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554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docx

教师招考真题及复习资料整合

一、个体的身心发展有哪些一般规律?

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哪些相应的策略以适应这些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个体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二、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思想品德修养?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分)

  

(2)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1分)

  (3)热爱学生;(1分)

  (4)集体协作的精神;(1分)

  (5)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分)

三、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1.5分)

  

(2)精深的专业知识。

(1.5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1.5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1.5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四、谈谈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五、说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六、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分几个阶段?

试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四个阶段。

影响因素:

(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述方式;

(2)动机和情绪状态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3)联想与原型启示;

(4)正负迁移与特殊、非特殊迁移;

(5)定势(心向)的作用;

(6)个性因素。

七、教师如何备好课?

  教师备好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

(1分)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做出准确的预见。

(1分)

(3)设计教法。

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

(1分)在做好上述三项工作基础上,要编制出三个计划是: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教案)。

八、德育的任务有哪些?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健康的品德心理品质。

九、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

  

(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动作(或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分);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可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2分);

  (3)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与答题目标不同分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2分)。

十、学生良好兴趣品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1)兴趣的指向性(或倾向性)(1.5分)

  

(2)兴趣的广博性与中心性(1.5分)

  (3)兴趣的稳定性与持久性(1.5分)

  (4)兴趣的效能性(1.5分)无说明扣2分。

十一、韦氏智力测验的言语分量表、操作分量表包括哪些项目成分?

韦氏智力测验量表中的言语分量表包括的项目有:

词语、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和数学推理等(3分)操作分量表包括的项目有:

完成图片、排列图片、实物组合、拼凑译码等(3分)。

十二、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1)选择性(1.5分)

(2)整体性(1.5分)(3)理解性(1.5分)(4)恒常性(1.5分)无说明扣2分。

十三、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智力通常看做是人的综合认识方面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观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分)

  

(2)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问题,在近代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曾有过长期争论。

形式教育论者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偏重古代语(拉丁文、希腊文)、数学、逻辑学等,认为这些学科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最有价值。

实质教育论者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偏重自然学科、现代语言等,认为这些知识对学生参与实际生活最有用处。

这两派理论割裂了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性质,因而其主张都是片面的(4分)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因为知识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工具,他们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认识世界,接受尚未掌握的知识,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

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

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他们智力的高低。

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

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智力的目标,并有计划地去加以实现;传授和学习的必须是系统的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在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活动,真正理解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4分)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条件和基础,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结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统一的,教师必须同时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

(1分)

  (4)联系实际。

(2分)

十四、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

  (3)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4)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5)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

十五、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十六、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十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十八、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十九、简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

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

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

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二十、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十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

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

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

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

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二十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二十三、何谓班级管理,其功能是什么?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功能是:

①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十四、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学生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请你就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进行分析。

①学校教育可以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具长远的意义。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

学校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十五、简述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的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低年级儿童对学习的价值了解不深,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

教师应尽快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很多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

老师对学生打的分数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取得高分成为很多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是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满足感常伴随着教师的夸奖而增强。

二十六、简述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

一般来说,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

(2)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管理者角色。

教师肩负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

(5)父母与朋友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优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要不断创新。

二十七、教师怎样正确使用教科书。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授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第四,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二十八、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二十九、何谓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1)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

(2)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

①主题报告会。

选定一个主题,请人作专题报告。

这种形式,听者处于被动地位.具

有灌输性。

②主题汇报会。

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活动(如参观、读一本书、访问等)以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在班上交流汇报。

这种形式具有交流性。

③主题讨论会。

为解决某一问题或达成某种共识而进行的讨论会。

这种形式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④科技小组制作或成果展评会。

这种形式具有明显的竞技性。

⑤主题竞赛。

如智力竞赛、演讲比赛、跳棋比赛等。

⑥主题晚会。

如诗歌朗诵会,野营晚会等。

三十、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在开始时。

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出性变革。

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三十一、试述马克思主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十二、教师的职业素养具体应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其次是教师的智能结构,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机智;再次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和清晰的自我表现意识。

三十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几个方面。

三十四、热爱学生对教师有何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了解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要公平地对待学生。

三十五、你认为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什么意义?

(1)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就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教师的劳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艰巨复杂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3)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稳定的情绪,否则就会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败,而且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4)良好的性格特征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因素。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5)清晰的自我意识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克服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使其始终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之中。

三十六、分析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师生关系模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同。

(1)在专制型模式之下,当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教师不在场时,说明他们是在教师的权威下才努力学习的。

(2)在放任型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不在场时反而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中的具有领袖才能的人,出面进行组织的结果。

(3)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比较适中,学习成绩比较稳定。

 

三十七、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三十八、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