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873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docx

秋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3.知道引起爆炸的原因,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重点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

学习内容一 燃烧的条件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28-12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一:

可燃物;实验二:

空气或氧气;实验三: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老师演示实验7-1,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并把现象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图7-5Ⅰ中的现象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图7-5Ⅱ中的现象

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

【名师归纳】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凡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过程中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C.燃烧后的生成物一定是气体

D.燃烧时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C)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3.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是由于:

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从而使木头燃烧起来。

4.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B)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

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学习内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29-13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灭火的原理: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我们只要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3.学生分组做第130页的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蜡烛

熄灭

蜡烛继

续燃烧

蜡烛熄灭

隔绝了空

气或氧气

满足燃烧的条件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CO2,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2CO3+2HCl===2NaCl+H2O+CO2↑。

灭火器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

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

灭火器

扑灭图书、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名师归纳】

灭火时降温,使温度降到物质着火点以下,不能说降低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另外,不管灭火还是燃烧都要对照燃烧的三个条件去考虑。

【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2.要将桌上燃着的酒精扑灭,宜采取的措施是(D)

A.用水泼灭     B.投入冰块冷却降温

C.用扇子扇灭D.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3.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C)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4.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C)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D.水

5.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D)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学习内容二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32-13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学生分组做7-2的演示实验,填写实验现象和结论。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

在这些地方要注意经常通风。

4.同学们比赛记忆第133页图7-13所示的图标。

【讨论交流】

1.为什么单独一支蜡烛在金属罐外或罐内燃烧不会发生爆炸,当鼓入大量空气时却爆炸?

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的原因是什么?

【温馨点拨】

1.罐内含有大量空气,鼓气是使塑料瓶中的面粉充满金属罐,这时罐内就是空气和面粉的混合物,遇到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就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名师归纳】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共同点:

都放热。

燃烧的类型:

在不封闭的空间内平静燃烧;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发生爆炸。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反馈练习】

1.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糖;⑤汽油;⑥柴油。

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C)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⑤⑥D.②④⑤

2.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D)

A.一氧化碳和空气B.氢气和氧气

C.天然气和空气D.氖气和氧气

3.盛装酒精的试剂瓶标签上印有的警示标志是(C)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燃烧都会产生热量

B.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C.煤井中必须通风,严禁烟火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自燃一定是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D.发热发光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1课时 燃料和热量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3.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学习内容一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36-13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再加入2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感觉到试管发烫;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事实与研究证明,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如镁与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名师归纳】

不是所有的放热或吸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有些是物理变化,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等。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各化学反应中,不属于放热反应的是(D)

A.镁带与盐酸反应   B.生石灰与水反应

C.酒精在空气中燃烧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2.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

3.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称之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

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B)

A.都是无毒无味的气体

B.都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D.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4.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用滴管向棉花上滴1~2滴水,棉花立即燃烧起来,其诀窍就是:

将一小块金属钾藏在棉花中。

已知钾能与水反应,则该反应必定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吸管的水挤向棉花,却惊奇地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

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他挤出的水太多,使温度降到了棉花的着火点以下,除此之外,通常可燃物的燃烧还必须满足另一个条件: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学习内容二 化石燃料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37-14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它们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人们常把煤称为“工业的粮食”,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

2.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

将煤隔绝空气加热是化学变化。

3.石油是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为了使石油得到综合利用,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

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是CH4。

CH4的物理性质: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甲烷难溶于水,也可以使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5.学生做课本中7-4的演示实验:

甲烷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前要先验纯。

甲烷燃烧时产生蓝色的火焰。

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看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分析有水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看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6.写出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同学之间相互纠错,看谁写得快,写得好。

7.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它的主要成分是CH4。

8.人类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最终将被耗尽。

科学家发现了未来的替代能源可燃冰,它的优点是:

能量高、燃烧值大、储量大,它目前还不能被利用的原因是开采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

【讨论交流】

1.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

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的燃料?

2.煤气泄漏会造成什么危害?

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3.甲烷存在于哪些地方?

怎样制取?

农村利用甲烷干什么?

【温馨点拨】

1.石油不能直接用作燃料,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是常用的燃料。

2.煤气泄漏会造成人体中毒,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时,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

3.沼气池的底部常含有甲烷。

把植物残体、动植物粪便等放在密闭沼气池中发酵制取甲烷。

农村可用沼气解决生活用燃料、照明等问题。

【名师归纳】

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混合物,石油的炼制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反馈练习】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

B.煤或石油只要完全燃烧就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C.人类必须节约现有的能源,并大力开发新能源

D.对煤和石油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8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3.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城市煤气中通常含有CO气体,写出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O+O22CO2。

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考虑,煤气的主要缺点是有毒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氢气。

学习内容三 燃料充分燃烧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4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成CO等物质,使燃料燃烧的利用率降低,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2.控制燃烧条件,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

3.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要考虑两点: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讨论交流】

工业上有时使用煤等固体燃料,为了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应将固体燃料进行怎样的处理?

【温馨点拨】

将固体燃料粉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它们充分燃烧。

【名师归纳】

含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都会产生有毒的CO,污染环境;提高煤等燃料的利用率,就相当于延长其使用的年限。

【反馈练习】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第2课时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学习内容一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42-14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4)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如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会随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3.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

(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4)加大检测尾气力度。

【讨论交流】

1.酸雨有何危害?

2.乙醇是怎样制得的?

俗名叫什么?

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温馨点拨】

1.[酸雨的模拟实验]在水和酸雨中加入不同物质,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加入的物质

现象

SO2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无变化

植物叶子或果皮变黄

镁条或锌粒

无现象

镁条或锌粒溶解,有气泡放出

大理石或石灰石

无现象

大理石或石灰石溶解,有气泡放出

实验结论:

酸雨对植物、金属制品、大理石制品等都有腐蚀破坏作用。

2.

(1)乙醇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

(2)乙醇俗名酒精,化学式为:

C2H5OH。

(3)能燃烧:

C2H5OH+3O22CO2+3H2O。

【名师归纳】

1.CO2不是空气污染物,但是它会造成温室效应。

2.乙醇燃烧放热,可作燃料。

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汽车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反馈练习】

1.含硫的煤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污染环境的气体是(D)

A.只有CO      B.只有SO2

C.CO和CO2D.SO2和CO

2.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A)

A.鼓励农民将秋后农作物的秸秆焚烧

B.提倡使用农家肥,尽量少用化学肥料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D.限制燃油汽车数量的增加

3.据报道,广州市交通主干道的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其主要原因是(B)

A.煤燃烧所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B.几十万辆汽车、助力车等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C.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造成的

D.不断地降雨和各种污水造成的

4.煤的主要成分是C,另外还含有少量S、N等元素,煤燃烧的产物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是CO2,会形成酸雨的是SO2、NO2,易使人中毒的无色气体是CO。

学习内容二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44-14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氢气极易燃烧,是可再生能源。

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所以它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

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点燃前,要先验纯。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

用氢气作燃料的优点:

产物无污染,可以再生,热值高。

2.在实验室里,常用稀硫酸和锌制取氢气。

因为锌是固体,硫酸是液体,反应条件不需加热,所以发生装置用固液不需加热型,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说明氢气难溶于水;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3.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4.西气东输,“气”指的是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CH4。

【名师归纳】

1.利用氢能的优点是来源广、放热多、产物无污染,但其缺点也较突出,即制取成本高、难运输、难贮存。

2.形成酸雨的物质主要是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它们的量越多,污染指数越高,越易形成酸雨。

【反馈练习】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

A.氢气B.天然气

C.酒精D.汽油

2.用高粱、玉米等绿色植物和种子制造酒精,其主要过程是(C)

A.过滤、蒸发B.蒸馏、发酵

C.发酵、蒸馏D.加热、溶解

3.经过近两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达州的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下列做法仍会导致环境污染的是(D)

A.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中

B.农业上合理使用了农药、化肥

C.对垃圾进行了分类回收处理

D.大量使用煤作燃料

4.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如乙醇属于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它俗称酒精,化学式是C2H5OH,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5.请将下列物质:

①煤;②石油;③天然气;④H2;⑤CO;⑥CO2;⑦乙醇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的是:

①②③。

(2)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①②③。

(3)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⑥。

(4)燃烧产物对空气无影响的是:

④。

(5)点燃之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是:

③④⑤。

(6)能用粮食发酵制取的是:

⑦。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和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重点难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了解灭火的原理。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

学习内容一 燃烧的条件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50页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已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下列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实验一:

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二:

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三: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煤块。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

实验一:

可燃物;实验二:

空气或氧气;实验三: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2.

如图所示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

(2)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片上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讨论交流】

如何对上面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进行改进,防止铜片上的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时对空气造成污染。

【温馨点拨】

为了防止露置在空气中的白磷燃烧污染空气,让白磷在密闭的环境中燃烧;另外再增加一个实验:

将氧气(或空气)直接用导管通入热水中的白磷处,出现水火相容的现象则效果更佳。

【名师归纳】

对演示实验2,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有:

(1)对比实验法:

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个对比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是另一个对比点。

(2)条件控制法:

把白磷放在热水中,通过液封而隔绝空气,其设计意图是:

提供可燃物与反应所需的温度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检验可燃物是否能够燃烧。

(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两个条件而控制另外一个条件)

【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

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

“火要虚”的实质是(B)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减少污染。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内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或空气)。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另一种物质,该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学习内容二 学生实验

【学习指导】

阅读实验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现象:

酒精燃烧而水没有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

2.把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放在铜片两端进行加热,现象: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

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根据课本提供的实验器材,学生自主设计为:

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名师归纳】

实验1中要注意加热时间不能过长,实验2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不能过大。

【反馈练习】

1.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是(A)

A.狭小的空间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着火点D.物质具有可燃性

2.小明拿了一瓶汽油,打开盖子放在空气中,他发现,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不燃烧,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原因(D)

A.是液态物质B.与氧气接触少

C.具有挥发性D.温度低于着火点

3.

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

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D)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4.“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

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

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C)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