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水平对优质切块肉产量影响非常明显,m组与I组比较,每块肉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11组与I组比较,牛柳、臀肉、大米龙、嫩肩肉、胸肉增重差异显著(P<0.05),西冷、膝圆、腰肉、小米龙、上脑、眼肉、健子肉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上脑、西冷、小米龙、胸肉、腰肉、眼肉、大米龙等部位肉受日根营养水平影响更显著。
通过对I、n、m组试验牛的胭体质量和牛肉质量测定发现,营养水平对肉牛胭体肉色和脂肪颜色无显著影响,对牛肉质量的部分指标有影响,其中肉的化学成分最明显,其它指标在不同肉块中反应也有一定差别.总的趋势是I组PH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值均偏高,n组和m组差别不明显.品尝试验发现,营养水平对西冷的嫩度、多汁性、风味及综合评价影响显著,m组各项指标均高于n组和I组,与美国choice级西冷比较,差异不明显,而且多汁性优于美国choice级西冷;营养水平对牛柳的嫩度、多汁性、风味等指标影响不明显。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发现,营养水平对肉牛生产的每个阶段的经济效益影响明显。
肥育结果表明,I、n、m组平均每头牛可获经济效益分别为13.1元、178.32元、322.02元,差异显著;育肥牛屠宰加工不分级,I、n、In组每头牛平均又可增加经济效益分别为472,28元、796.28元、761.94元,I组与11、111组差异较大,n、m组差异不明显;以111组(高营养组)1头优一级牛为例,使用分级技术,根据优质优价计算,比不分级可增加经济效益3709.22元;根据成本纯收益率情况可以发现,在肉牛生产的每个阶段,随着日粮营养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呈增加趋势。
从整个生产过程看,肥育阶段的成本纯收益率最低,I、n、m组分别为0.4%、4.6%、7.4%;屠宰阶段,不采用牛肉分级技术,n组成本纯收益率最高,为19.110,I、m组分别为14.1%、巧.9%;采用分级技术,111组成本纯收益率最高,为93.0%,I、11组分别为14.1%、19.0%b实验研究表明:
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可明显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对促进脂肪沉积、改善胭体质量、提高优质切块肉牛产量有显著效果;牛肉品质与日粮营养水平有一定关系,总趋势是营养水平越高,牛肉质量越好。
中国地方改良品种,通过高营养水平的强度育肥,可以生产出与美国choice级相媲美的高档牛肉;营养水平与肉牛经济效益呈正相关,根据生产目的,适时调整、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
肉牛;营养水平;胴体质量;牛肉品质;优质切块肉;经济效益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在不断改变,牛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肉牛产业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肉牛业得到蓬勃发展,开始呈现出现代化产业的势头。
到2000年,我国牛肉产量在国内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4%上升到8.4%,在世界牛肉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2.7%上升到8.8%,成为继美国、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已进入牛肉生产大国的行列,但还不是牛肉生产强国。
由于受传统饲养方式的影响,我国肉牛的现代化饲养条件比较薄弱,饲养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大大影响了牛肉的产量和牛肉的质量。
我国是世界上养牛头数较多的国家,和美国接近,但牛肉的生产能力却差距很大,目前我国肉牛生产平均胭体重为147kg,比美国(3O6kg)低159kg;平均每头存栏牛年产肉量45kg,比美国(111kg)低66kg。
有数据统计,我国上市牛的体重平均不到200千克,这与肥育到400一500千克相比,相当于降低一半的繁殖率。
牛肉质量是制约我国肉牛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国产牛肉中,大部分是普通牛肉,优质高档肉非常少,因质量达不到要求,无法进入西方国家的牛肉市场。
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的开放对我国的肉牛产业将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尽管我国的牛肉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国外的牛肉质量远远优于我们,要想提高我国牛肉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大力加快我国肉牛生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把品种改良、饲料配合、快速育肥、屠宰加工等综合配套技术集成,提高高档优质牛肉的生产水平,促进我国的肉牛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产量型、效益型转变。
优质高档牛肉生产的配套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1)品种的改良繁育技术;
(2)科学的饲养肥育技术;(3)优质牛肉系统评定和分级技术;(4)标准屠宰工艺和促进成熟技术;(5)非优质切块牛肉深加工技术。
其中优良品种是生产优质牛肉、提高肉产量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优势,大力提高优质牛肉的生产水平,科学的饲养肥育技术是关键。
日粮营养水平作为肥育技术的一个因素,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目前很多报道仅局限于营养水平对生产能力的研究(增重、屠宰率等),而营养水平对优质切块肉增重、月同体质量、牛肉品质影响以及不同营养水平下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目前还没有系统研究。
本研究主要是在高、中、低三个不同日粮营养水平的肥育试验基础上,结合屠宰试验、肉品质量测定、品尝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分别研究了营养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牛肉品质及肉牛不同生产阶段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我国肉牛实际生产如何适应国际化趋势、根据生产目的制定合理的肥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综述
1世界肉牛业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对牛肉需求的增长,肉牛业开始蓬勃发展。
到目前,世界肉牛业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肉和猪肉相比,具有蛋白质高、脂肪低、胆固醇低等营养优势,同时富含人类所需要的所有必需氨基酸和部分主要微量元素,逐渐成为人类的主要肉类消费品。
到2001年,全世界牛肉总产量为5981.9万吨(表1),占肉类总产量的25.24%。
随着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在世界牛肉贸易中,逐渐形成了两大贸易群体,即牛肉主要出口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阿根廷和巴西等;主要进口国如日本、欧共体、墨西哥、智利、韩国、南美洲、伊斯兰、南亚、东欧、俄罗斯等[l]。
1.1世界肉牛的总体生产水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表1),2001年全世界牛存栏数为13.5亿头(不包括水牛,下同)。
养牛较多的国家依次为印度(2.19亿头)、巴西(1.72亿头)、中国(1.28亿头)、美国(0.97亿头)。
另据数据统计,全世界牛平均出栏率为20.18%,月同体重为203kg。
中国牛平均出栏率为26%,平均胭体重为169kg。
全世界人均牛肉占有量为10.1kg,中国为4.0kg[31。
1.2国外肉牛业的特点及优势
1.2.1品种改良
肉牛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高度重视肉牛品种的繁育改良工作,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肉牛品种。
世界上肉用牛品种的出现至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浪潮,封建保守的农业经济被突破,牛肉开始成为商品,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役用牛被改造为肉用牛,当时以短角牛和海福特牛为代表;第二个高潮是以人们进入现代化生活水平为动力,大大促进了肉牛业的发展,从繁殖、育肥到屠宰加工,形成产业协会,使牛肉进入优质化时代,牛肉的分级分割、牛肉风味和嫩化技术纷纷出现,这种发展趋势导致大批新的大型肉牛品种出现,且在品质上以瘦肉型代替脂肪型肉牛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专门肉用品种60多个,其中英国有17个,法国、意大利、前苏联各有n个,美国11个。
中、小型早熟品种主要有英格兰的海福特、英国的短角牛、苏格兰的安格斯牛,其特点是生长快、月同体脂肪高、皮下脂肪厚、体形较小;大型品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如法国的夏洛来和利木赞,意大利的掣安尼娜牛、皮埃蒙特等,其特点是体格高大、肌肉发达、脂肪少、生长快。
此外,还有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瘤牛及具有瘤牛血统的品种,受环境影响,他们适应炎热气候,抗病能力强。
近年来,国外在肉牛业中广泛采用轮回杂交、“终端”公牛杂交、轮回杂交与“终端”公牛杂交相结合的三种杂交方法来提高品种改良的效果〔5]。
澳大利亚肉牛品种极为丰富,接近40个。
一方面他们较早地从欧洲、美国引进新品种,另一方面在引进新品种的基础上育成新品种,如婆罗门x安格斯牛、夏洛来X婆罗门等;加拿大目前有肉牛品种安格斯牛、夏洛来牛、海福特牛、利木赞牛及西门塔尔牛等,这些品种开始都是从品种的原产地引进的,但加拿大高度重视育种工作,拥有很多育种协会,通过多年的育种改良,这些进口品种都具有了加拿大
特色的各种优良特性;刘文等(2002)报道,在英国,全国只有一个冷冻精液生产中心Genus,负责向全英国以及世界上70多个国家提供冷冻精液,年销售冷冻精液8百万份〔6〕。
英国尽管只有5%的肉牛使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但用于生产牛肉的商品牛一般都是二元或三元杂交牛;日本利用短角牛对当地牛进行改良育成独具特色的和牛,肉质极佳,大理石花纹异常丰富,生长迅速,出栏率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张俊勇,1998)。
其他国家在肉牛的引种和改良方面也做出了很大成绩,世界上著名的品种在各国基本上都有分布,并且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特点。
1.2.2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技术是生产优质牛肉的重要环节。
世界上肉牛业发达的国家,肉牛饲养的工厂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从饲料投放、粪便清除、饮水供应、疾病诊断到饲料配方、营养分析等操作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或机械化。
根据肉牛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分段育肥。
在不同的育肥阶段,根据不同营养需要,给以不同的日粮。
经过专门育肥的牛,饲养周期短,日增重增加,肉质得到大大改善。
不同的国家,受生产目的和消费市场的影响,饲养模式不尽相同。
在加拿大,整个饲养过程分架子牛生产和育肥牛生产[7l。
架子牛生产是从断奶犊牛到进入育肥场这一阶段的生产,架子牛出栏月龄一般为6一18个月,分2种模式,短龄和长龄架子牛,前者为6一12个月,后者为13一18个月。
架子牛的饲养方式以放牧或补饲干草、青贮为主。
架子牛进入育肥场,通常采用全舍饲方式。
育肥期饲料能量水平很高,精料占60%一80%,青贮及干草占20%一O%。
育肥期90一150天,就可以获得最佳增重效果和最优质的牛肉品质;在英国,由于受“疯牛病”和“口蹄疫”的打击,从19%年6月1日起对所有进入人类食物链的国产牛和进口牛建立了牛“户口”管理系统,每头牛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进行数据登记,包括出生地、出生时间、系谱资料等,该“户口”资料进入国家牛群管理系统,随时随牛转移。
到2001年1月1日,98%的牛群已进入该系统[6];在韩国,根据韩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在育成期限制配合饲料的饲喂量,一般在体重的1.2%一1.5%,以粗饲料为主,使消化器官和骨骼充分发育。
育成期结束育肥前期逐渐增加配合饲料饲喂量,控制在体重的1.7%一1.8%,使肌肉发达起来。
育肥后期所有饲料自由采食,为改善肉质增加一定量的大麦,有利于脂肪硬度提高,改善脂肪色泽,能够提高肉的等级。
育肥后期不再饲喂青贮饲料或青草,因开劳丁物质的作用会使脂肪颜色变蓝并影响肉质,只能用干草或稻草18,9】。
在肉牛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如秸秆的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青贮、微贮、尿素氮的利用等技术,都有效地改善了粗饲料的品质,提高了营养价值。
此外,生物技术在肉牛业上的应用也使肉牛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2.3屠宰加工
屠宰工艺是提高牛肉质量的关键环节,发达国家牛肉主要是以冷鲜肉形式销售l’”],要求屠宰加工必须在现代化的工厂中进行,牛肉在销售过程中必须有必要的冷藏设备,这种加工和销售方式确保了牛肉色鲜、肉嫩和味美。
规范的屠宰工艺一般包括宰前休息、禁食、淋浴、击昏、放血、电刺激、去头蹄、剥皮、劈半、预冷、分割、成熟等工序。
在发达国家,肉牛的屠宰加工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并将建立了GMp和HAccP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1’〕,保证了优质牛肉的质量。
发达国家生鲜肉和肉类制品不仅质量好,而且保鲜、包装一流、品种繁多,有的还成为国际名牌I‘21。
肉类加工的综合利用率是加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肉牛屠宰加工综合利用率很高,如骨、血、毛等都能经深加工变废为宝。
1.2.4等级标准
胭体等级评价标准分质量等级标准和产量等级标准。
1.2.4.1月同体质量等级标准
不同国家,月同体质量等级标准有所不同,但采用最多的指标是大理石花纹,其次是肉的色泽和脂肪的色泽,再次是胭体的生理成熟度及肉的组织状态和质地。
欧共体的标准与其他国家差异比较大,但其重视的胭体肥瘦指是胭体脂肪的覆盖率及均匀度,反映的是胭体脂肪的沉积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大理石花纹的评价作用是一致的[l]。
详细情况见表2。
2.4.2月同体产量等级标准
胭体产量等级是根据胭体分割出的可食性肉量的比例来划等的。
不同国家,因生产要求的不同,划分标准的规定有所不同[’l,其中美国、日本的等级标准最具代表性。
美国的服体产量等级用数字1.0到5.0来表示,1.0表示最理想等级,5.0是最不理想等级。
产量等级的计算公式是:
产量等级=2.5+(0.98×脂肪层厚度/em)+(0.2×%KPH)+(o.oo84×热胭体瓜g)(0.0496×眼肌面积/emZ)
公式中%KPH为胃、心、盆腔油脂量占热胭体重的比例,该指标在屠宰时测量。
日本根据胭体产量估测百分率可将胭体分为A、B和C三个等级(表3)。
产量估测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产量估测百分率(%)=67.37+(0.13×眼肌面积zemZ)+(0.667×肋侧厚cm)+(0.025x左冷半胭体重kg)一(0.896×皮下脂肪厚em)
2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及现状
养牛在我国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将肉牛生产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把牛作为役畜进行管理,国家专门颁发了《耕牛法》,规定只有老、弱、病、残的牛才可以宰杀食用,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80以来,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指导思想,促进了我国肉牛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约5.7亿多吨,其中秸秆青贮约8300万吨,氨化7000多万吨,直接饲喂1亿吨[l3],用于养畜生产的不过28%左右,发展潜力非常大,所以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过腹还田”的养牛热。
从1980一2000年,牛存栏量从7167.6万头发展到12866.3万头,年均增长率3.1%;出栏数量从332.2万头发展到3766.2万头,平均年递增率为13.6%;牛肉的总产量从26.9万吨增加到532.8万吨,平均年增长率16.7%。
2000年的牛肉产量,在国内肉类总产量中比重由1990年的4.4%上升到8.4%,在世界牛肉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2.7%上升到8.8%,成为继美国、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
2.1我国肉牛业的总体生产水平
2.1.1肉用牛生产水平
根据19%年的数据,我国养牛大省依次为山东、河南和四川,产牛肉较多的省份是山东、河南和河北,可以看出我国的养牛业主要分布在农区[31。
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专门的肉牛比重还很小。
黄牛虽然品种很多,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纤维粗,因而不适合作为规模生产的肉牛品种,也不能用来生产优质高档牛肉。
所以,目前我国的肉牛生产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平均胭体重为147kg,比世界平均值(197kg)低50,比美国(306kg)低159kg;平均每头存栏牛年产肉量45kg,比世界平均高5kg,但比发达国家(美国222kg)低66kg。
2.1.2肉用牛饲养与管理水平
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了我国肉牛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目前虽然在肉牛生产的主产区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的肉牛饲养模式11“],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肉牛业的发展,但由于其产业化组织程度很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肉牛业的发展。
在这种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是以盈利为前提的,生产与经营之间的联系十分脆弱,不能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稳定经营机制,很难协调肉牛产业内部的关系,起不到分析和决策的功能,肉牛的生产、加工、经营常处于无序状态。
这种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的小农式肉牛产业,难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肉牛的饲养上,普遍存在一味强调节粮的误区,日粮仍以粗饲料为主,总体饲养水平很低,严重影响了肉牛的育肥质量。
2001年n月份,在江苏省响水县一个肉牛饲养专业村杨回村调查时发现,该村每户都饲养3一5头肉牛,日粮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主,很少补充精料,即使补充,也是少量单一的鼓皮、玉米或棉饼。
在中小规模的育肥场,日粮也很少根据营养需要进行合理搭配,粗饲料占日粮的80%以上,精料补充不合理。
秸秆的氨化、青贮、微贮等饲养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这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差所致。
牛舍建设不标准,防暑防寒条件不具备,卫生防疫不到位等问题也是影响牛肉安全、制约我国肉牛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1.3肉牛品种改良情况
我国牛种资源非常丰富,现有牛品种45个,地方品种黄牛28个[l4]。
由于我国养牛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农业生产,所以长期以来培育的牛品种均是以役用型或役肉兼用型。
目前用于肉牛生产的地方品种有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和延边牛,它们都具有骨骼结实、肌肉丰满、肉质鲜美、适应性强、耐粗饲等特点,尤其在某些肉质性状上,比国际上公认的专门肉用牛还好。
当然它们在生长速度、屠宰率、出肉率、脂肪沉积、肌纤维等方面远不比专门肉牛品种好。
近20年来,我们新育成的三河牛、草原红牛、新疆褐牛和科尔沁牛为我国的肉牛生产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母系[4J。
从20世纪70年代,我们国家开始重视引种工作,先后引入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皮埃蒙特牛、海福特牛和辛婆罗牛等优秀肉牛品种,用它们来改良我国地方良种牛,这样既引入了国外优秀肉牛的生产性能,也保留了本地品种的优良特性。
WTO对我国肉牛业的影响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入WTO以后,我国牛肉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逐渐和国际市场接轨,在世界贸易游戏规则下,参与国际竞争,这对我国的肉牛产业来讲,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加入WTO以后,我国牛肉生产在总量和市场容量上均占有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牛肉生产消费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牛肉产量的增长是数量规模型的,而且生产潜力很大;二是国内市场有比较大的容量和开发潜力,满足内需仍是重点[l2]。
其次,是牛肉出口有望增加。
根据1993年达成的乌拉圭农产品贸易协议,发达国家承诺2000将出口补贴削减36%,将享有补贴的农产品出口减少21%。
同时,在市场准入方面,发达国家也承诺将现有关税削减36%。
这样世界牛肉价格将会比目前提高15%,世界牛肉进出口贸易将会增加36%,这时,保护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会让出部分市场给保护水平较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由于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低,具有价格优势,更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保住国内市场。
另外,欧洲“疯牛病”危机,也将对我国牛肉出口产生积极影响。
3.2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肉牛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到2004年,我国牛肉的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45%逐渐降至12%左右,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享受关税配额保护,而牛肉不享有该种特权。
入世后,我国在保留抽查权的前提下,全美6000家牛肉加工企业有权向中国出口牛肉,而在此之前只有十几家企业。
尽管我国的牛肉价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国外的牛肉质量要远远好于我们,要想保证我国的牛肉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减少国外牛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我们的肉牛生产、屠宰加工必须和国际标准接轨,把品种改良、饲料配合、快速育肥、屠宰加工等综合配套技术集成,提高高档优质牛肉的生产水平,突出品牌和质量,使我国的肉牛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产量型、效益型转变t24]。
4制约我国肉牛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
4.1品种改良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牛肉的产量和质量
我国虽然牛种资源丰富,但没有自己的专门肉牛品种,牛肉的生产主要依靠地方品种牛,生长速度慢,产量比较低,因育肥周期长,肉质相对比较差。
目前我国的牛肉仅出口到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因质量达不到要求,无法进入西方国家的牛肉市场。
在国产牛肉中,大部分是普通牛肉,优质高档肉和小牛肉非常少,一些星级宾馆、涉外餐厅大部分需要进口。
为了改善肉质,提高优质牛肉的产量,在引进国外优质肉牛品种,改良地方良种牛方面,我国已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些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张鸣实(2002)研究报道,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产肉指标呈增加趋势,从1代到2代提高幅度最大[l5];毛华明等(2002)研究发现,安格斯牛作为早熟品种,与本地牛杂交,产肉性能、肉质均好于短角牛、西门塔尔牛等品种,所以在生产中,可选择安格斯牛作为终端父本,以提高肉牛产量和牛肉品质[l6];刘晓牧等(2002)试验证明,三元杂交组合牛日增重、饲料报酬、体尺等指标均高于西杂二代〔,71。
目前我国作为一个养牛大国,改良牛的推广覆盖率仅有18%,而且多数处在一代杂交水平,二元或三元杂交的肥育牛比例还非常低。
品种改良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能保证引种和改良工作有序性和持续性。
近几年乡镇一级的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服务体系破坏严重,冷冻精液供应和配种工作不正常,农户养牛失去了技术保障和信息引导。
4.2缺乏完善的肉牛肥育体系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生产优质高档牛肉的重要环节。
在肉牛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他们都研究出适合自己国家的肥育配套技术,从犊牛的饲养、架子牛的选育、到肥育场的强度育肥以及各阶段的营养水平和管理都有严格规定和要求。
而我国肉牛饲养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户分散饲养普遍,饲养管理和肥育的随意性比较达。
在我们国家,专门的架子牛选育场和肉牛肥育场很少,很多牛场都是合二为一,或直接从农户手中购买架子牛进行育肥。
研究发现[l8],肉牛的生长曲线呈s形,即犊牛初期生长较慢,之后生长加快,到了初情期的年龄生长开始减慢,然后逐渐停止生长,直至达到成年体重。
肉牛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胭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骨骼、肌肉、脂肪)的发育速度和所占胭体比重是不同的。
所以在肉牛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品种牛的生长发育规律,选择适宜的肥育年龄,在不同生长阶段给予不同的日粮水平,充分发挥肉牛的生长潜能,达到最佳育肥效果。
4.3没有全面实施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
牛肉分级技术对优质牛肉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影响我国优质牛肉生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