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否同一个时代的人.docx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否同一个时代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否同一个时代的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否同一个时代的人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否同一时代的人?
----《两四》(《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电子版)以后的“文学语境”研究
松冈 荣志(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授)
1.“文学语境”是什么?
首先,我要讲“文学语境”。
“文学语境”是什么呢?
这个词,大家可能从来没听过。
那么,我先把这个词的含义说明一下。
“语境”是本来属于语言学的一个词,也可以说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术语。
用英文来说,就是social context。
它表达某一个词所使用的社会背景,又表明它带有的语感。
我们可以用它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语词内涵的奥秘。
“文学语境”这个词,我认为,是在这次会议上首次使用的。
我们进行研究文学语言和修辞时,经常受到有点“言不尽意”,“隔靴搔痒”的感觉。
比如说,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不使用那个词呢?
这个词是这位作者创作的,还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呢?
“文学语境”一词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心里也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词,用得很好;这首诗比那首诗好得多。
但是,这样的感觉很难证明。
文学论文大都是从作家的生卒和传记;作品的版本和编年等出发的,分析内涵的、探索奥秘的不多。
作家的风格和作品的意境,只属于心中所得,也很难科学证明。
如果采用数字化的文本来分析,好像分析经济,社会的动态一样,肯定能分析文学的动态,这就是“文学语境”研究。
下面介绍我的经验来进一步研讨“文学语境”研究的实际。
2.三个做不完的研究课题-----从我的经验来谈起
我二十年以前尝试过三个研究,但都中途停止了。
同时写过几篇文章,也总觉得不太成功。
其三个研究课题的题目如下:
1)《史通》的‘史’
2)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语言风格
3) 《六朝文章语汇集》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
1)这个课题的目的在分析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几所写的《史通》里的‘史’字的含义。
我很想知道刘知几(唐代的知识分子)的头脑里的“史”的含义是如何。
我一边阅读《史通》一边搜集“史”字的用例(填卡片)。
到这书最后一叶,卡片已有了800多张。
然后,整理800多张的卡片而进行分析例子的内涵。
我写了3篇文章发表在学报上。
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偶然见到这篇文章而介绍于张三夕教授。
我觉的特别荣幸,也觉得非常惭愧。
我想这个研究是有局限的,应该对比其他作者的用法。
如果《全唐文》有了一字索引,就能在一定的时间里做成这样的对比研究。
不过,当时只有《文选索引》,《十三经索引》等,不能做广泛的研究。
2)1986年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讲学的时侯,做过一个尝试性的比较研究。
就是关于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语言风格的研究。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很多学者强调过陶、谢二人的风格不同,这不是不对的。
但是,我觉得不太全面。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期。
他们所用的语言不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我调查了他们所用的字和词,从陶谢二人的类似性的角度来写了一篇论文的草稿。
但是,这篇草稿终于没有发表。
其原因是:
一是结论太简单,二人的语言风格比较接近。
二是没有全面性的分析。
但,我最近再一次考虑这个题目,也觉得还有生命力,前年写了关于陶诗和谢诗里的“风”的文章。
(注1)
不但是陶、谢本人,而是把他们的一族和其他的诗人之间进行对比研究的话,可能会得出很有趣味的结果。
还有,进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贵族和寒门之子之间的用字、用词的计量分析,肯定也会有一定的成果。
同时,我们能知道陶渊明和谢灵运他们的语言生活的实际。
3)1983年3月,我发表了《六朝文章语汇集》稿〈A部〉。
这个《六朝文章语汇集》是从当时在中国国内出版的10本高等学校的教材里搜集魏晋南北朝时代特有的语词和它的注释(用现代汉语写的)出来的。
卡片已有两万余张了,但整理完的只有一半。
当做论文集的版面时,简化字、繁体字和拼音字母一起出现,很难打印,只好我和学生们一起抄写。
我想知道注释之间的不同,以及还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有的语词的概况。
当时在日本广岛大学的森野教授也做过六朝的词汇集,但他的目的在搜集例子,不一定在搜集注释上。
如果在现有的工具水平来说,可能做更大量、更详细的研究。
3.研制《古代文学常用字表》和《古代文学常用字词库》
我们需要古代文学的《常用字表》和《常用词表》。
现在,我们已有“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那么,我们能利用这个办法来研制《古代文学常用字表》和《古代文学常用字词库》。
语料是《两四》(《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电子版)。
《古代汉语常用字词库》需要每个时代、每个文体、每个作家的字和词的种类、频率、引证、等等。
做好这样的字词库以后,好像用坐标来标明位置一样, 我们可以把历代的作家的“文学语境”更明确地标明。
然后,我们可以再一次开始商讨作者的风格、时代的特点、影响问题等等。
我相信这儿有不少问题从来没有注意到的。
最近有好消息,中国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公司已经做好了《两四》的用字频率表,这肯定对未来的研究很有帮助。
(参看p.5,参考1)
从此开始,以后做好比较详细的用字表,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很有帮助的,同时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4.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否同一时代的人?
这个题目可能对学过中国文学史的人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令人惊异的题目。
但我是从两个诗人的语言生活的角度来说的。
先看看他们的语言情况。
他们有如下的索引:
1)《陶渊明诗文综合索引》堀江忠道编,1976年12月,汇文堂(日本·京都)。
2)《谢灵运诗索引》兴膳宏编,1981年3月,京都大学中国文学会。
据这个索引,两个诗人使用的汉字是;
陶渊明使用的字数 2172 字(用《四部从刊》电子版,2371字)
谢灵运使用的字数 2397 字
其中他们共同使用的字是1560字左右。
单独使用的是;
陶渊明单独使用的字数 600字
谢灵运单独使用的字数 844字(但,这本索引收录《山居赋》,只在这篇赋里的字有375字)
他们使用的汉字不到2500字。
试举几个唐代诗人使用的汉字数。
宋之问使用的汉字数 2215字
沈全期使用的汉字数 2229字
杜甫使用的汉字数 4289字
李贺使用的汉字数 2542字
除了杜甫以外,陶、谢两人的用字数毫无逊色于唐代的诗人的。
那么,陶、谢两人实际使用汉字的情况如何?
试举几个例子:
1)“鸟”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曰:
陶公喜托鸟、云以见志,有归鸟诗、停云诗。
诗中涉及鸟、云者甚多,此以孤鸟自喻。
(〈饮酒二十首〉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注2)
那么,我们看一看陶渊明的有关“鸟”类的用例。
(陶渊明) (单独使用)6例,
(复合词) 归鸟5,飞鸟4,众鸟2,凤鸟2,羁鸟1,晨鸟1,高鸟1,惊鸟1,林鸟1,群鸟1,翔鸟1,鸣鸟1,黄鸟1,青鸟1,奇鸟1,入鸟1,时鸟1,
(陶用、谢不用的鸟类字) (丕+鸟)1,鵃1
谢灵运使用的有关“鸟”类的用例。
(谢灵运) (单独使用)6例,
(复合词) 迷鸟1,鸟雀1,海鸟1
(谢用,陶不用的鸟类字)凫1,鸨1,鹄1,鶂1,鹊1,鶖1,(相+鸟)1,鶗1,鶷1,鷁1,鷖1,鷕1,鷰1,鷲1,鷮1,鷺1,鸐1,鸛1
看看这个结果,陶渊明写的是鸟的情况、性质。
谢灵运写的则是鸟的种类。
谢灵运做为风景画(山水诗、赋)的因素来使用各种有关鸟类的字。
陶渊明不是。
他用“形容词+鸟”的结构来抒写自己的心情。
2)“山”
(陶渊明) (单独使用) 7例
(复合词)山川5,山泽4,山河3,山涧1,山中1,山气1,山阿1,山阴1,山阳1,/南山3,商山2,章山2,龙山2,一山2,峚山2,江山2,山海图1,三危山1,
(谢灵运)〈诗〉(单独使用) 5例
(复合词) 山行2,山阿2,山椒2,山海1,山木1,山水1,
山桃1,山川1,/三山3,东山3,远山2,随山2,南山1,牛山1,旧山1,定山1,兼山1,丹山1,崑山1,众山1,故山1,寒山1,江山1,中山1,灵鹫山1,太行山1
〈山居赋〉(单独使用) 6例
(复合词) 山川5,山居2,山野2,山(山+幾)1,山阳1,山梁1,山上1,山下1,山行,山清1,山水1,山首1,山中1,/ 名山3,北山2,南山2,
从复合词的种类来说,谢灵运比陶渊明用得多。
跟“鸟”的用例相反,谢灵运似对“山”的情况很感兴趣,用词相当丰富,写得很详细。
他被称为“山水诗人”也不待言。
以上的结果,只能说明他们的风格,不一定说明他们的“时代性”。
那么,他们的“时代性”怎样追求呢?
我们教研室正在进行陶、谢以外的六朝诗人(陆机、鲍照、谢朓等)的用字,用词的对照分析,但还没做完,不能在此报告。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分析研究能证明他们的“时代性”而发现新的研究项目。
陶渊明和谢灵运生活在一个时期,但从两人的的语言生活来说,也有共通的基础,也没有“同时代性”。
5.数字化的优点和短处
我对文学研究和资讯科技(信息处理)的相结合期待已久。
从1990年以来,我参加过ISO/IEC10646(Unicode)的策划和审定工作。
我相信数字化有不少优点,能开拓文学研究的未来。
但资讯科技对文学研究的应用则刚开始,也有不少问题和困难。
例如:
1)数字化能帮助了解作家和作品的时代性,地方性
2)数字化能帮助例证读者欣赏作品时感觉到的东西
3)数字化要求版本学、文献学的知识
4)数字化要求洞察力、科学态度
(2003.11.23重改于东京)
(参考1)
11月中旬,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张轴材先生委托我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他们的数字化的情况:
因附载此。
UniversalMultiple-OctetCodedCharacterSet
UCS
ISO/IECJTC1/SC2/WG2IRGN989
Date:
2003-11-14
Source:
Title:
Status:
Distribution:
Medium:
BeijingUniHanDigitalTechnologyCo.,Ltd
CJKIdeographsinAncientChineseClassics(古籍用汉字)
FYI
IRGMembersandIdeographicExperts
Electronic
ThispaperrevealspartialoutcomefromtheProject,HanziUsageFrequencyStatisticsinAncientClassics,whichisoneofthekeyprojectssponsoredbyTheNationalLanguageCommitteeofChina(国家语委).
Theprojectconductedstatisticsbasedon800millionHanzidatafromlargescaleclassics《文渊阁四库全书》and《四部丛刊》.
Formoreinformation,visitlaterofDec.2003.
1.TheNumberofHanziUsedintheClassics(excludingthedictionarycategory小学类):
Thecorpuscontains788,693,134Hanzi-appearances(字次)from39000volumesof4000books.TheexactnumberofHanzi(字种)usedis30,135.
2.TheUsedHanziAllocationinCJKBlocksandTheirContribution.
3.TheCoverageoftheIdeographsinC-J-KCodePagestotheClassics
4.TheFrequencyCurves
5.TheSamplesoftheHanzi-FrequencyList (以下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