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1844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docx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

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备考方案

黄梅一中周全

【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意向。

2、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

3、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基本命题规律和解答策略。

一、命题特点和意向

分析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和近3年来湖北省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散文阅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命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1、从选文体裁上来看,散文独占鳌头。

2010年18套试卷文学类阅读文本,有13套为散文。

湖北省近三年一直是散文:

2008年是季羡林的《雾》,2009年是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2010年是熊召政的《烟花三月下扬州》。

2、从选文字数上来看,其字数一般都在1500字左右。

3、从作者方面来看,当代作家作品一直占主导地位。

(二)命题原则

1、从设题上来看,一般设置4道问答题。

2010年湖北省设置了1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

2、从赋分上来看,分值一般在15分~25分之间。

湖北省近三年稳定在18分。

3、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设题特点

1、问题设计相对稳定,“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题型相对稳定。

2、试题设计难度,适中有梯度,切入点小,考查点全,需整体把握具体作答。

3、试题答案多是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句根据题目所问整合而成。

根据以上对2010年全国各省高考试题和近三年湖北省高考试题散文阅读的分析,依据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试对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作以下几点意向分析:

(一)在选材上,越来越注重内容厚实、时代感强、技法多样的散文。

(二)在知识点上,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更倾向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领悟”。

(三)在问题设计上,稳定而有变化,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鉴赏文学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方面,拓展探究类题目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二、鉴赏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

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了解各段大意,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文章写的是什么?

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细心揣摩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

写景状物散文,要理清作者借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记叙性散文,要把握所写事件的过程及该事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或所写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议论说理散文,要分析作者使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理趣和情趣。

第二步:

审清题干,揣摩信息。

一要看清题干的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题干往往暗示命题意图,揭示解题方向,提示答题范围。

例如,2010年湖北卷19题: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从题干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题干中“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则进一步明确了解题方向,就是要联系全文的主旨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二要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同样是2010年湖北卷19题,要准确分析“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就要认真品味这句话的几个关键词——但、繁华、风流、不再。

“但”表明这句话是一个转折复句,“但”前后的两个分句内容都要分析,如果只分析“唐代的风流不再”就不全面。

而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实质上要落实到对“繁华”“风流”“不再”的理解上。

没有挖掘出这些关键词及其深层含义,答题就会不全面或没有答到点子上。

三要关注所赋分值。

一道题多少分,也是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暗示。

一道题如果配给4分,则可能要在文章中找两处;如果是6分,则可能要在文章中找三处以上。

第三步:

定位提取,查前找后。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然后从这一语句往前或往后找,寻找答案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找准相关点,明确与题干相关的那些部位;二是找准选择点,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的相关语句,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一个渐近答案的过程。

要能从题干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再从文章的相关部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进一步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信息,找准答题的突破口,达到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程度。

第四步:

忠实原文,整合答案。

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我们做散文阅读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尽量用原文词句来表达,不能凭印象胡编乱造;如果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结合上下文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

答题时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概括要点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

三、命题规律和解答策略

下面,以近3年湖北省高考试题为主,关涉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就高考散文阅读常见的命题模式和解答策略作一番梳理分析。

(一)理解句意

第一种模式依据段落理解

这种模式,需要凭借所在段落或前后段落的语境,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

(2008•湖北卷•18题)“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

”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5分)(季羡林《雾》)

(2010•全国卷Ⅱ•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张承志《大河家》)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思路分析】

(1)分析句子结构,明确关键词语之间暗含的关系。

从句式上看,2008年湖北卷18题的句子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强调的意思,即“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2010年全国卷Ⅱ15题第

(2)句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否定前一个分句的内容,肯定后一个分句的内容,换一种表述即为“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2)凭借语境,读懂关键词的含义。

如“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情趣”“沟通”“随波逐流”“去大河家住一阵”等关键词的含义。

同时,要注意关键词的表面义和深层义,要能够结合语境,由表面义出发,确定深层义,从而品味关键词的丰富内涵。

以季羡林的《雾》第6段为例: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

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

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

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

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

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语段有六句话,前三句意思是“大自然包括审美观念有很多模糊不清的东西”,后三句主要阐明“模糊不清的东西的好处”。

由此可知“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是“模糊不清的东西”的具体体现,“情趣”是众多“好处”中的一种。

2010年全国卷Ⅱ15题第

(2)题中的“沟通”一词,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连接点,更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连接点。

(3)组织语言,准确表达。

如2008年湖北卷18题可以概括为:

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2010全国卷Ⅱ15题答案为:

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②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第二种模式依据全文理解

这种模式,需要有意识地联系文本中心,结合写作背景,研究写作目的,把握作者情感,才能洞幽显微,揭示句子本质。

(2010•湖北卷•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5分)(熊召正《烟花三月下扬州》)

(2010•天津卷•20题)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

请概括回答。

(5分)(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

【思路分析】

基本步骤同上。

如“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是一个转折复句,其中的关键词是“繁华”“风流”。

但要准确理解“繁华”“风流”,必须联系全文。

由第2、3段可知“繁华”指的是“物质上的繁荣”,由第4、5、6段可知“风流”指的是第一段出现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再兼顾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答案即为:

①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②“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③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2010年天津卷20题答案为:

①故乡是世界的缩影;②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③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④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⑤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分析结构

第一种模式微观分析

这种模式,就是分析句子或语段在文章相关段落或全局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0•四川卷•14题)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爱默生《自然》)

(2010•湖北卷•17题)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4分)(熊召正《烟花三月下扬州》)

【思路分析】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爱默生的《自然》主要是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熊召正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表达了对逝去的唐代风流的惋惜。

(2)明确句段的结构作用。

A、处在开头的: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B、处在中间的: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C、处在结尾的: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这句处在文章开头,结合全文可知其所起的作用是: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处在文章第五段的开头,而该段写的是扬州的山水风光,所以此句有引起下文的作用;该句也是这篇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主体部分写的是扬州的繁华锦绣、人文风气、山水风光,所以此句又有收束全文、贯通全文的作用。

(3)结合内容,准确表达。

2010年四川卷14题答案为:

①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②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2010年湖北卷17题答案为: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②“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③“秋尽江南草木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全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第二种模式宏观鉴赏

这种模式,就是分析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2008•湖北卷•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6分)

(季羡林《雾》)

(2009•湖北卷•16题)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说明。

(3分)(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2010•重庆卷•15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陈俊峰《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思路分析】

(1)把握文章的线索顺序。

线索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它把文章一段一段的材料贯穿连接起来。

作为文章的线索,可以是事物、人物、事件、时间、空间、情感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

顺序是材料的先后次序,可以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排列,可以按时间先后排列,可以按空间移动排列,还可以按情感变化来排列,等等。

我们可以依据线索顺序的一般规律,结合文章的内容,确定文章的线索顺序。

季羡林的《雾》,文章标题揭示了写作对象,文章是以作者对雾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的。

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文章标题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语是“窗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是以“窗子”为线索结构全篇的。

陈俊峰的《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是以作者观察两只鸟及在这个过程中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展开的。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在把握文章的线索顺序的前提下,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就要善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表示时间变化的词(之前、现在、之后……),表示空间转移的词语(走进、迈上、转过……),表示逻辑关系变化的词(更、但是、因此……);还要善于把握一些关键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当然,还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其它方法来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季羡林的《雾》这篇文章,有这样一些关键词:

“没有喜欢过”(①段)“喜悦”(②段)“欣赏”(③段)“赞美”(④段)“是有好处的”(⑤段)“反而显得更美”(⑥段)“陶醉”(⑦段)。

据此,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划分为如下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

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运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划分出层次。

第2段的首句“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

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段的首句“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第4段的首句“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第5段的首句“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都是围绕“光的问题”来写的,而且是每段的主旨句。

第6、7段是对北窗外景色的想象——“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

通过抓关键句,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的层次划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

陈俊峰的《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出层次。

1至4段主要是叙述两只鸟不用父母旧巢而建新巢的过程,5至7段主要是对鸟这种行为的议论,8、9两段议论的对象转为人类自身。

由此,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的层次划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概括内容,依次叙述。

2008年湖北卷19题的答案为: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2009年湖北卷16题答案为:

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2010年重庆卷15题答案为: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三)鉴赏语言

第一种模式记叙角度

这种模式,就是分析记叙角度的作用。

记叙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的记叙,第二人称的记叙,第三人称的记叙。

(2006•辽宁卷•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赏析。

(丰子恺《杨柳》)

(2010•全国卷Ⅰ•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萧萧《灯火》)

【思路分析】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006年辽宁卷20题,已明确指出文章在人称运用上的特点,而2010年全国卷Ⅰ16题则需要指出文章在人称使用上的特点。

阅读《灯火》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是以记叙自己童年生活来展开全文的,所以本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而文中也穿插有“你”这一第二人称,如第二段,“‘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

‘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第九段,“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2)明确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能给人真实、亲切、自然的感受;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第二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能灵活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缺点是缺乏亲切感。

(3)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丰子恺的《杨柳》第5段中用第二人称的句子是“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

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

”称牡丹、红杏之类的花木为“你们”,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它们人格化;两个问号,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质问语气。

在这两句的前面和后面,有体现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

“觉得可恶”“真是可恶而又可怜”。

2006年辽宁卷20题答案为: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010年全国卷Ⅰ16题答案为,①特点: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两种不同人称相互交叉。

②作用:

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第二种模式语言形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词汇、句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赏析语言的形式特点

(2009•湖北卷•17题)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6分)(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2010•湖北卷•18题)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6分)(熊召正《烟花三月下扬州》)

【思路分析】

(1)梳理相关知识网络。

从词汇的角度赏析语言的形式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特别是其中的双音节词、四音节词,叠音词、双声叠韵词)、书面语(包括其中的古语词)和口语、词语的色彩。

从句法的角度赏析语言的形式特点,主要是从句式选择这个角度考虑:

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被动句、口语句式和书面句式。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语言的形式特点,要熟悉常见的散文语言风格:

豪放与柔婉、质朴与绚丽、庄重与诙谐等。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以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第2段为例: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

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说到光,我有一个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

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

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

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题干要求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方面赏析文章语言的典雅风格。

所谓“典雅”是“优美、高雅、不粗俗”的意思。

从词汇的角度看,文章语言典雅,主要是采用书面语,特别是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这一段有“嗜好”“熹微”“山阴水曲”“扶疏”“清虚”“清晖”这样一些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从句式的角度看,文章语言典雅,主要是采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特别是使用对偶句和排比句,这样就有一种形式整齐而变化、声音和谐而顿挫的效果,具有一种古典韵律美。

“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即是一个排比句,“‘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是一个对偶句。

(3)组织语言,准确表达。

2009年湖北卷17题答案为: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

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

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2010年湖北卷18题答案为:

①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②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第三种模式表达技巧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2008•湖北卷•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

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

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4分)(季羡林《雾》)

(2010•江苏卷•11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阿城《溜索》)

【思路分析】

(1)梳理相关知识网络。

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中具体的分类及作用。

比如: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增强兴趣,读来波澜起伏;细节描写——真实、传神、鲜明;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表达含蓄。

(2)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表达方式。

2008年湖北卷16题题干已经指出是“细节描写”。

2010年江苏卷11题则需要确认表达方式,其画线部分如下: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显然,这一部分是细节描写,而且是从多个角度来写怒江:

从视角的角度看,有俯视和远视;从感官的角度看,有视觉和听觉描写;还有心理描写。

(3)结合内容(情感),分析作用(效果)。

2008年湖北卷16题第二问的答案为:

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2010江苏卷11题答案为: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修辞手法

(2010•天津卷•18题)概括说明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

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分)(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

(2010•上海卷•7题)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张抗抗《天目山》)

【思路分析】

(1)梳理相关知识网络。

明确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及其作用。

比如: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突出特征,强化感情;……

(2)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2010年天津卷18题题干就要求指出修辞手法,“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微乎其微的”“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由第2段中的这两个句子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结合内容(情感),分析作用(效果)。

2010年天津卷18题没有要求分析运用拟人手法的作用,2010年上海卷7题则明确要求指出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画线句子是“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结合比喻句之前的句子“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