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197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2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

《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

新课程培训资料

湖南省新课程历史教师培训手册

(历史Ⅰ必修·人教版)

目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总体介绍

历史1必修介绍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介绍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介绍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介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介绍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介绍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介绍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介绍

第2课“抗日战争”介绍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介绍

高中必修《历史》①(修订本)第四单元简介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介绍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介绍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介绍

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介绍

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介绍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介绍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介绍

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介绍

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介绍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介绍

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介绍

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介绍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介绍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介绍

必修一探究活动课介绍

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第1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总体介绍

陈其

一、编写原则

1.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原则,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标准》要求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

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严格遵循《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规定,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充分体现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旨。

2.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对历史的叙述符合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3.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

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通过历史教学,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强学生正确国际意识的培养,加深学生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4.努力体现时代精神

首先,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充分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科书总体介绍JIAOKESHUZONGTIJIESHAO历史(必修)培训资料其次,积极而审慎地吸取已为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新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发展的新成就、新特点和新趋势。

再次,尽量展现历史学科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

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等,并注意历史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融汇。

5.突出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教科书努力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高中的基础知识是更高层次的基础知识,具体体现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增加与着重理性的探索等方面。

内容还具有开放性,增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以及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

加强教科书的“学本”功能。

教科书内容充实有趣、文字生动流畅、叙述具体形象、头绪相对集中、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6.注意把握好几个基本关系

注意处理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

其目的是使教材更加符合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更贴近教师和学生,以适应广大城乡高中生发展的需要。

二、教科书结构体系

1.模块

根据《标准》,本套教科书由3个必修模块(册)和6个选修模块构成。

首批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有以下5册:

必修课程教科书包括《历史1》《历史2》和《历史3》三个学习模块,共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选修课程教科书包括《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其他4本正在编写过程中。

2.教科书结构和编写体例

(1)单元:

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2)课:

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或几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

但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3)导入部分

单元导入:

单元页的设置是一次创新,包括本单元内容概括介绍、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

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了解本单元内容的线索,抓住核心问题,并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

课导入:

每课前设一个导入框。

导入语一般是用文字、图画等表述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

“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4)课文正文部分

用宋体字印刷,属课文主体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约两千字左右。

(5)课文辅助部分

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文中间特插有几种栏目:

【历史纵横】是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历史知识,目的是拓展、补充或延伸正文的内容,加强历史的联系性。

【资料回放】是配合课文中某主要内容而列出的文献资料。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增加课文的信度,并能锻炼学生解读分析、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学思之窗】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插入性思考。

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些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历史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思考机会。

另外,每课还配有插图。

有文物图片,也有表格、地图。

有些文物图,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

这些不仅增强教材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课文内容起到理解、扩充和延伸的作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测评部分

在每课之后,我们设置“探究学习总结”,包括:

“本课测评”是对每课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检测。

一般设两个问答题。

课文正文可基本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习延伸”形式相对多样化,包括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及争鸣,等等。

这些是为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课外探究学习活动,供自由选择。

(7)单元学习小结

每单元之后,设置“单元学习小结”,目的是测评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

包括:

“重要概念简释”是训练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对某些概念进行解释的能力。

“归纳与总结”是为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感悟”中的“学史心得”,供学生把自己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对人类历史的感悟、认识和启发以及获得的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

另外,“学史存疑”部分,供学生记录那些对某些问题没有理解透、对某些材料或结论存有不同看法、甚至有怀疑的问题,以备今后进一步探究。

3.探究活动课

每册教科书中,一般设有2~3个探究活动课。

放在相关单元之中,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锻炼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各种能力,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4.附录部分

“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提供与本册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和历史网站,为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重要概念中英文对照表”,是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的。

它能帮助大家准确地掌握某些历史概念的由来,更真实地了解某些外国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科书主要特点

本套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相比,显示出一些新特点。

1.建立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分层性、模块型和组合化特征。

根据《标准》的设计,采取专题史体例和中外合编的方式,采用单元、课、目三级标题的结构。

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构成每一个学习模块。

我们既要重视每一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构建便于学生学习的体系;更要注重所有模块间的联系与融汇。

也就是说,各个模块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模块的组合化,构成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丰富、紧密相联的历史学科学习体系。

采用专题史体例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

中外合编体例的设计是本次改革的突出特点,对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某一历史专题,并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考察,具有很大的优点。

它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胸襟。

特别是三门必修课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观察人类历史,并学会在发展的彼此联系中了解宏观和整体的历史,初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看,这更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正确的国际意识。

新的体例是本次改革的亮点。

如果教师深入挖掘教科书,不但不会有畏难情绪,还会有一种别开生面、另有洞天的感觉。

通过教学和钻研,我们对历史的领悟和感受也会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2.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探究性学习,旨在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

为此,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各种栏目,在课内课后的练习中都结合接受性,追求和体现探究性。

既提供与课文有关的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同时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

同时,教科书还设计了比现行高中教材更多的探究活动课,以充分体现这次课改的新理念。

3.教材的系列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特色

(1)系列化

a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教师备课手册历史教学挂图历史地图册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试教通讯

b学生学习用书

新教材新学案历史填充图册历史读本等

(2)立体化

a电子音像配套产品(VCD、CDROM、录像带、幻灯片、投影片等)

课堂实录各类课件备课资源库

b网络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网站

网址:

http:

//wwwpepcomcn/lishi/index

(3)多样化

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为适应不同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地区的各自需求,特推出黑白和彩色两种版本。

历史1必修介绍

陈其

一、本模块主要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册属于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主要内容表述如下:

“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这段文字概括了本模块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人类历史中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根据《标准》,本模块学习的目的是:

“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二、本模块结构

本模块的编写,严格遵照《标准》制定的学习要点,采用专题体和中外合编的方式,全书共分为9个专题。

在中国历史方面,设有5个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这些专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某历史阶段最为突出的政治主题、以时间为序来展开讲述的。

其中,专题一主要是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专题二和专题三主要是近代历史的内容,专题二重点是讲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三重点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这两个专题联系密切,专题二为专题三的讲述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

通过专题二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就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专题三通过对主要民主革命运动的讲述,说明了这一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专题四和专题五是关于现代历史的部分,内政与外交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

专题四重点介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阐明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专题五主要是讲现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奉行的方针政策、在外交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国积极参加的外交活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世界历史方面,设有4个专题: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各个专题间,特别是前三个专题之间,不但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也有学科内部的科学逻辑。

专题一论述的是西方古代民主与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专题二虽然跨过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但还是围绕主题,叙述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

专题三与专题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叙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的出现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的历史过程。

专题四叙述了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格局特征,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实际上,它叙述了战后从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转变过程。

本册教科书根据专题分为9个单元,共27篇课文。

外加3个活动课,共计30篇课文,33课时。

其中,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各为2课时/课,其他均为1课时/课。

三、重视探究学习能力

除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同样受到重视。

《标准》强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据此,编者特别设计了三节探究活动课:

(1)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

(2)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

(3)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

设置三节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

四、本模块与其他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恩格斯在1883年《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中说: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解释……”

所以,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时,首先要对另外其他两个必修模块进行研究,相互参照,彼此照应,这样不但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加深对政治问题的理解。

如《历史1(必修)》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历史2(必修)》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1(必修)》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历史2(必修)》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备课时应适当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问题。

五、本模块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模块专题比较多,而且历史跨度大,中外兼顾,因而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内容

实验教科书的内容相对集中,新知识点专深些。

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等。

再如,《标准》对世界古代中世纪没有任何交代,在初中课标教材中铺垫也很少,学生们对诸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封建国家的产生没有任何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也没有知识储备,不易深入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产生的艰难性、曲折性和历史进步性。

当然,教学时主要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和作用,细节不必特别拘泥,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就可以。

2.新概念

教科书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宗法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

这些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全新的概念,也属比较专深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炼精髓,详略得当地讲授。

如讲第七单元第3课的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些是学生们从未接触的内容,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不特别注意。

所以,在教学时要突出各国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之间的关系,注意这样的政治制度表达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程度;注意比较教科书所涉及到的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的共性和特点。

3.观点的正确把握

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依据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如:

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评价的问题。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

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

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再如: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问题。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

4.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不要割裂

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

比如:

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时期,也是西方资产阶级向世界扩张和争夺市场的时候,所以如果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结合起来,如与义和团运动等加以联系,各专题之间就能形成有整体感、有逻辑联系的较为完整的历史画面。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

李明赞

一、对模块的理解

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三点:

第一,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

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

第二,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

必修课25个专题,不枝不蔓,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

第三,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

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总之,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科书新体例、新内容的认识

首先,排除畏难情绪,做好知识的转换和衔接。

课标教科书与现行高中教科书有继承和创新关系,也与初中课标教科书相衔接。

实际上,有很多教学内容是我们所熟知的,是我们所经常运用的史实。

凭借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应该能够胜任课标教科书的教学任务,教学也应该是“轻车熟路”。

《历史1(必修)》教科书介绍LISHIYIBIXIUJIAOKESHUJIESHAO历史(必修)培训资料举例来说,本模块中的9个专题,相当一部分与现行教材中的内容没有根本区别。

如:

中国古代史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两极格局的形成”等,都与现行教科书没有大的区别。

另外,从学生角度来看,很多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阶段和发展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在课标初中教材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其次,转变观念。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人教社教科书改革,我们拿到教材后都目瞪口呆。

初中教科书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把原来教师作为“秘密武器”的小故事都搬上了教材,教师感到课上无话可讲了。

高中教科书理论分析陡然加深,原有的知识储备明显不够,课上不会讲了,课时明显不够。

后来,经过一段教学实践的摸索,发现问题的根子不是出在知识上,而是出在观念上。

教科书的内容是可以选择和取舍的,教学就是借助教科书提供的史实素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提升认识。

关键看教师驾驭教科书、运用史实的能力。

所以,教学观念不变,教完了教材,教学目标可能没完成;讲完了课例,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可能没得到训练。

所以,上一次教科书改革对教学得与失提供的教训,值得这次总结和借鉴。

每一次教科书的变革,都会引领历史教学向更高层次探索、发展。

三、教科书内容的新变化

与原有教科书相比,教科书的知识层面有两点值得注意:

1.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拉伸和压缩──知识结构的再充实和凝炼

就“拉伸”而言,原有的一个知识点,被扩充为一个知识段;一个知识段,被扩充为一条知识线;几条知识线形成为一个知识面。

举个“拉伸”的例子,如“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目是这样的:

课题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子目: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课题2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子目: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上述情况表明,普通高中课标教科书将现行教材中散见在各章节的民主法制内容扩展为2个课题,集中表述,加大知识含量,拓宽史学视野,挖掘思想内涵,强化教育功能。

知识在专题化的影响下被明显的扩充而“拉伸”了。

再举个“压缩”的例子。

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有四个课题:

课题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题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题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题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其中课题3,将原先从汉朝至元朝教科书各章逐一表述的政治制度内容,压缩到一个课题进行集中表述,知识重新排列组合,主线更加突出,知识更加凝炼,认识得到提升。

2.知识的专题性、学术化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