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712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理解。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

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

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

师:

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

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生:

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

的确如此。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合作探究:

师:

同学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不知道有一种在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服装款式与孙中山有着密切联系。

这一款式服装叫什么?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

生:

它就是中山装,听说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相当流行。

师:

不错,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

它与西装、剪辫构成了20世纪初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潮流。

当然这一潮流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中国近代“断发易服”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中国近代“断发易服”潮流的来龙去脉。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

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

……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

……

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三:

孙中山创制并带头穿着的立领、四袋式上装,在辛亥革命后广为流行。

这种庄重大方而又颇具中国气派的“中山装”在相当长时期内被认为是标准的中国男式礼服。

师:

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大家能否归纳出一百多年前“断发易服”潮流的一些特点?

生1:

材料一说明“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

再者“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

生2:

材料二表明,“断发易服”潮流发展到20世纪初已成为人们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象征,此时的“断发易服”不但具有文明、进步意义,还具有政治革命的含义。

辛亥革命推动了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

生3: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不但西装成为当时中国的流行服饰,而且中山装也因其美观、大方而越来越流行。

这与孙中山先生首倡是分不开的。

师:

(小结)正如大家分析的那样,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潮流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最早是一些通商城市的买办和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这是“断发易服”的序幕,但这股新潮流受到当时旧势力的极大阻挠。

到20世纪初,着西装、长袍和剪辫子的人越来越多。

民主革命兴起后,“断发易服”更是成为人们参加民主革命、追求进步文明的象征。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迅速流行开来。

至此,清朝国民穿宽大衣袍、脑后拖着长辫子的旧形象,已被民国时期人们穿大方简洁的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新形象所代替。

生:

老师,清朝人流行了两百多年的剃发留辫的旧习俗为什么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突然被人们抛弃了呢?

而一向被中国人称为“夷”的外国人的服装——西服,为什么也在那时被许多中国人接受?

师:

(方法提示)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剪辫子还是穿西装,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的内容,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

顺着这个思路,大家想一想,19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

生1: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

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生2: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工商业开始兴起。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

生3:

随着社会上兴起了越来越多的新行业,一些追求文明和民主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人们抛弃原来的生活陋习,号召人们剪辫子、穿西装。

他们成为新生活方式的首倡者。

后来,人们更是把“断发易服”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

师:

大家的分析再次表明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

当近代人们的衣着发生变化后,人们的饮食、居住是否也有变化呢?

请大家根据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

本号不惜工本、置有外国机器,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精制各式面包、饼食,各样罐头、饼干,已蒙远近贵客光顾。

……今再改良,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

——《大公报》上广告《新式中秋月饼》(1906年9月9日)

材料二:

在当时上海新建的建筑群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的影子,有的简直是复本,实为世界建筑史上罕见。

这一时期,在上海城市建筑的风格上,英国式、希腊式、西班牙式、法国式、俄国式、美国芝加哥学派式、日本式等互相渗透,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客观上凸现了世界文明包括建筑文明的共识、互融的走势。

——陈燮君《在世界博览中凸现城市文明》

生1:

根据材料一可知,西方人饮食中的面包、罐头和饼干等食品,在近代也输入到中国,这说明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也开始影响中国。

生2:

材料二表明,西方殖民者在上海这些通商城市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

从一些反映上海风情的电视片中,我了解到这些建筑基本聚集在上海外滩。

师:

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近代中国大城市中人们吃与住两个方面的新气象。

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能够吃西餐、住花园别墅的只是一些买办、资本家、高官显贵和西方殖民者,而一般市民是没有经济条件去享受这些高消费的。

至于广大的农村,则仍然生活在贫穷和落后之中。

生:

(一位女同学)老师,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妇女缠足的陈规。

既然在20世纪前后,有人呼吁男人剪辫子,不知是否有人号召广大妇女不要缠足?

师:

(微笑)看来,你的女权意识较强,我们下面就观看一个小品,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新风尚。

(历史短剧表演)剧名:

民国初年一对恋人的“悄悄话”。

扮演者:

一位男同学扮演穿中山装的男青年,一位女同学扮演穿学生裙的女青年。

背景:

1912年9月的某个夜晚,一对恋人在一家咖啡馆边品尝着咖啡,一边谈论着他们未来的婚事。

(多媒体播放短剧)

男:

亲爱的,你母亲在我们办婚事时会要多少聘礼呢?

女:

亲爱的,你不用担心。

现在是民国,一切都变了,我父母亲也变得开明了。

你想想,自从我们交往以来,我父母亲干涉过我们的关系吗?

没有。

他们也反对原来男女婚嫁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俗。

前天,我母亲还跟我说,我们俩的婚事要新事新办,不讲排场,要讲文明。

男:

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你没有缠脚,这就说明我未来的岳父母开明了。

既然如此,举行婚礼那天,我也就不必向岳父母行跪拜之礼了,向他们三鞠躬就可以。

对于那天来参加婚礼的嘉宾,凡是年轻的,我就与他握手;凡是年纪大的,我就对他鞠躬,以示欢迎。

女:

是啊,现在啊,握手、鞠躬成为最流行的礼节了。

我们学校老师现在遇上校长,也是一边握手,一边称呼他为先生,以前都是称呼他为“大人”的。

男:

还有,就是婚事的日期,是定在国庆那天,还是元旦那天呢?

女:

这个,我要征求我父母的意见,看他们觉得哪一天方便就选哪一天。

男:

好,到那一天,我换上西装,你换上旗袍,我们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

女:

亲爱的,太好了,就按你说的办吧。

师:

从以上的短剧中,你觉得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相对于后来有什么变化?

生1:

在民国时期,我国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逐渐成为城市中许多青年男女的选择。

生2:

在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清朝时带封建等级意义的旧礼仪被废除。

生3:

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妇女不缠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生4:

民国时期“断发易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

师:

同学们所说的以上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

这一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师:

(过渡)尽管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一些通商城市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相对于原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更是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

下面,我们好好地考察一下这一变化的种种表现。

2.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想想议议:

师:

同学们都知道,人们上街买东西,只要有钱就行。

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

当然,这一票证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三幅历史图片,这就是当时每家每户都有的购物票证。

(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

师:

请大家想一想,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生1:

据我所知,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生2: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

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师:

你们两人的分析很有道理,大屏幕上的材料可以证明你们的观点。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11320万吨,1980年为32055.5万吨,xx年为50838.6万吨,50年增长了4.49倍,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了2.4倍,粮食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

——李兵《中国的人口、食物、知识与制度》

师: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不但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我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现在我国人民在吃、穿、住三方面的新气象。

生1:

我说吃的方面。

现在人们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餐桌上除了有鱼、肉、鸡、鸭以外,还有海鲜、牛奶、野味等。

人们在吃的方面越来越讲究了,喜欢吃有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各种各样的饭店、餐厅和小吃店变着花样招揽顾客,出现了美食节和美食电视比赛等饮食文化活动。

生2:

我谈一下穿的方面。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

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

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生3:

住的方面变化也很大。

我记得唐朝大诗人杜甫曾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愿望在当今已经成为现实。

原来农村有草房,大多是平房,现在人们都盖起了小楼房。

我家住的就二层的楼房。

在城镇,一座座高楼大厦在不断崛起,电视上经常报道国家通过实施“安居工程”,为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经济适用房,人们的居住条件相对于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善。

师:

(小结)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

第一,我国老百姓现在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市场上鱼、肉、蛋、蔬菜供应丰富,人们餐桌上食物品种繁多,膳食结构日趋合理。

许多人越来越讲究营养,我国人民的饮食水平明显提高。

由此使得我国餐饮业飞速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现在人们衣着从“文化大革命”时的清一色“灰蓝黑”走向颜色鲜艳、款式多样化,求新、求美,追求人性化已成为我国年轻人衣着的重要特点。

时尚化、品牌化、多样化已成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潮流,模特进行时装表演已屡见不鲜,成为我国服装行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

纺织品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第三,以住的方面讲,我国人民安居乐业。

在广大农村,大片的楼房代替原来的草房、平房和窑洞;在城市,大片的商品房竣工使用。

在东南沿海等地区,还出现了成片的小洋楼。

现在人们住得宽敞,住得舒适,住得开心。

师:

同学们,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会有如此大的提高呢?

生: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使得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

师:

生活水平提高,势必对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带来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旧习陋规被洗涤呢?

又有哪些新风尚被树立呢?

生1:

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

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

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

生2: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

人们不但讲究吃、穿、住、玩,还兴起了旅游、健身、观看演出、休闲、学习充电、环保和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热潮。

追求身心健康、爱护社会、发展自己,正在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的新风尚。

师:

(小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风俗习惯经历两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这次我国社会风俗习惯变化完全是由于新社会新变化所引起,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通过法律、制度等形式强制规定的;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后,而这一次的变化则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导致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自然需要。

当然,政府的适当引导和提倡,也起到一定作用。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3人民版必修2

一、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交通工具方面,各式新型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交通工具、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即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通过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完全可以和书本知识进行很好的整合的。

四、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及其方法。

难点:

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五、设计思想:

在高中新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共有23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有15个学分,是学分最多的科目,因此在高一阶段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有利于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据说为了适应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我们8中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这样的吗?

生:

回答

师:

那么为了适应“历史潮流”,我们今天也一起来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首先我给我们这次研究性学习确定了一个方向:

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课学习:

一:

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师:

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弄清其基本步骤,既然同学们已经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那么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其基本步骤包括哪些?

生回忆(师指导):

第一步:

确定研究小组;

第二步:

确定研究课题

第三步:

制定研究内容;

第四步:

搜集资料并进行研究;

第五步:

展示研究成果

第六步:

心得体会

二:

按照步骤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

确定小组;这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平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分组情况,并以小组长为中心进行座位的重新组合。

第二步:

确定研究课题;在确定课题方面指导师应给于一定的指导:

提醒学生社会生活一般主要包括衣、食、住、行、习俗等几个方面,那我们的研究课题可以在这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具体选择怎样的课题主要以个小组的爱好来定。

第三步——第四步:

本环节给学生5-8分钟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各小组在这段时间内根据各自的课题进行第三步,第四步的研究学习,指导师到各小组进行一些研究上的指导。

第五步:

展示研究成果:

5-8分钟以后,开始让各小组来展示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

在学生进行汇报的同时,指导师应适当给与其指导。

如:

A组:

1、我们确定的课题是:

“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

2、我们的研究内容有:

(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2)其每个阶段大致流行哪些服饰?

(3)其每个阶段的阶段特征如何?

(4)整个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有何特点?

(5)我所设计的未来服饰将是什么样子。

3、具体研究成果:

(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三大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

女装:

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

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整个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特点主要是: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多样化发展;

(3)我所设计的未来服饰:

(略)

B组:

1、我们确定的课题是“近现代温州饮食文化的变迁”;

2、我们的研究内容有:

(1)吃什么上的变化?

(2)吃的态度上的变化?

(3)在什么地方吃的变化?

(4)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后我们的就餐应注意些什么?

3、具体研究成果:

(1)吃什么上的变化?

本地菜——国内各种菜式(如中国四大菜系)——西餐、韩国菜、印度菜等国外菜式;

(2)吃的态度上的变化?

吃饱——吃爽——吃的健康(如对食用油的要求:

猪油——菜油——金龙鱼油——橄榄油)

(3)在什么地方吃的变化?

以前在自己家门口或院中摆上几桌——大酒店享受高档服务

(4)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后我们的就餐应注意些什么:

(略)

C组:

1、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中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演进”;

2、我们的研究内容有:

(1)我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演进大致包括几个阶段?

(2)其具体演进过程如何?

(3)我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演进具有怎样的特征?

(4)我们现代的居室建筑中存在哪些问题;(5)给相关部门的建议

3、具体研究成果:

(1)我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演进大致包括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前。

这一阶段的阶段中国的居室建筑主要以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为典型。

建筑材料:

木头,砖瓦

特征:

保守、封闭

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由于受西方建筑理念的影响,大量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

建筑材料:

钢筋混泥土、砖瓦

特征:

中西合璧

第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

这一时期的京、津地区的建筑率先开始完全欧化,此后,西式的各种家具业逐渐开始受到中国居民的欢迎。

建筑材料:

钢筋混泥土

特征:

开放、舒适、美观

(2)我们现代的居室建筑中主要存在2大问题;

一是现代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过于单调。

往往一个小区便是另一个小区的复制品;二是现代建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物质问题,这些对人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3)建议(略)

D组:

1、我们的研究课题:

“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进”;

2、我们的研究内容:

(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进过程;

(2)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动力变化趋势;(3)现代交通工具存在的问题;(4)对未来交通工具的畅想

3、具体研究成果:

(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进过程;

轿子、马车——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汽车、电车——飞机——宇宙飞船

(2)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动力变化趋势;

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牵引动力主要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演进

(3)现代交通工具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2大问题:

一是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