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821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docx

届第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讲义

2015届地球上的大气: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要求】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特点及其影响。

【考向定位】

1.结合图示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2.结合现实材料与等压线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及地形图等相关图示材料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判断

【知识讲解】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

1、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作用:

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3、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形成(边绘示意图边讲)

(1)低纬环流:

在赤道附近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A赤道低压带,并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C副热带高气压带。

A与C之间的近地面形成B东北信风带。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C向高纬度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D盛行西风带;它与G极地高气压带向低纬流动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东北风,即F极地东风带气流相遇之后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了E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布特点:

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如下图)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干冷

副极地低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压带(1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分布

风向

影响气候

(属性)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注意:

①低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

②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大陆东部因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

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

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典例1】读右图

 

若此图为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侧视图,甲、乙为近地面,丙、丁为高空,则①处为

A.副热带高气压带B.西风带C.赤道低气压带D.信风带

【解析】若此图为低纬环流侧视图,则①处为近地面的空气运动,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信风带,答案:

D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幅度大致是5~10个纬度),如下图所示:

或变式图:

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

 

【典例2】

(2010年济南市统考题)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   ,原因是         。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

   ,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_和_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和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

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

一年中,受C气流和B气流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由题干可知:

①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②风带中风的方向与垂直气流。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圈环流的过程,掌握近地面的风带、气压带分布及其变化影响。

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

根据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的规律,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

另外,从A、B两地的气流

状况来看,A从低纬流向高纬,是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

所以,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

C气流来自暖热的30°上空,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至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轻而爬升。

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两者上升的原因不同,赤道因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南北纬60°因不同性质的气流相

遇形成极锋,暖空气被迫抬升。

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

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的原因不同,极地因气温低,空气冷重而下沉;南北纬30°则因空气在高空聚集,密度增大而下沉。

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 极地 高 多晴朗天气

(5)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讲解时教师自绘世界海陆轮廓分布图,边绘边讲)

1月份

7月份

1、大气活动中心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际情况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

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带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2、气压带分布特点及成因:

特点

成因

北半球

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出现一系列

高、低气压中心

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南半球

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状分布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典例3】[2010·江苏地理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

(1)~

(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第

(1)题,题干中“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的暗示,说明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受盛行西风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B项正确。

(2)题,由题干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

[答案]

(1)B 

(2)A

三、季风环流的形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概念:

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形成原因及风向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度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

7月份,在亚欧大陆的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印度低压(又称亚洲高压),而北太平洋上形成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由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南风。

对于南亚地区来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如上图)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副热带太平洋

亚洲内陆

赤道附近太平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等地区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熟制: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灾害频繁

东亚—西北季风

南亚—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差异

东亚—东南季风

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

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

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

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

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

降水少

【典例4】[2009·广东地理卷]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第

(1)题,依据甲地两侧等压线数值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可知甲地风向。

(2)题,由图示等压线数值可知,M地位于低压中心,应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为高压(图中数值可反映出来);由图知陆地是低压,海洋是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夏季,陆地上的热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答案]

(1)A 

(2)C

 

【巩固练习】

读下列四幅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我国白昼时间最短时,上面四幅图所示的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C)

A、aB、bC、cD、d

2、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是由哪一幅图中的风带控制下形成?

(A)

A、aB、bC、cD、d

3、下图表示某岛屿简图,该岛屿中部多山,降水大多在1000mm以上,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较大,人口密度约400人/平方千米。

该岛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东北部降水少,洋流B.西南部降水少,洋流

C.东北部降水多,信风和地形D.西南部降水多,地形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和影响降水的因素。

由纬度知,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内,因中部多山,故东北部处在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西南部处在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C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5、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解析】 第4题,图中气流向两侧流,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根据风带位置及风向左偏可知,该气压带、风带位于南半球,其中风带1为东南信风带,风带2为西风带。

第5题,北非地区高温少雨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的结果;台湾东部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罗马位于北半球,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结果。

【答案】 4、D 5、C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6-7题。

6、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D、30°-40°盛行西南风

6、解析:

据甲图可知,此时的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故0°-10°、10°-20°的地方都盛行东北信风,20°-30°的地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0°-40°的地方盛行西南风,即D项正确。

7、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冬季

7、解析:

根据甲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可知,甲代表北半球冬季;乙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可表示7月份;故B项正确。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回答8—9题。

8.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是B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9、在上题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D

A、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西北风B、开普敦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C、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伟凸出

解析: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北纬30-40度之间的地区,说明该气压带北移,北半球此时是夏季。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东南风;开普敦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为冬季,温和多雨;亚欧大陆为高温区,等温线向高伟凸出;北印度洋吹西南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答案:

D

10.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题图说明亚洲1月、7月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

 

(2)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六地风向的形成原因中,主要因为气压带位置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有    。

(3)受图示季风影响,东亚地区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两种气候类型分别是    气候、    气候,比较其气候特征的主要不同点。

 

(4)简述南亚季风对水稻种植业的影响。

 

解析:

(1)题,由图知,东亚地区冬季吹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区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

(2)题,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即⑤,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即②。

第(3)题,受季风影响,东亚地区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的不同点可从气温、降水等方面比较。

第(4)题,南亚季风对水稻种植业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答案:

(1)东亚地区:

冬季(1月)为西北风,夏季(7月)为东南风;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区:

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

(2)②⑤

(3)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气温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气温在0℃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比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变率比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变率小。

(4)有利影响:

夏季风(西南季风)能够带来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不利影响:

夏季风(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易造成水旱灾害,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