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264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 61页.docx

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doc61页

1土建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1.1测量方案

1.1.1为确保本工程各建筑平面位置的准确及高程控制的精度,施工测量应严格遵守测设和复核程序建筑物外墙轴线交点坐标的确定

(1)采用全站仪测量根据设计院设计的总平面和基础图加以详细定位定出建筑物关键的几个轴线交点坐标。

并在各轴线延长线上设立轴线标桩,作为一级控制桩。

待定位放线完毕并经复核无误后,邀请建设单位和各有关部门进行验线并加以签证,归入文档。

(2)定位时根据本工程总图所提供的各建筑物外墙轴线交点坐标以及业主提供的城市测量坐标控制点(不少于二点坐标)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测量定位,确定各建筑物的四个大角轴线交点,以作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的依据。

1.1.2轴线平面控制1,根据定位放线图确定1/B轴、1/D、J轴、M轴、Q轴、T轴、1/4轴、10轴、1/14轴、20轴、23轴、28轴为主楼的定位轴线。

2,施工轴线控制网点的测量,应进行闭合差校核,其测距精度不低于1/10000,测角精度不低于20秒。

3,工程的定位点、水准点应设置牢固,使其不下沉、不移位、不易损坏,应采取有效(埋深浇注混凝土)的保护措施。

(1)轴线垂直传递以±0.00面上的垂直投递控制点为基准,采用内控法控制垂直度。

每层的楼层面轴线放样,在相应的控制点平面图示意出

1.1.2.2垂直传递基准点的设置

(1)考虑到测量仪器可通视性,结合本工程主体结构平面布置,考虑合适部位设置多个控制点,由这些控制点组成的直角边来控制整个建筑平面将地下室施工时主控轴线投测到首层楼面(即地下室顶板)处,在首层楼面的上述控制点部位设置垂直传递基准控制点。

基准点的部位设置膨胀螺栓,螺栓上用定位冲具体标定控制点的位置。

同时,在施工上部结构时,在相应于基准控制点的平面部位留出200×200mm的通视孔,用于垂直传递。

考虑到所设定的各控制点位置均位于轴线交汇处,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位置,难以留设通视孔,因此将控制点平行移出图示距离,设在楼板部位(详见放线施工图)。

1.1.2.3基准控制点防护装置

1.1.3为防止高空坠物对工作人员及仪器的损伤,应在控制基准点上方安装防护罩,防护罩上铅垂线经过处留有直径为150mm的孔,并配活络盖板。

1.1.4在基础轴线和控制轴线复合无误后,将基础上轴线利用经纬仪和线锤将轴线引设到墙板外侧,并用黑墨线弹出,红漆表明。

轴线垂直传递

(1)为有效地控制上部结构的轴线,±0.00以上各层建筑(包括裙房)的轴线全部利用天顶倒锤体原理采用内控法进行垂直传递。

1.1.5高程控制

(1)现场测量员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引测至现场,经精测、复核准确无误后,在现场设立控制施工的高程控制桩。

控制桩应设在不受基础、土方工程施工变形影响范围以外,水准点的设置应不少于3个,以便在高程存疑时,桩与桩之间的校核。

(2)土方开挖阶段,可从现场水准点引测至基坑内侧壁上,应采用小竹桩标定并控制开挖深度。

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必须经复核签证后方可继续下一道工序施工。

(3)垫层施工时,应先打水平桩。

垫层浇好后,支基础模板时,要在主控制线上端外侧处标出水平标高标记。

一层结构浇好后,应在确定轴线控制点位置的同时,标出统一水平标记,以便于主体施工时丈量标高。

高程控制

(4)主体结构水平标记,按各层不同设计层高,计算后用钢卷尺丈量。

应在每层周围外角主控轴线处设置水平标记。

设置水平标记时,首先用水准仪复核每层丈量后的标记是否水平,如复核无误,才能在其它轴线处或剪力墙处加密水平标记,包括中间剪力墙插筋处等,以便于各层标高的控制。

1.1.6测量仪器要求

(1)索佳SET2100全站仪精度:

2″±(2mm+2PPm);

(2)WILDZL天顶仪(带激光)精度:

1/200000;

(3)J-2普通经纬仪精度:

±2″;

(4)S1精密水准仪精度:

±2.0mm/km;

(5)DSZ2普通水平仪精度:

±2.5mm/km;

(6)50m钢卷尺精度:

±10.3mm;

(7)2m钢卷尺精度:

±10.3mm;

1.1.7以上仪器均需有检定合格证,并在检定周期内。

1.1.8测量精度的控制及误差范围

(1)根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规定,拟定以下要求:

(a)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和主轴线,应根据复核后的红线桩或坐标点准确地测量。

并应保护好场地平面控制网和主轴线的桩位。

平面网中主控轴线的测距精度不低于1/10000,测角精度不低于20″。

(b)测量竖向垂直度时,层间垂直度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

东、西两楼建筑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不应超过±15mm。

(c)建筑标高控制网应根据复核后的水准点或已知高程点引测,引测高程可采用符合测法或往返测法,闭合差不应超过±5√nmm(n为测站数)。

(d)由于本工程建筑总高度较高,高程传递过程中必须设置高程转换点,高程转换点考虑设于十层楼面上,整个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及设于十层上的标高转换点控制。

层间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总高测量偏差不应超过±15mm。

1.1.9工程测量复核方案

(1)测量复核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应及时校正,保证测量精度。

(2)测量工作及复测工作均由专业测量人员负责,做到设专人操作、专用仪器、专人保管。

1.1.9.2轴线平面控制复测:

1.1.9.3建筑物轴线控制测量采用极坐标和直角坐标测量法来复核轴线。

极坐标控制点投测完毕之后,再用直角坐标测量法进行互相之间校核,同时应根据检验结果的偏差,及时调正、平差。

1.1.9.4高层建筑竖向高程复测:

(1)以基准水准点为依据,用精密水准仪采用往返水准测量的方法,将高程引测至平台上,用卷尺通过支架平台向上引测,然后用普通水准仪引测至所需部位,中间过程应保证在十层楼面处有一个支架平台,以便于用50m钢卷尺进行高程传递。

操作时,应注意钢卷尺的温度修正值和检定后的改正值。

(2)为了防止因沉降而引起的高程误差,应经常检测基准点的高程,及时修正高程值,同时,每四层检测其中二个传递平台之间的距离,得出砼的实际压缩变量系数,然后计算出总高程的压缩修正值。

1.1.10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1)本工程由三幢高层建筑和四层裙房组成,层数与荷载的差异较大,为及时掌握本工程在结构施工期间地基在逐渐加荷的变形量及其实际累计沉降量,必须对本工程的沉降进行长期观测。

目前设计的方案图对本工程沉降观测点设置的平面布置、高度、数量及具体做法末作出规定,故现先根据本公司曾施工过的同类工程项目进行叙述。

(2)沉降观测应在地下室底板完工后即开始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观测沉降的时间应与建筑物各施工阶段(墙板及楼板每浇筑四层,内隔墙砌筑完,内外粉刷完成)完成日期相配合,进行观测,从而了解荷载递增与沉降变化的规律。

并定期向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提供沉降观测记录,工程竣工后应将施工期间所观测的成果资料纳入工程文档,以便日后进行观测。

施工期间沉降观测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a)沉降观测前应在测区范围内,距离建筑物不少于30m之处设置三个基准点,基准点的位置应在不宜碰动,既隐蔽又便于测设的地方。

可考虑分别设在建筑物的东、西两侧和南侧隐蔽处。

(b)沉降观测应采用附合线路或闭合线路,做到定机、定人、定路线。

测施前仪器必须经过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c)沉降观测测点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部位进行设置,初始观测点均应考虑埋设在地下室底板上,并随地下室施工逐层向上引测至地面以上+0.35m标高处。

(d)沉降观测的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不得大于30m。

(e)测施中,前后视必须采用同一根水准尺。

观测时,水准尺应和地面垂直,不得歪斜。

(f)根据本工程的重要性、使用要求,基础类型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设计确定沉降水准测量等级为二级水准测量,其闭合差应小于±0.5n1/2mm(n为测站数)

(g)在同一测站上观测各观测点时,当读完所有观测点的读数后应回测后视点,两次同一后视点的读数差不得超过±1mm。

(h)沉降观测的次数与频率应根据设计要求和上部结构荷载作用时间,施工期间具体观测沉降的时间应根据建筑物各施工阶段(墙板及楼板每浇筑四层,内隔墙砌筑完,内外粉刷完成)完成日期相配合,进行观测,从而了解荷载递增与沉降变化的规律。

最后在移交业主前再观测一次,以便日后业主继续进行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沉降稳定标准为连续两次半年沉降量不大于2mm)。

(i)观测的结果应及时整理成成果资料,及时通报业主或现场监理工程师,工程竣工后,应将成果资料整理归档。

红线桩复核

平面控制

定位放线

垂直传递

项目工程师复核

监理工程师抽查

水准点复核

建立高程控制点

高程控制

沉降观测

图:

施工测量流程示意

1.2地下室结构施工

1.2.1地下室结构施工顺序

(1)定位放线→土方机械开挖及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加深部分轻型井点降水→桩顶处理→人工挖集水井部分土方及基底余土修正→集水井加深部位砖模砌筑→砼垫层浇筑→底板周边砖模砌筑→底板钢筋及地下室墙板、柱子钢筋绑扎→支外墙翻边模板→浇筑底板砼→地下室墙板、柱子及地下室顶板梁、板支模→地下室顶板钢筋绑扎→地下室砼浇筑→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基槽回填土。

1.2.2土方开挖、桩顶处理

1.2.2.1土方开挖

(1)挖土机械的选择:

(a)根据有关反铲挖土机的技术性能,同时综合考虑施工进度和我公司机械配备能力等因素,本工程准备配备3台WY-100型反铲挖掘机进行土方开挖。

(2)开挖顺序:

(a)根据场地位置及现场平面布置土方开挖,将基坑土方按土钉墙施工进行分层开挖,开挖顺序由东向西进行开挖。

(3)开挖方式:

本工程施工场地比较狭小,建筑物四周距邻近建筑及城市道路较近,基坑考虑直壁开挖+土钉围护。

为防止机械超深开挖而扰动原状土,基底考虑预留30cm厚土方采用人工修整。

局部集水井部位在机械大开挖至要求的标高,并经放线后采用人工继续开挖和修正。

(4)基坑开挖的坡脚线应与基础外边线预留0.5~1.0m工作面以利于模板支撑。

(5)由于地下室施工周期较长,为防止基坑边坡失稳,在基坑边土钉墙围护。

1.2.2.2桩顶处理

(1)地下室基坑土方开挖结束,应立即通知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验桩、验槽,符合设计要求后,应马上进入垫层施工。

(2)基底开挖后,为便于截桩标高的控制,考虑截桩处理工作放在砼垫层浇筑完成后进行。

工程桩按桩顶设计标高以上部分混凝土凿除,多余钢筋可锚入承台或底板,桩基顶面要求桩嵌入承台100mm,凿除余桩时,要控制好设计标高,若发现有低于设计标高的工程桩,须通知设计单位,采取措施。

(3)对于低于设计标高的工程桩,应将该桩部位的基础底板作相应的加深处理并增设附加钢筋,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但事先必须通知设计单位,由设计单位出具有关变更手续,并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1.2.3基坑维护方案

(1)本工程施工场地比较狭小,建筑物四周距邻近建筑及城市道路较近。

故基坑边坡围护考虑采用土钉墙支护。

1.2.3.2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监测及应急措施方案

(1)工程监测:

(a)开工前应做好现场轴线测量,并做好永久性标记,并严格要求布置支护桩位(偏差>2cm),须经复测认可。

(b)开挖前应对周边道路,建筑进行测量,并查看有关资料及变形情况。

(c)基坑开挖时,应监测坑内及其邻近地段的地下水情况,是否有管道渗漏、冒水、管涌等现象。

(d)监测基坑支护的应力和变形。

(e)基坑开挖从开挖前初直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坑壁回填后终止,均有完整的观测数据。

(2)应急措施:

(a)土方开挖时加强观察,并与土方施工人员密切配合,如遇局部变形等紧急问题,即局部回土稳定基坑。

(b)现场备足水泥、草包等材料,备用注浆设备一套,以备局部堵漏。

(c)现场实行值班制,土方开挖阶段,准备好抢险队伍。

1.2.4降、排水方案

(1)工程地质情况:

(a)根据***大厦岩石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考虑采用坑内明排水,并结合辅助排水明沟→集水井→抽水泵,三位一体的排水方法进行。

具体为:

沿基坑边坡底部周边开设截面尺寸为400(上口)×300(下口)×400(深)的排水明沟,并在基坑角及主要深梁端处设置直径为Φ500、深为600(指低于排水明沟或主梁梁底)的砖盘集水井,集水井内设置潜水泵抽排之基坑外边的排水沟内排出,以保证基底基本干燥。

(2)深基坑处井点降水方案:

根据业主(建设方)的安排,对红线附近的道路地面建筑物进行安全围护,和对地下车库西连通口处的基础进行围护,现提出降水方案如下:

为保证已建成基坑土体的稳定,首要条件是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因此本工程降水的主要方法是先采用止水帷幕的方法,即将地下室轴线外1000MM采用止水帷幕。

简述如下:

止水帷幕采用Ф700双头深层桩搅拌机施工,形成1400宽、挡水深达6.2m(即桩端标高为-11.65m,有电梯地坑处桩长为12.5m左右,无电梯地坑处桩长为10.2m左右)的挡水墙。

控制坑外水的流动,保持坑外土体的稳定。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场地微承压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1.34~1.62M

根据业主(建设方)的安排,对红线附近的道路地面建筑物进行安全围护,和对地下车库西连通口处的基础进行围护,现提出降水方案如下:

深基坑内降水采用轻型点井方法降低地下水位。

延电梯基坑周边均匀设置5套,井管选用直径50MM、长度为10M的钢管,管下端配相同直径、长1~2M的滤管。

滤管外包二层铜滤网。

滤网外加一层粗钢丝保护网,滤管下端放一锥形的铸铁头。

井施工采用钻孔法—用钻机钻进成孔深度比滤管深0.5M,以利沉砂。

点井管埋设并与总管和抽水设备接通后,先进行试抽水,如无漏水、漏气、无淤塞现象后,方可正式使用。

使用时应保证连续抽水,并准备双电源。

当地下室底板浇筑完后方可拆除排水系统。

在抽水时应做好坑外水位的监测与维护工作,应对各降水井和观察孔的水位、水量进行同步监测。

根据观测记录,查明原因,及时提出调整补充措施,确保达到降水深度。

在基础开挖过程中,应随时观测基坑侧壁、基坑底的渗水现象,并查明原因,及时采取工程措施。

(3)基坑内地表水的排水方案:

(a)根据本工程的施工周期及地下室施工特点,基坑内地表水的排水主要针对地下室基础底板施工前上层滞水和大气降水而言,,必须统盘考虑地表明水的排放。

地表明排水应按基坑支护方案中在地表基坑外设置截水沟,使基坑外地表水不致流入基坑内。

具体为:

沿基坑边坡底部周边开设截面尺寸为400(上口)×300(下口)×400(深)的排水明沟,并沿基坑四周每30.00米左右设置一个集水井(φ500砖盘砌,深600),集水井内设置潜水泵加以抽排,经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

(b)考虑到本工程基底深浅不一,部分集水井部位加深,对于基坑内部可能出现的雨后积水无法采用一般手段进行排水,故只能在底板底各深基坑部位分别挖设集水井汇集积水,待施工前或砼浇灌前临时用潜水泵将积水抽排至基坑外,经沉淀后排入城市管网。

1.2.5基础垫层施工方案

(a)本地下室垫层砼采用商品砼,采用臂长36m的混凝土汽车输送泵直接输送到浇筑地点,能满足整个垫层砼浇筑的需要,垫层施工可根据土方工程施工情况,配合基坑挖土的进度穿插施工。

浇筑垫层前,要设置标高基准,以控制基础垫层的标高。

浇筑时,基坑要保持无积水,排水措施到位。

1.2.6地下室钢筋工程

1.2.6.1钢筋制作

(1)鉴于现场施工场地极为狭小,故钢筋制作有部分在施工现场外,以便材料周转。

项目组配备专业钢筋放样技师,负责整个工程所需的钢筋制作放样任务。

(2)成品钢筋进场后须按构件号仔细编号,分类堆放,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钢筋半成品堆场宜布置在塔吊回转半径内,根据施工进度要求,由塔机吊运至工作面。

(3)钢筋翻样应细心认真,应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的规格数量及几何形状、尺寸精心制作。

如在结构局部钢筋过密,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应事先请设计部门作相应的代换修改,以确保施工质量。

钢筋制作应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设置接头。

1.2.6.2钢筋绑扎

(1)本工程为一层地下室,根据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地下室外墙体的钢筋,在侧壁层高范围内,内外侧竖向钢筋通长连续,因层高高须采用机械连接接长,可按50%间隔错开接长,两相邻接头之间错开距离不得小于500mm。

本工程墙板竖向钢筋、柱子钢筋考虑在地下室底板施工时留设插筋。

因此,本地下室钢筋绑扎原则上按常规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绑扎地下室大底板钢筋、墙板插筋、柱子插筋;第二次绑扎墙板钢筋、柱子钢筋;第三次绑扎地下室顶板钢筋。

(2)钢筋绑扎前应按施工进度,分阶段向施工班组进行施工交底,内容包括绑扎次序、钢筋规格、间距位置、保护层垫块、接头型式与错开位置以及弯钩形式等。

所用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和钢筋接头试验合格证明,对各种规格不同的材料均应进行抽样试验,并应附有抽样报告,不得未经试验盲目使用。

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如发现钢筋与埋件或其他设施相碰时,应会同有关人员研究处理,不得任意弯、割、拆、移。

(3)为满足设计规定的保护层厚度要求,应按设计规定的厚度事先用与砼强度等级相同的水泥砂浆垫块,墙板两侧应使用带有铅丝的垫块,设置间距一般为每平方米4~6块。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底筋主筋保护层为100mm,面筋主筋保护层为25mm,柱子主筋保护层为30mm、梁主筋保护层为25mm,地下室外墙板外侧面主筋保护层为30mm,外墙内侧及内墙主筋保护层一般为25mm。

底板底筋可预制成100×100×100的C30砼垫块,其他可预制成与设计要求相应的与砼强度等级相同的水泥砂浆垫块,垫层的强度必须能满足承受钢筋和上部施工荷载。

(4)地下室底板钢筋绑扎

(a)在底板混凝土垫层施工后,根据控制轴线弹出底板外围线及柱、墙位置线,并按线部署钢筋绑扎与安装工作。

按常规组织施工,首先绑扎集水井等加深处双向钢筋,并按照设计要求逐段铺布底筋,自下而上分皮绑扎。

绑扎时应事先开线并注意钢筋间距的不同。

底板Φ22、Φ25粗钢筋均采用机械连接接长,同一截面内的接头率小于等于50%,相邻接头间距不小于1200mm,并应尽量避开受拉区。

底板钢筋绑扎前,桩顶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所有工程桩均应锚入承台中100mm。

(b)考虑到上层钢筋和施工作业荷载重量,底板厚度较大,为保证上层钢筋位置的正确,采取在底层钢筋上面制作承受上部钢筋及施工荷载的钢筋马蹬做法详见附图,马蹬间距为900mm.以保证底板上部钢筋位置的正确性和施工作业的安全。

(c)待上述底板钢筋绑扎完毕,再行绑扎柱、墙钢筋,柱、墙钢筋按设计图纸间距留设,并应保证接头位置正确。

(5)柱、墙钢筋绑扎:

(a)柱筋:

柱子以及混凝土墙板内暗柱主筋考虑二次扎至顶板面以上,并留设接头长度,按照设计要求,柱子以及混凝土墙板内暗柱主筋应采用机械接头,在同一截面上钢筋接头数量不得超过全部钢筋的50%。

钢筋接头部位应错开,首次接头位置应距离楼面不小于1/6柱净高;且大于柱子长边尺寸;大于35d,接头错开距离不得小于35d,本工程柱子以及混凝土墙板内暗柱主筋接头考虑采用机械接头,机械接头的质量必须满足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事先应做好试件。

柱子的箍筋应按设计要求注意在加密区设置加密箍筋。

(b)内外墙板钢筋在施工缝以上一次性绑扎至顶板面,留设接头长度。

按结构设计总说明,混凝土墙板内竖向钢筋可在楼面上采用普通绑扎搭接接头,钢筋接头部位应错开,同一截面上钢筋接头数量不得超过全部钢筋的50%。

接头错开距离不得小于LdE。

地下室内、外墙板中的水平钢筋同样采用普通绑扎搭接接头,一般外墙外侧水平钢筋可搭接在跨中,内侧水平钢筋搭接在支座,同一截面内搭接接头数不得超过钢筋总数的50%。

同时,应按设计要求注意内、外墙板水平钢筋在转角处的锚固长度和在端部锚入柱内的锚固长度,注意对穿墙孔洞的节点加筋处理。

同时尚应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执行。

(c)柱子钢筋应按图纸要求钢筋绑扎。

应按预先弹放在筏板垫层上的柱位线插入,在校正其位置后将根部与筏板钢筋绑扎固定,在底板面层筋部位设置定位柱箍,并在底板面层筋点焊固定。

柱的加密箍必须严格按设计绑扎。

(d)柱、墙竖向钢筋,除底部应按垫层上弹出的尺寸线准准确放置并于以固定外,在底板顶面处应再次复核平面尺寸,并增加限位钢筋,与底板顶面钢筋网点焊牢固,防止移位。

柱子箍筋应同时全部绑扎完,墙板的竖向钢筋在底板上部应绑扎不少于三道水平筋,其上部适当绑扎几道水平固定钢筋,并用钢管扣件支架相互拉结,支撑稳固。

(e)墙板钢筋在底板面层筋绑扎结束之后进行。

竖钢筋按预先测弹在垫层上的开线定位绑扎。

墙、柱水平筋和柱箍一次绑扎到位(利用外圈模板支撑架)。

内外二层之间设置S形拉筋,配置量为φ8@450×450(双向)梅花形布置。

同时应在墙板双层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塑料砼保护层垫块,垫块厚度应与设计规定的相同。

图:

外墙竖向钢筋定位、扶正示意

(6)地下室结构顶板的钢筋绑扎

(a)地下室结构顶板钢筋绑扎按照常规楼面结构绑扎要求进行绑扎。

1.2.7地下室模板工程

1.2.7.1模板的选择

(1)地下室竖向结构剪力墙与柱子模板采用18厚木胶合板模板;顶板主次梁侧模均用18厚胶合板,水平结构楼面模板体系采用18厚竹木胶合板模板。

模板的支撑系统考虑采用:

拼挡和楞木采用50×100木方;由于本工程地下室柱子断面较大,为800×800~800~2800mm,柱箍考虑采用槽钢或双根钢管,并增设对拉螺栓,以抵抗混凝土侧压力;梁、板、墙支撑体系采用ф48×3.5钢管扣件排架支撑。

(2)木胶合板模板板肋间距及柱围檩间距按照模板体系计算取值(具体模板设计详见计算书),木胶合板模板一般肋间距为300,柱箍间距不大于600,梁的排架立杆间距不大于900。

地下室的模板支撑体系考虑全部采用Φ48×3.5钢管扣件支撑体系。

其中楼面模板应采用满堂支架,立杆间距不大于900。

1.2.7.2模板安装及拆除的原则要求

(1)外墙采用M14穿墙止水螺栓,间距一般不大于600。

本工程外墙中的螺栓均采用特制的可分离式螺栓,螺杆中部焊上50×50×4钢板止水片,在墙两侧设置特制的塑料锥形垫块,垫块套在螺杆上,与砼墙面平,即垫块凹入墙面20mm,拆模后用电钻夹在塑料锥形垫块的螺栓上,将该塑料锥形垫块旋出,并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封填。

外墙板厚度控制采用特制的塑料锥形垫块限位;对于内墙以及梁高大于700,柱宽大于700的需设置对拉螺栓,考虑采用M16普通穿墙螺栓,墙板或柱、梁内预放硬塑料套管限位。

(2)模板安装前必须涂刷脱模剂,以便拆模及增加模板周转次数。

(3)跨度大于4m的梁板模板应按1~3‰跨长起拱。

(4)模板拆除时,注意不得硬橇、猛敲,以免损伤砼及其棱角,外墙模板必须在一周后方可拆模。

(5)底模跨度小于8m的大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可进行拆模,跨度大于8m的的大梁,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拆除。

(6)悬臂构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100%强度后方可拆除。

1.2.7.3承台、地梁等部位砖模做法

(1)本工程地下室的底板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