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222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配套K12学习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邻水实验学校2018年秋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2分总计80分)

1.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

姜尚属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2.《韩非子·物权》中说: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力           D.对农民的控制

4.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  )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6. 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7.《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能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9.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10.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11.《说文解字》中有:

“宗,尊祖庙也。

”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

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

A.信仰    B.财产     C.血缘     D.地域

12.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

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

“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

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

14.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15.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

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16.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中外朝制度        D.议政王大臣会议

17.据《汉书》载: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18.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19.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现     D.井田制的推行

20.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21.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

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

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

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特悬:

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社会等级森严       D.音乐发展迅速

22.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考古存在造假疑       B.郡县制的消亡

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分封制的瓦解

23.如图中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24.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

如《厩苑律》规定:

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

考核领先的,饲牛者可以免除一年更役,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

这则材料可以说明(  )

①秦朝法律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②秦朝时已经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③秦朝法律受到百姓的广泛认可④秦朝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

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26.以下关于下图“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

C.历史上秦朝首次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

D.秦律的颁行改变了传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

2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2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29.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

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

A.找御史大夫        B.直接找皇帝

C.找丞相          D.找这位官吏的直属上级

30.有论者称,秦王朝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

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B.开创了大一统的新局面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D.确立嫡长子的正统地位

31.元朝人胡三省说:

“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

”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

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32.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

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

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33.《殷周制度论》中有: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强化王权

C.通过宗法制以巩固奴隶主专制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34.据史书记载:

西汉丞相陈平说:

“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这里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审议决策之权        B.专司行政之事

C.上传下达之责        D.监察百官之职

35.下列四幅中国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正确的是(   )

36.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代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

B.王位世袭制度

C.选官制度

D.监察制度

37.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实现了祖国统一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修筑了万里长城

38.唐朝中央某机构的职能为:

“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

”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39.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

“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

祎之辩驳道: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

据此推断(  )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40.2016年在江西发掘的海昏侯墓已出土2万多件文物,“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此评价是由于该墓(   )

A.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B.陪葬文物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

C.出土文物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全面的

D.全面再现了西汉时期的社会面貌

41、主观题(共一题,2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题要求:

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否则扣卷面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6分)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4分)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

对此,你有何看法?

(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1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对象是周王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周王子弟是主要的分封对象。

姜子牙是西周建立的的功臣,因此答案为B。

2.答案:

C

解析:

解读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要在中央”的含义。

“要在中央”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和设置丞相主持国政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内部的权力分配,厉行文化专制政策属于文化方面,故A、B、D三项都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故选C项。

3.答案:

A

4.答案:

C

解析:

秦始皇掌控军权,但并不等于亲自上前线指挥作战。

5.答案:

D

解析:

6.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表述正确,但不是“实质”反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地方官吏的考察越加严格和详细,其实质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不是监察制度,而是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故选B。

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由材料中的“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可知,此学派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由“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些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该学派倡导重农抑商。

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派是法家学派,C项符合题意。

8.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对《起居注》的“监管”日益严格,直至停止编幕《起居注》,这反映出皇帝对职业史官的戒备和严格约束,它实质上是皇权加强的表现。

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

故选B项。

9.答案:

A

10.答案:

B

11.答案:

C

12.答案:

C

13.答案:

A

14.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的信息是分封,而且指出了变化:

明朝时分封的诸侯王到封地去居住,而清朝的分封大都是礼节性的且被封的人一律在京居住。

这体现了对所封的诸侯王控制加强,从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本题应选C项,不选D项。

题目中未涉及君权的强化,不选A项;B项中“徒具其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清分封的王仍拥有一些特权,而且,传统的分封制早已崩溃,不选B项。

15.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王是人,也是神”等信息点,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所以答案选C。

16.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指科举制,后者指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制度,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属于汉代制度,故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属于清朝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唐代制度……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选项,同时注意区分其它制度的朝代,即可正确判断。

17.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来,天下大乱;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

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礼崩乐坏”,不能说其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项错误;“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基本崩溃,逐渐被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故B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促使家国天下观念的萌生,“四方”臣服中央的思想已经开始出现,故D项正确。

19.答案:

D

解析:

百姓,战国以前,多为贵族的总称(当时贫民无姓)。

商代贵族总称“百姓”。

战国以后,“百姓”多为贫民的通称,与“民”同义。

百姓由贵族专称到贫民的通称,反映贵族势力的衰弱。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战争、井田制的崩溃、王室衰落,特别是商鞅变法的种种措施,如军功爵制,尤其是后来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的官僚政治,这一切都极大地消弱了贵族势力。

同时平民地位有所上升。

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贵族宗法势力的衰落。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0.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周人”和“希腊”对后世影响的共性。

A项“制度相同”说法错误;两者的共性是对后巨大影响,即是文明的源头,奠定中西文化的基础,B项正确;C项“同时形成”说法错误;D项“交流频繁”说法错误。

21.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现象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社会等级森严,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与题意无关,排除。

22.答案:

D

解析:

“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反映了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表明分封制的瓦解,故D正确;考古出土文物是可信的一手史料,A错误;B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山国是诸侯国,材料反映的是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并非中山国的地位较高非除C。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准确理解。

23.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

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达到万民景仰的地步。

这是对秦朝歌功颂德之词,表达了秦朝皇帝主张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故C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寓意不符,故排除。

24.答案:

B

解析:

材料“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说明①正确,故排除C、D两项;秦朝之所以对耕牛进行评比及处罚过度使用耕牛,其目的是合理使用耕牛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不是有意识的保护动物,故②错误,排除A;所以应选B。

材料中看不出百姓对秦朝法律的广泛认可。

25.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秦邮律》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秦代法制邮把邮驿罝于法律的监控之下,从而达到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D项正确。

《秦邮律》是秦朝法律的一部分,无法推断《秦邮律》的制定是为了完善秦朝法律制虔,排除A。

《秦邮律》涉及的内容是社会公共事业一部分,且《秦邮律》制定的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排除B。

C项是题干的体现,与设问"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不符,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6.答案:

A

解析: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官员监察,三者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共同对皇帝直接负责,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

故选A项,不选B项。

舂秋后期已经有诸侯国采用郡县制,秦朝并非首次,不选C项。

秦律颁布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不选D项。

27.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现代化”指的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即废除先秦时的世卿世禄制,打破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依据官员政绩和才干考核的制度,故答案选C项。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是现代法治,故B项排除。

君民共治不符合君主专制特征,故D项排除。

28.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央集权”才是本题的题眼,一定要明确,专制主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只有D项是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所以本题答案选择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另外,专制主义特指皇帝的决策方式是专制的。

29.答案:

A解析:

秦朝御史大夫拥有监察权,负责监督和检举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所以小孩子的父母找御史大夫最为有效。

30.答案:

C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秦王朝对后世封建国家“基本模式”,即国家结构的影响,就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

31.答案:

C解析:

御史大夫,官名。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故选C项。

32.答案:

C解析:

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3.答案:

B

34.答案:

D

35.答案:

C

36.答案:

A解析:

题干中“分天下为郡县”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37.答案:

B

38.答案:

C

39.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意中强调监察官员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