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519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docx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

徐培华

摘 要:

当前义务教育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状态,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突出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本报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回顾各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措施和成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未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秉持的理念,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建议

   义务教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科学发展观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以人文本精神在义务教育中的集中体现。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通过得力措施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让优质学校保持高位发展、薄弱学校实现快速提升,不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是“十二五”教育规划的重要之年,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重要使命。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远意义

   1、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的基本人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化进程切实加快。

政治的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的民主化。

2000年通过的《达喀尔行动纲领》的主题是“全民教育:

履行我们集体的承诺”。

2011年10月2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报告中指出:

“教育民主化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要保证每位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

这也是教育系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宗旨的战略举措。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上世纪末,美国通过了一个法案,对于连续两年内成绩没有提高的学校,政府增加拨款,投入之后,加强评估。

如果此后仍无改进,学校拨款中的一部分将转给中低收入家庭,让他们请家教或转到其他公立学校,六年中间如果学校还没有起色,教师队伍要调整,以此举措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水平。

我国从2001年起,学术界已开始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关注,并认为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是今后20年我国政府最主要的教育理想。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宪法》和教育政策法规规定的任务和内容。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亮点之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由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

一方面,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公共教育,也是普及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是“有教无类”的公正、平等教育。

政府有义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每所学校均衡发展,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最终实现促进每一位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另一方面,它又是义务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权利意识增长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好体现。

我国政府已把它列为国家重要民生工程。

就当前而言,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3、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国情,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政策,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支持力度。

相继启动实施了“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制度、贫困家庭子女全免费制度。

这些重大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优越性。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教育是相关利益群体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地成为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同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事业,其本质属性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现在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的状态,不仅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共同的教育需求,更严重的是还会促使教育的热点问题持续升温。

应对这一现状的唯一方式,就是从现在开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义务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为缓解教育不公,教育部落实了两方面措施,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即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寄宿生生活费,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

我国自80年代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地、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地研究和探索,但就整体讲,素质教育还是任重道远,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的长期努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学校教学质量的素质差距,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课题,在任何时候教育不均衡现象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其中有的是教育发展问题长期积淀的结果,有的则是新时代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导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很复杂,并相互交织缠绕,很难梳理。

主要有以下原因:

   1、省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由南到北的梯度差异,充分反映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指标上。

   公共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尤其是省级财政投入的不足,就无法解决主要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所导致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能够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2、教育政策与制度设计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与制度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相吻合、相匹配,就是确保重点的非均衡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处理上,一直采取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与制度的设计也是如此,这势必导致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现行的学校管理和学校评估政策也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和制造出新的差异。

如评选示范性初中和实验小学,客观上推动了基层政府和社会对原有基础较好的学校重点关注、集中投入、增加资源,因而势必拉大校际差距,助长择校重点的形成。

   由社会和教育转型而形成的政策制度缺失和真空,使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曾一度面对着泛市场、产业化、商品化的倾向。

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政策和制度来不及及时反映和应对,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缺少政策和制度支撑。

如一些办学条件比较好、社会声誉比较高的中小学进行改制,实行高收费,解决了学校自主发展的问题,也进一步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人事制度改革也产生新的问题,实施教师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其积极意义明显。

但好的学校优先聘任优秀教师,一般学校聘任一般教师,素质低的教师只能到偏远的农村、山区学校去,致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师资配置的失衡。

   “就近入学”是国家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大中城市“择校”风愈吹愈烈,高烧不退。

在校际差异如此之大的现实面前,有什么办法、制订什么政策来调控和规范家长择校的盲目冲动,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家庭和社会的“择校”冲动,择苦了自己,择坏了风气,择丢了公平。

   3、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取得明显成效,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个别县政府因财政总量的不足,导致义务教育投入的困难;面对层次不一的乡镇,无法精确的认定投入份额,某些乡镇也会以“以县为主”为借口,不愿承担本乡镇的教育投入。

县、乡(镇)政府管理职能的双重缺位,造成教育管理的部分“真空”,有一些乡镇政府降低了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弱化了乡镇一级对乡、村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甚至不愿完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县教育局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和教学点,也无法管理到位,造成部分农村地区新的义务教育发展滞后和不均衡。

   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部分地方政府不愿承担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

为了减轻财政压力,视教育为负担,纷纷“卸包袱”,将部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一卖了之;或大打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擦边球”,强行推进公办学校的改制等。

   三、当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成为现行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由于地域条件、经济差异、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存在不平衡,城乡之间、幼儿教育和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还存在差距。

主要问题有: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比较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对于优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名校少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突出表现为择校现象严重,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初中、高中,能让孩子进入大家公认的学校,成为家长们的心病。

教育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当前的教学质量满意度低,学生压力大,近几年各地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数量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送孩子出去到名校读初中、高中的比例明显上升。

主要原因是教师整体素质亟需提高,教学方法有待于改善。

在扩大发展规模,组建教育集团,创特色品牌学校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加强。

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急需提升,外部环境还需优化:

职业教育“双师”、“名师”比例不高,大部分职教培训机构存在缺少优秀专业课教师和优质教学实习设备问题,职业学校管理松懈,学生学习意识薄弱,教师教学无压力,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2、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

在我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中,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由来已久。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更为明显地滞后于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从江苏的情况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教育差异向“两极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虽然各地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城乡教育的差距仍然没能有效缩小,并开始出现“两极化”的趋势。

城镇、县城的教育和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农村教育则越来越艰难。

城乡差异是区域差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如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的教育差异,从根本上说,是苏南农村、苏中农村、苏北农村教育的差异,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和县城教育差异并不明显。

随着各地加大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办得较好的中小学不断向乡镇和县城集中,好的中小学在乡镇和县城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与乡镇和县城的扩张相伴随,与城乡一体化和新区建设相伴随,新建学校基本上在比较发达的乡镇和县城,新建学校教育投入水平较高,办学条件较好,师资水平也较高;随着中小学布局结构的调整,每个乡镇保留一所左右的中心小学,一般建在乡镇,大规模的村小撤并后,乡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一般规模很小,办学条件较差。

二是农村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农村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

近年来,苏中、苏北各市流失优秀教师均在千名以上,有的一个县就高达300-500名。

教师流失的方向主要是苏南和大中城市,本市范围的流动则主要是当地的民办学校,农村教师向城镇跑,城镇教师向县城、市区跑,初、高中教师的流失尤甚。

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农村学生,毕业后很少回乡就业,大多数进入县城以上的单位和学校。

农村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初中教师队伍问题更加突出,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少骨干教师甚至合格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被拔到高中任教,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被拔到初中任教,他们缺乏初中教学实际经验,专业培训不足,难以胜任,对进一步发展初中教育形成严重制约。

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继续下去,农村义务教育就将面临渐成“空巢”或“空心”的危险。

三是农村学生流失难以控制。

控制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与计划生育水平紧密相关,也与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与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相反,苏北地区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则出现优秀学生外流的现象。

与教师流动方向完全一致,苏北地区的部分优秀学生从乡镇向县城、从县城向大中城市流动,从条件较差的学校向苏中、苏南的好学校流动。

这样一种流动完全超越行政区域和范围,直接影响了本地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县区教育局长感叹,教育的落后与贫困,不仅教师留不住,连学生也留不住。

   3、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异。

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

就教育经费而言,主要从生均事业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以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进行了比较。

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非均衡化的保重点政策的产物,已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和存在。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由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校际差异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就江苏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学校等级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如从学校隶属关系来看,市直属学校、区直属学校、一般学校,隶属关系不同,等级地位也不同。

市直属学校一般政府投入较大,师资配备较强,办学条件好;区属学校由于经济力量相对较弱,教育投入缺口较大,办学条件较差,与市直属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

小学阶段的市县实验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一般小学或村小,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等级制,不同的等级待遇不同,地位不同,发展的条件与机遇也不同。

这就反过来强化了学校之间的差异。

二是热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校际差异增大。

义务教育阶段的所谓热点学校,是指家长择校的重点对象,包括传统形成的重点学校,目前方兴未艾的各级各类外国语学校、双语学校,名牌高中的民办初中部,以公办民营方式办学的学校等。

这些学校有的是教育教学质量高,有的是学生毕业后出路较好,因而成为家长择校的热点学校。

由于这些学校能够自主地面向市场,有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办学,因而与普通学校相比形成了办学和发展的更强优势和更好的环境。

三是教师的逆向流动加大了学校差异。

教师的流动除了选择地区外,更重要的是选择学校,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从一般学校流动到有实力的公办学校(例如重点中学或示范初中),从较差的公办学校流向较好的民办学校。

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名牌学校,普遍采用全省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的教师公开招聘,开出较高工资和待遇吸引各地优秀教师任教,导致城市学校、名牌学校、条件好的学校,高学历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高度集中,形成非常明显的师资优势。

   4、接受义务教育的人群差异。

不同的人群享受着不同的义务教育,这就是接受义务教育的人群差异。

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滞后于普通教育的发展水平,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在享受义务教育上存在着差异。

二是流动人口子女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落后于城市、城镇居民子女,城市、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城镇居民子女在享受义务教育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缺乏正常、稳定的经费来源,随着父母流动容易中断学业;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紧张,难以全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民工简易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难有保障,部分学校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不同社会阶层享受着不同的教育资源,强势社会阶层与弱势社会阶层享受义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由于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农民与居民接受着完全不同的义务教育;由于有权阶层与有钱阶层具有较强的择校能力,因而能够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并反过来为学校提供发展的机遇和资源,从而扩大了校际差异。

   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建议

   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选择,也是化解基础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必须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力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过程。

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教育质量均衡是中心,管理水平均衡是突破口。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必须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力度。

   1、注重规划,对涉及教育相关问题进行预测评估,提出前瞻性对策。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许多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对今后若干年内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趋势预测,提出前瞻性对策。

比如,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学龄人口减少和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造成的生源减少问题、现行教育政策对民办教育的影响、就业压力增大带来的教育和就业观念的调整、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学习以及成年人的继续教育问题,等等。

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才能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出影响本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2、勇于创新,为教育优质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今天,站在历史的新阶段新起点上,我们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创新工作思路,谋求教育的新发展。

(1)、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改革,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找出一条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针对幼儿教育,一方面幼儿教育很重要,受到了广大群众重视,另一方面,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教育资源严重稀缺,使幼儿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随着小学生生源减少,利用小学教育腾出的空间,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让幼儿教育变成准义务教育。

(3)、为民办教育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打通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资源流动通道,允许原来的公办教师自由流动而保留原来身份,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让民办教育享有与公办教育同等的办学条件。

(4)、大力度招引外域优质教育资源。

优秀教师的培养需要很长的周期,各地可以一方面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直接从师资力量丰富的地区招引名教师,快速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3、落实教育民生责任,加大各个阶段资金投入力度。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践行教育公平,在科学分析人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教育资源配置规划,落实教育公建配套,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布局优化、项目支撑、经费保障、危房改造、“三新一亮”、“校校通”和中小学校“四配套”工程建设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支持,促进各个区域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消除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异,巩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搭建便捷平台,力争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基本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逐步缓解部分地区资源紧缺矛盾,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多样化等方面的需求。

   4、完善城乡帮扶机制,组建教育集团或教育发展共同体。

选择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组建教育集团或教育共同体,发挥名校优势,加强管理交流,围绕学校管理、高效课堂创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学校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指导。

扩大城乡校际结对帮扶的途径,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协作机制,缩小差距,逐步缓解择校矛盾,持续保持优质师资合理流动,推动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共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促进名师异校交流,构建优质均衡教育高位平台。

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核心,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根本保证,由于个别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择校屡禁不绝。

发挥名师辐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让更广大群众受惠,将均衡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内部传递到社会层面,是制止择校的良方。

教育主管部门要运用激励或扶持手段,出台相应政策,明确优质资源学校、名师在学区建设中的辐射作用,确立评价、奖励机制,促使优质资源输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可以从具有省、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称号的名师中,选派师德素养高尚、业务底蕴丰实、教学特色鲜明的优秀名师异校交流,让名师在新岗位上不断释放自身能量,不仅带去前沿理念、教学经验,还带去高端的教研课题以及丰富的教研活动信息等,名师的业务素养、教学特色、研究品格、敬业精神等这些隐性资源的辐射,也能让交流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由名师引发交流学校教育教学的“蝴蝶效应”,促进平衡,从而全面实现教育的螺旋式上升。

   6、产教结合发展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腾飞。

围绕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通过政策扶持、资源统筹、市场引导等方式,确定一批知名企业作为职业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实践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师的实践能力。

走“产教结合、以教促产、以产养教、产教并兴”的道路,形成企业有效益、专业增活力、学生得实惠、社会获满意的良好态势。

二是进一步探索“引企入校”工作。

围绕地方行业、产业的规模发展及企业的用工需求,积极开展调研,根据产业转型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利用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引企入校,把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

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办学模式改革新途径,设立冠名班等办学形式,争取得到更多的行业、企业的资金、设备等投入支持,促进各行业、各企业同职校联合办学,推进“定单教育”培养模式,发挥职业教育学以致用的教学优势,以便在最快的时间里满足地方专用人才需求,扩大职业学校和企业相互影响力。

三是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总量。

充分利用省级实训基地和紧缺型人才基地的建设,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场地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颁发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和再培训人员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升职业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员参加培训,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按需施教。

充分利用国家以及省市对特色品牌专业的创建扶持,整合现有职业学校资源,在各个学校建立自己的精品专业、品牌专业,建设专业学科的全省、全国第一,避免专业类同,缺乏特色,资源浪费。

   7、实施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整合的教育方式。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在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农村教育的战略举措。

它不仅能有效克服现行教师培训形式所固有的严重缺陷,如“工”“学”矛盾、“训”“用”矛盾、培训者的专业水平与参训者的学习需求等诸多矛盾难于解决等。

而且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因地制宜,从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科学配编;以人为本,加大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定单教师”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