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208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总论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1.1.2项目主管单位:

1.1.3项目建设单位:

1.1.4法人代表:

1.1.5项目性质:

1.1.6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6km处,属沙河上中游地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14″~33°45′45″,东经113°02′31″~113°14′45″之间。

涉及平顶山市的湛河区、新华区和鲁山县3个县(区)的7个乡镇、28个行政村。

湿地保护区的管理点、检查站沿保护区北界和保护区西南界设立;界桩、界碑和管护标牌在保护区试验区边界设立;湿地恢复工程以及科研工程中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分布在保护区内;管理中心、管理站、宣教、科研等工程在保护区外建设。

1.1.7建设内容及规模

(1)保护与恢复工程

完成保护区3个管理站、7个检查站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2080m2;完成界碑、界桩及标牌设置,总数150个(块);在新华区设置防火瞭望塔1个,配备防火车1辆,防火设备80套,建立管护码头3个,配备水上巡逻艇3艘。

在管理中心设置野生动物救护站,建筑面积200m2,笼舍500m2,购置救护设备1套;在越冬侯鸟集中分布区建立3处野外给饲站,每个给饲站建贮藏室15m2;设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站,建筑面积200m2,购置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设备1套,监测车1辆。

实施退耕还滩60hm2,种植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恢复植被110hm2,封滩育草100hm2。

(2)科研工程:

在管理中心设立科研站,建筑面积共300m2,辅助建筑工程80m2,购置科研设备、信息设备、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各1套。

(3)宣教工程:

在管理中心设立宣教培训中心,建筑面积200m2,辅助设施80m2,购置宣教设备1套。

(4)管理中心、保护管理站工程:

在新华区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建筑面积450m2,配套80m2,3个保护管理站每个建设办公用房400m2,共1200m2。

1.1.8项目建设期:

2年,即2009年4月-2011年4月

1.1.9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2217.64万元。

资金来源为:

中央投资1330.58万元,占总投资的60%;地方配套资金887.06万元,占总投资的40%。

1.2建设依据和宗旨

1.2.1建设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2001年)。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1995年)。

(2)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5126-04)。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2年)。

《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国家林业局林计发[2006]156号)。

(3)技术文件及批文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

《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年)》(河南省林业厅,2003年)。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2004年)。

《河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2001-2030)》(河南省林业厅,2001年)。

《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平顶山市两库一河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豫政办[2000]100号)。

《中共平顶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平发[2003]18号)。

1.2.2建设宗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工作方针,通过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站、点)机构和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监管;通过退耕还滩、湿地生态水系及植被恢复等措施,扩大自然湿地保护,改善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进而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功能。

1.2.3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宣教能力,保护、改善和恢复白龟山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基本功能,提高社会大众对湿地功能价值的认识,增强湿地保护意识,使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建设项目采用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表1

工程

建设项目

单位

指标(万元)

保护与恢复工程

界碑

1.00

界桩

0.05

标牌

0.40

检查站

m2

0.08

瞭望塔

25.00

防火隔离带

km

2.00

防护隔离沟

km

4.00

管护码头

10.00

野生动物救护站

m2

0.11

笼舍

m2

0.06

野外给饲站

m2

0.03

退耕还滩

hm2

0.06

人工辅助植被恢复

hm2

0.50

封滩育草

hm2

0.06

防火指挥车

25.00

防火设备

0.08

疫源病疫监测设备

40.00

疫源疫病监测车

20.00

巡逻艇

15.00

科研工程

建筑工程

m2

0.12

辅助建筑工程

m2

0.08

科研设备

18.80

信息设备

20.00

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

30.00

宣教工程

建筑工程

m2

0.12

辅助建筑工程

m2

0.08

宣教设备

34.60

管理中心

建筑工程

m2

0.12

辅助建筑工程

m2

0.08

办公设备

88.88

管理站

建筑工程

m2

0.09

辅助建筑工程

m2

0.06

办公设备

128.42

建设单位管理费

工程费用的1.5%

可行性研究费

总投资的5‰

项目评估费

总投资的2.5‰

勘察设计费

建筑费用的3.5%

工程监理费

建筑费用的2.5%

招投标费

建筑及设备费的1%

环境影响咨询费

投资额3000万元以下:

1-2万元

职工培训费

每人每年2000元

基本预备费

工程费用及其它费用的5%

1.4结论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的一级支流——沙河的干流上,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40km2,是水库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该项目的实施,将会从根本上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威胁,有效维持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使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认真研究和论证,本项目符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的优先支持领域,也符合当前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大政方针和优先领域,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组织保障有力,总体布局合理,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可行,建设规模适宜,资金投入适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2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2.1项目建设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多种资源,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加强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是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需要,更是实现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因此,保护了湿地,就保护了人类自己。

白龟山湿地是我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带,湿地内物种繁多,是人工湿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重要的湿地资源,2007年11月20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社区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湿地研究与合理开发,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新城区建设的影响,白龟山湿地面临着由于水文条件改变和盲目开发利用等原因导致湿地面积缩小,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退化、环境质量下降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更好地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和《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按照《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组织编报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的通知》(计建函[2006]10号)要求,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委托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完成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白龟山湿地紧邻新城区,由于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湿地植被减少,功能降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内沙地成为平顶山市主要风沙源之一,影响了市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项目实施可以有效保护湿地环境,恢复湿地功能,扩大湿地植被面积,控制保护区土地沙化,保证平顶山市的生态安全。

白龟山湿地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白龟山水库是平顶山市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项目实施不但可以保证平顶山市区的用水安全,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湿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给周边社区居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2.2.2是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湿地建设和保护管理有关政策的需要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已列入《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把湿地恢复作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护区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符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范(2005-2010年)》规划的要求。

因此,尽快实施白龟山湿地保护工程,是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湿地建设和保护管理有关政策的需要。

2.2.3是保护珍稀水禽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履行《湿地公约》的需要

淮河是我国第四大河流之一,白龟山湿地位于淮河的一级支流沙河的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2740km2,据调查,区内已知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39种,其中鸟类186种,兽类20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23种。

维管类植物97科196属391种,约占全省植物总数的8.7%。

区内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3种,属中国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80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18种。

1992年,我国成为《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另外,我国政府分别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订了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

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履行《湿地公约》以及《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澳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的需要。

2.2.4是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需要

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周边城市人口密度大,项目实施不但可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和保护环境教育基地,向公众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加深社会大众对湿地功能价值的认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引起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

3.1自然地理条件

3.1.1地理位置

白龟山湿地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区西南约6km处,紧临平顶山市新城区。

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14″~33°45′45″,东经113°02′31″~113°14′45″,保护区东西长20.9km,南北跨度7.4km,总面积6600hm2。

3.1.2地质地貌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沙河的干流上,它与上游昭平台水库形成梯级水库。

沙颖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河发源于伏牛山东麓的鲁山县石人山,昭平台水库坝址以上为深山区,山峰重叠,地势险峻。

昭平台——白龟山区间为浅山丘陵区,地势逐渐开阔。

白龟山水库坝址处地面高程一般为90-92m,河床高程为86-87m,昭平台——白龟山区间流域呈扇形,主河道长51km,有5条支流,流域内地形、地质差别较大。

白龟山水库北侧为低山丘陵区,东南西为平原,水库由北侧的低山,西部的丘陵,南部的顺河坝,东部的拦河坝围成,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3.1.3气候

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在季风影响下,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四季分明。

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

年平均气温14.9℃,最冷月份为元月,月平均气温0.5~1.3℃,极端最低气温-19.7℃;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气温27~29.5℃,极端最高气温43.4℃。

年平均日照为422.3-469.6小时,日照时数6月份最长,2月份最短,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5~52%,年平均无霜期214~231天。

年平均自然降水量为685~800mm,多集中在6~9月,年平均蒸发1492.5~2083.1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69%,湿度最大的是8月,平均为80%,最小的是元月,平均为57%;年平均风速2.5m/s,基本风压为40kg/m2,在冬春季,东北风、西北风盛行。

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易发生水、旱、风、雹等灾害性天气。

3.1.4土壤

土壤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各种自然成土因素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土壤组成存在着很大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各不相同,本区内土壤系沙河多年淤积发育而成,主要土壤类型有潮土类的脱潮土亚类和黄潮土亚类,也有少部分风沙土和盐碱土分布。

土壤分布有很强的规律性,由于河流的分选作用,河槽至两岸土壤沙质化程度逐渐降低,土壤肥力逐渐提高。

分布有潮土、沙壤土和沙土,亦有部分淤土,嫩滩地以淤土和沙土为主,在低洼地有少量盐碱土分布。

3.1.5水文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的一级支流——沙河的干流上,总库容为9.22亿m3,水库控制面积2740km2,上游有昭平台水库,其中昭白区间流域面积1310km2,流入保护区的主要河流有沙河、湛河、应河、西杨村河、澎河等5条河流,均属淮河流域。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4种生活型:

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

植物的上部,包括叶、茎、花、果挺出水面生长,这些器官具有陆生植物特性,入水部分主要为根和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特性。

典型挺水植物如水烛、慈姑等;有些种类陆生性较强,离水仍能生长,如两栖蓼、芦苇等,为水陆两栖植物,它们通常生于沿水库浅水处或库滩湿地。

浮水植物:

根、地下茎生长在底泥中,叶片浮在水面,如菱、眼子菜等。

漂浮植物:

植物体全部漂浮水面,通常根退化或完全没有,具有明显的漂浮特征,如浮萍、紫萍等。

沉水植物:

茎、叶全部沉没水中,根大多数扎入底泥中,少数为不扎根型,如茨藻、苦草等。

(2)陆生植物

陆生植物包括分布于农田、沙丘、盐渍、荒地周围和水库堤生长的植物。

按其所含种数多少排列,优势科为禾本科、菊科、豆科、莎草科、藜科和蔷薇科。

它们主要属于温带分布和世界广布的科。

构成群落优势种大多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木本植物如杨、柳等;草本植物种类占优势,广布种为多,常见种如艾蒿、葎草、荠、萎陵菜等;世界广布的常见种如莎草、藜、车前草、苍耳、猪毛菜等;也有较多的热带分布种,如狗牙根、马齿苋、棒头草、白羊草等。

各类区系成分的植物在本区均有,表现出植物地理成分的多样性。

本区地带性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垦,绝大部分陆生原生植被已被破坏,天然森林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人工林木和农作物,仅在农田间隙、低洼地存有少量自然植被;水域植被则多为自然植被。

区内植被以水生植被为主,仅有少量的阔叶林、灌草丛、湿生草甸、沼泽植被。

3.2.3社会经济状况

3.2.3.1行政区域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约6km处,保护区土地由白龟山水库管理中心、国有鲁山县林场的部分土地组成。

周边分布有平顶山的湛河区、新华区和鲁山县,共3个县(区)的7个乡镇28个行政村。

3.2.3.2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保护区内无居民。

周边乡镇总人口22.35万人,共有11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2.23万人。

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壮族、苗族、土家族、朝鲜族、锡伯族等。

除回族和蒙古族居住较集中外,其它少数民族多分散居住在市区。

3.2.3.3交通、通信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紧邻平顶山市区,交通、通信设施发达,周边社区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

3.2.3.4土地资源的权属

保护区总土地面积6600hm2,全部为国有土地,权属明确,边界清楚。

3.2.3.5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保护区总面积6600hm2,其中有林地310hm2,水域5910hm2,滩地380hm2。

3.2.3.6地方经济

保护区东北紧邻现代化城区,西南部是传统的农业区,人均耕地0.75亩,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水稻。

另外,部分群众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林业、第三产业的生产增加收入,周边经济相对发达,国民经济总产值17.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亿元,林业产值1.4亿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5元。

3.2.3.7社区发展

周边社区中小学毕业率、合格率和初中教育普及率达到国家标准。

文盲率仅为2.3%,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乡镇有中心医院,村有卫生所和医疗室,基本实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标准,能够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乡镇办有敬老院,可以收留一些孤寡老人,少部分村民参加了民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3.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3.1组织保障得力

保护区建立后,平顶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平顶山市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正科级单位,编制15人,工作人员10人,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自然保护区所辖的3个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全部为全供事业单位,隶属林业部门领导,管理机构的成立为白龟山湿地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3.2地方政府重视

河南省和平顶山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为加强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通知》。

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河南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政府也将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列入“平顶山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在未来的三年进行重点建设。

3.3.3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由于保护区成立不久,管理机构和保护设施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但由于保护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项目区内的交通、通讯条件比较优越,无线网络覆盖整个项目区。

另外,平顶山市林业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单位有着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可以为项目提供较强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3.4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4.1存在问题

有关部门虽然对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做了大量的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保护区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保护区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保护经费。

基础条件差,缺乏通讯设备及必要的巡护车辆等,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区内生产经营活动与开展资源保护存在一定矛盾

保护区土地权属虽然全部属于国有,但是周边乡镇群众一直在滩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如何协调好其与保护区的关系是目前开展工作的一个问题。

开展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将成为保护区保护管理难点之一。

(3)保护和执法力量不足

由于保护区管辖范围大,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与3个县(市)、区、7个乡(镇)、28个行政村相邻。

区内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十分频繁,加上基层保护站点尚未建设,正常的保护区巡护管理还不能如期开展。

(4)缺乏保护区本底资源数据

保护区还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动植物资源、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本底调查工作,缺乏动植物资源、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本底数据,对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受威胁状态和濒危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制约了对一些重要物种的种群动态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使保护管理工作依据不足,难以深入开展。

3.4.2实施对策

(1)完成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保护网络。

建设保护管理站、管理点和检查哨卡,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

同时,为了便于巡护、管理、防火、保护和宣传,建立瞭望塔、界桩、标牌和围栏等保护及其附属设施。

(2)建立科研机构和生态监测体系。

在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生态监测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3)利用现存的资源条件,通过退耕还滩、生境改善、芦苇种植、湿地补水等措施进行湿地的恢复。

对滩区内的耕地分两种情况不同对待:

无证私自乱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坚决予以收回;对于因历史原因在滩区内使用土地的,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对农户进行合理补偿,逐步将滩地收回。

(4)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利用保护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使人们认识湿地,保护湿地。

第4章建设目标

4.1项目建设目标

(1)通过保护措施的实施,保护项目区内典型、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相应的物种基因库。

(2)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湿地的恢复与管理创造便利的交通、管理和科研条件,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在与相关科研单位密切合作下,就湿地保护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为正确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奠定基础。

(4)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湿地保护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参与湿地保护。

4.2指导思想与原则

4.2.1指导思想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战略基地之一,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是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开发,保存遗传多样性、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

湿地保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总方针。

落实《全国温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等有关要求,根据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资源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以保护、改善和恢复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基本功能为重点,按计划、有重点、分步开展各项基本建设。

并以严格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在保护好现有湿地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条件,对一些重点湿地进行恢复。

通过多种保护和恢复措施,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特征,初步扭转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的局面,对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