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676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斗牛城旅游开发综合体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斗牛城旅游综合体

(二)项目性质:

规划建设

(三)建设地址:

贵州省**市滨江路

(四)项目业主:

贵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五)法人代表: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综合体”总规划用地面积27.93万平方米,根据不同的景观主题,将景区划分为五大景观区域。

(七)建设工期:

分五期进行,规划期限为2014-2024共计10年。

第一期建设工期为2年。

(八)总投资:

16亿元人民币。

(九)经济效益:

项目到按4A景区经营时,年利润总额可达45780万元,缴纳所得税11445万元

二、项目业主简介

**斗牛城旅游综合体项目业主单位为贵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4日,经黔东南州工商局登记核准。

公司经营范围为旅游资源及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经营、旅游观光服务;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养生、养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投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推广;商业管理及咨询服务;百货批发零售。

注册资金壹亿元。

法人代表为**。

项目业主公司股东为贵州**置地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11900万元人民币。

于2013年11月11日由黔东南州工商局登记核准。

贵州**置地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公司房地产开发;销售商品房;项目投资与管理、资产管理;酒店管理;建材(除木材竹材)销售;土地收储。

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与建设经验。

三、编制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0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1998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200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

(8)**省长在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9)《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黔府办发〔2012〕42号)

(10)《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黔府办发〔2012〕13号);

(11)《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标准(试行)》

(12)《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4)《**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黔府发〔2012〕42号);

(15)贵州省、**市相关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体系、旅游业、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务等专项规划。

2、行业标准

(1)《旅游规划通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18971-2003);

(2)《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

2000.10.26);

(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18972-2003);

(4)《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5)《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6)《游乐园(场)安全和服务质量》

四、编制范围

《可研报告》重点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前景、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投资及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

五、研究结论

1、“**斗牛城旅游综合体”景区项目位于**市清水江边,**市中心商务区大十字直线距离约为1.5公里,距**火车站约2公里。

该景区项目是贵州省100个重点景区项目之一,是由**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旅游景区建设小组直接领导的项目。

该景区将按国家AAAA级景区配置标准规划建设。

2、景区共占地约400余亩,由三个分景区组成,即:

斗牛城景区、滨江花园景区、休闲运动景区。

斗牛城景区中有容纳15000观众的大型现代化斗牛场,及具有各种功能的高品质的附属设施建筑约110000平方米。

景区车库约45000平方米。

景区的建筑格局为街、庭、院、巷,且一院一景,能满足游客及顾客中高档吃、喝、玩、乐的需要。

滨江花园景区和休闲运动景区主要供游客休闲运动、游玩及观景。

3、斗牛场计划于2015年5月开赛,景区2015年10月开街。

全年斗牛场赛事约200余场,其中供游客观赏的斗牛表演赛约150余场。

表演赛将有展示中外斗牛文化的大型表演,表演内容如:

斗牛、逗牛、驯牛、骑牛等表演。

供斗牛爱好者参与斗牛比赛约50余场,赛事有:

争霸赛、地区对抗赛、联赛、擂台赛等。

目前,可组织参赛的斗牛已达3000余头,完全能满足各种赛事的需要。

4、景区内除有以牛为特色的各种旅游文化商品及牛系列特色美食餐饮,还有展演民族歌舞的娱乐场所及展示民族传说的“蝴蝶妈妈”、“仰阿莎”等景点。

5、景区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人民币,建设时间约两年。

景区建成后每日接待游客达20000余人,景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约7000人。

该景区建成后将极大的推动**市及黔东南州的旅游事业,特别是对传承苗侗斗牛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表明,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意见》提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特别是在“三州”等民族地区。

加快推进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其他民族自治地方跨越发展。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十一五”期间,贵州旅游业快速增长;在全国旅游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格局下,贵州旅游在全国排位上升6位,难能可贵。

“十一五”前四年贵州省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3.85%,是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长速度两倍多,增幅居全国前列。

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05年的3127.08万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0439.95万人次,翻了三番多;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05.23亿元,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位次排名由2005年的23位上升到2009年的17位。

**市历史悠久,该市建市30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市市委、市政府不畏艰难,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扩大内需等战略机遇,围绕培育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国际滨江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确立了建设“大**”和**经济圈的发展理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加强项目实施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绩,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炉山循环经济区建设取得突破,工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退二进三”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扩容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与计生、文体广电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这些都为本项目的规划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市通过成功举办和承办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贵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该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更加鲜明地树立起来。

“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确立了建设“独具原生态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实现**市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旅游发展,还完成了《**市巴拉河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香炉山蚩尤陵园总体规划》、《香炉山民族文化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巴拉河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石仙山公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重点景区的规划编制。

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民族旅游村寨旅游开发,完成了南花、季刀、怀恩堡、曼洞、麻塘、石龙寨、朗利、新光等旅游村寨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凯党发[2010]13号《关于加快培育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的意见》,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视角描绘了**市旅游业发展的蓝图,不断推动旅游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些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市更加明确了未来的旅游发展之路,即把**建设成为旅游主题形象鲜明、旅游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优良,以商务会展、民族文化、健康休闲、乡村度假、生态观光和苗侗美食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贵州东线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和贵州省旅游强县,全国较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健康的旅游大环境为该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基础保障。

2012年,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稳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扩大旅游消费、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推动了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全年,**市累计接待游客2000.68万人次,同比增长157.50%,旅游总收入240.49亿元,同比增长152.62%。

其中,国内游客1990.03万人次,同比增长158.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8.67亿元,同比增长153.63%;接待入境游客106351人次,同比增长55.57%,实现外汇收入2725.28万美元,同比增长61.82%。

全市旅游经济运行实现了稳中提速的目标。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品质的需要

“**斗牛城旅游综合体”的出现不仅将弥补国内空白,也将改变**市内缺少旅游景区,缺少游客集中消费场所的情况,使游客不再把**当作黔东南旅游的中转站,而是专程前来**观赏斗牛活动,并通过建筑、景观、文化背景还原出最真实的苗侗斗牛及传统民俗文化,使到来的游客可以体验独特的斗牛激情和优美苗侗歌舞表演,不是简单的让游客来拍照和购物,而是让游客真正的停下来,住进来,逐渐的从吃、喝、玩、乐、游、购、娱等七大方面融入进**斗牛城。

(2)弘扬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需要

斗牛城旅游综合体将以”东方斗牛文化”为契机,从“东方斗牛”的起源地—**开始,联合**市的斗牛协会;在项目内部,将苗族斗牛起源文化传说及苗侗族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分别打造斗牛文化景区、蝴蝶妈妈景区,仰阿莎景区、滨江露营景区、中心运动景区等五大景观区域,从建筑到景观都实现一体化的主题式打造,烘托文化的氛围,使**斗牛城成为对外品牌和发展带动龙头,形成餐饮、娱乐、零售、住宿业多头发展的主题旅游景区,并实现养殖、培训、旅游消费一体的文化产业链,使之成为**,甚至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东方斗牛文化””主题式旅游景区。

(3)壮大黔东南州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斗牛城景区管理团队将运用现代的市场运作手法,辅以现代媒体的协助,将**斗牛文化做成**市、黔东南州乃至全贵州的著名旅游品牌,推向全国,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观赏斗牛并了解**这座城市,实现经济拉动和文化推广双丰收。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

一、我国旅游发展状况及趋势

(一)旅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对于中国来说,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腾飞发展起来,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领各行业之先。

旅游业产业化速度十分惊人,在2011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484.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5.8%。

国内旅游人数26.41亿人次,收入19305.39亿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2.6%。

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70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4%,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0.1%,以上数据,已显示出了中国在在旅游领域里迈进了世界旅游大国的行业。

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服务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整体质量的提升。

为国民经济的创收,为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旅游业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旅游服务态度观念有待提高等长远性问题。

我国已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国民经济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许多省份都规划要在21世纪建成旅游强省,全国已有24个多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分别作为先导产业、优势产业、重点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近几年来,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都将为国内旅游业发展起到扶持作用。

特别是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人均GDP将达到1000美元的实现,使人民逐步的富裕起来,和人民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也是旅游消费和旅游业发展上台阶的时机,预示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现象即将实现。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并从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意见》按照科学发展的需求,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足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并就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中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改善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

2012年2月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32号)。

《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和体现。

加强和改善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既是金融部门落实服务于大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

金融部门要合理调配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抓住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支持和推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

拓宽旅游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

积极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债、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为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二)中国旅游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旅游学界和旅游业界普遍认为世界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旅游业新日期。

即旅游需求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将取代标准化产品,旅游供给、分配趋于高效灵活化,全球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发展。

根据发展趋势,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将向新领域迈进——文化旅游,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旅游寻求突破

传统旅游简单理解就是旅游观光,其主要内容有观光异国异域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美景及其风土人情等。

基本模式为—走马观花、拍照—睡觉—交通。

此种模式是只关其外表,不解内涵,只注重风景,不注重目的地的文化内容。

因此,该种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外出旅游寻求精神和文化的需求。

为了突破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现代旅游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就推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文化旅游。

2、文化旅游获得发展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绿色环保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

文化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中国文化旅游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即以人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促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竞争力。

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的发展。

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发展提供了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存。

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对的地域魅力。

二、贵州旅游发展状况和政策支持

(一)贵州旅游发展状况

贵州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类型相当丰富,可以在贵州体验到大自然所孕育出神奇景色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车轮留下的点点印记,更能领略到中国红色革命的神圣精神。

1、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1)山形地貌

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闻名于世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自然溶洞群,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织金洞、龙洞和九龙洞。

(2)碧水激流

贵州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在俊俏的高山间奔腾着,落差高达74米之多,飞泻直下,落入深谷。

此外,山间河流众多,流经之处,出现各具特色的峡谷。

如马岭河峡谷、花江大桥峡谷、北盘江大峡谷好南江大峡谷等。

(3)化石植被

全省最直接、最有吸引力的景观是覆盖丘陵、山脉和河谷的自然植被,深深浅浅的绿色,一派勃勃生机。

地形以森林覆盖的锥形小山和典型的喀斯地貌为主。

配有奇异的尖锥形岩石,如天星、泥函以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茂兰。

在赤水还有仅存于世的“赤水木沙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沙椤乃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种冰山前期植被,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

2、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1)历史文化

贵州省目前有许多独特历史地位的文化保存下来,而且日益得到了更多的了解。

产生于水族的聚集地,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的神秘水书就是其中之一。

在安顺地区,现在还保存完好的明代驻守军队形成的古代屯堡,造就了独特的屯堡文化。

绝大部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从以下两点来看,这些村落有着特殊的魅力。

第一,他们保存着数百年前的传统建筑模式和风格;第二,他们仍保持着其民族特有的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

如**周围的苗族、榕江、从江和黎平的侗族,以及安顺西部和兴义附近的布依族,而这些少数民族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2)民族风情

黔东南的镇远县在古代就是东南各省进入云贵的必经之路,北洋水师镇远号就是以此来命名的。

镇远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瑰丽的文物古迹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这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省级文化、异域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

(3)红色经典

贵州是一个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闻名全国的遵义会议地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标志着侵华日军走向最后战败的深河桥,镇远“和平村”、息峰集中营等,这些红色文化遗址和革命人物,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4)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

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3-6℃,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为22-26℃。

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热地。

3、2012年贵州省旅游行业发展水平

贵州省2012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接待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增长25.7%。

(二)政策支持

2012年2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将贵州定义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里提到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依托贵州多名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

同时加强遵义、镇远、习水、西江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城镇的保护和建设。

积极开发蜡染、服饰、银饰、苗绣、漆器、紫袍玉带石雕等特色旅游商品。

国发2号文件明确的将贵州定位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这使得贵州旅游业地位得到了全面提升。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成为贵州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同时旅游发展在贵州建设成为扶贫开发示范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三大定位中也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发2号文件明确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大力支持“三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要求整合做大黔中旅游区,提升做优做特“三州”。

国发2号文件的发布从国家层面上首次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发展战略,对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的建设,促进贵州旅游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三、黔东南州及**市旅游状况

(一)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状况

1、黔东南州情况介绍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族、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等33个民族的人民生活在这里。

全州总人口约450万人,少数民族约365万人,占总人口的81.10%。

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大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有20个文化旅游乡镇,100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大大小小的民族节日有三百多个,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形成了发展文化旅游良好的民族文化基础。

黔东南州凭借“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评选为全球18个“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的称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镇远、雷公山等名字在国内外旅游市场耳熟能详,本土的民俗文化对国际游客尤为吸引,如斗牛文化、侗族大歌、苗族飞歌、锦鸡舞等。

2、2012年黔东南州旅游数据

截止2012年8月份,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2646.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3.3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