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725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docx

管理心理学课程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

心理的本质内涵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的现象外延1、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从共性角度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归纳,是我们每一正常人的心理活动都具有的心理,包括了认识、情感、意志三大过程,认识过程中又分低级的感知觉和高级的思维想象等。

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调节下和在意志的控制下实现的。

个性心理是从个性角度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的归纳,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前者由个体不同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信念、世界观等心理倾向构成;后者由个体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所构成。

(一般化的心理状态--习惯化的心理倾向--定型化的心理特征,如一般的思考--经常这样思考--必定这样思考。

第二节,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横)1、学科性质2、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纵)1、历史(既年青又古老)2、现状(流派纷呈,分支颇多)

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

科学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采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逐渐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看到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

(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经由对动物和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像此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取向,也被人称为激进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发展到三十年代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

有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持有此种理论取向者,被称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者推崇的研究方法上的客观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行为心理学代表华生

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在1896年创立的。

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其中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精神分析论的内容极为复杂:

(1)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2)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节等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3)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的结构,亦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等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精神分析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原来追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的批评和反对,不再坚持弗洛伊德的“一切行为决定于性本能发展”的泛性论观点,开始转向重视和研究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因素,这些观点和理论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本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

Sigmund Freud(1856-1939)

1他的家庭关系特别是情感关系

2他的智力和兴趣特点

3他为何成为一名临床神经科医生

4他的研究经历分为三个时期

5他与他的追随者的关系

6他主要的著作。

人格结构

本我Id--无意识、非理性快乐的原则

自我Ego--部分有意识,执行者,协调本我和超我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s--社会道德和价值内化,良心;道德原则(现实、完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与罗杰斯(CarlRogers)在五十年代所创立的。

    在理论取向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两者的窄化与偏颇。

批评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因为该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现象为基础。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本心理学不仅主张了解人性,还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以期臻于自我实现的境界。

人本主义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因为该理论只以动物与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基础。

人本主义者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

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主观内部经验,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人。

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对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与辅导以及心理治疗等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

马斯洛(AbrahamMashw,1908~1970)

我喜欢不断的开垦

荒地,而不是从旁边

走开,我喜欢发现,而

不是去改进

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

当我接受了现实自己时,我就发生着变化

第三节,心理学与管理

心理学与人类一般活动

-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有助于认识主客观世界观

-有助于人际关系和谐

-有助于生理健康

-有助于提高各实践活动领域的效率

心理学与管理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主要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原则、方法及产生和发展。

目的要求: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把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脉络。

1、名词解释:

观察法、实验法。

2、试分析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关系结构;

3、简述管理心理学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特点的科学。

2、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

二、研究任务

1、提高工作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2、为企业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完善学科理论体系

埃及的金字塔

大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

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十万人花了20年时间。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工程量是十分惊人的。

仅粗略地計算一下,修筑长城的砖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這道堵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有余﹔如果用来铺筑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环绕地球三四周。

这还只是按一次修筑来算的,如果包括历代的重修和铺筑,那工程总量就要增加好多倍了。

乐山大佛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

大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对物的管理---人-物系统:

工程心理学

对人的管理---人-人系统: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内容结构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

(积极性的调动)(人际关系的和谐)(组织效能的提高)(领导威信的形成)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求心理学研究必须事实求是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2、系统性原则:

要求心理学研究必须以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人的心理现象,认识人的心理全貌。



3、发展性原则:

要求心理学研究必须以动态的、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心理现象。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分析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是凭借人的感官(眼、耳等)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录音、录相等观察手段不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

观察法简便,但实行起来要求极为严格:

观察对象要置于自然条件之下;注意细节;坚持客观性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或行为加以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具有人为控制的作用,可以干涉被研究对象的情境以便造成最充分地表露。

或者有意地创造条件,出现实验者需要的行为。

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运用一定的仪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规律。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有意改变和创造某些条件,引起被试某些心理和行为的出现。

3、其它方法

主要有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和测量法等。

调查法是通过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个人各种情况的方法。

优点:

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缺点:

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心理测量是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即测验量表),施测被试者,然后对测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从而对人的能力、个性、品德、态度等做出评价判断的方法。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背景

1、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

2、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3、管理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管理学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代表有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代表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以及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

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展开。

彼得•圣吉(P•M•Senge)的《第五项修炼》。

二、形成过程

1、萌芽。

20世纪初,相继出现了一些研究心理学在工业中应用的心理学家和著作。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工业心理学之父--闵斯特伯格(H.M.unsterberg1863-1916),他于1912年出版了《工业效率心理》。

2、形成。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约(E.Mayo1880--1949)在芝加哥的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埸进行了为期五年的“霍桑实验”并创立了“人群关系”学说。

3、发展。

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的跨学科会议上正式以“行为科学”取代“人群关系论”,形成了行为科学学派。

60年代中期,又一重要动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内人和团体的行为,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

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群关系和组织理论的综合。

这表明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体系已逐渐趋于完善。

三、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我国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渊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著述中无不闪烁着丰富的管理心理学的思想,如管子的《牧民》、墨子的《经上》、荀子的《解蔽》等等。

一部《孙子兵法》,通篇所述的虽是如何带兵作战。

但是剔除其军事内容,其管理心理学的思想却是极其丰富的。

解放前,我国关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分散而不成体系,只有1944年心理学家肖孝荣的《人事心理学》是比较系统的资料。

建国后,很少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在我国受到重视和发展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事情。

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筹建了“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1980年4月召开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会上将工业心理学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两部分。

此后,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管理心理学课程,管理心理学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性研究

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的人性观、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理论。

目的要求:

对人性研究,特别是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几种主要人性假说有正确的认识。

1、名词解释:

X理论、Y理论、超Y理论。

2、简述我国古代的性善论与性恶论;

3、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四种人性假设述评(基本观点、管理措施及简要评价);

4、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方面);

5、梅奥“霍桑试验”的四个主要贡献是什么。

斯芬克斯之谜

古希腊有个传说,传说在一个王国城堡的附近出现了一个带翼的女魔,她有美女的头,狮子的身子,叫"斯芬克斯"。

她整天守着那条过往行人必经的路,让人猜一个谜:

“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

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腿走路的生物。

用腿最多的时候,正是力量和速度最小的时候。

”如果行人不能答对谜底,她就会把他吃掉;如果猜出来了,她自己就会死去。

无数的人都不能猜出谜底,于是王国中死去了许多的人,外面的人也不敢来这里了,王国内外充满了恐惧。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俄底浦斯"的年轻人来到了斯芬克斯的面前,说出了这个神奇"东西"的谜底-------"人"!

他回答说,“人在幼年,即生命的早晨,是个软弱无力的孩子,他用两条腿和两只手在地上爬行;他到了壮年,正是生命的中午,当然只用两条腿走路;但到了老年,已是生命的迟暮,只好拄着拐杖,好像三条腿走路。

”斯芬克斯于是死了,而这个谜语始终流传了下来。

孔子与告子的观点

春秋时期,孔子首先提出:

人之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提出了人性问题,但还没有明确人性的善恶。

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告不害(约公元前420--350年)曰:

“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就是说,性是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本能,善恶是人后天养成的习性,而非先天的本能,所以善恶不是性,据此,告子认为:

“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好象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即先天的性经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可以发生改变。

总之,告子强调后天环境作用,这一点带有唯物主义色彩,但他把本能视为性,过份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抹杀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得人性与兽性相混淆了。

孟子的性善论

孟轲(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反对告子的“生之谓性”的观点,他认为这种先天本能人有,动物也有,若告子观点能成立的话,则人性与狗性、猪性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孟子看来,人性就是所谓仁、义、礼、智这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些善端是人生而共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正因为人有天赋善端,所以人性是善的。

当然这些善端还只是“种子”,而不是善的定型,人只有不断发展善端,才能走上“为善”之路,否则,在坏的环境影响下,人又会走上“为不善”之路。

孟子把善端看成是人人皆有的,发展善端都可以成为圣贤的思想,具有平等、民主的因素。

此外,他还强调后天因素对人性发展的作用,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孟子只重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人的自然性,这是他人性理论的不足之处

荀子的性恶论

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约公元前298--238年)提出性恶论的人性理论。

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人都有利欲的追求,这是无须学习,是性中自有的,诸如生而听好音、闻好味、吃好食、看好色等。

正因为人有这种利欲的渴求,所以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同时,荀子又认为,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故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把人的恶性改为善性。

荀子以性恶论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既重视人的自然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这就使得荀子的观点比告子和孟子的理论更加完善。

但是,荀子把人的自然本性视为恶的却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D.M.Mcgregor(1906--1964年)于1960年出版的《管理理论X或Y的选择--企业中的人性面》中的分类:

X理论、Y理论、超Y理论。

另一是组织心理学家E.H.Schein于1965年的《OrganizationalPsychology》中的分类,即四种人性的假设:

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和复杂人的假设。

一、“经济人”的假设

1、什么是“经济人”的假设

Rational-econmic-man直译为“理性-经济人”或“实利人”,是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地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2、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完成工作任务,对人的情感则无关紧要;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工作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责任是听任管理者指挥;

(3)在奖励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剌激工人的积极性,对于怠工则严罚。

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勒的“科学管理”

费雷德里克泰勒(F.W.Tailor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

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

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行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使较高工资和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从而扩大再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

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为此泰勒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

(作业管理上,主张科学方法、培训工人、计件工资;组织管理上,主张计划与执行职能分开)。

二、“社会人”的假设

1、什么是“社会人”的假设

Socialman的假设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

来源于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在霍桑工厂的实验(有照明、福利、群体、谈话实验)结果表明:

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不只是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而还有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影响,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的满足。

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只有满足了社会需求才能对人有最大激励作用。

梅奥的“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Elton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9年的实验研究。

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未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奖励性工资并未像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效率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4个方面:

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引起的效应;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2、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人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而不是只注意完成工作任务:

(2)管理人员要十分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而不能只注意对生产的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

(3)提倡集体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

(4)管理人员的职责应有所改变,他们不局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好桥梁作用,听取意见,了解思想情感,同时向上级反映和呼吁。

三、“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

1、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

Self-actualizingman的概念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

指的是人都有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的要求,只要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满足。

2、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重点的改变。

“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把注意的重点从人的身上,转移到了工作环境上,使得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

管理者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条件,减少和消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3)奖励方式的改变。

Y理论认为:

只有内在的奖励(即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积极性。

(4)管理制度的改变。

总的来说,管理制度的重点不是监督人,也不在改善人际关系,而在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智,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四、“复杂人”的假设

1、什么是“复杂人”

Complexman的假设是雪恩等人在本世纪60年代未至70年代初提出来的人性理论。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也会反映到人的心理活动和行动上。

因此,人不只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只是完全的“社会人”和纯粹的“自动人”,而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映的复杂人。

复杂人的观点,产生了超Y理论的权变(应变)管理理论,即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管理方法有弹性。

2、相应的管理措施

(1)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如有的企业采取固定的,有的则采取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

(2)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如任务不明、工作混乱的企业采取命令式的,反之,则可以更多采取授权式的领导。

(3)因人而异的灵活管理。

总体评价:

综合上述,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X理论,从“社会人”的假设提出人群关系理论,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提出Y理论,从“复杂人”的假设提出“超Y”的应变理论,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西方组织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也反映了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和管理思想的进步。

人性假设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其理论大多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

但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种种假设所偏重的都是人的自然本质,而离开了人的社会本质,似乎人对工作的态度、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对成就的渴望都是生而具有的天性,忽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对人性的制约。

因而其理论存在着先天不足,只能作为管理工作的一种参考,而不能照搬照抄。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主要内容:

个体心理概述、气质性格能力差异与管理。

目的要求:

掌握与管理有关的个体心理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

1、名词解释:

气质、性格、能力;2、试分析巴甫洛夫的高等神经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