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案例分析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747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案例分析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商业案例分析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商业案例分析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商业案例分析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商业案例分析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案例分析9.docx

《商业案例分析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案例分析9.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案例分析9.docx

商业案例分析9

河北钢铁收编5家民营钢企未花一分现金-曹开虎

以商誉、管理、技术、渠道等作价,分别持有5家民营钢企10%股权

今年“两会”期间,当《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河北敬业集团(下称“河北敬业”)董事长李赶坡时,他还表示公司将自己独立发展,不考虑与国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

但是时间仅仅过了半年多,这位民营钢铁企业老板“食言”了。

昨天,李赶坡与其他4家民营钢铁企业老板一起,与河北钢铁(3.88,0.00,0.00%)集团(下称“河北钢铁”)签署了联合重组协议。

这标志着,在河北省国有钢铁企业之间相互整合基本完毕后,河北钢铁正式展开对民营钢铁企业的整合。

按照这一协议,河北在不花现金的前提下,分别持有5家公司10%的股份。

重组后,河北钢铁吸纳这5家新公司成为集团成员企业,将各家后续发展纳入集团总体规划。

“不花一分钱现金”:

被重组的5家民营企业分别是:

河北敬业、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下称“唐山松汀”)、邢台龙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邢台龙海”)、河北永洋钢铁有限公司(下称“永洋钢铁”)、河北吉泰特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泰特钢”),5家企业粗钢总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上。

“此次整合,集团并没有拿出现金资产。

”河北钢铁高层告诉本报,集团将以“渐进式股权融合”重组模式,与5家民营钢企展开重组。

按照协议,河北钢铁将以商誉、管理、技术咨询服务、购销渠道等资源作为资产,分别出资到河北敬业、唐山松汀、邢台龙海、永洋钢铁、吉泰特钢5家民营钢铁企业。

河北钢铁上述高层告诉本报,根据《公司法》,5家企业将分别重新登记注册新的公司,河北钢铁分别持有各新公司10%的股份。

重组完成后,河北钢铁吸纳这5家新公司成为集团成员企业,将各家后续发展纳入集团总体规划。

重组后,集团将适时向5家新公司派出管理、技术团队,共享大宗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技术研发等平台。

河北敬业目前产能已超过500万吨,唐山松汀和邢台龙海分别具备了年产3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永洋钢铁和吉泰特钢两个企业主导产品为船用钢、轻轨等多种专用型材。

河北钢铁上述高层告诉本报,5家民营企业均有合作意愿,且认同集团提出的联合重组思路,其次此次联合重组有利于集团产品互补、延伸产业链条。

并购新模式:

2008年6月30日,河北钢铁由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而来,组建以后一直在试图收购民营钢企。

但由于刚刚组建,这家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一直没有抽出精力整合民营钢企。

经过两年的整合后,河北钢铁的效益开始显现。

“抛开其他因素,整合后,光是采购、销售等就可以省出来22个亿。

”河北钢铁董事长王义芳告诉本报。

2009年,河北钢铁的钢产量超过4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70亿元、利税70亿元。

此时,由于国家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许多民营钢铁企业逐渐陷入困境。

从今年9月份开始,河北省限电限产政策矛头首先指向了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较少的民营钢铁企业。

“这些政策让我们自顾不暇,我们也在试图跟政府谈,但是很难,民营企业生存越来越难。

”河北敬业内部人士告诉本报。

2009年,河北敬业实现销售收入291亿元,上缴税收4.37亿元。

这家企业在今年的节能减排风暴中也未能幸免。

面对越来越尴尬的生存状况,一些民营钢企不得不考虑与国有钢企展开联合重组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不愿意拿出太多现金,一些民营企业拒绝与其重组。

此前民营钢企被重组的模式,主要是以现金支付方式收购一定量的股权。

2007年9月,沙钢集团以20多亿元现金,收购了河南省最大民营钢铁企业安阳永兴钢铁有限公司近80%股权;2009年3月,宝钢集团以20亿元收购宁波钢铁有限公司56.15%的股份,两个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建龙集团和复星集团选择退出。

“河北钢铁整合几家民营企业的模式是一种创新。

”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告诉本报。

民营钢企松散型抱团:

为了避免被国有钢铁企业吞并,民营钢企也曾试图自身进行整合,但是在唐山松汀纳入河北钢铁旗下的同时,也宣告了河北省唐山市两年前组建起来的一个民营钢铁集团计划的失败。

在被重组的5家民营钢企中,唐山松汀身兼着另一重身份,它是唐山长城钢铁集团(下称

“长城钢铁”)旗下成员之一。

2008年12月19日,河北省唐山市39家民营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为两大钢铁集团,分别是长城钢铁和唐山渤海钢铁集团。

这两大集团的粗钢总产能达2800万吨,占唐山市钢铁产能的51.7%。

长城钢铁是由九江线材牵头、27家钢铁和相关企业组建的现代股份制企业,钢铁产能达1300万吨,旗下包括唐山松汀、荣信钢铁等。

荣信钢铁内部人士告诉本报:

“长城钢铁的成员随时都可以走,大家都是独立核算的,并没有进行实质性重组。

河北敬业上述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这两大集团组建之初,成员每个月坐到一起开一次会议,统一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但是时间长了以后,由于钢价波动频繁,此后企业还是“各干各的”。

不过,民营钢企捆绑式发展的失败,反而为河北钢铁整合省内民企提供了机会。

国美分拆警报解除贝恩成大赢家一日进帐3亿多-马晓芳王如晨国美电器与大股东之间斗争的起承转合堪称精彩。

就在大股东一方刚刚强硬表示“陈晓必须走人”后一周,双方关系再度出现转折。

10日晚11点,国美电器(00493.HK)发布公告称,双方已达成谅解备忘录,国美董事会同意大股东提名的邹晓春和黄燕虹两名代表进入,前者担任执行董事,后者担任非执行董事,董事会成员将从11人扩至13人。

国美分拆警报由此解除。

公告显示,大股东表示无意终止国美电器与非上市部分之间订立的任何现有集团内协议,并继续遵守协议条款。

受此影响,一直低位徘徊的国美股价大涨18.681%,报收于3.24港元。

黄陈妥协贝恩成赢家---这一妥协结果并未超出之前公众的推演结局,但妥协速度与方

式让人意外。

就在一周前,大股东还曾表示,国美电器一年多来运营未达预期,陈晓必须为此负责、走人,并强调会“不计一切代价”达到目的。

之前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上,大股东提出的5项议案仅1项获得支持,即否决了董事会潜在增发权。

之后双方开始就所谓“一揽子”方案进行谈判,一直未见真正进展。

其间大股东多次放风说,诉求不会变,并强调如果合理时间内协商无进展,会考虑终止非上市业务托管,并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国美新一轮内战似乎一触即发。

前晚戏剧性结局,看上去像是大股东的进一步妥协,甚至是全面落败。

前日公告中,大股东没有提及任何陈晓去留的信息,邹晓春与黄燕虹虽然被允许进入董事会,但这一局面最初本来就是陈晓方面的提议,他们同意在现有董事会基础上,增加大股东方面两个代表进入,而不是替代他与孙一丁。

这一结果,加上大股东无意终止国美电器与非上市门店之间订立的任何现有集团内协议的表态,显然完全符合陈晓一方的预期。

双方表态十分温和。

根据谅解备忘录,他们承诺将在所有方面合作,落实各项行动和措施,以打造一家更强及更具盈利能力的公司。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建设性的结果,它能解决一个体制问题,就是说,即便有争议,以后也能相互探讨,不至于伤及股东与各方利益。

”国美发言人赵彤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而大股东方面的发言人,则一再以“国美大局”和“股东利益”回应记者。

但真正的赢家应该是第二大股东贝恩资本。

它被视为权益天平上的权重筹码,也是达成妥协的推手。

事实上,“9·28”股东大会当晚,贝恩董事总经理竺稼便飞回北京与杜鹃密谈,随后一直牵线为大股东与陈晓一方谈判创造条件。

竺稼的努力真没白费,妥协局面达成,贝恩账面财富便快速飙升。

前不久转股后,其持股约16.307亿股,国美股价昨日从3.05港元涨至3.24港元,等于说,其一日获利3.1亿港元。

假如以当初转股价1.108港元计算,国美如此动荡局面,它依然狂赚大约34.77亿港元。

妥协之下有玄机?

大股东前晚同时表示,如果创始股东获得在董事会的适当代表席位,将无意现在终止国美电器集团任何上市与非上市部分之间的内部协议,并将继续遵守该等条款。

局面达成,黄光裕一方似乎心情平静。

但公告中依然透露出妥协局面充满一丝不确定性。

其中提到:

国美和大股东分别有权终止备忘录,但需要(其中包括)提前30天向对方发出书面通知。

根据国美公告,增加董事会人员需股东特别大会上获得批准,但何时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并未公布,国美仅表示最晚将在11月16日之前进行公告。

另一关键事项,即非上市门店部分,仍没有确认信息。

大股东一直期望能将这部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提高持股比例。

之前传出的消息是,国美方面不答应这一交易,坚持现金收购。

但大股东一方则担心手头缺乏现金的国美会借机增发,从而削弱其权益。

不过,一直关注这一事件的家电业研究专家罗清启昨晚表示,尽管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它们只是走向理性争论过程中的“浪花”,已很难扭转双方的共识,如果继续坚持之前诉求不让步,双方都不可能达到预期,而随着大股东两名代表进入董事会,争议将能理性讨论。

“不过,毕竟他们以前的言论都给对方造成了一定伤害,就是说撕破了颜面,需要一段时间重建信任。

”他说。

《黄光裕真相》的作者、财经作家尹锋认为,从理论上说,大股东的两张牌“提议开股东大会”和“解除非上市业务托管”依然还在手中,但从谅解备忘录看,双方并没附加什么条件,国美矛盾有望从此平息。

比亚迪转型之痛:

销量利润双双下跌

在一轮高歌猛进并初尝挫折滋味以后,调整频率重新出发或许应该成为比亚迪“品牌年”一个新增的课题。

积极推进“品牌年”建设的比亚迪正遭受着销量下滑的折磨。

最新销售数据显示,比亚迪10月共销售汽车40578辆,虽较9月的33085辆上升了23%,但同比仍出现了13%的下滑,这也是企业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同比负值。

而此时,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速却超过了25%。

尽管如此,比亚迪对最近的销量还是比较满意的。

“与9月相比,10月份的销量出现了23%的增长,而11月份目前来看势头还是比较好的。

”比亚迪汽车公关部经理徐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10月份销量的回升并不是靠大幅度降价取得的,比亚迪的价格体系现在比较稳定。

销量、盈利急跌---如果对比2009年的销售数据,不难发现比亚迪的主力车型F3已从月均2万的销量奇迹中走下神坛,自今年4月开始,这个去年大家习以为常的数字,已基本与F3无缘。

这位既能冲量又能保证利润的“台柱”,已无法掩饰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疲态。

而被视为比亚迪战略车型的G3,则一直在三四千辆之间徘徊。

眼看今年只剩下两个月时间冲刺,比亚迪累计42.68万辆的销售业绩,尚不足全年60万辆目标的75%,王传福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而这显然也不是比亚迪股东巴菲特愿意看到的结果。

9月底“股神”到访中国期间,曾多次强调对比亚迪未来的信心和对王传福本人的钦佩,而仿佛是为了回应某些质疑,巴菲特在中国全程乘坐比亚迪的汽车代步。

但巴菲特的鼎力支持并没有迅速将比亚迪从舆论的漩涡中救走,相反,销量的持续下滑已使部分投资者的信念变得脆弱。

“比亚迪利润的大幅下降让投资者感到失望,毕竟其他制造商目前的增势是如此明显,”富昌证券总经理蔺常念认为:

“这暗示比亚迪的产品可能出现了问题。

”数据显示,这家企业第三季的净盈利暴跌至1180万元人民币(约合178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该数字为11.6亿元人民币。

业绩公布的第二天,比亚迪在香港的股价大挫10%,创了近两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看来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保持稳定的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进军高端----在经历了10万到20万,20万到40万的增长以后,王传福的“跨界”之举得到了肯定,而F3掀起的风暴也让企业充满信心地认为,今年将继续实现翻倍。

的确,作为比亚迪进军汽车业的第一款作品,F3为比亚迪带来了超过50个奖项,还有“(单车月销)万辆俱乐部”的入场券。

自2005年9月上市后第20个月,F3的累计产量就达到了10万辆,而其采取的分站上市方式,成为了汽车营销的又一经典案例。

但在进入市场5年以后,这款以低成本取胜的力作,也在经受着市场残酷的考验。

对于其销量下滑,业内人士甚至推测“F3根本就没卖出这么多给消费者,只是卖给了经销商”。

而近日比亚迪经销商的退网风波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比亚迪在产品打造上仍不够成熟。

分析师认为,比亚迪针对汽车行业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引发了很多问题,也直接导致了比亚迪最近业绩的下滑。

显然,王传福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比亚迪频频有所动作。

首先是7月份高端车型M6的推出,释放出比亚迪转型的信号。

尽管仍是模仿的作品,但与目前较为畅销的MPV车型如别克GL8、本田奥德赛和丰田普瑞维亚等相比,M613.98万-23.98万元定价还是相当吸引人。

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比亚迪正借M6进军利润空间更大的中高级轿车市场,这对于比亚迪走向成熟绝对是大有裨益。

紧随M6的步伐,比亚迪又推出今年的第二款战略车型—首款轿跑车L3,1.8LCVT配置目标直指合资公司产品,北京现代悦动、上海通用新凯越均成为其追赶的对象。

而按照规划,比亚迪还将陆续推出i6、G6、S6,定位在B级车的i6,将是品牌旗下最高端的旗舰车型。

“这5款车型将承担全年17万辆的销量任务”,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王建钧表示。

而企业制定这个新车战略之时,完全没有想到其再次翻倍的计划将受到打击,更不得不在8月作出将2010年产销目标由80万辆调整至60万辆的决定。

绿色噱头----尽管销量有所下降,比亚迪方面表示暂时没有大规模促销的计划,企业仍希望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继续推进“品牌年”的战略。

徐安认为,完成60万辆的目标现在并不是企业的着眼点,“包装品牌、整合渠道才是我们的重头戏。

作为在新能源领域走在前面的企业,比亚迪从绿色营销中一直受益匪浅。

而转型的阵痛也无可避免地蔓延到了这块阵地。

与其他自主品牌车企相比,比亚迪在电动车技术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包括F3DM双模电动车、e6纯电动车均是以绿色概念为噱头的新能源产品,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年5月,比亚迪正式联手全球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在中国本土开发电动车产品。

借助奔驰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品牌含金量,可谓比亚迪品牌年的“神来之笔”。

然而在巨大的宣传效应之下,新能源车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真正的业绩和利润,现在还没有看出成效,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F3DM和e6的销量分别为42辆和2辆。

业内人士认为,在短期内,这些绿色概念尚无法为比亚迪带来白花花的银子,却能为比亚迪省下不少宣传费用。

巴菲特不也是看中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方面的潜力而入股投资的吗?

但要卖出更多的新能源汽车,甚至在销量上能与F3、F0比肩,比亚迪需要的除了政府的支持,还有漫长的等待。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号召之下,大小车企都将更多的精力、资金投入到电动车的研发上,如果不保持优势,比亚迪随时有被超越的危险。

“越来越多企业进行电动车的研发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一件好事,这证明未来电动车的市场会越做越大。

”徐安表示。

在11月5日开幕的世界电动车大会上,比亚迪提出了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即以纯电动轿车e6代替普通的燃油出租车,纯电动大巴K9代替普通的燃油公交车,“一辆出租车相当于十辆私家车的耗油量。

一辆公交车又相当于30辆私家车的耗油辆和排污量。

如果政府补贴一辆电动出租车,效果相当于补助10辆私家车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补助一辆电动大巴上路运行,也相当于补助30-40辆私家车所带来的社会效果。

”王传福在大会上发言时说道,“中国政府现在最缺的是油,最多的是钱。

我们这个方案完全能够让中国政府实现,也有能力办到。

看来在下一个7年,比亚迪已经酝酿了一个更为疯狂的想法。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对峙口水战:

向文波改口道歉

“小动作之王”三一重工(21.12,0.01,0.05%)道歉记长沙重城,硝烟弥漫。

三一重工,一个一贯主动进攻的斗士,又开炮了。

中联重科(14.15,0.03,0.21%),一个一向沉稳淡定的大佬,或反击了。

11月初,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2010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年会上公开点燃了两大重工巨头对峙的炮弹,质疑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成本过高,称“原本只需要20亿元的并购,最后花费了50亿元!

”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则在大会上迅速反击,痛批三一重工“作为行业竞争对手,在公开场合评价别家私事是不道德的!

两家业绩相当、隔湘江而望的长沙重工巨头,多年的竞争暗涌瞬间曝光于日光下,舆情评论肆意泛滥,股价一路飘绿。

向文波急了,立马私下写道歉信,改口称“中联的收购价是合理的”,但仍不改炮手本色,附以“如协商不妥,则公开宣战”的激进字句。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笑了,接受向文波的道歉,希望“同行共发展工程机械产业”,但仍不丢大佬傲骨,附以“如果受到攻击,定然反击”的原则底线。

旧伤引爆口水战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口水战聚焦于两年前两大重工巨头同时竞争的海外并购旧案,此番激战甚至牵扯出当时诸多的并购内幕。

11月2日上午,在2010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年会上探讨“企业海外并购战略”话题时,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以某企业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为例,爆料“原本只需要20亿元的成本,最后花费了50亿元”。

向文波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中联重科方面的强烈不满,当日下午的一个分会场上,中联

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则以“我对向文波总裁的说法不认同”直接驳斥了三一重工:

“中联并购CIFA成本不到20亿元人民币(折合2亿欧元),并非三一方面说的50亿元人民币(折合5亿欧元)。

”郭学红强调中联重科作为上市公司,所有数字均有据可查。

“三一曾为了并购资格问题反复与中联沟通,中联不同意后,三一明确表示愿出1亿欧元向中联购买并购资格。

”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在会议现场更是爆出并购内幕的猛料,双方的口水战就此升级。

事实上,正是三一重工两年前积极筹措收购CIFA案,两年后却又公开质疑该并购案价格过高的前后矛盾激怒了中联重科,双方才会在公开场合公然叫板,这在中国重工(11.82,-0.43,-3.51%)行业实属第一次。

“向文波在会上说的话,颇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

”针对CIFA并购案引发的口水战,一位当时在会议现场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两年前三一重工痛失CIFA并购项目是向文波心中永远的痛。

2008年,同以混凝土机械为主营支柱的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双双争抢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巨头意大利CIFA公司,希望借力CIFA赶超对手。

经过竞标,中联重科成功突围,以1.62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的现金支付方式间接获取CIFA60%股权,这无疑刺痛了为此并购案大费周章的三一重工。

“当时三一重工的出价比中联重科更高,但CIFA却被中联重科竞购成功,原因是三一未获得相关批示文件而中联获得。

”上述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了当时交易的细节,“为了获得竞购资格,三一重工曾在竞标前,三天内连续发送四封信函给中联,希望借中联介入该项目,但双方条件未谈妥,最后未遂。

时代周报记者向中联重科求证信函事宜,中联方面称:

“确有其事。

”但中联方面拒绝透露信件内容,称:

“内部文件,不能轻易公开。

”时代周报记者随后多次拨打三一重工董事长助理周胜瑜的手机,希望求证此事,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周仍未接听电话。

向文波改口道歉----会议结束后,关于两大巨头的论战迅速见诸报端。

消息一经传出,两家公司的股票多日领跌,萎靡不振。

有媒体同行向时代周报记者爆料,向文波获知此事报道后,曾将该事件的报道打印后并写下道歉信寄给詹纯新。

向文波在信中称:

“我在公开场合所讲可能不妥,但并无恶意。

”在文中,向又写道:

“以后若有什么事情,双方共同协商,若协商不成,再公开宣战。

中联方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当时中联确实收到一封三一重工寄来的信,但董事长詹纯新并未拆开信封查看。

此信被退回收发室后,散落在桌上,后来被人误拆,很多员工都看到了此信。

“事情发生后,我确实给中联重科的董事长詹纯新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我的言论可能确有不妥,但并无恶意,我向中联重科道歉。

”在多日努力下,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终于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并向记者承认自己确实写了道歉信。

“我在会上说的话并没有别的意思,那时说的其实是…中国企业玩资本不及海外企业?

的这个概念。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我认为中联重科海外并购走国际化道路的战略是很对的。

”向文波一改采访之初的焦躁,略显平静地说道。

“当时中联重科收购CIFA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确实是在高点购入了CIFA,但这并不存在对与错,中联重科当时的出价也是合理的。

”对于此前质疑中联重科高价收购,向文波首次在媒体面前改口,并称CIFA公司十分有价值,“如果当时三一重工获得该公司,就可增加我们的销售体系和网络”。

但当记者追问信中除了道歉字句外,是否还有类似“公开宣战”等偏激进的字句时,向文波的情绪又回复到采访之初的焦躁,并回避了该问题。

时代周报记者随即回访中联重科,中联方面称:

“我们接受向总的道歉,并会与同行一起发展好中国工程机械产业。

”“我并不希望这件事扩散成行业内的论战,我鼓励中国企业之间互相合作,而不是制造矛盾、扩大矛盾、制造不和谐。

”向文波也如中联重科般向时代

周报记者表达了希望企业间多合作的意愿。

竞争对峙存隐忧-----虽然双方在此事件上均流露握手言和之意,但两家旗鼓相当的企业在湖南长沙同城竞技,早已暗涌多年,根深蒂固的矛盾并非一时可缓解。

三一是个新闻企业。

从总裁向文波连发数篇博文强势狙击徐工凯雷收购案到董事长梁稳根曾在金融危机时提出“一元年薪”,三一重工从未在媒体面前低调过。

中联是个低调企业。

这家产值每年以60%速度增长的企业从不强调自己早已是近500亿元销售额的巨企,知识分子出身的詹纯新以过硬的技术和战略谋划在行业内享誉盛名。

管理层迥异的风格决定了两家企业在公众视野里不同的形象,一个高调进攻、一个沉稳淡定。

虽然向文波有意模糊两家直接竞争的关系,称“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国外”,但两家企业的支柱业务均为混凝土机械,直接竞争关系不必多言,多年来一直暗中较劲。

“三一的履带起重机、煤炭掘进机能够迅速崛起,是因为它不择手段地挖人。

”国内工程机械四大巨头之一徐工机械(其余三大是中联、三一、柳工(37.93,-0.36,-0.94%))的一位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三一重工常常用各种手段竞争,“徐工凯雷案,也是三一搅的局。

在中联重科,时代周报记者也听到了他们对三一重工的投诉:

“2007年8月,中联重科的一台泵车由于违反操作规程,发生泵架断裂。

…某竞争对手?

大肆通过短信传播这一消息,时间、地点、单位、影响写得非常明确,攻击性极强。

”中联重科认为该竞争对手就是三一重工,并曾以公函形式致电三一,三一则保持沉默。

“小动作大王”是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多个重工企业时业内人士对三一重工的评价,对于中联重科则评以“国企,实力雄厚”。

也许正是因为三一重工以民企身份搏杀于国企群雄云集的工程机械行业,才造就了其不得不激进高调的企业性格。

“全国超过一半的清洁环保机械均由中联重科提供,未来我们会深度延伸清洁环保产业。

”中联重科的一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联除了将视野放至国际市场外,也在强势进入环保机械这一朝阳领域,“这一部分将是我们未来主要的营收。

无独有偶,向文波看重的,也恰是国外市场,两家企业未来的竞争恐难消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