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719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实录.docx

《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实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实录.docx

课堂实录

执教干国祥

【背景】

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浙江教材中大量缩改的《丑小鸭》,这次学的是只有少量删节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而“丑小鸭”的故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隐喻,渗透在各种文本及其他信息中,在尚未接触安徒生的原著前,“丑小鸭情结”早已经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那么这次我们还能做什么?

学生重读的目的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对《丑小鸭》这一伟大名著的二度解读。

【现场】

教学地点: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初一

(1)班

授课时间:

2004年2月11日上午第四节

从“个体解读”到“相互印证”

一进教室,首先请寿馨蕊上台来讲《丑小鸭》的故事――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生日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象征,就像是丑小鸭的“天鹅蛋”。

对其他同学的要求则是:

仔细听寿馨蕊所“演绎”的故事,想一想她的故事中遗漏了哪些你觉得不应该遗漏的细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细节不该遗漏?

作为预习的一种检查形式,我要求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都不能打开课本。

8分钟后,寿馨蕊讲完了。

在讲的过程中,学生间有一些小小的交流,几个同学想提示寿馨蕊,她拒绝了;几个同学想纠正寿馨蕊,我阻止了,我提示:

允许创造性讲述――即删节和增添,而且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地方,因为无论增删,恰恰是个人解读的结果的呈现。

然后,我抛出讨论话题:

“请大家说说她的故事中你觉得不该遗漏,或者与原文不同的信息――大家仍不要打开书本,我们要借此了解大脑为自己筛选了哪些信息。

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岑刚强第一个:

“在老太婆家里的时候,丑小鸭不是因为受到欺侮而逃走的,他是自己想要去游泳。

”大家纷纷发言,或表示同意,或进行补充,有同学甚至还复述了课文中的原话:

“在水里游泳是多么痛快呀!

”“让水淹没你的头,往水里一钻,那是多么痛快呀!

“好,我也觉得这一处很重要,我们待会儿再结合原文详加分析。

现在先请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坐在最后面的大个儿沈腾骏站起来,说:

“丑小鸭在农夫家里的一段,跳到黄油和面粉中去的话不能省略,因为这表现了丑小鸭很讨厌人类……”他显然是严重地误读了,马上有许多同学举手表示反对,有几个在位置上就喊:

“那不一定的!

”我赶紧打住:

“让他说完,行不?

……现在大家对这个故事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意思,谁是谁非暂且放下,我们待会儿还是结合课文再来展开进一步讨论。

请继续――”

窗边的胡纪平站了起来:

“小鸭在沼泽地里没被猎狗咬死,这是很幸运的事。

”果然怪才,思维总是那么独特,我知道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但现在还不是追问的时候。

胡纪平:

“还有,我认为不能把丑小鸭进老太婆家的原因略掉,他进去是因为狂风,刚才的故事中丢了这一点。

我追问:

“你为什么认为不能去掉这一点呢?

“因为这说明丑小鸭是在没有办法――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去的。

……还有,不能把在野外第一次遇见天鹅的情节去掉。

胡纪平接二连三的“指摘”已经使得好胜的寿馨蕊坐不住了,她甚至举起了两只手。

我只好让她发言:

“我觉得不能认为猎狗不吃丑小鸭是因为幸运,如果这样的话丑小鸭就不必说‘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

我很满意这种“斗争”的形成,但现在不能让他们就斗起来:

“好,这个地方矛盾看来不小,我们在这里画个圈,待会儿再仔细看看。

”边说,边在白板上事先画着的一条由白板的右下角延伸到左上角的“丑小鸭成长线”的相应位置上画了一个圈。

接下来是机灵的林琰发言:

“沼泽地里野鸭和大雁对丑小鸭的语气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出来――野鸭对丑小鸭说的是‘你丑得厉害’,大雁对丑小鸭说的是‘你丑得可爱’……”天,有这回事?

此刻我不好翻书本,只能相信这是林琰仔细阅读的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

为强调这点,我对林琰的话进行了重复。

新生郑朔一直跃跃欲试,到现在终于站了起来:

“我觉得文章结尾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的感受不能不讲,‘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幸福’,我认为这几句话很重要。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从丑小鸭的内心中呼唤出来的,这是它对所有磨难的一种感受。

“噢。

郑朔说这句话是丑小鸭在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后内心的一种感受,一个回顾,所以不能够不讲到。

好啊,讲得太好了。

还有谁觉得有哪个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在寿馨蕊演绎的过程中失落了?

跳级生岑佳梅站了起来:

“我觉得要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的感受尽可能仔细地讲出来。

“你觉得哪些信息――也就是哪些感受需要表述,怎样表述呢?

你能不能试一试?

“苦难之后的幸福。

“你能不能用具体的语言表述一下?

“……”

“看来要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还是有困难的。

请坐。

”我知道岑佳梅想说的是“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这几句,但在不能够记忆性复述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表述对这个11岁的女孩还是有困难的。

平时学习最有困难的钮贤成站了起来:

“应该重点说说冬天变到了春天。

那一段确实很美,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便感动得不能自已,可惜现在还不能让大家打开书。

我便伺机作了延伸:

“也就是你认为课文中的几次环境描写也很重要,与课文的情节有很大的关系。

是吧?

钮贤成讲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刚才岑刚强也讲到了丑小鸭进老太婆的家是因为外面的风太大了。

看来以后讲故事还是不能忽略故事发生的环境。

“以文解问”,局部性阅读与交流

好了,差不多了。

我就让大家打开书本,再来看看刚才这些问题能不能从课文的描写中找到答案,我问大家:

“先解决哪个问题?

“大雁和野鸭!

“好。

请大家朗读‘天亮的时候……碰碰你的运气’这部分课文。

大家齐读课文后,我复述刚才的问题:

“为什么大雁说‘丑得可爱’,而野鸭说‘丑得厉害’?

调皮的朱奇在座位上说:

“因为大雁和野鸭审美观不同,因为野鸭把丑小鸭当成同类的,而大雁呢,不是说美丽的鲜花要绿叶衬托嘛,这个……”

朱奇的思维总是这样,放得开去,却收不回来。

后边胡纪平接上了话茬:

“是大雁把丑小鸭当成同类,而野鸭却嘲笑丑小鸭。

“那也不一定的!

”“野鸭并没有嘲笑丑小鸭啊!

”“这其实也是说它丑得可爱”……同学们纷纷反对。

为避免在非要害处扯得太远,我就点一点题:

“野鸭的嘲笑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意的嘲笑’,虽然是嘲笑,但似乎并无恶意。

看来不同的动物对丑小鸭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我们阅读课文时要把握这些细微的差别,而且我们还应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态度?

譬如,为什么两只大雁对丑小鸭就显得比较友善呢?

“因为他们是同类。

”快嘴的郑荟说,我知道她的回答不是通过研究而仅仅是通过直觉敏感地把握的。

“因为两只大雁刚刚从母亲的蛋壳里爬出来不久,也很顽皮……”这是一直沉思着的胡纪平的回答。

“你是不是觉得两只大雁刚刚从母亲的蛋壳里出来,还比较纯洁,对人比较友善?

”我追问。

“也许是他们是小孩子很好奇吧。

”胡纪平回答。

“可是鸡鸭也是小的呀,他的兄弟姐妹们也是小孩子呀!

”刚才被胡纪平“指摘”得过多的寿馨蕊也注意着胡纪平的反言,这倒真是给抓住了要害。

“也许是大雁没有见过丑小鸭这种类型吧,所以它觉得很新鲜。

”胡纪平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着。

“可小鸭们也没有见过丑小鸭的样子啊,他们还说他是妖怪呢。

”郑荟站在了同桌寿馨蕊的一边,同时她又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跟去年学的《山中访友》中的‘云雀’为什么被叫做‘弟弟’一样,只是为了不重复嘛,重复就没有感觉了。

“是么?

我看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这样吧,我给大家一个思考的线索――”我正想把话题转入探究性的思考与讨论过程,但下面有几个同学急于发言,寿馨蕊更是几乎站了起来,于是我只好打住,让她发言。

“他们后来还对丑小鸭说:

‘那里有好几只甜蜜可爱的雁儿。

她们都是小姐,都会说:

嘎!

(她的模仿引得学生齐笑)这是那么丑,可以在她们那儿碰碰你的运气!

’这里明明还是在嘲讽他丑嘛。

几乎是在同时,我这边说:

“这话是有嘲讽,但是不是恶意的?

”而那边胡纪平说:

“没有啊……”

为不再重复论争同一小问题,我继续点拨:

“他们不是恶意的,但是不是完全认同他了?

”学生说“没有”。

“所以这些细微的差别我们要细细品味……”还没说完,那边胡纪平不由我,继续发表他的高见,我只好让他说:

“对丑小鸭说‘你丑得可爱’,这显示他自己好像很高贵的样子;而对他说‘你丑得厉害’这就有点谩骂的味道了。

”他的发言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我伺机继续点拨:

“我们刚才分析了其他的动物对丑小鸭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是不是来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导致这些不同态度的原因,好不好?

“因为它们不是同类啊。

”郑荟果然聪明,但此刻可不能停留于此。

我说:

“是的,不是同类,可是它们都不是丑小鸭的同类啊。

“野鸭们和他是同类,所以他们看它丑得这么有个性,就笑它……”我原以为一直静听的金铮会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谁知他竟然是搞笑,调侃的语气让大家都笑了起来。

“谁和他是同类?

”我追问。

“雁儿和他是同类。

”下面不知是谁在说。

“雁儿和他更像同类――这个同学说得有些道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他叫丑小鸭就搞错了。

――我们可能要作更全面的考察,要把这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也许更能够解开我们的困惑。

我们应该把鸡鸭场上的鸡鸭,猫狗,大雁,天鹅,野鸭对丑小鸭的不同态度都综合起来考虑。

那么在这些动物中,和丑小鸭交流得最多,但最不理解丑小鸭的是谁呢?

――对,是母鸡。

下面我们就来把这段文字集体诵读一遍,注意母鸡和丑小鸭不同的语气。

于是大家集体朗读“第二天早晨……‘好吧,你去吧!

’母鸡说”。

这是一段极富人物个性的对白,自以为是的母鸡教训着向往着自由和飞翔的丑小鸭,里面的许多语句简直可以当作成人教育孩子的翻版,但学生们显然还没有明显地感到这一点。

课文实在很长,就读这一小部分,也用了好几分钟,我提问:

“刚才我们在分析野鸭与大雁对丑小鸭的态度时,发现他们对丑小鸭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但共同点是都不理解丑小鸭。

现在我们读了母鸡与丑小鸭的对话,发现母鸡的态度更不一样(学生在下面说:

也更离谱了,郑荟补充:

因为她还不会游泳),至少野鸭和大雁能够理解丑小鸭在外面、在水里很快乐很自由,但她就一点不懂了。

对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但谁也没有把握站起来发言。

我指了指趁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我画在白板上的几种动物,至上而下依次写着:

猫,母鸡,家鸭,野鸭,大雁,天鹅。

问:

“大家看,我这里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会游泳→不会游泳。

“不会飞翔→会飞翔。

我不再等着大家从纷乱中争出一个生物学的答案来,说:

“这个顺序依据的是跟丑小鸭的血缘关系,或者说物种的远近关系。

我们看,猫是哺乳动物;鸡是禽类,但不会水;家鸭是野鸭驯化后的物种;大雁又叫做鸿雁,与天鹅很像,长脖子,但毛色是青灰的,它还是家鹅没有驯化的先祖;而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我们看,在文章中似乎就是按照这种亲疏关系在写着,关系越远的,就越不理解丑小鸭在想着的东西,不理解就会导致误解,甚至是不屑。

我们这样从动物学来解释他们对丑小鸭的态度为什么不同,也许并不正确,但至少是一个巧合。

为什么后面丑小鸭看到天鹅就感到激动与亲切,天鹅看到丑小鸭也立即表示了亲热?

因为它们完全是同类,完全理解对方的‘语言’与梦想(同学跟答‘因为他们也是由丑小鸭变来的’)。

好吧,这个问题不管这样理解对不对,我们就先理解到这里。

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是不是还有讲故事遗留下来的问题?

没有了。

那么我们就来分享大家在课前所作的批注,谁先来?

――朱奇先来。

聚焦:

解读“天鹅蛋”

“我觉得这篇课文丑小鸭并没有经过‘不屈的奋斗’,他并没有努力拼搏,很多时候他自暴自弃,吃了很多的苦,后来他太苦了,感动了上天,所以把他变成了天鹅。

哇,他竟然这样说。

我实在很满意这样的思考。

但是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看来是意见不一。

“谁来说说?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一个同学坐在位置上说:

“课文后面说了,他原本就是一只天鹅蛋,这说明他不是上天可怜他才把他变成天鹅的嘛。

“对,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变为天鹅!

“天鹅就永远是天鹅,鸭子就只能是鸭子。

岑佳梅补充:

“再说,自暴自弃也不可能感动上帝的嘛。

“说得好,自暴自弃不能感动上帝。

――但这似乎离课文远起来了,我们回到课文上来。

“老师,我感觉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只不过他的演变过程曲折一点,困难一点。

”郑荟试图作一总结,“因为他生在养鸭场里,所以历经了更多的波折。

“可是,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我们以前看过的丑小鸭好像就是在告诉我们他都在努力,是靠着自己成为白天鹅的。

”在生活中只信奉天赋不相信努力的朱奇继续着他的质疑。

同学们又议论纷纷起来。

“确实如此,在我小时候,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丑小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只白天鹅。

但是现在朱奇竟然读出来:

他并不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天鹅的。

”我补充并强调这一点,我知道,这里面可大有嚼头呢。

“他注定要变成天鹅的!

不管他努力不努力。

”坐在最前面的跳级生茅泽鑫竟然也开了口,这个小书虫平时是语文课也会捧着一本课外书笑出声来的。

“对,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天鹅蛋嘛。

”朱奇得到支援,口气轻松起来。

女生们纷纷提出议论,有几个甚至就坐在下面喊着:

“贼努力的,贼努力的……”我提示,一个个发言。

寿馨蕊首先说:

“他努力的,课文中不是说是冬天吗?

如果他不努力,早就饿死在冬天了。

死掉了他还怎么变成天鹅?

“寿馨蕊说得有些道理,如果他不努力,他可能就饿死在寒冬中了。

“老师,我也觉得他努力的,他努力地熬过了所有困境。

如果他不努力,他在没有变成天鹅之前就死了,天鹅小时候的样子与鸭子也没有多大差别。

”不知道郑荟的这个补充是对同桌的支援,还是她上学期在考试中屡屡失败的自我写照?

“丑小鸭生在鸭群中,他以为自己是小鸭嘛。

后来,他没有想到自己长大后是个天鹅。

”最老实不过的钮贤成竟然也发了言,有几个女生似乎想笑着批驳他,被我示意阻止了。

朱奇突然来了灵感:

“丑小鸭不是已经死过一次了吗?

他不是在冬天的时候冰死在野外吗?

“是啊,丑小鸭还冻死过一次。

这说明你即使努力了,但仍然可能会失败,也说明可能外人的帮助很重要。

“外人的帮助?

所以,这纯粹是个运气罢了,跟努力无关的。

”朱奇抓住了我的话头。

“外人的帮助可能是幸运,你的奋斗也可能遭遇失败。

这一点问题值得探讨,却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也许该把问题的焦点先集中一下,来讨论:

是不是注定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不管他怎么做?

”我的话音刚落,“一定会”“不会”“他本来就是天鹅蛋嘛”的声音就在下面吵得开了锅。

“好,好,好,能不能换个思路……”我正想提示大家作进一步的思考,下面却已经顾不上理我了。

岑佳梅大声地说:

“如果丑小鸭不努力,就呆在那里,他就变成一只家鹅,不可能再变成白天鹅了嘛。

“对!

”“对!

”女生一片赞成声。

“老师,如果他不努力,就一辈子呆在鸭群里,那么他就根本不会飞翔,而且可能他连天鹅奇异的叫声都会失去,只会跟着鸭子叫‘嘎’,他其实也就成了一只形状大一点的鸭子。

”郑荟的“嘎”声引来了一片善意的笑声。

“你想这可能吗?

天鹅的习性是基因决定的,他只会进化,怎么可能再退化呢?

”朱奇说。

“大家知道狼孩的故事吧?

动物在习性上的退化是可能的。

”我提醒道,大家都说“知道”。

看来得抓紧时间推一把了,我接着说:

“这里我再提示一个有关联的信息,大家知道安徒生的生平吗?

谁已经读过《安徒生:

阿拉丁的神灯》这篇文章?

(5个学生举了手)大家觉得这篇文章与课文有关系吗(我问读过的同学)?

有!

有什么关系?

“因为安徒生是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只丑小鸭,他小的时候也是一只丑小鸭,受到别人的嘲讽。

”有学生回答。

“他其实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演化成一个动物的故事,写成了《丑小鸭》这篇课文。

”有人再补充。

“哦,这种方法在我们学诗歌的时候学过,叫什么?

对,象征。

也就是说,我们刚才争来争去的那句话――哪句话?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

“不对,是‘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

“对啊,争来争去的这句话,我们却没有用象征的方法来看它。

我们现在来想想,什么是‘天鹅蛋’?

”我感到几乎已经抓住了要害了。

“天鹅生出来的蛋。

”一个快嘴的同学喊,不知是捣乱还是真的这样想,他的回答招来了一片嘘声,大家用“哇”来笑他。

但是朱奇却帮着他的同伙强调:

“就是‘天鹅’生的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句很重要的话――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现在我让大家来综合思考一下:

刚才我们说丑小鸭无非是一个象征,那么猫呀鸡呀狗呀大雁呀也无非都是一些象征,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些动物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看成这是禽类,这是兽类,这是候鸟……你看,这些动物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我们因此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人的象征,他们象征了人中不同的(卢夏禹补充:

角色和性格),对,代表了同一物种――人――中间的不同性格和品质。

我们其实可以反过来这样看:

我们人类之中有哪些是天鹅,哪些是鸭子,哪些是为老太婆下蛋的母鸡。

那么我们来看,天鹅与他们的不同之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什么?

――对,卢夏禹说‘高贵’,郑晏楠说‘优雅’,还有人说‘美丽’,我看‘高贵’可以代表天鹅的气质。

现在我来问大家:

哪一种心灵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

(有学生答‘好的心’)对啊,具有哪些品质的心,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或者‘好的心’?

”说到这里,我在白板的核心部分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天鹅蛋,在中间写上“高贵的心灵”。

“现在我们来重新演绎课文,根据课文的文章来分析,怎样才能算是拥有一颗‘高贵的心’。

――好,请岑佳梅先说。

“不嫉妒。

马上有人补充:

“不骄傲。

“对别人的成绩他不嫉妒,对自己的成功他不骄傲。

课文中这两点写得明白。

”我补充。

“受到挫折不灰心,继续努力。

”仍然站着的岑佳梅说。

“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

现在反对派众多,你得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

否则朱奇又要有意见,他已经一再说丑小鸭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

”我提示。

于是岑佳梅读课文:

“冬天就很冷,非常的冷!

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好使水面不至于完全冻结成冰……最后,他终于昏倒了。

“对啊,如果小鸭不拼命地游动,那么等到农夫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冻死了,变成了一只死鸭子了。

”郑荟抢着发言。

“对啊,因此,你可能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但是,你绝对不能够放弃!

也就是说,你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丑小鸭告诉我们的。

对吗?

这样解读课文就对了。

”我“向上”提一提。

不料朱奇死不买账:

“这不过是幸运罢了,万一他一直不动,刚要结冰时农夫就过来了呢?

或者说他已经冻死很久了农夫才过来呢?

“老师说这不过是象征罢了。

”有女生针锋相对。

“对,我们讲到了运气,在生活中有没有运气?

(学生:

当然有!

)但是运气会不会落到不去争取的人身上?

对运气我们可以这样表述:

可能你努力了,但是却没有得到运气的照顾;但运气不可能照顾一个没有努力的人。

对一只不努力的鸭子而言,死亡对他来说是即使逃过了今天,也逃不过明天的。

“对!

”我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首肯。

“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丑小鸭很勇敢。

”近来上课常常走神的大个儿林力把我们的思绪从“运气”的争论中拉了出来。

“勇敢――怎么说?

“他在老太婆的小屋里感到不自由,敢于一个人到外面的世界去,敢于一个人独立去面对生活。

”这段话,林力结结巴巴地说了好久,一些同学还帮他用了几个词。

这时候,下课铃声响了,一些同学很是意犹未尽,很想把课继续上下去的样子,我也很遗憾这铃声响得似乎并不是时候。

但是无论什么问题,都只好放到下一堂课了。

课后余音

下课后,走在走廊上,前面郑朔和卢夏禹两个还在讨论着课堂上的事,我越过他们,对他说:

“郑朔,讲得真不错。

他说:

“你听到了?

我说:

“我说的是你刚才课堂上的发言。

现在你说了什么?

他告诉:

“我在说,我们在奔向天鹅的环境。

我说:

“可是天鹅开始的环境并不好啊,它可贵之处,就是始终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

所以……”

他接上话头:

“我们要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

【后记】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们的触角除了继续向“高贵的心灵”、“成长中的寂寞”和课文几处精彩片段伸展外,还把单元主题——“成长”的话题在此作了一个整合。

但是,在别班的授课过程中,回头又发现在此课堂中失落了一些东西——虽然在此课堂中的某些精彩与激烈,也没有完整地出现在那儿。

正是在追求生成性课堂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句话的含义——缺失成了一种必然!

但学习的过程已经生成,它不可能以另外的一种面目重现,它也不可能再有另外的目的(收获)。

所以我只好安慰自己:

对一堂课而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缺了什么(或者还可以怎么上),而是它已经拥有了什么。

我目前在追求的课堂,可以用“目的在过程中”这句话来形容。

从五六年前最严谨的“问题→图示”课堂模式,到两年前“问题→问题”课堂模式的探索,再到现在这种不能用模式来指称的模糊程序,正反映出我这些年来语文教育观念的演变方向。

把课堂视为一个学生建构自己思想与语言的动态的场(当表述思想时,他其实就是在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是我的一个提法——“在遗忘语文中学习语文”的大概意思),把学习视为一个学生内部的通过外在关系消解他原有思维-语言模式进而建构新的语言-思维范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在不平衡与不稳定中);同时,不把教学目标视为先在于学习与学生存在的知识点或者成形的思想,而视之为一种含有方向的力量的施加,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朝某一个含有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就此文而言,让《丑小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隐喻,每个人在这个框架中建构自己的人生象征,也许可以称之为我此课的惟一的教学指向。

)……这些都成了我新的追求。

然而要把这种尚在朦胧中的想法变成行动,则要困难得多,而且作为一名改良主义者,我势必不可能拿课堂当成革命的工具,而始终只能是在现实的行动中,融合一些新的但却难免是粗糙的理念。

【回音壁】

宣讲·对话·独语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东京章太炎先生的课堂,“谈天时以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

所以鲁迅给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

”这样的课堂实在令人神往——师生亲密无间,寥寥数人,对话问答,耳提面命。

而今的中学课堂,一般总在四十人以上,坐席如方阵般的罗列,格局的先验设定,使一一对话的机会甚少,课堂的声音,也往往成为宣讲,语文课堂纵然精彩,总难逃乎布道与说书之间,教师的角色,或如牧师、或似演员,这也正是许多老师觉得疲惫的症结所在,一如张爱玲对教育的十二字评价:

“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干国祥老师的可贵努力,正在“宣讲”与“对话”间求得平衡。

整堂课,除了开头寿馨蕊讲述故事的8分钟和课文片段的朗读,其余的时间,都充满学生的声音。

有意思的是,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到“女生们纷纷提出议论”,到将近结束时的“下面却已经顾不上理我了……”——成功的课堂有两个表征:

一是课堂因激烈思辨而忘记纪律、忘记老师、甚至忘我,只想参与进去,发表意见。

二是课堂之后,或者是纠缠住老师不放,或者同学继续探讨不休,或者进行相关的阅读……课堂结束了,而问题的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

实录中“一些同学很是意犹未尽,很想把课继续上下去的样子”,与课后郑朔和卢夏禹的讨论,也说明了这堂课的成功。

事实上也只有在课后,才能从被动地听“宣讲”、师与生以一敌众的不平衡“对话”,转向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的“独语”阶段。

思考与表达都是最具个体性的,几十年不变的集体化课堂模式,终有一天,也当会以小班或选修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