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886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相关读物Word版含答案

《人境庐诗草》序

从猫的角度看世界

吴淡如

对猫有成见的人,比对狗有成见的人多得多。

对猫有成见的人,多半会下这样的断语:

“猫很阴险,狗比较忠实。

”虽然说人人都有表达看法的权利,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总会提醒他:

“那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猫,如果从猫的角度来看世界,也许我们才是最阴险的。

”我们总是用人类的标准来要求它们,这对它们并不公平。

如果你懂得猫的话,猫也一样会认人,一样的贴心,只是它比较沉默,有时有一点个性,不一定总是欢迎你的打扰。

它很懂得休息的好处,它很爱干净,很珍惜自己的肌肤、毛发。

它懂得留给你独处的时间,也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你不陪它玩,它也会自得其乐。

它懂得用好奇而专注的眼神注视着生命中的小惊喜:

有时它在注视一只小飞虫,有时是一只鸟振翅飞过。

它专注的眼神,总像发现宝藏一般。

它们全心全意地享受生活,知道什么角落让自己最舒适。

我养过狗,也养过猫,也一向以很能跟猫狗打成一片为荣。

当然,这可不意味着我“总是”能和猫狗沟通。

我被狗咬过,也被描抓过,但我不会因此对所有的猫狗灰心。

这也是向它们学来的,因为人们养的猫或狗,其实都不会因你不小心踩到它的尾巴,就马上对你绝望。

道理是一样的:

即使有人伤害过你,也不必因此对全世界绝望。

如果你肯,你总可以找到一个理由,值得再尝试看看。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

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平生多诗作。

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倡导“诗界革命”。

著作除《日本国志》外,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2.背景资料

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

21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

而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于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境庐诗草〉自序》)。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

他潜心诗歌创作,结成《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诗集。

《〈人境庐诗草〉自序》则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详尽的说明。

其观点大体为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

他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表明其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

总体而言,他能清醒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不足以表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方面打破一切禁忌,这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而他的创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

3.文化常识

《人境庐诗草》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的诗集,收录了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865—1902)写的600余首诗,内容提要分十一卷,书名取自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

《人境庐诗草》是其扛鼎之作。

诗集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举凡咏政颂史、家国境况、朝野新闻、时事述评、四海名胜、五洲风情、田园情趣、民俗乡音、追古念旧、怀乡忧民、治学兴教、题赠酬答,乃至道场佛事、年景预测等无不涉猎,其取材之广博堪称历代之最。

《人境庐诗草》集中反映了黄遵宪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初期思想认识上变化发展的轨迹。

诗集中许多充满新思想、新见解、新事物的篇章,是中日文化交流转折伊始的闻见录。

是中日文学艺术交流的文化桥梁,深刻表达了学习日本、呼唤改革的文化诉求以及反抗日本侵略、建立平等友好文化关系的愿望。

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切中时代的脉搏。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束缚(fù)      戛戛(jiá)

逮于周秦(dài)深嗜之故(shì)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1)虽一行作吏

古义:

一旦,一经

今义:

同行的人

(2)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

古义:

虽然这样

今义:

连接分句,表让步关系,即承认甲是事实,乙却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3)无虑百数十家

古义:

大约

今义:

不考虑

(4)一曰以单行之神

古义:

散体,相对骈体而言

今义:

就单一事项而实行的(条例)等,向单一的方向行驶

(5)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古义:

比喻在一定范围内的变通或变化

今义:

伸长和缩短,伸出和缩进

4.词类活用

公度自序(名词作动词,作序,写序)

5.文言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今之世异于古

(2)被动句

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6.熟语集释

束之高阁:

比喻扔在一边,弃置不用或不管。

文本研读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学习写诗。

后来因为奔走于东西南北四方,(为国家)奔走效力很少有空闲时间,几乎把它扔在一边。

然而因为太爱好它的缘故,每次在公事之余,我都会去做它。

虽然一旦做了官,但并没有荒废它。

现代士人生在古人之后,古人的诗,被称作专门名家的,大约有一百几十家。

想摒弃古人的糟粕,不被古人束缚,实在是困难啊。

虽然这样,我曾认为诗之外有事,诗中有人,现今的社会与古代的已不同,现今的人又何必与古人相同呢?

我曾在胸中设置一种诗境:

一是恢复古人比兴的形式,一是用散文自由变化的句式融入诗歌创作中,一是吸取《离骚》和乐府内在诗理而不沿循它们的外在形式,一是采用古人的变通与变化离合的方法用于诗中。

取材的范围,从群经、三史,到周秦诸子的书籍,许慎、郑玄等诸家的注解,凡是接近于今天的事名、物名,都选过来借用。

这是在记叙事情,举今天的官书、会典、方言流俗,以及古人没有的事物、未开辟的境界,耳闻目睹的事情,都通过自己的笔记下它。

这是在熔炼出自己的风格,从曹、鲍、陶、谢、李、杜、韩、苏到近代的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应当都不失为我的诗。

果真像这样的,未必就达到古人的境界,这也足以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风格)。

虽然我本来就有志向,但却未能达到目标。

《诗经》中说:

“虽然不能达到目标,但心里向往它。

”姑且记到这里,来等待来日。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我为自己的诗集写了这篇序。

【主旨归纳】 本文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作的序。

诗人主张“我手写吾口”,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所作形式要多变化,熔铸新鲜词汇,描写亲历和耳闻的事件,熔炼出自己的风格。

诗人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

序中也透露出他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

《〈人境庐诗草〉自序》还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要点解析

“未有之物”和“不名一格”

对于诗歌的材料,黄遵宪则认为应该取于经史古籍且贴近现实生活,至于语言,应该不避流俗,以现代社会的官书、会典、方言、俗语来入诗,应该记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这就在选材的丰富性、生动性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是同时代旧派诗人所不及的。

对于诗歌的风格,黄遵宪则认为应该借鉴曹植、鲍照以下至晚近小家,但又应“不名一格”“不专一体”,摆脱旧的束缚而创造出“为我之诗”,有自己独有的风格。

总体而言,黄遵宪在诗歌理论上强调创新,强调开辟古人未有的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

随后,作者引用名言,表达了自己“心向往之”的决心。

文本探究

1.从《〈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你可以看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主张?

思路提示:

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宪提出:

一是复兴“古人比兴之体”,二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三是“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在取材上,主张广泛吸收古代经史子集的精华;在述事上,主张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不排斥“流俗语”;在体式上,提倡不拘一格,不专一体。

总之,是不失“为我之诗”。

2.“诗界革命”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运动?

黄遵宪在其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思路提示:

“诗界革命”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学思潮,其兴起约在1896年至1897年间,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诗歌改革运动。

维新派诗人们不满意宋诗派、同光体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主张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方法上实行改革,要求“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表现新思想、新事物,容纳新词汇,从而使诗歌为维新运动服务。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黄遵宪于同治七年(1868),在其《杂感》诗中,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

于光绪十七年(1891),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

维新派的“诗界革命”虽然没有完全突破旧诗形式的束缚,实现诗体的真正解放,但它在创作方向及内容等重要方面对中国旧的诗歌传统进行了改革,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梁启超“尝推黄公度、夏穗卿、蒋观云为近世诗界三杰”。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

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

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

“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

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

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

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

他阐述说:

“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

”即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