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3024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docx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试题2019.09

 

1,对加红的“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③入之甚寒

④余之力尚足以入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⑤/⑥

2,加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余之力尚足以明

C.险以远,则至者少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3,加红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下列加红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之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对句中加红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父异焉--以之为异; 即书诗四句--立刻

B.稍稍宾客其父--稍微; 父利其然--以……为利

C.不能称前时之闻--符合;泯然众人矣--(才能)消失

D.卒之为众人--最终;  固众--原本

(2)本文叙述了______的过程,揭示了______的道理。

6,下列有关文学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文”,故又称为王文公。

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7,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何可胜道也哉

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独其为文犹可识文漫灭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其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8,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熟能讥之乎

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⑤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云霏霏其承宇

⑧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①②⑤⑧B.①③④⑥C.②③⑤⑦D.④⑥⑦⑧

9,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三句是:

①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②于是余有叹焉

③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

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⑤⑦

10,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音______义________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音______义________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音______义________

则或咎其欲出者音______义________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音______义________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和在句中的含义: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窕然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⑤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⑥不出,火且尽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⑧火尚足以明也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活用为_______,含义_______

⑩尽吾志而不能至者______活用为______,含义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各各组加点的词解释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此余之所得也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吾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对上面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

这一点和韩愈《师说》中开头便言“古之学者必有师”有相似之处。

B.中以景喻物,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D.这两段文字紧相承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3,阅读下面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完成: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

本文是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写给反对派司马光(字君实)的第二次回信。

两人通信主要是争论变法改革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某启:

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

辟邪说,难壬人D。

为天下理财,

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第一段是向对方解说上次回信简短而这次又“具道所以”的原因。

第二段是取守势,针对司马光来信的指责进行辩驳。

先高屋建瓴地确立了一条双方均应遵循的议事原则:

名实相符。

第三段转守为攻,批评当时保守势力的流弊,表明自己将大有作为。

第四段以自谦结尾,不失赠答之礼。

14,下面一段文言文,读后请完成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曰:

“有欲与卿从容论议者①。

”因言:

“唐太宗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安石曰:

“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离;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

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何足道哉?

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百年承平,学者不为不多。

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②,虽有皋、夔、稷、离、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

”帝曰:

“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

”安石曰:

“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

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离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③”(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

文中“皋、夔、稷、离、傅说”均为古代贤臣,“四凶”是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四大坏人。

慝,音te,邪恶。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擅长反驳论辩。

如文中“帝曰:

‘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

’”宋神宗有意为王安石对自己的批评而辩解,但王安石即以宋神宗的话题另出新论,令人信服。

这种论辩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

试以此为例,以一两句话反驳下面两种观点。

①人人都说诸葛亮聪明而又严谨,其实他也有错用马谡失街亭的失职和愚蠢。

②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要是一年四季都是春天该多好。

15,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作者借游览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地抒发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这样的感悟:

列夫·托尔斯泰墓地之朴素更显其人格的伟大,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所以这座“世间最美”的坟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的作者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这两篇文章主要借游记的形式,进行议论说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

C.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又称韩昌黎,韩吏部,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王安石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等。

D.陶渊明写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就是“归去”的意思,“来”作为语气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

辞,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16,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

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母谓所亲曰:

“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

开皇二年,上幸岐州。

悦其能。

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

及居相部,如岐州法。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

“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

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

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

彦光训谕而谴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38循吏》)

注:

诐:

不正,邪僻。

《隋书》为唐代魏征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质:

质朴

B.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坐:

因为

C.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庶:

希望

D.发摘奸隐,有若神明摘:

揭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父每谓所亲曰

②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B.①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①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

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以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治学泛览经史,行事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着,不因挫折而屈服。

相州民风不淳,有些人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

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

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

他的政绩很为皇帝赏识。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

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

译文:

(2)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译文:

(3)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译文:

17,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枝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1.首句写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的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3.此诗的最后二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透露出的是“盛唐气象”,简要解说这首诗中蕴涵的情调。

18,夏感

(1)充满整个夏天的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动、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有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

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问题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文章第

(1)自然段是一段景物描写,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答:

(不超过20个字)

2.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写道“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

答:

(不超过20个字)

3.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写道:

“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呢?

请你阐明理由

答:

(不超过35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A.在

(1)、

(2)两段,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描绘出了夏的特点。

B.在

(2)、(3)两段,作者用“黄色的色彩”和“紧张的旋律”来暗喻日臻成熟而又紧张心碌的中年人。

C.第(4)段,作者用历代文人极少写夏来衬托自己写夏的不一般,暗含着作者的自豪感。

D.第(4)段结束句既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结构完整。

E.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和抒情性议论来抒发情感。

19,《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以记________为主,全书共________卷,相传是由________所作。

20,寡人闻古之贤君,________,________,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试题答案

 

1,B①③代词,它②④助词,的⑤⑥助词,取独

2,AE介词,因为B连词,来C连词,表并列D连词,表修饰

3,A代词,自己BCD均为语气词,分别可以为还是,难道,大概

4,C名作动,礼待A形作动,照明B形作动,走到头D动作名,到达的人

5,

(1)B渐渐

(2)仲永由一个天才儿童变为平庸的人 后天学习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6,A

7,D

8,A

9,C

10,①zhong坟墓②yao深远幽暗③hua同花④jiu责怪⑤dai松懈

11,①_名词活用为动词,含义筑舍定居

②名词活用为动词,含义命名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含义向上走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含义走到尽头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含义见到的景象

⑥副词作动词,含义燃尽

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含义弄错

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含义照明

⑨副词活用为动词,含义尽情享受

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含义用尽

12,1.C2.A3.D(两段话各有一个结论)4.A

13,1.A2.D3.A4.C

14,1.①还有想和你认真仔细商量的。

②但还担心没有人能帮助您治国的原因是因为您选择的治国方法不明确,推行的诚心还不够真诚。

③如果使四凶能够放纵他们邪恶之心,那么皋、夔、稷、离又怎么会苟且享受奉禄而过完此身呢?

2.略

15,C

16,1-4BBCC

5.

(1)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的民风很纯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整个郡的风俗人心都受到教育感化。

(2)彦光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里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

(3)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有善行的士人。

17,1.近→远(下→上)上反衬

2.首句是一片孤城的背景

3.边地苦寒的环境,戍边将士的思乡哀怨之情。

悲中有壮,苍凉且慷慨,盛唐诗人广阔胸襟。

18,1.铺垫(叙)夏季的来临,为赞美夏季铺垫。

2.突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3.因为人们在这个浸在苦涩汗水的季节里收获着希望,又播种着新的希望。

4.BC

19,国别史,言,二十一,左丘明

20,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