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8872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区域:

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划分

1 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

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

2 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

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选择题,知识点杂乱需要细看】

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2 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复合系统,评价也是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这三方面入手,经济发展状况是核心)

3 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第二章

一、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自然资源进行多种分类。

P18

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3、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

4、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

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

可更新资源如动物、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

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的加以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

对此类自然资源,应该按照节约和尽量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p20

答: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然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趋于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三、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P23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四、什么是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P27

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被广泛采纳,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五、如何解决外部性?

P62

答:

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关于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或途径有许多讨论,目前被实践认同的手段包括:

来自于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手段、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和社会准则或良心效应。

【以上问题请大家结合书上内容自己查看。

第三章

第二节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P77细节为主,可能以选择题为主)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P77)

(二)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人口素质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科技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三)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市场的分布。

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一)区域人口结构

1.性别构成

性别构成是人口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

通常有两种表示方式:

(1)、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2)、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

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即受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学因素)影响,又受人的社会属性(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2.年龄构成

年龄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比例关系。

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

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

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老人、儿童比例,老少比)、抚养指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

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

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对人口本身的再生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模型(P81)中位年龄的划分(P81)

3.职业构成

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职业构成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

4.民族构成

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通常以百分数来表示。

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

出生率是指一个区域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总人口数的比率,它受人口年龄构成、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国家卫生水平及婚姻状况、宗教、风俗习惯、教育及就业等因素的影响。

死亡率是指一个区域一年中死亡人数同总人口数的比率,它受性别、年龄构成、自然环境、战争、饥馑或营养缺乏、医疗卫生条件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它反映了区域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的人口自然增减状况。

自然增长划分为4种类型(P84)

(1)原始型:

两高一低。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年轻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的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

(3)成年型:

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

(4)衰老型:

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的惯性对区域人口的自然变动有重要影响,分析时还应充分估计人口惯性的影响。

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

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

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

(一)人口的身体素质

人口的身体素质受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营养及地方病等的影响。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因素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人口素质问题。

分析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等。

(二)人口文化技术素质

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主要受教育方面的因素影响。

反映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指标主要有:

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等。

通常实用的评价指标是:

(1)文化人口比重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的比重。

(2)文化程度构成指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等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通常以万人指标(即平均每万人口中各种文化人口的数量)计。

(3)教育普及程度指各级学校的就学率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普及率。

区域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区域产业部门对技术的需求、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等的直接影响。

(三)人口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人口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是最难评价分析的一个方面,目前关于人口的思想素质的评价分析,尚无可以直接统计计算的指标。

通常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的评价来判断人口的素质。

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一)区域劳动力的质与量

区域劳动力的供应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

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具有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称为劳动人口。

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与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将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称为劳动适龄人口。

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包括八个部分:

(1)“适龄就业人口”

(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

(3)“老年劳动者:

或:

老年就业人口”

(4)“求业人口”

(5)“就学人口”

(6)“家务劳动人口”

(7)“军队服役人口”

(8)其他人口

在上述八部分中,前三部分人口构成就业人口的总体,为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

这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一起构成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即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给,是已经开发的劳动力资源。

后四部分并未构成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给,它们是直接的、尚未开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劳动力资源。

这八部分统称为劳动力人口,即劳动力资源数量总体。

(二)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业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

(三)教育成本与收益

1.教育成本

(1)教育的个人成本

(2)教育的社会成本

2.教育收益(无论是个人收益还是社会收益都包括直接和间接收益)

(1)教育的个人收益

(2)教育的社会收益

3.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计算

(1)成本收益率法

(2)收入函数法

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一)适度人口

1.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他认为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适合的人口。

2.桑德斯将适度人口数量推广到“适度密度”,即所谓是居民获得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密度。

3.费伦奇提出了适度人口质量的概念,主张用优生的办法调解人口素质。

4.对适度人口问题最全面的论述要数法国人口学家索维。

(二)人口容量

1.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对人口容量的定义是:

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提供的人口大小。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口容量的定义是:

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我国学者中教主流的定义: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以不损害该区划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三)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

2.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4.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第三节政策与制度

1.区域政策的目标

是指运用区域工具解决区域问题是所要实现的目的的明确表达。

区域政策目标即使政策工具选择的基础,也是事后对区域政策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参照。

2.区域政策工具

具体的区域性政策又称之为区域政策工具或手段,包括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与区域发展政策工

具。

区域政策工具是达到区域政策目标的保证。

第四章

1、技术:

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P110

技术的软件:

人类在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精神范畴,为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的硬件:

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

2、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区别

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

3、p117对区域或国家份额及人力资源的分析一般从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开发(R&D)人员和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进行衡量。

区域或国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资格”和“职业”两者统计的综合值

4、p119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分布的特点

R&D经费分布是指R&D经费在各个领域的投入量构成,可以从活动类型、行业构成、执行部门三方面进行分析

R&D活动类型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

从R&D经费的增长速度看,我国近些年R&D经费持续高速增长,并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R&D经费的总量分布看,我国的R&D经费支出占世界总量的份额还很小;从R&D经费的投入强度方面,R&D活动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制约,自主创新能力还缺乏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5、p132适用技术:

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技术。

具体来说,衡量一种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主要看该项技术能否达到下列三个方面的目标。

即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

第五章

一、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答:

原则不同。

GDP是按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按所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

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因此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能加以核算。

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于国外净要素收入。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

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产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表征作用。

3、环境优化程度,自然环境的优化,经济环境的优化,教育科技环境的优化。

4、创新能力。

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了解每个阶段主导产业)

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一二三模式

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农业

3、起飞阶段——轻工业、纺织业及铁路、建筑业等二一三模式

4、成熟阶段——钢铁与电力工业二三一模式

5、高额消费阶段——汽车工业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

第六章

1、区域优势:

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2、竞争优势:

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独特价值创造战略时所形成的优势。

3、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4、比较成本理论与相互需求论比较P117—P119

5、区域分工的三种主要模式

(1)垂直分工

区域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2)水平分工

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3)混合分工

6、理解雁型形态理论P187

第七章

1.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

a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b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c区域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d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e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2.主导产业的特征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值率。

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

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第八章

一、区规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从区域规划工作的实质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二、区域规划分类

(一)、按规划功能分类

1、认识性的区域规划

2、应用型的区域规划

(二)、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

1、策略性的区域规划

2、物质性的区域规划

3、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三、区域规划的方法

(一)、系统法(又称系统分析法)

1、系统分析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

2、在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中常常同时采用两种方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

3、系统分析法的主要特征:

整体性、联系性、分解协调性、动态性。

(二)、传统综合方法

1、特点:

(1)、一直在系统思想的统帅下完成综合过程,故亦可称为系统综合法。

(2)、创造性

2、传统分析法是把各个要素按照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整体优化的新结构,创造出更符合总体目标要求的新系统。

3、区域规划的综合平衡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2)、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目的用地关系

(3)、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其中,平衡表是进行综合平衡的一个重要工具。

4、综合平衡法的工作步骤:

(1)、确定综合平衡内容和指标体系。

(2)、预测发展要求,包括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的预测,确定各项目的需求量。

(3)、综合平衡。

(三)、比较法

1、比较法的应用范围

1)、认识区域特征,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

2)、发展目标与具体指标的制定

3)、重点开发地区和经济建设项目布局地点的选定

2、比较法的工作步骤:

1)、选择比较对象

2)、确定比较对象

3)、分析评价

(四)、数学模拟法

建立模型是数学模拟法的关键。

按照功能和应用范畴的不同,区域规划模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2)、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

3)、决策分析模型,包括单目标决策分析模型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

第九章

1.区域发展战略:

概念掌握

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性全局意义的规划。

2.战略重点:

概念

战略重点: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

战略重点通常在如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是优者生存,劣者淘汰。

优势的领域,往往也是效益较大的领域,扬长避短,助优淘劣,才能争取主动提高竞争能力,求得发展。

二是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三是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3.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是战略是以最低层次的发展战略。

其突出的缺陷是:

①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常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②产品深加工少,产业链过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

③初级产品生产,生产层次低,科技含量少,能耗物耗一般比较高。

总的来说,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效益比较低。

如果长期采用这种战略,对区域发展没有多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以出尽产品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开端,比其他办法容易得多,所以历史上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初级产品出口的增加来启动经济的增长。

从区域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来说,初级产品出口要逐步向资源集约化开发,即向资源深加工化方向发展,实现多层次增值,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使初级产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4.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所谓进口替代,是指用国内生产替代过去紧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要求。

进口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但面临着一个尖锐的矛盾:

既需要有国际市场的外汇流入,又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

所以发展中国家常常在实施井口替代政策时仍然需要出口初级产品或者举借外债。

评价:

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民族工业中的消费品工业得到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独立经济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上的对外依赖。

这种战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确曾收到实效。

但是进口替代政策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的依赖性,它依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变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于利益目的相互遏制时,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

5.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

实施出口替代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实施出口替代发展战略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出口替代产品的生产,是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甚至连带市场与国外资本、技术结合而形成生产能力,工业发展的依附性还相当强,难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经济地位。

二是出口产品的加工工业,门类很不齐全,多数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往往远远低于产值的增长速度。

三是经济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产品生产,往往用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实行贸易保护生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替代战略受到障碍。

四是由于出口加工业的生产往往是依赖国外资本与技术的流入而建立起来的,甚至连设备、原材料等都依赖进口,因而有可能出现产品进口增加快、而进口增长更快的现象。

结果,出口的实际收入相对减少,而外资利润流出和外债还本付息却有增无减,供货及收支逆差不断扩大,外债负担日益严重。

第十章

重点:

增长极理论(课本原文)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增长极(growth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他也使用“经济空间”概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他认为,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

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

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作用的现象,一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就是支配关系,他称之为支配效应。

他指出: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民经济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