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824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docx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

毛概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具体途径: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3)科学内涵:

i.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ii.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iii.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i.区别:

形成的时期不同;解决的矛盾不同;解决的任务不同

ii.相同: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

理论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价值取向:

为人民谋利益

理论精髓:

实事求是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第一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第二问:

i.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ii.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iii.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7.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9.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0.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2.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根本前提:

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

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

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展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1)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5.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怎么样推进理论创新?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三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阐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近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均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5.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2)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5)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没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没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思想。

7.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必然性:

i.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主独立、军阀与外国勾结。

ii.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2)可能性:

i.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ii.大革命的影响、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9.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1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1)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2)无产阶级自身特殊的优点决定。

12.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

1)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2)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3)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坚持独立自主。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况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十分重视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五章

1.如何全准确地把握邓小面、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i.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ii.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i.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ii.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基本特征:

i.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ii.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iii.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iv.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v.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vi.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vii.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viii.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事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ix.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以经济建设为这些事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的背景:

i.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ii.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改革开放的目的:

i.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ii.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iii.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4)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2)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4)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因此,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需要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4.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