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459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docx

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

一、白果树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志留系下统梅子垭岩组(S1m)。

按照岩性,可将其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岩组,其中下岩组由5个岩性段组成,上岩组由4个岩性段组成。

自老到新依次为:

1、下岩组(S1m1)

(1)第一岩性段(S1m1-1):

分布于测区中部白果树—蚂蝗沟一带。

为黑色变砂岩段。

以灰黑色中薄层状变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组成,条带状构造明显。

未见底,出露宽度300m左右。

(2)第二岩性段(S1m1-2):

分布于测区内流芳沟西侧大片范围内,为浅色砂岩夹片岩段。

主要由灰色(风化后为浅黄色)条带(纹)状黑云绢云石英粉砂岩夹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偶夹灰黑色变石英砂岩组成。

岩石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次要矿物为绢云母、黑云母、石榴石、透闪石等。

原岩属不纯的砂岩、泥质含量较高。

砂岩中条带(纹)较发育。

在绢云石英片岩及二云片岩中采集的人工重砂样品的淘洗结果中发现有自然金,该岩性段是矿区内比较好的含金层位。

与下复地层为整合接触。

出露宽度一般为300—400m,最宽处1000m以上。

(3)第三岩性段(S1m1-3):

分布于蚂蝗山一带和张四营沟中部。

为深色变砂岩夹片岩段。

主要由黑色变石英砂岩、含炭粉砂质板岩组成、夹少量二云石英片岩。

在片岩中采集的人工重砂样品发现有自然金,为区内金矿化层位之一。

与下复地层为整合过渡关系,出露宽度300m左右。

(4)第四岩性段(S1m1-4):

分布于东沟蚂蝗山以北和张四营西沟南侧。

为浅色砂岩段。

由灰色条带状黑云绢云石英粉砂岩夹绢云石英片岩组成。

与下复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出露宽度200—400m。

(5)第五岩性段(S1m1-5):

分布于东沟蚂蝗山以北和张四营西沟南侧。

灰黑色变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夹二云石英片岩组成,与下伏地层为整合过渡接触,出露宽度大于300m。

2、上岩组(S1m2)

(1)第一岩性段(S1m2-1):

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南邻韧性剪切带。

由一套强片理化的灰黑色黑云石英变砂岩组成。

未见底,出露宽度200—300m。

(2)第二岩性段(S1m2-2):

分布于张四营主沟——车板沟一线。

主要由灰黑色变石英岩夹黑云石英变砂岩、黑云绢云石英片岩组成,局部夹含炭变石英砂岩。

砂岩具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常见少量黑云变斑晶散布其中。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过渡关系。

出露宽度400—500m。

(3)第三岩性段(S1m2-3):

分布于测区南、北两侧。

主要由灰色条带(纹)状黑云绢云变粉砂岩夹绢云石英片岩组成,偶夹灰黑色石英变砂岩及石英岩状砂岩等。

片理较发育(多数情况下片理与层理产状无明显区别)。

粉砂岩主要由石英组成,次要矿物为绢云母,变质矿物除黑云母外,还有石榴石、钛铁矿等。

单个条带一般宽3—5cm,单个条纹宽数毫米。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出露宽度500—1000m不等。

(4)第四岩性段(S1m2-4):

仅见于测区西南图边。

由深灰色石英粉砂岩夹黑云绢云片岩组成。

片理化强烈,可见黑云变斑晶散布其中,未见顶,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出露宽度大于200m。

(二)构造

区内构造活动表现较为强烈,主要以挤压变形和韧性剪切为主导,构造形迹多样,组合复杂。

有韧、脆性断裂、不同尺度的褶皱和面理。

1、断裂构造

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有有近EW向和NW向两组断裂。

其中近EW向断裂强度较大,发生时间晚,它截切NW向断裂,对地层有一定的分割和破坏作用。

NW向断裂规模较小,但局部金矿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1):

近EW向断裂:

由两条韧性剪切带和两条逆滑断层组成。

①韧性剪切带RF1:

位于葫芦潭沟口—车板沟口一线,呈近东西向贯穿全区。

带宽60—100米,带内由糜棱岩和超糜棱岩组成,流状构造发育,流面产状为北倾,倾角55°—70°。

两侧与围岩界线模糊不清。

剪切分割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②韧性剪切带RF2:

位于测区南部,呈近东西向波状贯穿全区。

带宽60—100m,带内由初糜棱岩、糜棱岩组成。

东段(流芳沟)构造发育,流面产状北倾,倾角60°—70°。

东段(流芳沟)糜棱岩化强度较弱,糜棱岩中保留的围岩残斑(或包裹体)较多。

③断裂F3:

位于韧性剪切带RF1南侧400m处,并大致平行分布,长度大于3千米以上,向西与韧性剪切带RF1合并。

挤压破碎带宽7——10m,带内由挤压构造带透镜体和构造片岩组成,其内可见两条以上紧闭的挤压滑动面。

有些地方有石英大脉相伴生。

产状北倾,倾角55°—70°。

具逆滑断层性质。

④断裂F4:

大致与F3平行,且分布于F3的南侧,相距300m左右,向西逐渐撒开,呈舒缓波状东西向展布于全区。

挤压破碎带特征同F3,断面亦呈波状,产状北倾倾角44°—70°。

具逆滑断层性质。

(2)NW向断裂

①断裂F5:

位于东沟的中部,走向300°,被F4截切成两段,总长度约800m。

为一顺层(亦与片理一致)断层,破碎带由构造片岩和构造透镜体组成,一般宽10米左右,最宽处20米以上。

断面较平直,倾向NE,倾角70°—85°。

为顺层逆滑断层。

断层带内有金矿(化)体。

②断裂F6:

位于蚂蝗沟口,呈300°方向展布,长约1300m。

断层破碎带宽约3米,断面平直,倾向NE,倾角80°。

为一逆滑断层,滑距小,对地层影响不明显。

③断裂F7:

位于东沟之庙沟口,可见长30米以上。

破碎带宽约5米,带内主要由构造透镜体组成,上、下盘围岩可见拖褶皱。

断面倾向NE,倾角80°。

为一逆滑断层。

2、褶皱构造

(1)白果树倒转背斜:

根据1:

5万铁佛寺幅区调成果,测区处在铁佛寺——白果树倒转背斜的东部,形成以白果树为轴心的倒转背斜。

该倒转背斜的轴向为NE—SW向,与大褶皱的轴向有明显的偏转。

梅子垭岩组下岩组第一岩性段(S1m1-1)的黑色变砂岩组成背斜的核部,梅子垭岩组其余地层按地层顺序依次组成背斜两翼。

从褶劈理与层理之间的关系看,其SW翼属倒转翼,NE翼为正常翼。

(2)西沟背斜和阴坡向斜:

属次一级褶皱。

西沟背斜是一个两翼极不对称的轴线弯曲的斜歪紧闭背斜,轴向总体呈290°方向展布,核部紧闭,NE翼平直狭窄,SW翼弯曲开阔。

阴坡向斜与西沟背斜是一对孪生兄弟,属一平缓的短轴向斜,内部小褶皱特别发育,形态不规整。

3、面理构造

区内的面理非常发育,主要有层理、片理和劈理。

(1)层理:

层理在变砂岩中保留较好,以中薄层为主的砂岩易辨认。

此外,砂岩中条带(纹)构造随处可见。

这些是原始沉积构造特征对区内地层系统的恢复提供了可靠依据。

(2)片理:

在区内地层中均比较发育,以NW向(300°左右)片理最发育,它与白果树倒转背斜的轴向一致。

由于观测和研究程度不够,是否存在世代片理叠加,以及片理与金矿化的关系,都应进一步研究证实。

(3)劈理:

劈理是褶皱构造派生的一组面理,在西沟背斜和阴坡向斜中经常见到。

在蚂蝗山和南部图边一带见到有劈理密集带的出现,主要分布在能干性能弱的粉砂岩和片岩中,而处在相同部位的能干岩石即变砂岩中则很少出现。

劈理密集带成群不等距分布,单个密集带宽10米左右。

它明显地置换了先期片理。

(三)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微弱,仅有一些中低温热液活动。

岩浆活动规模小,均以脉岩形式产出,脉岩类型主要有花岗岩脉和石英脉等。

1、花岗岩脉:

灰白——肉红色,块状构造,花岗结构。

主要有石英、长石、黑云母组成。

可见长20米以上,宽0.5——2米不等。

常沿片理贯入,目前未发现与金矿化关系的证据。

2、矿区内石英脉,方解石石英脉大量分布,多呈脉状、透镜状。

按产出特征,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早期)石英脉:

沿S1面理分布,脉体规模细小,一般多呈发丝状,部分2-30公分,长度多为几十公分,个别有10-20米。

呈乳白色,变形强烈,己呈无根褶皱,顶厚褶皱形态,多彩多姿,石英明显拉长细粒化。

脉体边部有黄铁矿,黑云母变班晶等。

含金甚微。

第二期(中期)石英脉:

沿S2面理分布,或S1面理褶皱虚脱部位就位,故其形态复杂多样。

脉体规模较早期较大,厚1公分—1米,长几公分—十余米。

有白色。

灰白、烟灰色等,粒状—糖粒状结构,块状为主,多空洞,遭受变形,一般较破碎。

在脉中或脉体边部,常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矿,自然相伴,黑云母变班晶化,绿泥石化,石榴石化亦较发育。

这期石英脉可能为推覆期压溶作用分泌而成。

本期石英脉含金较富。

第三期(晚期)石英脉:

常沿脆性断裂,节理分布。

规模较小,厚1-15公分长1-20米。

呈乳白色,致密块状,有时拌有方解石脉,石英方解石脉,脉中硫化物少见,含金甚微。

(四)变质岩

区内的地层普遍遭受到区域热变质作用影响,变质程度较浅,变质相属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在区内的表现,一是矿物的重结晶,如石英重结晶,岩石结构改变;二是新生质矿物生成,如绢云母、黑云母、石榴石、透闪石等。

另外,由于构造活动强烈,区内的动力变质也是存在的。

如TC38探槽附近,正好处在两组脆性断层的交汇部位。

变形和变质均较强,金矿化也有好的显示,是否与动力变质作用有关,值得重视。

二、矿体地质特征

(一)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

目前在白果树测区内已发现六个金矿主要的金矿(化)体和一些小矿(化)体。

其中Ⅰ、Ⅱ、Ⅲ矿体均位于东沟之侧沟车板沟一带,Ⅳ、Ⅴ、Ⅵ矿体位于西沟——张四营一带。

现将该区的主要的六条矿(化)体的地质特征进行逐一进行描述。

Ⅰ号矿体,长约100米,矿体厚度4.0米,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网脉状,呈北西向展布,矿体产状为15°~40°∠50°~75°,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地表由TC34-5、TC36-9两个工程控制,控制矿体长度100m,矿体品位人工重砂淘洗结果一般在1~6粒,平均3粒,含矿岩性为灰黑色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夹含炭变砂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等。

Ⅱ号矿体,长900米,矿体厚度4.0~8.0米,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网脉状,呈近北西向展布,矿体产状为10°~40°∠55°~75°,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地表由TC20-4、TC22、TC26、TC28-5、TC34-4、TC38-2、TC42-3、TC46-4、TC48-4、TC52、TC52-2、TC56、TC60等十三个工程控制,控制矿体长度900m,矿体品位人工重砂淘洗结果一般在1~100粒,平均23粒,最大为100粒以上,个别槽探化学分析结果为0.1×10-6~1.36××10-6,平均品位为0.42××10-6,含矿岩性为灰黑色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夹含炭变砂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灰褐色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变砂岩等。

Ⅲ号矿体,长450米,矿体厚度2.0~5.0米,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网脉状,呈近北西向展布,矿体产状为15°~35°∠55°~70°,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地表由TC34-4、TC36-10、TC40、TC40-4、TC48-5、TC50、TC52-1等七个槽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长度450米,矿体品位人工重砂淘洗结果一般在2~80粒,平均10粒,最大为80粒以上,含矿岩性为灰黑色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夹含炭变砂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灰褐色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变砂岩等。

Ⅳ号矿体,长1000米以上,矿体厚度2.0~14.0米,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网脉状,呈近北西向展布,矿体产状为355°~35°∠55°~70°,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地表由6号剖面、TC0-1、TC0-2、TC2-1、TC4-1、TC8-1、TC10-3、TC18-1、TC20-5、TC26、TC36-5、TC30、TC36-1、TC10-3、TC36-6等十五个槽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长度1000米,深部有钻探工程ZK3403、ZK401、ZK001控制,控制斜深为160米。

矿体品位人工重砂淘洗结果一般在1~100粒,平均25粒,最大为100粒以上,个别槽探化学分析结果为0.1×10-6~1.36××10-6,平均品位为0.41××10-6,含矿岩性为灰褐色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绢云石英片岩条带及变砂岩等。

Ⅴ号矿体,长1000米以上,矿体厚度2.0~14.0米,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网脉状,呈近北西向展布,矿体产状为355°~35°∠55°~70°,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地表由TC0、TC4、TC6-1北、TC6-3、TC6-2、TC8北段、TC8、TC12-2、TC12-3、TC14-1、TC14-2、TC18、TC20-1、TC20-3、TC20-2、TC20、TC22-1、TC22-2、TC24-1、TC24、TC28、TC28-1、TC28-2、TC28-3、TC30北段、TC30-1、TC32、TC34-2、TC38、TC38-1、TC36′、TC36-1、TC36-2、TC36-3、TC36-6′、TC36-4″、TC36-4等三十七个槽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长度1000米,深部有钻探工程ZK3401、ZK3402、ZK3801控制,控制斜深约为160米。

矿体品位人工重砂淘洗结果一般在1~100粒,平均25粒,最大为100粒以上,个别槽探化学分析结果为0.1×10-6~11.37×10-6,平均品位为1.55××10-6,含矿岩性为灰褐色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绢云石英片岩条带及变砂岩等。

Ⅵ号矿体,长160米,矿体厚度3.0~16.0米,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网脉状,呈北西向展布,矿体产状为15°~35°∠55°~70°,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地表由TC2、TC4、TC6-1北、TC6-1、TC6等五个槽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长度160米,深部有钻探工程ZK001、ZK401控制,控制斜深约为160米。

矿体品位人工重砂淘洗结果一般在1~14粒,平均3粒,最大为14粒以上。

含矿岩性为灰褐色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绢云石英片岩条带及变砂岩等。

(二)矿石质量

(1)矿石物质成分

氧化带内矿石呈灰-灰白色、土黄-黄褐-酱紫色,原生带内矿石呈灰黑-炭黑色。

矿石矿物成份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少量黄铜矿、毒砂等硫化物,贵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次之,可见磷灰石、电气石等副矿物。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黑云母、次为石榴石、绿泥石、炭质等,含矿岩性为硅化黑云母变斑晶炭质绢云石英片岩。

(2)矿石的结构

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半自形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变斑晶结构等。

(3)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主要有片状、浸染状、条带状、细脉状、眼球状、肠状、“s”状、透镜状,碎斑压融构造等。

(三)矿石类型

(1)矿石自然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依据矿石存在的自然状态和矿石物质组成来划分。

将本区金矿石自然类型划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

原生矿石:

表生地质作用对矿石的影响很少或没有,主要载金矿物多以硫化物形式存在,而未被氧化的矿石。

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次之。

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磁黄铁矿等。

自然金呈金黄色,以不规则粒状、浑圆状、条状、树叉状产出。

镜下见有最大0.6×0.4mm的自然金。

金矿物主要为粒间金、裂隙金,包裹金极少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碳酸盐、石英、绢云母及少量的毒砂等,矿石构造为细粒浸染状、星点状和细脉状。

氧化矿石:

矿体形成后,经表生地质作用,主要载金硫化物多被氧化。

矿物组合为自然金、褐铁矿、石英、绢云母和少量黄铁矿及粘土矿、碳酸盐、残余硫化物。

矿石构造为粉末状、蜂窝状,少量残余浸染状和条带状构造。

氧化矿石分布于矿体顶部,随地形及矿体埋藏而变化。

(2)矿石工业类型

在成因类型的基础上,从矿石工业利用的角度,将本区矿石划分为微细粒浸染型和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石两种类型,前者为硫化物呈微细粒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品位相对较低,规模较大;后者可能有颗粒相对粗自然金出现,品位较高,但规模小。

(四)围岩蚀变

区内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因热源条件不充分,其蚀变强度不大,分布也不集中。

1、硅化:

分布较零散,在黑云母变砂岩中表现明显一些。

以石英细脉(厚约0.1㎜)呈不连续状定向分布,与片理方向一致。

硅化与金矿化的关系还没有充分资料得以证实,从经验上看,硅化对金的富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黄铁矿化:

在东沟之庙沟口和张四营沟内局部可见。

以颗粒或集合体状见于岩石中,结晶较好的粒状黄铁矿均不含金,而呈薄膜状或草莓状等结晶程度不太好的黄铁矿细脉含金较好。

3、黑云母化:

黑云母变斑晶在区内地层中均有出现,在不同岩石中的含量差异明显,多数呈星散状分布,属区域变质的产物。

所谓黑云母化主要是指黑云石英变砂岩或变砂岩中,黑云母呈定向排列的密集带。

黑云母化与金矿化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