始人类的遗存。

经考古学家们的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但是,元谋人留给我们的信息实在太少了,我们需要有能提供更多,更完整信息的遗址来让我们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

二、北京人

1、北京人的生存年代:

北京人的发现就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多的关于原始人类生活情况的信息。

为什么这批原始人被称为“北京人”呢?

(生自由回答)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考古工作者首先发现了人的头盖骨化石。

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了40多个人的200多块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及大量灰烬。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测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约70—20万年远古人类遗存。

由于这些人是在北京地区被发现的,所以考古工作者把这些人叫作北京人。

2、体质特征:

北京人长得什么样呢?

我们看看“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你再看看你周围的同学,说说看,北京人的外貌同现代人相比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生看图,比较,思考后自由回答)从外貌上看,北京人和现代人还有很大差距,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了。

这促进了北京人下肢的发展。

那么,北京人的上肢、下肢的发展是不是同时进行的?

哪个发展快些?

(生讨论回答)北京人的上肢由于劳动,变的很灵活,发展快些,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而下肢主要只是支撑身体直立行走,发展慢些。

这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会制造使用石器:

北京人使用那些工具来劳动?

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出土了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看“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石器和天然的石块有什么区别?

(生分析回答,得出有明显的加工过的痕迹的结论)你想象一下,北京人是怎样制造这些工具的?

(生自由回答)北京人会用这些工具来做哪些事情?

(生自由回答)

北京人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动物并不具有,也就是说,北京人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所以,我们说,北京人在身体进化的同时,什么也在进化?

(生自由回答)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

教学重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阶级的产生

课型设计:

新授课

教法设计:

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

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

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

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

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建议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教师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

)建议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并向学生介绍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

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

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

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

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然后提问:

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

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

他们有什么特征?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

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教师引导学生从:

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

   思考题:

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想想为什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期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教师知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课。

板书设计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第一,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

全课围绕主题,向学习者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

首先,介绍炎帝、黄帝和炎黄战蚩尤,为理解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进一步揭示其主题——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进一步说明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第二,我们通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

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有关他品行、才能、功绩的传说,反映了后人对他的尊敬。

至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拜、凭吊,足见他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

三、学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本课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炎黄战蚩尤、华夏族、黄帝——华夏始祖、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的终结、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并能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2.学习本课后,要指导学生联系、归纳前两课的有关内容,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还应引导学生收集、查阅、整理其他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宽知识,丰富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

四、问题探究

1.你对上述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

认为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带有神话色彩?

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说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出乐谱,等等,这是可信的。

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

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

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但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2.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都很值得学习。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历史事实:

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2)故事会:

你还听到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教师介绍相关的资料、书目,让学生阅读、搜集,再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述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故事。

举例:

①炎帝发明了农业、医药、陶器。

②阪泉之战……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兴亡与文明(二课时)

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二课时)

中华文明蓬勃兴起(二课时)

铁农具与牛耕引出大变革的时代

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一课时)

小结复习练习(一课时)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一、重点和难点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

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

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

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本课的重点有二。

其一是夏朝的建立。

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

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二、教法

1.讲述夏朝建立时,绘制一幅《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用投影或其他方式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参看卡下面的宫殿遗址。

使学生对夏朝都城建立的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

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2.讲完夏朝建立后,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一个整体了解。

3.讲述夏桀暴政时,先指导学生看本目中《夏桀把人当作坐骑》图和阅读本目小字,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4.讲述武王伐纣的过程时,指导学生参看本目《牧野之战》图,并参阅有关资料自制《武王伐纣路线》图。

利用投影或计算机边展示,边讲述。

5.讲述分封制时,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

(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

(作用)

6.在本课小结时,将夏、商、西周三幅疆域图制成复合式投影片或计算机课件,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夏、商、西周疆域的不断扩展。

三、学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课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本课要了解的主要知识。

本课的基础知识(供参考):

夏朝建立及统治中心地区、夏桀的暴政、商朝的疆域、盘庚迁殷、暴君商纣、武王伐纣、分封制、西周灭亡。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表述。

2.通过组织学生对本课“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说说你的看法”。

“商汤灭夏和武王代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两题的讨论,指导学生将前课中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原始社会的终结,与本课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得出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的认识;指导学生总结出奢糜残暴是夏桀、商纣的共同之点,认识到人心所向是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四、问题探究

1.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说说你的想法。

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

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

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活动与探究

1.制表:

简单做一个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内容要包括重要年代、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三大项。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约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约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约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2.你能在西周等级示意图上标出每一层人的身份吗?

自上而下分别为国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

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

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二、教法

1.先生动具体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

2.通过直观的手段,如计算机、投影或者挂图,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青铜文明这一内容进行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

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

”为帮助学生作出结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物参考,使学生体会青铜器坚硬、轻便、锋利等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

4.以生动的语言,有条件应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5.对于“三星堆文化”,介绍其概况,并引导学生回忆:

“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

”再联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盖地区,使学生得出“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的特点。

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除青铜制造业外,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其他门类,使学生认识到:

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

鉴于学生对于漆器欠缺了解,可用简明的讲解配以实物的形式,使学生对其有初步认识。

7.提出问题:

“夏、商、西周的手工业规模庞大,占用大量的劳动力,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

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手工业的繁荣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学习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8.问题:

“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

9.通过对“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三、学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

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使学生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四、问题探究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

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对话:

男孩:

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

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

不对!

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