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568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docx

部编版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标要求】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头骨化石,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第二部分为“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第三部分为“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方向——北京人的特征”。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1.说出我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包括古人类遗址、时间、地点、生活方式)。

2.相关史事记载:

人类由猿演化而来。

距今300万年左右,猿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工具,这就是早期直立人类。

距今约3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智人。

距今一万多年,智人过渡到现代人类。

(1)依据材料概括,早期直立人类的特征。

(2)依据材料指出人类的演化过程。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1.认真阅读教材,简要陈述北京人发现的过程。

2.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直接证据是什么,对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右图);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他们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

材料二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1.根据材料一和右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异同。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学习过程】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2.

(1)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

(2)猿——早期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1.1921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遗址;加拿大科学家步达生根据三枚牙齿将遗址命名为北京人;1929年中国科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和用火遗迹;1936年中国科学家贾兰坡发现三枚头盖骨。

2.古人类化石;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会用火;会制造工具;群居,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2)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身高比现代人略低。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

归纳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学习难点】对原始农业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半坡居民的生活”。

第二部分为“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第三部分为“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阅读教材,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情况(包括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2.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古代居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今天的学习,请思考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阅读教材,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包括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2.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区域

劳动工具

农作物

房屋样式

农业工具

家畜

乐器

纺织工具

其他技术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2)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4.观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图,看一看它们在房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议一议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阅读教材,简述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

(举例、兴起地点、农业工具的演化等方面)

2.依据教材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及意义。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禽;使用陶器,有乐器,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居住条件优越,从事种植业,劳动工具更为先进。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距今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人工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雕刻技术和用漆技术先进,发明织布机,学会养蚕缫丝。

2.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区域

劳动工具

农作物

房屋样式

农业工具

家畜

乐器

纺织工具

其他技术

半坡居民

距今六千年

黄河流域

骨器、角器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骨器、角器

猪狗

陶勋

骨针、骨锥、纺轮

河姆渡居民

距今七千年

长江流域

骨耜

水稻

干栏式建筑

骨耜

猪狗水牛

骨哨

织布机

雕刻、用漆

3.

(1)河姆渡、半坡

(2)同:

从事种植业、先进的劳动工具

不同:

种植作物不同;河姆渡有水牛家禽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采集狩猎——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湖南发现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的人工栽培粟)。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用耒耜等生产工具进行耕作。

2.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及发明;尧、舜、禹;“禅让制”。

2.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认识社会发展更替的原因。

3.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学习重点】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学习难点】对“禅让制”的认识。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炎黄华夏的由来”。

第二部分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第三部分为“尧舜禹的禅让”。

一、炎黄华夏的由来

1.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我们为什么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2.“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从材料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阅读教材,简述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2)依据材料归纳“轩辕”的功绩。

3.远古传说是历史事实吗?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三、尧舜禹的“禅让”

1.什么是禅让制?

2.材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依据材料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书记载:

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

但他对百姓十分关心,部落如有人挨冻受饿,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

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鱼的地方,人们受他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尧、舜、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位杰出首领,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材料二中“    ”内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3)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推举领导人的办法,到现在还有借鉴作用吗?

请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的想法。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3课远古的传说

【学习过程】

一、炎黄华夏的由来

1.古代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首领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实现了部落联盟的联合,同时炎黄两大首领还有许多的发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故而,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多民族统一,部落联盟交往密切,习俗相近。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

耒耜、五谷、蔬菜、陶器、纺织、乐器琴瑟。

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水井、船只、炼铜、弓箭和指南车。

2.

(1)黄帝

(2)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叛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3.两者之间既有联系:

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两者之间又有区别:

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1.部落联盟时期,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公而忘私、艰苦奋斗、以人为本、科学创新

(1)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公而忘私、艰苦奋斗、以人为本、科学创新

(2)禅让制

(3)略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课标要求】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的分封制。

2.夏、商、西周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3.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学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第二部分为“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第三部分为“西周的分封制”。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自学课本熟悉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势力范围

灭亡时间

灭亡时国君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你所了解的夏朝这一国家有哪些政府机构?

从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我国也由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这一过程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自学课本熟悉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灭亡时国君

西周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你对此有何认识?

三、西周的分封制

1.阅读课本,说说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说说这一办法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统治者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小诸侯国,历史上称为“授民授疆土”。

材料二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防止诸子争夺王位,以确保王位的平稳更替。

(1)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怎样的政治制度?

(2)如果你是当时一国的诸侯,那么你应该向当时的天子尽怎样的责任?

(3)西周统治者采取上述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在当时起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势力范围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灭亡时国君

阳城

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南到湖北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一、1.

2.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

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1.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灭亡时国君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周武王

镐京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

2.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

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

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三、2.⑴分封制

⑵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纳贡品,服从周王调兵。

⑶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标要求】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学习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第二部分为“甲骨文记事”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看课本图片“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回答

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

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2.图片1、2青铜器的名称各是什么?

其中图片1有何历史地位?

3.综合以上内容总结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

主要用途是什么?

二、甲骨文记事与造字特点

1.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

2.甲骨文在当时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

3.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什么地方?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4.甲骨文采用哪些造字方法?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参考答案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

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3.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4.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地区广泛。

大量用于祭祀

5.陶瓷业玉器制造业

二、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记载详细的内容,如祭祀、战争等内容,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河南安阳商朝

4、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学习重点】春秋争霸。

【学习难点】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课本牛耕图铁器)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

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春秋无义战。

——孟子

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

为什么?

第二组:

连环画

5.“第一集”的主人公是谁?

“楚庄王图强”后打败哪国军队做了春秋霸主?

6.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很多的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请你说出一个来,结合图片,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社会进步生强梦—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春秋争霸

1.东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2.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原因:

齐桓公革新图强。

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

启示:

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4.孟子的说法太绝对了。

积极方面:

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

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5、齐桓公、晋国军队

6、退避三舍。

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

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第二部分“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第三部分“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阅读教材,找出战国七雄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产生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咏史诗·流沙》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材料二

(2)指出哪幅漫画是描述战国时期场景的?

当时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

2.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

2.材料一(都江堰)

材料二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有何功能?

(2)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与周边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

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自主建构】

【课后反思】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见课本。

2.

(1)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2)漫画:

长平激战。

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见课本

2.

(1)商鞅变法。

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严刑厉法、赏罚分明、公平无私、不畏强权。

(3)作用:

“倾邻国而雄诸侯”。

(4)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见课本。

2.

(1)都江堰李冰防洪、灌溉、水运。

(2)关系: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