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323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四川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1.(2015·四川宜宾一模·11)对于十月革命,前苏联宣传:

当晚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而苏联解体之后,有人称掌握了解密资料:

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无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很快就投降了。

因此,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由此可见(  )

A.十月革命的胜利通过和平方式取得B.解密资料揭开了历史真相

C.攻占冬宫的史实有待进一步考证D.前苏联的宣传具有真实性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攻占冬宫

【解析】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解密资料反映出十月革命的胜利通过和平方式取得,但孤证不立,故A项错误;解密资料只是研究十月革命的史料之一,还不能反映历史的真相,故B项错误;前苏联宣传和解密资料的冲突,说明攻占冬宫的史实有待进一步考证,故C项正确;前苏联的宣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四川南充三模·14)(24分)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现代以来,世界不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技术革命、制度革新等,这一切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20世纪初至40年代之间制度革新的史实,指出世界“变大”的表现。

(4分)概括近代以来促使世界“变大”的原因。

(6分)

【考点】

(1)俄国十月革命;罗斯福新政;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启蒙运动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注意审题干限定词“20世纪初至40年代之间”“制度革新”,根据材料一“变大”的意思是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这一时期的“制度革新”主要是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从而促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技术革命、制度革新等,这一切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材料中提到导致世界“变大”的第一个原因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那么表现在近代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扩展,表现在现代有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导致世界“变大”的第二个原因是技术革命、制度创新,表现在近现代有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相互学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依据材料的提示回答相关史实即可。

【答案】

(1)表现:

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4分)

原因: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科技革命,交通、信息技术的进步;启蒙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等各种思想文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世界一体化的兴起与发展。

(任答三点,6分)

3.(2015·四川宜宾二模·13)(25分)计量研究方法可以拓宽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

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普京语:

“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地缘政治的重大灾难”。

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表2

(3)据表2归纳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几种心态。

(2分)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分析俄罗斯人这些心态。

(8分)

【考点】(3)俄国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

【解析】(3)第一小问心态,从材料三表2所做的4次调查可以看出整体肯定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的推动作用,当然也有持否定立场的,还有犹豫不决的;第二小问原因之历史原因,苏联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政治上高度集权,制度日趋僵化,民主程度不高;斯大林体制的巨大弊端,导致苏联的解体;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现代俄国发展的政治基础;30年代苏联工业化发展卓有成效,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是肯定的原因;第二小问现实原因,俄罗斯民众仍在反思十月革命及其大国心理;“‘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地缘政治的重大灾难’”执政当局的舆论引导。

【答案】(3)心态:

肯定、否定、犹豫,但整体看是肯定的(2分)

历史原因:

否定、犹豫:

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政治上高度集

权,民主程度不高;斯大林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导致苏联的解体;(3分)

肯定:

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工业化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

(3分)

现实原因:

俄罗斯民众仍在反思十月革命及其大国心理;执政当局的引导。

(2分)

4.(2015·四川自贡一模·13)(25分)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

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时间

表现

第一次

1862年—19世纪末

分别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广州广方言馆(1864年)、武昌自强学堂学府,形成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第二次

1919年前后

1911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

诞生了一批学术界的巨子竺可桢、茅以升、胡适、林语堂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

第三次

1945年抗战胜利后

1948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

1946年,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

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第五次

1964年

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

第六次

1978年后

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

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

“外语教育就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据李传松《中国外语教育史初探》整理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任选三个时期)(6分)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分)

【考点】

(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60年代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解析】

(2)第一小问,“说明时代变迁”,结合每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影响”。

从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2)变迁:

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开展,为培养翻译人才开设外语教育。

1919年前后,在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纷纷从国外寻求救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而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故出现国统区的英语热和解放区的俄语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64年,在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教育部把第一外语由俄语改为英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语教育出现持续高潮。

(任三个时期6分)

影响:

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3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2015·四川广安二模·11)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走势。

依据1917年到1928年苏俄(苏联)经济政策分析,其经济成长走势示意图最可能是(  )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解析】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苏俄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于国家农业采取余粮收集制和商业取消自由贸易措施,引起农民的不满,国家经济出现困难,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实行粮食税和商业实行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发展,D折线图最符合经济发展趋势,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四川眉山一模·14)(20分)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变化。

反过来,适应变革的经济政策也会有力的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社会前进和文明进化的应有之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文明的借鉴与发展

国家

事件

日本

明治政府“文明开化”

法国

拿破仑的《民法典》

苏俄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美国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经济干预

(3)阅读右表,以“文明的借鉴与发展”为题,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任选2例)(8分)

示例:

程朱理学:

理学家借鉴道教佛教有益成分,从宇宙起源探讨伦理纲常,创立了理学,使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又称新儒学)。

【考点】(3)日本明治维新;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3)本小问考查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能力,抓住主题文明的借鉴和发展,抓住“借鉴”和“发展”两个角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个结合示例,另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如明治政府“文明开化”,需要从两个角度回答,即借鉴角度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发展角度借以改造传统文化习俗,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再如苏俄新经济政策,借鉴角度苏俄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关系发展经济,发展角度苏俄使政治经济危机得以克服,从而找到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再如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角度新政改变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部分吸收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发展角度美国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答案】(3)示例:

明治维新“文明开化”:

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借以改造传统文化习俗,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拿破仑的《民法典》:

《民法典》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的精髓,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

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俄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关系发展经济,使政治经济危机得以克服,从而找到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

新政改变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部分吸收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举例不能超过2例,每例4分,每一例中“借鉴”2分“发展”2分)

3.(2015·四川宜宾一模·13)(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表3)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

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

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

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

(4分)

【考点】(3)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3)材料三中对比苏联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都是本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而主导实施的;从手段方式看,过程中都有经济立法,如苏联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美国的《农业调整法》等;从效果看,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发展。

【答案】(3)相似:

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4分)

斯大林模式

1.(2015·四川内江三模·11)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据此不能说明的是(  )

A.苏联是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B.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多国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象的美梦D.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下,西方的技术输出对苏联的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

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多国取得胜利的问题,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苏联在大萧条时期的飞速发展打破了社会主义是空想美梦的观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美英等国家的技术援助,推动了苏联大量企业的建成,是苏联的一五计划(1928—1932)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5·四川成都二模·11)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

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

“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

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

据此可知(  )

A.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B.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C.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D.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说明其科研成果存在问题,故A项错误;李森科现象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到了科学界,与科学家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D项正确;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李森科主义是其中的表现,故C项错误。

【答案】D

3.(2015·四川乐山二模·10)苏联史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1921~1927年称为“退却年代

”,20世纪30年代是“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访苏联后写下《莫斯科日记》: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其中,“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消极的东西……不可避免”主要是由于(  )

A.大危机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B.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C.苏联脱胎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D.农奴制改革没有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题干中“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消极的东西”都是斯大林体制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其提问实质是问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原因是苏联脱胎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故C项正确;苏联建立时沙皇专制制度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四川广元一模·7)“蝴蝶拍一拍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产生一场风暴”。

这是由气象学家提

出的混沌学理论。

下表中最符合该观点的是(  )

选项

蝴蝶拍翅膀

产生的风暴

A

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B

罗马统治疆域的扩大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C

英国等完成工业革命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1929年的

大危机

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罗马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

【解析】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才是确立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罗马疆域的扩大,促使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和题干中“最符合”的不相称,故B项错误;英国等完成了工业革命,进行海外殖民,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苏联并未造成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四川宜宾二模·13)(25分)计量研究方法可以拓宽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普京语:

“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地缘政治的重大灾难”。

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

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表2

(3)据表2归纳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几种心态。

(2分)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分析俄罗斯人这些心态。

(8分)

【考点】(3)俄国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

【解析】(3)第一小问心态,从材料三表2所做的4次调查可以看出整体肯定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的推动作用,当然也有持否定立场的,还有犹豫不决的;第二小问原因之历史原因,苏联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政治上高度集权,制度日趋僵化,民主程度不高;斯大林体制的巨大弊端,导致苏联的解体;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现代俄国发展的政治基础;30年代苏联工业化发展卓有成效,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是肯定的原因;第二小问现实原因,俄罗斯民众仍在反思十月革命及其大国心理;“‘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地缘政治的重大灾难’”执政当局的舆论引导。

【答案】(3)心态:

肯定、否定、犹豫,但整体看是肯定的(2分)

历史原因:

否定、犹豫:

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政治上高度集权,民主程度不高;斯大林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导致苏联的解体;(3分)

肯定:

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

(3分)

现实原因:

俄罗斯民众仍在反思十月革命及其大国心理;执政当局的引导。

(2分)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2015·四川乐山二模·6)以下是建国初中央一份重要文件的部分内容摘录。

促成该文件出台的背景是(  )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

B.“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式实行

D.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发表了“秘密报告”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实践——《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中文件的内容主要是几组关系,时间为建国初,可知该文件为《论十大关系》报告,其发表时间为1956年。

“一边倒”政策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就已实施,故A项错误;“向科学进军”口号主要与发展科学技术相关,与《论十大关系》报告无关,故B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于1957年提出,在《论十大关系》报告出台之后,故C项错误;苏共二十大召开于1956年2月,赫鲁晓夫发表的“

秘密报告”对毛泽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此影响下,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报告,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四川宜宾一模·10)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见图3)——封面主题词是:

“StartingOver”(重新开始)。

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还未解体,战后美苏争霸还没有结束,故A项错误;“StartingOver”(重新开始)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肯定赞赏,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媒体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它,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四川资阳三模·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三 中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说: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年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年—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

(4)据材料三,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

(6分)

【考点】(4)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4)本小问抓住思考角度“生产关系变革”,据材料三“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和“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可知义务交售制逐步

废除、农产品价格提高,调整了国家与农庄、农民利益分配,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据材料三“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和“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可知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增强农庄的自

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改革不彻底,影响了改革成效,最后进行小结,角度一从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可知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角度二从生产关系和农民积极性的角度可知科学地变革生产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4)解读:

材料表明,义务交售制逐步废除、农产品价格提高,调整了国家与农庄、农民利益分配,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增强农庄的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但改革不彻底,影响了改革成效。

(4分)

以上内容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科学地变革生产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