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307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题.docx

《教育学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题.docx

教育学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教育:

各种各样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和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3、狭义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照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指学校教育。

  

4、教育规律 :

教育内部诸多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5、义务教育 :

依照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以保证的适龄儿童或少年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 :

 广义: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

即人们期望受教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和结果。

狭义:

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确定的规格和标准。

 

7、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为促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8、智育:

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9、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最基本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

  

10、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化。

  

11、课程计划 :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2、课程:

广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学的各门学科,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环境影响的总和。

狭义:

指某一门学科。

13、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

14、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15、德育过程:

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根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及其思想品德所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6、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7、课堂教学:

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学习程度进行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一定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全面发展教育:

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9、启发式: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素质教育:

指以受教育者的素质实际为出发点,充分开发其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其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并成为特定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

21、隐性课程 :

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到的非预期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一方面与社会中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又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23、说理教育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24、陶冶教育法:

指教育者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二、填空

1、《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2、《雄辩术原理》被西方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3、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4、克鲁普斯卡娅发表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的第一本书。

5、1930年杨贤江发表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

6、教育的一般规律又叫基本规律它包括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7、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8、"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9、关于教育的起源有三种观点,即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正确的说法是劳动起源说。

10、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二者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意识性以及社会性,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物本能现象。

1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明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唐代的"六学二馆"说明古代教育具有森严等级性。

12、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学校产生的条件是: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专制的教师的出现(3)文字的产生(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13、中国封建社会有三类学校,即官学、私学和书院。

14、一般说来,生产力水平越发达,教育内容中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15、原始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内容贫乏性、教育的平等性、教育的手段简单。

1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具体任务是:

(1)教好功课

(2)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17、教育的社会属性表现在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历史性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等方面。

18、研究学生的基本观点有可教育观点、全面观点、发展的观点、内因与外因相互制约。

19、关于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曾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二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

20、对学生严格要求,就是要做到"四严",即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理、严而有方。

21、实行"三自"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自治的自我教育能力。

22、学制建立的依据有学制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发展状况的制约、学制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制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国的历史传统对学制有一定影响。

23、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我国最早施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24、我国学制中的"三类学校"是指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学校。

25、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类别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6、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体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约性。

27、循序渐进中的"序"一是指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二是指学生认识发展规律。

28"学而时之"说明教学要坚持巩固性原则,"不陵节而施"说明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教学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开而弗达"说明教学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29、课程结构可分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

30、讲授法的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3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是个别辅导、现场教学、分组教学,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32、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33、备课要做好的三项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要写好的三个计划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4、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语言清晰。

(6)师生积极性高

35、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36、榜样的作用有激励作用、调节作用、矫正作用。

37、陶冶法的方式有师爱感化、环境陶冶、文艺熏陶。

38、教师劳动的特点有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教师劳动任务具有严肃性与所负责任的重大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39、"师者,人之模范也"说明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具有迟效性,"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40、教育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41、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42、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有限延长、高等教育多极化,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继续教育。

43、教育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范畴,具有永恒性。

45、德育的方法有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46、教育的历史性集中地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个方面。

47、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8、教育对象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社会角色,是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和主要任务的人。

49、教育对象是指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人,既包括学生个体,也包括学生集体。

50、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51、人类任何一种智力行为都有多种因素参与,这些心理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52、差生可以分为学习差的学生、品行差的学生和双差生三大类。

53、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

54、学校工作必须以为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5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56、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

5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己有的品德水平的矛盾。

58、德育的基本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功德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59、德育的途径有政治课和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

60、校园文化除了课堂文化外,还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群体文化和方式文化。

61、品德评价有四种方式,即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评比竞赛和操行评定。

62、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63、社会环境制约人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速度。

64、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65、教学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学习效果。

66、社会主义社会师生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67、课的类型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

68、学生作业的类型有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际作业。

69、教学的基本规律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和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70、师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的具体内容包括热爱关心帮助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正平等对待学生和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

三、辨析

1、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错。

(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而传授知识只反映教的方面,没反映学的方面。

(2)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形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2、教学就是上课。

错。

上课只仅仅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学除了上课外,还要备课,布置作业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3、教学就是智育。

错。

虽然智育的任务是教学来实现的,但教学除了要完成知识任务外,还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的任务。

4、教学就是教书。

错,教书育人。

5、谈话法就是启发式,讲授法就是注入式。

错。

(1)谈话法与讲授法是两种具体的教育方法,而启发式与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

(2)由于指导思想不同,谈话法既可能是启发式,也可能是注入式。

讲授法,既可能是注入式,也可能是启发式。

(3)衡量一种教育方法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方法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方法,能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思考。

6、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1)性质不同。

德育过程是“教”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学”的过程。

(2)影响因素不同。

德育过程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除了受教育影响,还受自然、家庭、社会的等环境影响。

(3)反映的规律不同。

德育过程反映了德育工作的规律,思想品德过程反映了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4)结果不同。

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上对学生社会要求一致。

思想品德过程的结果与社会的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联系:

二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但德育仅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因素之一。

7、德育过程只能沿着知→情→意→行的序列进行。

错。

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各要素在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德育在具体事实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8、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错。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

①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计划性和较高的组织性;②学校教育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执教的;③学校教育能够发挥遗传因素的长处,克服其短处;④学校教育能够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利用和控制。

9、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因此,五育应有轻重之分。

五育虽地位、作用、任务不同,但他们之间相互依赖、参透、促进。

因此我们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五育”并举,而不能固此重比,重此失比。

10、一个学生毕业后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不合格是半成品。

(对)

(1)五育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相互彼此分隔,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有区别的,每一育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任务,不能分隔是因为各育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参透的。

(2)在五育中德育是方向、灵魂,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智育是中心又是主体,为其它各育实施提供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其它各育实施提供健康的基础;是各育提供实施的益智保障,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参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方面,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

(3)在五育的关系上,要全面发展,“五育”并举。

11、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就无需参加实践活动。

错。

(1)学生要理解、消化间接经验,需要一定直接经验为基础。

(2)学生只有书本知识,还不是完整知识。

(3)因为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仅靠学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12、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主要看其升学率。

错。

学校是育人机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衡量一所学校办的好坏是看这所学校是否贯彻教育方针,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即“受教育者是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不能仅仅智育及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

13、教育学是与人类教育活动一同产生的。

错。

因为先有教育才有教育学,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4、有的老师说:

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要学教育学?

错。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应有比较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15、一位数学老师说:

我只有上好数学课都算完成了任务。

错。

教师的任务分为根本任务和具体任务,教好功课只是具体任务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16、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或同步发展,对吗?

为什么?

错。

①全面发展就是指在“五育”等方面不能偏废,它是学校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但我们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或“同步发展”;②在做法上,不能用统一的横式法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求一律、千人一面”,我们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17、教师问,学生答就是启发式教学。

错。

只有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谈话法才是启发式教学。

如果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只是一问一答,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思维活动就不是启发式教育。

四、问答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各有何特点?

(1).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没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对教育的研究只停留在于观察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

(2).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已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由于教育家们的历史和阶段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体系大多建立在新民主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很多方面都有局限性。

(3).科学教育学的创立阶段.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实际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者对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为创建科学的教育学的论述打下结实的基础。

(4).教育学发展升华阶段.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科学的不断分化和综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

2、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身心发展的统一性;……的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3、为什么学校教育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计划性和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执教的;学校教育对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加以利用控制。

4、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树立教师的培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师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5、古代教育有何特点?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森严的等级性;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6、教育起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

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科学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要能有效的影响和协调与人发展的有关因素,使之形成合力;学校教育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7、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体力、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为什么学生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为什么学生又离不开直接经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学生掌握直接经验,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认识的时间和心力,加快认识的速度和进程。

学生要理解、消化间接经验,需要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只有书本知识,还不是完整知识;因为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仅靠学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10、班级授课制有何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导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

局限性:

强调统一要求,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偏重书本知识传授,轻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

11、运用表扬与奖励的德育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必须公正,符合实际

(2)表扬应即时(3)适当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4)要在集体表扬(5)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12、运用批评与惩罚的德育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必须公正切合实际

(2)批评和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批评而批评,惩罚而惩罚。

(3)要应时应地应人而定(4)要与说理教育、陶冶教育为主。

(5)要严谨惩罚(6)对学生不能实行经济制裁。

13、现代教育有何特点?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目的,统治人才,管理人才;教育的形式,班级授课制;培养目标的通才性,全面性;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14、教师的能力素养和知识素养有哪些?

能力素养:

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评价学生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知识素养: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

15、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6、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7、教学方法有哪几大类?

每类有哪些具体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传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18、素质教育有何特点?

基础性、未来性、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差异性、创新性。

19、课堂提问有何意义?

应注意哪些问题?

意义:

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学思想。

问题:

提问的用语应简单、明确;提问要有一定坡度、难度和层次;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控制提问的时间。

20、我国新课程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论述

1、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对教育起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学校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经济起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论述教育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起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目的;政治制度制约部分课程和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受教育者的权力。

(2).政治对教育起决定作用(教育能为政治培养需要的人才;教育能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维护和巩固政治制度;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

3、为什么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

说它是客体是对教师而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是教师的教育实践对象。

教师——“施教传授知识技能”学生——“受教,接受知识技能”。

作为客体,学生具有依赖性,可塑性,向师性。

说它是主体是针对学生而言,学生永远都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人。

作为主体,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创造性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