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407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docx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

(10章)————重点

1、劳动关系主体---狭义是员工和雇主及他们的组织,广义还包括政府;

劳动关系性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利益分配关系;

劳动关系特征---雇佣关系(最主要)、冲突与合作(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

2、层次结构---个别劳动关系(基础)、集体劳动关系(核心)、社会劳动关系(总体)

集体劳动关系:

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关系。

主要特征:

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

社会劳动关系:

劳方、资方、政府三方关系。

最重要特征—政府直接介入

3、劳动关系主体构成---5个

主体构成

权利

义务

劳动者---

所从事劳动的两大主要特点:

劳动的从属性和有偿性

1.个别劳权(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

包括:

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劳动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

基本义务---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

2.集体劳权(工会代表)

包括:

团结权、集体谈判权、民主参与权、集体参与权

忠实义务---服从义务、保密义务、增进义务

雇主

组织权、劳动指挥权、奖惩权、闭厂权

劳动者所享有权利都构成雇主义务

工会

1.按组织结构划分:

职业工会、产业工会、总工会。

1.提高工资福利水平

2.推动产业民主的进步,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4.维护社会公正

2.按层级划分:

企业工会、区域性(或地方性)工会、全国性工会。

雇主组织

1.行业协会

2.地区雇主协会

3.国家级雇主联合会

1.参与集体谈判(最基本、经常性)

2.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

3.提供法律服务4.提供培训服务

政府

扮演五种角色:

保护者-积极、规划者-积极、促进者-中立、调停者-中立、雇佣者

1.劳动政策的制定4.劳动关系的协调

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

4、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5个

经济环境(间接影响)、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直接干预、货币、财政、就业、教育和培训政策)、法律和制度环境(最基本形式)、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是潜在的,不易察觉的)就业政策是影响最直接

5、劳动关系的运行(考)——合作与冲突

根源

表现

合作

(1)被迫

(2)获得满足

1.产品和服务的产生和提供2.管理规则的建立

冲突

(1)根本根源:

●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2)背景根源:

●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

●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工作本身的特性

1.员工角度:

●罢工(最明显表现)●怠工●辞职●抵制

●设立工人纠察线

2.雇主角度:

●关闭工厂(最严重)●设立黑名单●惩罚带头员工

7、劳动合同法律关系内容:

1)劳动合同法律规范调整2)基于劳动合同法律事实3)以劳动合同权利义务为内容

特征;1平等主体2自发性3权利义务对等相互的,

内容;1主体;自然人、法人、组织,2客体;劳动行为,3内容;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工单位注册地不一样,按合同履行地。

8、集体谈判制度、员工参与制度、三方协商机制

概念

特征

作用

集体谈判制度

劳资双方组织谈判

1、双方在地位和权利平等;

2、体现自治性(国家不直接参与)和灵活性;

①调整集体劳动关系;②促进产业和谐;③维护劳动者权益和推进产业民主化进程

员工参与制度

劳动者自己与用人单位。

方式:

获得资讯、劳资协商、共同管理、自我管理

①参与主体是普通员工

②参与是主要的特点

③具有合法性和高度的权威性。

④具有层次性和广泛性。

⑤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①激发员工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②将民主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产业领域及工作场所;

③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④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满意度和个人成就感。

三方协商机制

劳动者、雇主、政府

①主体独立:

重要基础

②权利平等:

基础和条件

③民主协商:

根源④充分合作

①缓解劳资矛盾,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②确立工会地位,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

③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9、劳动关系学派理论3个

劳动关系学派

主要观点

理论评述

1.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1)中心主张:

政治方向、经济方向

(2)劳工运动真实原因:

工人要求提高自己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和社会地位

(3)赞同产业的社会主义化、相信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共存

2.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

制度的实质:

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靠法律来管理经济,极力主张国家干预,强调政府作用。

制度代表

3.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劳动关系系统由4个相关部分构成:

主体、环境、意识形态(输入部分)

规则网(输出部分:

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

最早以统合模式对劳、资、政三方分析

10、劳动关系氛围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对立消极,怠工磨洋工绩效低,合作积极绩效高

11、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及特征(考)

调整模式

具体形式及特征

1.斗争模式

本质:

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2.多元放任模式(美国)

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有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干预

3.协约自治模式

劳资抗衡模式

完全排除国家干预,协约自治

劳资制衡模式

对劳工的保护从消极转向积极,劳资双方共同参与

4.统合模式

①社会统合模式—社会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以整个社会为背景;

●劳工对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

●工会具有强大的力量;

②经营者统合模式(日本)-企业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只存在于产业阶层;●发生在企业阶层;

●劳工对本产业忠诚高于对劳动阶层的忠诚。

●工会不具有强大的力量;

③国家统合模式—国家

●国家对劳动控制,国家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

●缺乏工会和劳动者的参与;●较少体现劳动者利益。

19、当前中国劳资冲突的现实状况(考)

内容

要点

1.现阶段中国劳资冲突的构成特点

●国有企业的劳资冲突行为:

请愿、游行和示威。

●私营企业劳资冲突的形式:

怠工和罢工。

●集体冲突大幅增加

2.中国目前劳资冲突的性质特点

●从性质看:

基本劳动报酬权益被侵害,而长期得不到解决

●从目的看:

一般是个别劳动权益的维护,近年来出现冲突目的由个别劳权向集体劳权的变化趋势。

●从组织看:

自发性是其重要的特点。

3.当前中国劳资冲突的原因

●直接原因:

劳动者的权益(工资和条件)受到侵害又不能适时合理解决

●主要原因:

①国有企业--企业改制、关闭破产和裁员中劳动者权益受损;②非国有企业---劳动条件和就业条件的恶劣,特别是拖欠工资;

●社会原因:

劳资力量对比极端不平衡●法律原因:

劳动立法和执法的不健全

10、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6个

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直接剥夺、暴力与强制、不同步;

②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矛盾集中在最基本劳动条件上,自由放任、资方占优势,立法倾向雇主;

③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集体谈判制度得到国家保护和承认,矛盾程度和方式变化,劳资力量对比变化,向法制化

国家干预,工会力量增强

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过渡期,国家劳动行政管理增强,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和三方协商的出现,关系丰富宽泛;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熟阶段、一切变好了,缓和、合作,立法完善,三方格局形成;合作成为主流

⑥20世纪初(新时期)——全球一体化,跨国公司兴起,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处境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发达国家工会面临知识经济挑战,工会力量不断缩小;

⑦“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化,去管制化、雇佣灵活化,工会、集体协商变弱;罢工权名存实亡

11、世界各典型国家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5个

模式

基本制度和内容

劳资关系的特点

德国模式

(1)劳动双方实力必须保持相对均衡

(2)基本制度:

劳资协议自治

(3)工厂委员会制度---员工参与制度

(1)集中程度高、实力强大

(2)政府的宏观调节得到重视。

(3)强势的劳动法律规范

日本模式

(1)员工和管理方信任合作

(2)三大支柱:

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

(3)跨企业全国性的集体谈判/“春斗”。

(1)工会企业化:

日本工会运动的特色。

(2)最显著特点:

以家族式劳资关系模式维持稳定,---“经营者统合模式’的代表。

美国模式

1.重视市场力量;政府干预十分有限,立法较弱;

2.劳资合作是美国劳资关系的主要原则;

自由化、分散化

“多元放任模式”的代表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

劳动关系处于动态的、不稳定时期,新旧因素共存,相互影响制约

发展中国家

政府主导、充满冲突和斗争

12、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特征:

(5化)单一化、国家化、泛政治化、一体化、行政化

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劳动关系特征:

(3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1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2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就业机制的客观要求3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客观要求

13、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

对象

具体说明

实施现状

1.自上而下的推进2.政府主导3.主要是在企业范围内推行和建立4.有待成熟的集体协商主体

集体合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最突出的问题是集体合同流于形式的现象严重;

表现:

1.主体错位2.漠视职工的权利:

制度--重形式轻履行、程序--忽视或越过协商现象较多、内容--照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空泛

集体合同的特征;1一种劳动协议,以劳动存在为基础2特定当事人订立的3书面合同,经过特定程序

集体协商的特征;1劳动者团体和企业团体之间的谈判2改善劳动条件和协调劳动关系的谈判3结果体现在合同中4本身不产生劳动关系5国家起调解作用6保护劳动者

14、工资集体协议:

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作为集体合同的附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15、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

(1)实质内容:

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的分配办法;工资支付办法;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及职工保险福利方面的待遇;

(2)协议本身规定:

工资协议的期限;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

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20日内书面答复,协商前5日内提供资料;

期限—一年一次,期限满前60日内,书面申请

16、工资集体协商中影响工资因素:

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社会平均工资;

17、中国职工民主参与形式: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式)、厂务公开制度(国企,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制度、职工持股会、职工董事和监事制度(层次高、参与管理直接性强)

18、中国三方协商机制发展的特色:

政府主导

中国理论指读创新;1职工参与理论创新2职工参与形式多样化3工会组织变革与形象再造

19、当前中国劳资冲突的缓解途径:

制定政策、完善法律、工会作用

政策核心:

保护劳工权益;政策原则和出发点:

追求公平

20、集体争议和产业行动

(一)中国的集体争议和产业行动

1.罢工主要原因

(1)严重侵害了工人的利益

(2)缺乏合理的维权渠道

2.罢工发生地

非公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者剥削国语苛刻、劳动关系失衡)、公有制企业较集中的地区(管理层腐败、私有化、失业、保险缺失、)

(二)中国劳动关系当事人所采取的特殊产业行动方式

1.集体信访2.政权机关前静坐、请愿3.封堵道路

4.组织护厂纠察队或者联合抵制

5.罢工:

产业行动的经典方式

存在问题;1国家调整能力效果不足2地方政府严重依赖资本3劳动者的结社权、团结权难以保障、集体谈判流于形式

(三)完善集体争议和产业行动的立法和政策的意义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社会矛盾、建设公平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2.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需要

3.履行有关国际法义务的需要

(11章)——重点

1、劳动力市场(要素市场)特征:

特殊性、多样性(知识技能经验的差异)、不确定性(劳力市场的分散和难以辨认所以难以保证供求双方之间的匹配最佳)、难以衡量性、延续性、复杂性、不理性

2、效率工资:

企业提供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

支付理由—吸引更多优秀员工、降低离职率、产生公平感;作用条件:

劳动者期望与企业保持长期雇佣关系;

3、晋升竞赛特点:

①职位级别越高对应工资率越高;②晋升的人比其他人更有优势,优势大小不影响晋升后工资多少;

③失败者不因竞赛得到任何报酬;

4、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质量和数量;质量影响因素--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训练程度;供给数量影响因素--人口总量、劳动参与率、周工作时间;

5、供给数量最重要基础—人口总量,人口总量取决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净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

6、劳动力参与率=(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6岁以上人口)×100%

7、劳动力供给时间(工作时间)变动

工资率

收入效应

(收入恒定)

替代效应

(工作与闲暇的相互替代)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上升

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

下降

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减少

增加

减少

8、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考)

W以上,高收入者,斜率为负,收入>替代

 

W以下,低收入者,斜率为正,替代>收入

9、市场或单个企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考)

图12-3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图12-4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二)图12-5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三)

曲线形状

向右上方倾斜的45度角的直线

水平

垂直

评价

1.劳动者自由流动

2.比较常见

1.反映欠发达国家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

1.短时间某类型劳动力稀缺,培训时间长,存在滞后性

2.已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已充分就业

10、劳动力供给弹性S(正值):

供给数量对着工资率的变动而变动的灵敏程度。

公式=劳动工时变动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①富有弹性,S>1,工时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②缺乏弹性,S<1,③单位弹性,S=1,45度角直线,常见

④无弹性,S=0,不会变动,垂直⑤无线弹性,S=∞,无限劳动力,水平

11、家庭生产理论——以家庭为单位的供给理论,把家庭生产出来的家庭物品看成是效用的直接来源。

12、家庭可支配时间:

市场工作时间、家庭生产时间

13、家庭物品的生产方式:

时间密集型、商品密集型(购买商品比重大)

14、家庭内部分工决策:

比较优势的原理

15、经济周期(衰退)的劳动力供给

①附加的劳动者效应:

家庭中主要收入获得者失业或工资减少后,其他家庭成员临时性进入劳动队伍,找到工作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

类似于收入效应。

②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

本来可以找到工作但对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悲观,停止找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者。

类似于替代效应。

占主导;会导致失业率下降

16、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总体趋势

女性参与率上升,男性尤其是青年和老年参与率下降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变化影响因素

1.女性相对工资率上升2.女性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偏好和态度发生了改变

3.家庭生产活动的生产率提高5.离婚率上升6.工作机会增加4.出生率下降

老年人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老年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

工资率和养老金

17、劳动力需求:

是一种间接需求、派生需求;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都是从左上向右下,不变的,只是长期作用影响大些;

18、劳动力需求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结果

工资率

工资率上升--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工资率下降--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工资率上升--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二者同比

资本价格

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需求减少,

资本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增加,

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需求增加,

资本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减少,

二者反比

产品需求

产品需求上升--劳动力需求量增加,产品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19、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L:

公式=需求量变动/工资率变动,需求弹性数值为负。

①富有弹性,S>1,工资率上升1%引起需求量下降幅度大于1%

②缺乏弹性,S<1,工资率上升1%引起需求量下降幅度小于1%

③单位弹性,S=1,工资率上升1%引起需求量下降幅度等于1%

20、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

含义

指一种劳动力(男)的工资变化引起另一类劳动力(女)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正值

总替代关系(同向):

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增加

负值

总互补关系(负补):

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

21、劳动力自身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因素——弹性越大越不利

因素

条件

变化情况

需求工资弹性

记忆窍门

①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相同

越大

越大

同方向

②要素替代的难易度

相同

越容易

越高

反方向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相同

越大

越大

同方向

④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相同

越大

越高

同方向

22、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需求方的摩擦:

①企业并非必须支付市场通行的工资率——企业不仅向员工支付工资还提供福利和有价值的报酬因素、有些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会有意提供效率工资、政府颁布最低工资立法、工会通过集体谈判是工资水平高于市场通行工资率水平;②企业并非可以自由调整雇佣量——解雇员工会被视为对员工的不公平影响企业未来招工、政府以立法形式要求企业解雇员工支付遣散费,增加解雇员工成本;

劳动力供给方的摩擦:

①劳动力并非可以零成本自由流动——劳动力流动是有成本;②劳动力对工资率的反应并非极其敏感——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工资率就下降,工资刚性和工资黏性现象,即劳动者很不愿意接受甚至主动抵制工资水平的下降;

22、供给不变

需求不变

23、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货币增长速度)、财政(税率、转移支付、政府支出)、收入(工资、物价管制)、人力、产业

24、压缩效应大,最低工资立法削弱了社会上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效应大,加剧了社会上收入不平等程度;

(12章)——重点

1.实际工资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区别取决于物价水平;

2.影响工资水平确定的因素:

1)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所需的生活费用;2)同工同酬原则;3)企业的工资支付能力;

工资水平上下限受什么影响:

雇主对劳动力需要的迫切程度、劳动力需要就业挣钱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迫切程度、谈判双方的力量对比;

3.工资水平、企业规模与生产率关系:

正比

4.不同产业部门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1)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建筑业工资高,零售业工资低(非熟练工);

2)技术经济特点——规模大、人均占有资本投资高的工资高;4)工会化程度——工会化程度高,工资高;

3)发展阶段——兴盛期工资高,衰退期难增长;5)地理位置——制造业工资水平高,集中地位于工资水平高的地区;

5.亚当斯密观点---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1)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差别;2)愉快或不愉快的程度;3)从业能力的难易程度;4)社会安全程度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5)从业者所承担的责任承担;

6.现代经济学家---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①补偿性工资差别(知识技能无质的差别因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补偿处于不利地位的劳动者)、②竞争性工资差别(技术性工资差别、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充分流动条件下的差别)、③垄断性工资差别(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自然或非自然限制)

7.亚当中除了业务能力难以程度外,其他均属于补偿性工资差别;

8.男女工资性差距形成原因: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职业、工时和工作经验;

9.歧视:

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者仅仅因为所属人口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分为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

10.职业隔离:

一份人口群体内的职业分布与其他群体内职业分布存在大差异,衡量指标:

差异指数,=100完全隔离,=0完全相同;

11.劳动力市场歧视来源:

个人歧视、统计性歧视、非竞争性歧视

12.个人歧视来源:

雇主歧视(追求效用最大化)、客户歧视、员工歧视

13.就业含义:

1)必须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2)参加劳动必须是社会劳动,不能使家庭劳动;3)必须能获得收入;

14.就业统计

国际劳工组织

1.正在工作的人;2.有工作但暂时脱离工作;3.雇主和自雇用人员,家族企业

美国劳工部

1.16周岁以上且必须被调查前一周为钱工作1小时以上,或家族企业工作至少15小时;2.因病、假、纠纷、天气暂时脱离工作;3.劳动者是否进入市场工作;

中国

计划经济体制

1.不承认失业;2.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的全部劳动力;

1995-2003

1.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包括离退休、退职后又再次从业;2.不包括从事经济活动的在读学生

2003-2005

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劳动取得合法收入的人

2005.11-至今

1.启动城乡劳动力调查制度,就业人口与国际劳工组织定义相似;2.年龄、劳动能力、获得报酬;3.16岁以上有能力的城镇人口被定义为就业人口:

①调查周内干1小时以上取得报酬的人;②调查周内因学习、休假暂时为工作,但有工作单位的人

15.失业统计

国际劳工组织

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够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特定年龄的人(16岁及以上)

美国劳工部/每月普查一次

满16周岁,属于非被管制人口,没有工作。

以下也属于失业人口:

1)过去4周中从事过专门的求职活动;2)被临时解雇且正在等待被原雇主招回;3)因疾病本可以工作但现在未工作;4)已找到工作且30天内能去报到

中国

计划经济时期

无失业只有待业,待业只适用城镇人口。

1994-2003

正式使用“失业”,规定年龄,有劳动能力但无职业或正在找工作。

2003-2005

失业——规定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

视同失业——从事劳动,但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005年

1)规定年龄,有劳动能力但无职业或正在找工作;2)有能力16岁以上,被视为失业:

暂时未工作、特定时期内采取某种方式找工作、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自营职业;

16.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7.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三种存量之间的三对流量:

就业者——失业者(EU)、失业者——就业者(UE)、非劳动力——就业者(NE)、非劳动力——失业者(NU)、就业者——非劳动力(EN)、失业者——非劳动力(UN)

18.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非农业户口、达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求职人员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

19.我国失业率统计与国际的差异

 

国际

中国

范围

包括所有劳动力

非农业户口

调查方式

家庭调查每月1次、失业机构登记

失业机构登记

劳动者限制

16岁以上

女16-55岁,男16-60岁

20.失业类型:

摩擦性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