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545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

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

面积。

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3.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

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编写特点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等等。

(5)更突出地体现了:

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

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的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里教材安排了需要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呈现了不同的算法。

在相应的练习中,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如体育锻炼、货物装车、公园购票、集体租船、收集数据等等,有的题目中还蕴涵多种解决问题的信息。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习惯,并且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提供了有效而丰富的资源。

“数学广角”的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接触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综合运用知识所学的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据此,在本册实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的教学。

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增加自主探索、设计与制作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各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二、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三、编排特点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

所以,教材把有关东、南、西、北等方位知识的认识安排在本册,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

儿童学会辨认地图上的东西南北方位是和他们掌握空间方位知觉有联系的。

最初应当根据儿童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西南北方位的技能,然后,再把这些方位和地图方位联系起来,例如说,上面是北方、右面是东方等等。

因此,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技能。

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2.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

四、教学建议

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的知识。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三、编排特点

1.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本套教材涉及的计算内容,不论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一般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是因为:

(1)口算最常用、最方便的计算方法,它是诸多运算方式(估算、笔算)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运算。

因此,先学口算就成为十分自然的顺序了。

(2)估算和笔算的过程,是多次应用口算的过程。

因此,把估算和笔算放在口算之后学习,是顺理成章的顺序,它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思维规律。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这样一个规律进行的。

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

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

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2.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真实、自然地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之中。

例如,教科书第13页中的主题图,是一幅丰收的、喜气洋洋的苹果运输图。

要知道不同型号的车辆每次运的苹果箱数,就必须用除法来计算。

又如,第22页例3是整理相片的情境,第31页例7是乘车参观的情境,两个情境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这样,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

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使学生认识除法计算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3.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本单元从例题到习题都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

(1)在口算和笔算的编排中,融入估算。

如教科书第16页的例2、第22页的例3,通过口算和估算、笔算和估算的同步显示,使不同的算法、算理和谐地统一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看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到估算在解题中的优势和不足。

(2)加大练习的份量,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单元的七个练习中,有五个练习安排了估算。

,这些内容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提供丰富的估算素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技能和估算习惯,进而形成估算意识。

4.体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本单元创设的多维度的问题情境,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外,还体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如,教科书第28页例5,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四徒展开情节,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素材,教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感受数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又如,教科书第15页的“你知道吗?

”,介绍了“除号”的产生。

文字虽然不多,但它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数学符号都是随着生产、生活、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符号化的思想,同时认识今天的数学是无数先人用数学智慧创造出来的。

四、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为的是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程序思考方法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的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

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

但是,这些素材远不能满足广大城乡师生的需要。

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

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

(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

(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

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

又如,教学除法的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

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单元 统计

一、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进行学习。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

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以前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上,而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

实际上,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

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

第四单元 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三、编排特点

注意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意义的素材。

第46页,主题图,提供了几幅有意义的日子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52页,呈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景:

妈妈带着女儿去百货商场,看到商场门口的牌子上的“营业时间:

9:

00~21:

00”,引出了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

第53页,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景,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来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由于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一些有意义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北京申奥成功等日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年历、月历。

练习十二中让学生制作月历,小组猜生日活动等等。

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的设计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等。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

教学时,应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学习24时计时法。

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动分针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线路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得出经过的时间。

实践活动:

制作年历

一、教学内容

教材在学生学习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制作年历的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调查。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年历多种多样,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它们,安排学生在制作年历以前交流年历的式样是必要的。

教材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不同种类的年历,实际教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展示。

2.讨论与制作。

教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年历的制作活动。

教材中以单张年历为例,展示了一种制作方法。

教材中提供的年历制作方法仅是一个范例,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制作出多种样式的年历。

3.展示与交流。

在制作完成之后,教材安排了小组间的年历展示和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制作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发现不同小组制作的年历的优点,同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借鉴,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4.应用。

最后教材提出了一个问题“制作的年历还能做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更深一步地思考和体验年历(以及年月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上述制作活动的四个部分中,制作方法是活动的重点部分。

在制作过程中,从年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体现了年月日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而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学会交流。

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组制作年历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谁设计花边”“谁写每一月份的日期”“谁标重要节日”等等。

另外,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应进行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