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229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docx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

龙扬志;肖婉琦

【摘要】在台湾本土化背景下,外省籍作家朱天心的《古都》是一个具有政治与文化双重批判性的小说文本。

《古都》打破了历史的线性结构,以地理空间迁移转换书写零碎的历史记忆片段;通过一个赴约的故事将穿梭于台北与京都两座古都之间的足迹与记忆铺展开来。

在两座古都空间场景切换中,叙事者以几条或隐或显的路线,分别串连起散落在两个时空中的足迹。

多重空间的叙事方式制造出空间陷阱,文本内外,京都的不同面貌和历史渊源成为探讨这一空间意义的重点。

由京都对照台北,在殖民者/被殖民者的关系中,叙事者持殖民地图重游台湾、追寻殖民记忆,解构了“桃花源”镜像,反映出对台湾处境的后殖民反思。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6页(P79-84)

【关键词】《古都》;朱天心;川端康成;空间记忆;后殖民

【作者】龙扬志;肖婉琦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79•/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一一论朱天心《古都》的空间记忆书写龙扬志肖婉琦摘要:

在台湾本土化背景下.外省籍作家朱天心的《古都》是一个具有政治与文化双重批判性的小说文本。

《古都》打破了历史的线性结构,以地理空间迁移转换书写零碎的历史记忆片段;通过一个赴约的故事将穿梭于台北与京都两座古都之间的足迹与记忆铺展开来。

在两座古都空间场景切换中,叙事者以几条或隐或显的路线,分别串连起散落在两个时空中的足迹。

多重空间的叙事方式制造出空间陷阱,文本内外,京都的不同面貌和历史渊源成为探讨这一空间意义的重点。

由京都对照台北,在殖民者/被殖民者的关系中,叙事者持殖民地图重游台湾、追寻殖民记忆,解构了“桃花源”镜像,反映出对台湾处境的后殖民反思。

关键词:

《古都》;朱天心;)II端康成;空间记忆;后殖民中图分类号:

120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0677(2015)3-0079-06台湾“解严”后高涨的本土化运动和民族主义情绪对文坛影响显而易见。

外省籍作家朱天心的中篇小说《古都》写作于1996年12月,时值首届“总统”直选,因而被多数评论者视为一个具有明显政治指向性的文本。

除了政治与文化批判性,《古都》错综复杂的叙事手法、饶富意味的镜像构建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其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品楠,从而带来阐释的歧义性。

历史系科班出身的朱天心一提笔,便戏谑般打破历史的线性结构,以地理空间迁移转换书写零碎的历史记忆片段。

王德戚说:

“在这个小说里,朱终于把她要叫停历史、唤回时间的欲想空间化。

历史不再是线性发展一一无论是可逆还是不可逆,循环或是交杂,而是呈断层、块状的存在。

历史成为一种地理,回忆正如考古。

叮性王氏看来,朱天心小说一贯“不乏各种记忆的仪式,.,《古都》尤为“最大胆的尝试”。

正因为对历史烂熟于心,朱天心才如此大显运筹帷腥的大将风范,割据多重空间领地井精心统领,深刻反思台湾的后殖民处境。

作者简介:

龙扬志,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肖婉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一、路线梳理:

层叠交错的城市空间《古都》以“你”为叙事主人公,讲述一个赴约的故事。

中年已婚的“你”应少女时代的亲密好友之约,暂离台北只身前往京都,却等而不得昔日友人。

在“你”的叙述中,铺展开来的却是穿梭于台北与京都两座“古都”之间的足迹与记忆。

赴约的故事仿佛巳非叙述的主线,“你”以自己的记忆主导着叙事空间的转换,切割着不同空间中的时间脉络,让20年前或20年后的记忆不断地纠缠、交织,拼凑出台北古都在这段历史中的命运图景。

在对两座古都空间场景的不断切换中,其实亦有几条或隐或显的路线,将散落于这两个空间中的足迹各自串连起来。

叙述的开始,是以回忆“你”和密友A在少女时代游走于台北的大小足迹,拼接起70年代台北的城市面貌。

叙述转而切换到二十年后,“你”在省市长大选过后的假期里沿苦日的熟悉路线对台北城重新探访。

与此路线并行的,是平行于叙事中的京都赴约之行,嵌于赴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79•摘要:

在台湾本土化背景下.外省籍作家朱天心的《古都》是一个具有政治与文化双重批判性的小说文本。

《古都》打破了历史的线性结构,以地理空间迁移转换书写零碎的历史记忆片段;通过一个赴约的故事将穿梭于台北与京都两座古都之间的足迹与记忆铺展开来。

在两座古都空间场景切换中,叙事者以几条或隐或显的路线,分别串连起散落在两个时空中的足迹。

多重空间的叙事方式制造出空间陷阱,文本内外,京都的不同面貌和历史渊源成为探讨这一空间意义的重点。

由京都对照台北,在殖民者/被殖民者的关系中,叙事者持殖民地图重游台湾、追寻殖民记忆,解构了“桃花源”镜像,反映出对台湾处境的后殖民反思。

台湾“解严”后高涨的本土化运动和民族主义情绪对文坛影响显而易见。

外省籍作家朱天心的中篇小说《古都》写作于1996年12月,时值首届“总统”直选,因而被多数评论者视为一个具有明显政治指向性的文本。

除了政治与文化批判性,《古都》错综复杂的叙事手法、饶富意味的镜像构建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其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品楠,从而带来阐释的歧义性。

历史系科班出身的朱天心一提笔,便戏谑般打破历史的线性结构,以地理空间迁移转换书写零碎的历史记忆片段。

王德戚说:

“在这个小说里,朱终于把她要叫停历史、唤回时间的欲想空间化。

历史不再是线性发展一一无论是可逆还是不可逆,循环或是交杂,而是呈断层、块状的存在。

历史成为一种地理,回忆正如考古。

叮性王氏看来,朱天心小说一贯“不乏各种记忆的仪式,.,《古都》尤为“最大胆的尝试”。

正因为对历史烂熟于心,朱天心才如此大显运筹帷腥的大将风范,割据多重空间领地井精心统领,深刻反思台湾的后殖民处境。

一、路线梳理:

层叠交错的城市空间《古都》以“你”为叙事主人公,讲述一个赴约的故事。

中年已婚的“你”应少女时代的亲密好友之约,暂离台北只身前往京都,却等而不得昔日友人。

在“你”的叙述中,铺展开来的却是穿梭于台北与京都两座“古都”之间的足迹与记忆。

赴约的故事仿佛巳非叙述的主线,“你”以自己的记忆主导着叙事空间的转换,切割着不同空间中的时间脉络,让20年前或20年后的记忆不断地纠缠、交织,拼凑出台北古都在这段历史中的命运图景。

在对两座古都空间场景的不断切换中,其实亦有几条或隐或显的路线,将散落于这两个空间中的足迹各自串连起来。

叙述的开始,是以回忆“你”和密友A在少女时代游走于台北的大小足迹,拼接起70年代台北的城市面貌。

叙述转而切换到二十年后,“你”在省市长大选过后的假期里沿苦日的熟悉路线对台北城重新探访。

与此路线并行的,是平行于叙事中的京都赴约之行,嵌于赴·80·华文文学2015.3.(总第128期)约之中,又有川端康成小说《古都》中的京都城市空间,亦即文本主人公千重子的行走路线。

由此则将台北和京都两座古都的路线穿插叠加于叙述当中。

结束京都之行的路线,叙述焦点再次转移到台北,“你”持殖民时代的地图.以异国人的身份开始了一条重走台北的“散策路径”。

类似于蒙太奇手法的效果,《古都》叙事空间的不断切换,使得台北的今昔对比、台北与京都的对比表现得十分突出强烈。

二十年前后同一路线下的台北,呈现出极为不同的面貌。

而城市面貌改变的背后正隐含着台湾这些年中的政治风云变化和城市的后现代化演变。

促使“你”二十年后重走台北的,是那个大选之日的晚上,“你完全想不起来这么好大一个足球场是哪来的,未建之前原是哪里?

”“困惑的不只这些”,在丈夫与周遭群众一起为演说者鼓掌欢呼时,“你”觉得“陌生极了”,“终于有名助讲员说了类似你这种省籍的人应该赶快离开这里之类的话,你丈夫乱中匆忙望你一眼,好像担心你会被周围的人认出并被驱离似的。

”②正是因为一种“想不起”的惊锄,句起了寻找记忆的欲望。

而这次探寻,却不复重现17岁时所走各个地点的画面,所见唯有陌生与丑陋,一次次地冲击“你”的眼球,颠覆“你”的记忆。

夹杂着充斥了整座城市的陌生感的,还有“你”在这个生存空间里受到排斥的愤潜感,“……尤其在这动不动老有人检查你爱不爱这里,甚至要你们不喜欢这里的就要快走的时候。

”吨0年之间,台湾政权更迭,从国民党到民进党,执政党的身份之别,意味着外省人在台湾生存地位的前后之差。

这正加剧了叙事主人公“你”人到中年时身份认同感的缺席状态,也是其以外省人的身份对蔚为可观的“本土化运动”发出的质疑声音。

此外,面对这个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的陌生城市,“你”对于“新政权”同样满是质疑,“你想起那个因反抗集权政府去海外三十年不能回来的异议人士,时移势易,他一旦当上县长以后,照样把南岛最后一块湿地挪做高污染高耗能源的重工业用地。

”“他跟他以往批判甚而欲推翻的外来政权做的一模一样。

”台北城市空间中,这一条重新探访的路线上熟悉景观的异化,正强烈凸显出不同历史时态里同一空间的不同形态。

叙事者有意在进行这一今昔对比的同时,串接人在另一个空间里的一条探访路线。

“要走就走,或滚回哪哪哪,仿佛你们大有地方可去大有地方可住,只是死皮赖脸不去似的。

”就在“你”将心中愤慧宣泄而出之时,另一个陷阱式的问题也被随即抛出,“有那样一个地方吗?

”⑤没有作答;叙事转而切入川端康成《古都》的引文,从引用文本中的“四条桥”再转换为叙事中的“四条桥”,由此展开了对京都空间中一系列走访足迹的叙述。

通过叙事者的口吻,我们可以感受到京都“不变”的一面,不管是景观古迹、还是町市人家,对于叙事者来说,这一切是熟悉且亲切的,虽非长居之地,但“在死之前,……你还可以选择去哪里,……你,会选择这里吧,因为,因为唯有在你曾经留下点点滴滴生活痕迹的地方,所有与你有关的地方都在着,那不定它们就会一直一直那样在下去,那么你的即将不在的意义,不就被稀释掉了吗?

”这种近于“归属感”甚至于“归宿感”的情感,反衬出对当下台北的一种失望情绪。

当“你”反问自己,“为什么不是选择你出生、成长、生育子女并初老的城市?

”得出的决绝般回答是,“大概,那个城市所有你曾熟悉、有记忆的东西都已先你而死了。

”句之只是情绪化的宣油,叙事者所反思的,是空间记忆对于人之生存的意义。

朱天心的这种表达,正好对当时“亲日情绪”的片面性误读做了一个纠正性注解。

借由叙事者的口吻,作者试图传达出一种对于人文性城市空间的诉求。

面目全非的城市已是后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而操控着城市建设命运的当权者,在从身份、血统等方面排斥着一部分族群之外,对于城市面貌的随意涂改,无疑是从精神上剥离了一部分人对此生存空间的记忆。

这两方面都会造成对台北情感上的疏离甚至憎恶。

作者虽多处流露出对台北执政者的抨击,却并未指涉京都的政治背景,而是以个体经验来展现京都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因而,将以京都为对照的写作用意,简单解读为外省人的“亲日”倾向、甚至将之套于作者身上,恐怕是不妥的。

从文化意义上,将其视为对生存空间中历史记忆与生活痕迹的追寻、对个体生存意义与人生归宿的探索和确认,则或可跳出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而在京都与台北两条并行线索告一段落之后,则是对现实的台北城市空间的回归。

这一次,“你”却是按照殖民地地图来安排重游的路线,探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十七岁或台北的70年代的记忆,更试图搜索出结民时期的台北城市记忆。

附带这份地图的旅游手册,其实是冲绳人又吉盛清于1996年完成的《台湾今昔之胀·台北篇》一书,·80华文文学2015.3.(总第128期)约之中,又有川端康成小说《古都》中的京都城市空间,亦即文本主人公千重子的行走路线。

由此则将台北和京都两座古都的路线穿插叠加于叙述当中。

结束京都之行的路线,叙述焦点再次转移到台北,“你”持殖民时代的地图.以异国人的身份开始了一条重走台北的“散策路径”。

类似于蒙太奇手法的效果,《古都》叙事空间的不断切换,使得台北的今昔对比、台北与京都的对比表现得十分突出强烈。

二十年前后同一路线下的台北,呈现出极为不同的面貌。

而城市面貌改变的背后正隐含着台湾这些年中的政治风云变化和城市的后现代化演变。

促使“你”二十年后重走台北的,是那个大选之日的晚上,“你完全想不起来这么好大一个足球场是哪来的,未建之前原是哪里?

”“困惑的不只这些”,在丈夫与周遭群众一起为演说者鼓掌欢呼时,“你”觉得“陌生极了”,“终于有名助讲员说了类似你这种省籍的人应该赶快离开这里之类的话,你丈夫乱中匆忙望你一眼,好像担心你会被周围的人认出并被驱离似的。

”②正是因为一种“想不起”的惊锄,句起了寻找记忆的欲望。

而这次探寻,却不复重现17岁时所走各个地点的画面,所见唯有陌生与丑陋,一次次地冲击“你”的眼球,颠覆“你”的记忆。

夹杂着充斥了整座城市的陌生感的,还有“你”在这个生存空间里受到排斥的愤潜感,“……尤其在这动不动老有人检查你爱不爱这里,甚至要你们不喜欢这里的就要快走的时候。

”吨0年之间,台湾政权更迭,从国民党到民进党,执政党的身份之别,意味着外省人在台湾生存地位的前后之差。

这正加剧了叙事主人公“你”人到中年时身份认同感的缺席状态,也是其以外省人的身份对蔚为可观的“本土化运动”发出的质疑声音。

此外,面对这个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的陌生城市,“你”对于“新政权”同样满是质疑,“你想起那个因反抗集权政府去海外三十年不能回来的异议人士,时移势易,他一旦当上县长以后,照样把南岛最后一块湿地挪做高污染高耗能源的重工业用地。

”“他跟他以往批判甚而欲推翻的外来政权做的一模一样。

台北城市空间中,这一条重新探访的路线上熟悉景观的异化,正强烈凸显出不同历史时态里同一空间的不同形态。

叙事者有意在进行这一今昔对比的同时,串接人在另一个空间里的一条探访路线。

“要走就走,或滚回哪哪哪,仿佛你们大有地方可去大有地方可住,只是死皮赖脸不去似”就在“你”将心中愤慧宣泄而出之时,另一个陷阱式的问题也被随即抛出,“有那样一个地方吗?

”⑤没有作答;叙事转而切入川端康成《古都》的引文,从引用文本中的“四条桥”再转换为叙事中的“四条桥”,由此展开了对京都空间中一系列走访足迹的叙述。

通过叙事者的口吻,我们可以感受到京都“不变”的一面,不管是景观古迹、还是町市人家,对于叙事者来说,这一切是熟悉且亲切的,虽非长居之地,但“在死之前,……你还可以选择去哪里,……你,会选择这里吧,因为,因为唯有在你曾经留下点点滴滴生活痕迹的地方,所有与你有关的地方都在着,那不定它们就会一直一直那样在下去,那么你的即将不在的意义,不就被稀释掉了吗?

”这种近于“归属感”甚至于“归宿感”的情感,反衬出对当下台北的一种失望情绪。

当“你”反问自己,“为什么不是选择你出生、成长、生育子女并初老的城市?

”得出的决绝般回答是,“大概,那个城市所有你曾熟悉、有记忆的东西都已先你而死了。

”句之只是情绪化的宣油,叙事者所反思的,是空间记忆对于人之生存的意义。

朱天心的这种表达,正好对当时“亲日情绪”的片面性误读做了一个纠正性注解。

借由叙事者的口吻,作者试图传达出一种对于人文性城市空间的诉求。

面目全非的城市已是后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而操控着城市建设命运的当权者,在从身份、血统等方面排斥着一部分族群之外,对于城市面貌的随意涂改,无疑是从精神上剥离了一部分人对此生存空间的记忆。

这两方面都会造成对台北情感上的疏离甚至憎恶。

作者虽多处流露出对台北执政者的抨击,却并未指涉京都的政治背景,而是以个体经验来展现京都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因而,将以京都为对照的写作用意,简单解读为外省人的“亲日”倾向、甚至将之套于作者身上,恐怕是不妥的。

从文化意义上,将其视为对生存空间中历史记忆与生活痕迹的追寻、对个体生存意义与人生归宿的探索和确认,则或可跳出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而在京都与台北两条并行线索告一段落之后,则是对现实的台北城市空间的回归。

这一次,“你”却是按照殖民地地图来安排重游的路线,探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十七岁或台北的70年代的记忆,更试图搜索出结民时期的台北城市记忆。

附带这份地图的旅游手册,其实是冲绳人又吉盛清于“书中详细对照殖民地时期和今天的地名景点建物之差异。

这样的安排,正符合朱天心的叙事者怀旧风今的策略,她所谓的‘古都’,即是殖民时代的台北,和今天的台北已不可同日而语。

”句:

5的是,“你”被司机误认为日本游客,便将错就错以一名异国人的身份,尾随森欧外和外公的散策路径。

日据时代的台北,已是外公一辈的记忆,若“古都”实指这一历史阶段乃至更早之前(文本中亦涉及荷兰殖民者)的台北,那么“你”的重新探访其实是在寻找超越了个人记忆的一段历史记忆。

讽刺的是,身处京都时真正的异国人身份并未让“你”对那座城市产生任何不适感,而重回台北时的伪异国人身份,却让“你”迷失于这座久居而日益陌生的城市。

所谓的记忆,不论是个人性还是群体性的,都已理没于现实中的空间。

这一次的散策路径便是对“迷失”主题最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一千午者引入了“挑花源”的空间意象,将叙事者幻化为误入后现代桃花源的“渔人”,以陌生化的视角审视台北的都市风景,所见景致是凌乱丑陋不堪入目的街巷建物,所遇男女是语言不同暗藏杀机的住民,完全解构了陶潜笔下幸福美好的桃花源之境。

叠加于“异国人”身份之上的“渔人”角色,更体现了族群同源分流后严重的身份隔离状态,“对孤独的迷路人的主体意识的体会和认同,取代了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乌托邦竟成反乌托邦,憧憬竟成梦魔”。

针对桃花源的解构,唐小兵进一步挖掘出其背后的都市文学意义,“对于本土论神话的超越,辩证地帮助朱天心达到了再现现代都市文明的一个新高度……因为都市文学的发达,往往要以意义的纯洁和形式的直率为代价为牺牲。

又因为都市的意义恰恰是对桃花源的否定。

所以都市文学必然是摆脱了挑花源情结的,属于‘桃花源外’空间。

”@这一“桃花源外”空间,也正是作者在多重空间的往返探寻中所欲大胆暴露的现实生存环境。

但讽刺与否定之外,又深藏着对于迷失其中的空间一种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

若非如此,叙事者便不会极力地辨认“这是哪里”,便不会因迷失而“放声大哭”,悲’励与绝望的复杂情感正建立于空间生存者不愿抹煞的城市记忆。

二、空间陆阱:

文本内外的多面京都《古都》中精致错综的空间结构,无疑体现了朱天心在探寻城市记忆过程中的匠心和苦心。

而多重空间的叙事方式,除了让叙事者自己迷失在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81记忆无所依凭的空间中,也极易让读者坠入叙事者精心构建下的空间陷阱。

前文提到飞“你”在遭生存空间排斥之时,被认为仿佛自己大有地方可去,便抛出一个陷阱式的追问,“有那样一个地方吗?

”这究竟是意在否定的反问,还是有预设答案的设问?

如果联系下文紧接着叙述的京都之行以及作者对于京都的亲昵情感,我们便会自然地把京都当做叙事者可去可住的“那样一个地方”。

但作者的狡黠之处正在于此,答案若真如是,为何“其实你不曾有超过一个月以上时间离开过此海岛”呢?

⑩·你”眼中亘古不变的京都,并非作为一个避乱之地而存在。

那么,京都在整个文本中的意义究竟如何?

前文巳浅涉对京都的分析,这里将由此展开,对错综复杂的空间结构产生的歧义效果做进一步的探讨。

朱天心文本的京都,其实包括了叙事者亲历的京都和川端康成小说中的京都。

对小说文本的引用,正可从川端笔下五六十年代的古都对照叙事者这些年来走访的京都。

从五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朱天心笔下,京都的一花一木、一宫一阁,似在岁月洪流里地久天长。

然而,真实的京都、甚至是川端这位日本作家笔下的京都,是否真如作者所感受到的一般“亘古不变”呢?

追溯到川端的小说,其实便可发现一些端倪。

在川端的《古都》里,花木映衬下的城市,画面感确实十分美好,这位极其善于捕捉细节的作家描述道,“京都作为大城市,得数它的绿叶最美”,“汽车在满目嫩叶的市街奔驰。

古色古香的房子,看上去要比新建的楼房更衬托出嫩叶的勃勃生机”。

⑩作者的视角十分巧妙,似乎在这座古都、这座大都会中,绿叶才是主体,房子(无论古旧或新建)反而是衬托物。

这是川端的风格和笔法,然而正是在对京都之美的叙述里,作者融入了对古都的隐隐忧虑一一古都毕竟无法逃脱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这便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古都在与现代文明融合时的协调问题的态度。

在其同样名为《古都》的随笔中,这种表达则更为直接:

……日后,我曾两度、三度旧地重游,杉山却已面目全非,犹如一只捋去毛发的大鸟。

不过,这里的树木原本用于采伐,所以是必然的命运。

……我觉得,对于京都这样的城市,每一棵树木都值得珍惜。

因而伐木须三思。

我始终在心中私语,不能伐树,应当植树。

@“书中详细对照殖民地时期和今天的地名景点建物之差异。

这样的安排,正符合朱天心的叙事者怀旧风今的策略,她所谓的‘古都’,即是殖民时代的台北,和今天的台北已不可同日而语。

”句:

5的是,“你”被司机误认为日本游客,便将错就错以一名异国人的身份,尾随森欧外和外公的散策路径。

日据时代的台北,已是外公一辈的记忆,若“古都”实指这一历史阶段乃至更早之前(文本中亦涉及荷兰殖民者)的台北,那么“你”的重新探访其实是在寻找超越了个人记忆的一段历史记忆。

讽刺的是,身处京都时真正的异国人身份并未让“你”对那座城市产生任何不适感,而重回台北时的伪异国人身份,却让“你”迷失于这座久居而日益陌生的城市。

所谓的记忆,不论是个人性还是群体性的,都已理没于现实中的空间。

这一次的散策路径便是对“迷失”主题最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一千午者引入了“挑花源”的空间意象,将叙事者幻化为误入后现代桃花源的“渔人”,以陌生化的视角审视台北的都市风景,所见景致是凌乱丑陋不堪入目的街巷建物,所遇男女是语言不同暗藏杀机的住民,完全解构了陶潜笔下幸福美好的桃花源之境。

叠加于“异国人”身份之上的“渔人”角色,更体现了族群同源分流后严重的身份隔离状态,“对孤独的迷路人的主体意识的体会和认同,取代了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乌托邦竟成反乌托邦,憧憬竟成梦魔”。

针对桃花源的解构,唐小兵进一步挖掘出其背后的都市文学意义,“对于本土论神话的超越,辩证地帮助朱天心达到了再现现代都市文明的一个新高度……因为都市文学的发达,往往要以意义的纯洁和形式的直率为代价为牺牲。

又因为都市的意义恰恰是对桃花源的否定。

所以都市文学必然是摆脱了挑花源情结的,属于‘桃花源外’空间。

”@这一“桃花源外”空间,也正是作者在多重空间的往返探寻中所欲大胆暴露的现实生存环境。

但讽刺与否定之外,又深藏着对于迷失其中的空间一种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

若非如此,叙事者便不会极力地辨认“这是哪里”,便不会因迷失而“放声大哭”,悲’励与绝望的复杂情感正建立于空间生存者不愿抹煞的城市记忆。

二、空间陆阱:

文本内外的多面京都《古都》中精致错综的空间结构,无疑体现了朱天心在探寻城市记忆过程中的匠心和苦心。

而多重空间的叙事方式,除了让叙事者自己迷失在穿梭于多重空间的探寻与迷失•81记忆无所依凭的空间中,也极易让读者坠入叙事者精心构建下的空间陷阱。

前文提到飞“你”在遭生存空间排斥之时,被认为仿佛自己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