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472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铁桥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近一年来,我校立足课改,通过开展组内常态交流课、学校展示课、教学竞赛课等课堂活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部分教师已具有了较强的课改意识,但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完善和努力。

一、存在的问题。

仍有60%以上的课堂没有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完全意识到在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中,“采得百花酿出蜜”的主体是学生,没有真正明确学生主动学习得到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师始终不能放心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的课堂改革多数是一种表演形式,其目的一是应付检查,二是顺应要求,三是追求时尚,虽有课堂改革的影子,但没有触及课堂改革的实质。

三、课改的虚浮性较为严重

表现一:

教学设计仍然比较传统。

教学设计在新课改之前,叫教学备课或写教案。

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态性。

教学备课或写教案应该只属于教学设计的一种显性工作,它突出对知识的分析、解剖,而比较忽视学生的动态发展。

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人,而不是教材上的显性知识。

这是新课改观对传统教学观的一种颠覆,也是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核心。

但督导过程中看到的教学设计,偏离这个核心的太多,多数教师虽然将教学备课或教案更名为教学设计,但其内容仍然以注重显性知识的分析或抄写为主,不作学情分析的多,不写教学反思的也多,传统性成份依然占据主流。

表现二:

教学组织形式转变缓慢。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是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教师尽可能引导,能不讲的尽量不讲,必讲的内容需讲得短而精,尽可能将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

然而,我县目前的课堂教学仍有较多教师占居课堂主体地位,以讲授式为主,所谓学生主体性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仍然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规定动作进行,不能体现学生自发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十分缓慢。

表现三:

学生学习形式转变虚浮

学生学习形式的转变是课改的重要成份之一,充分显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课改的核心。

目前教师在学生学习形式转变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虚浮环节。

一是学生预习虚浮。

学生对预习内容、目的不清楚,多数学生课后预习只停留在口头上,课间预习时间又不充分,学生把预习当成一种过程完成,生成的问题很少。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虚浮。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仍然较多。

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教师的引导体现不充分,未能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索比较泛化,知道交流问题的多,明确交流目的的少,得到交流结果的更少。

学困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不知所云,自主性差,依赖性强。

所以虽然交流次数多,而实质性效果较差。

三是学生展示环节虚浮。

一方面,学生展示的问题价值普遍较低、展示的形式单调、没有重点、随意性大,统一性结论多,争论性意见少;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情况点拨拓展不力,抓不住学生展示过程的闪光点,纯粹把学生的展示当成了课改的一个环节。

表现四:

课堂评价效能发挥不够

课堂评价主体是学生。

课堂评价能为形成性评价提供基础,主要被用于监测学习进步、检测学习中的错误,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

多数课堂评价仍存在教师对评价功能认识模糊,效能发挥不够充分。

他们的评价形式单一,内容简单。

教师评价学生多,学生评价学生的少,学生评价教师的更少,赏识性评价仍占主流,甚至学生是错误的还一味赞赏。

三、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把心劲用到课改中来。

1.坚持两条途径不动摇。

(1)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虽然广大教师知道: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灌输法为主,以学生基础差、习惯差不讲不行为由,对学生不放心、不相信,在课堂上一讲到底。

现在要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是否还给学生作为评价课堂的首条标准,把是否真正让学生为主角当作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来衡量。

(2)关注细节不放松。

关注细节是区分工作浮于表面与沉下去的体现。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从小组的建立、文化的建设、小组的评价、学科指导小组的工作、学科小组长的培训、学生课堂操作的方法指导、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细化。

教研组对于教师的培训采用每月一主题、每周一话题、每人一展示活动的方法,注重针对性强,加强对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方式、方法的培训。

2.进一步明确新课堂的内涵。

(1)新课堂的中心——学会学习。

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改造学生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法。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肯学、好学,教会学生能学、会学。

(2)新课堂的主题——自主、参与。

只有自主的学习才会有效,有效的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

广泛的参与是共同进步的前提,是保持持久兴趣的必备条件,是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

(3)新课堂的主线——问题解决。

当堂的问题当堂解决,把不会的学会,把不懂的搞懂。

(4)新课堂的特点——两主、活动、双效。

两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必须围绕主体的认识状况进行恰当的引导,以学定教,为学生的学指路,为学生的学服务。

活动,即学生动起来,气氛活起来。

活动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过程,具体要求可归纳为“三动三活”。

“三动”指自动、互动、能动;“三活”指活教、活学、活用。

双效,即效率高,效果好。

高效率在学生方面的表现为:

积极、主动、情绪高,轻松、愉快、质量高;好效果应表现为:

面向全体,问题解决,掌握新知,学会运用。

3.在形成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

要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活动,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方法,即体现方法的一套教学模式。

”三段七步”导学模式,既有对已有先进模式的借鉴,也为我校各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形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各学科组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前一阶段的改革实践,反复讨论研究,尽快形成本学科课堂教学的成熟模式,并一以贯之地执行,在执行中完善。

同时,各学科组要引导教师针对不同课型和不同授课内容的教学要求,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寻找和创造适合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积极探索构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是要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大胆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及时发现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辐射、引领作用;二是要以系列研究活动为依托,以优质课评比、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平台,以教学问题研究为重心,深入研究,加强交流,相互借鉴,推动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创新;三是要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现典型、培树典型、锻炼典型,不断提升课堂品质,推出品牌课堂,打造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

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扎实完成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既定目标,我们特提出如下措施。

(一)完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教研组要加大对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督导评估,要通过高频率、全覆盖、全评价的常态交流课,采取“推门听课”和公开课、检查课相结合的形式,在下期末结束时要至少了解全校60%的教师完成课改合格课的验收,并把每一堂课作为评价本学期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定性课进行评估,引领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必要时,学校将邀请上级领导、进修校教研员与评价学校教学改革,接受检查。

到学期末,全面实现“三分之一的教师要形成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另有50%的教师要基本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各科课堂教学要出现明显改观”的目标。

2.强化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

围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和我校课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学科组为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科研活动,分学科、课型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困惑问题。

学科组在注重如何教的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的研究,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学科的学法是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整体提升又该如何。

对此问题,学科组要开展校本微型课题研究,把问题当课题,把教学当教研,把成长当成果,以课题促教学,以研究促发展。

探索校本教研新经验。

学校将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评选、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加大对课堂教学改革先进教师和先进学科组的奖励,调整对论文的奖励办法,切实提高我校科研水平

(二)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

各学科组要反复组织教师研读《铁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各科《课程标准》、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加深对课改精神实质的理解,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各学科组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2.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强化个性化备课,推进集体备课,改变以往一人主备,所有人“共享”的局面。

学科组要把备课作为教研,倡导以说课形式,除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理论依据等方面各述己见,更要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把备课变成学习、研究,提高和创新的过程。

有条件的学科组要积极尝试“学案”的使用,努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优化课堂教学,从基础抓起。

传统教学案基本上以教材上的显性知识为主线,每一堂的教案可以独立,所以在下一个循环内容教学时就有教师不再备课的现象,也常有领导要求教师要提前一周备好课的主张。

而新课程改革主张动态式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将上一堂课的反思、反馈、改进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教学设计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动态理念,能够促进教师有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反馈和改进工作,摒弃教师不备课的陋习。

下页呈现的循环式教学设计流程图(图一)就是一种常见的动态式教学设计流程。

从循环式教学设计流程图可知,教师要能做好动态式教学设计,就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设计观的四大转变。

一是向集体设计的转变,二是向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设计的转变,三是向知识探索设计的转变,四是向课外延伸设计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循环式教学设计流程图(图一,供参考)

 

 

从基础抓起,就必须抓实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纲要》精神的理解我们认为:

教师的“导”应体现出四“点”,即在关键处点拨、在困惑处点醒、在阻塞处点通、在过渡衔接处点平滑,重点思考如何去“点”。

学生的“学”应显现四“自”,即问题由自己产生出来、方法由自己省悟出来、结论由自己探索出来、应用由自己拓展出来,这就是对学生真正放手。

因此,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一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们倡导的是七步,但根据学科特点至少我们在要体现常见的“五步”即“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查—回归建构”。

情景引入。

导入新课,精编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教学目标、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型需要入手,导语应短小精悍(一般不超过2分钟)、紧扣主题,切忌久导不入。

导语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问题导入、学生身边实例导入、多媒体演示导入为较常见的导入法。

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预习部分,生成问题。

合作探究。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核心是“探究”,而不是“接受。

探究与合作活动应注意:

(1)探究的主题要有实际意义,坚决杜绝是问题都探究的“烂探”现象。

(2)要巧妙设置结合点,处理好三对基本矛盾。

即接受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矛盾;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矛盾;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3)学生的参与合作度要高。

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合作是课堂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个别教学、合作学习、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4)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及时点评和引导。

在这个环节的点评和引导会使学生更有效地合作,学生是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一开始学生可能是为合作而合作,难免流于形式,只要有大量的合作机会,只要教师适时进行鼓励和指点,学生完全能够学会如何合作。

展示交流。

“学习科学”发现:

当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会更好。

而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形成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习与表述得以在反馈中相互加强,齐头并进。

研究还表明,学习者出声思考比安静学习学得更快、更深刻。

因此,我们认为,展示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知识的最好巩固,搞好这个环节需做好:

(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展示。

(2)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争议性展示。

(3)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展示的肯定性、针对性和发散性评价与欣赏。

回归建构。

这个环节是对本堂课的总结,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进一步拓展。

传统课的这一环节通常以“句号”结束,而课改课的这一环节推崇以“问号”结束,即让学生自己提出知识应用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拓展应用。

这个环节比较好的方法有:

画龙点睛法、置疑法、求异法、衔接法、启迪法、发散法等。

从基础抓起,就必须努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日渐显露。

如课程内容陈旧、科目繁多、普职教分离等;局限于学生的认知成长,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以课程的文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生命价值;追逐教育的显性功利,忽视了学生终身发展;课程设置缺乏弹性,追求统一化和模式化,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

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

然而,我县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意识仍然是注重课程应用,忽视课程开发。

由此可见,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学校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务必抓实抓牢。

一是进一步明晰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反映人们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包含自我构建意识和课程资源等多方面,从实践上讲,还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评课以及对教材的理解等方面。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凡是师生生命成长需求,都属于课程的内容。

可见,明晰的课程意识是把对师生生命成长的关注放在第一位的,我们应通过扩大课堂的外延,甚至可以模糊课堂的边界,使之处于整个校园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多向思维、坚定意力来助推个人成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科、走出文本,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探寻、体认、回归、创造,把课堂做成立体、交叉、互动、多元的。

同时,广泛发掘出地方文化、历史、地理中的教育要素等,去实现课程意识质的转变,付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生命力。

二是进一步明确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路径。

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应注重策略研究,努力排解困惑。

(1)加强校本培训和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能力;

(2)建立校际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资金共出、联合开发、资源共享的课程资源系统,加强与高一级学校以及职业学校的合作交流,在行动研究中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3)设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机构,定期举办专家论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网;(4)建立校本开发小组,为教师提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时空条件与经费保障。

在开发路径上要因地制宜。

要善于利用拥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例如,可以因地制宜在花卉种植、动物饲养、杂交实验、食用菌栽培等方面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

在书法、美术、音乐、小动物饲养、遨游网络、帮帮父母等方面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

像车辆维护、机械制造、家政服务、服装剪裁、美容健体、卫生护理等类型的校本课程不仅更受城市学生的欢迎,而且有利于普职教育的并轨。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最活跃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才得以实现。

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功能得到增强和发挥,用合理的课堂投入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

1.高度重视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既包括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也包括学生学习新课时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准备状态。

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经验,精心设计最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和深入点,明确学习方向,引起学习兴趣。

2.努力形成民主氛围。

课堂上要破除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种种限制,努力消除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顾虑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感、畏惧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真正意义的解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价值的交流和对话。

通过师生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3.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对学生展示的控制技巧。

课堂教学提问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使学生能摆脱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的局面。

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类别及目的,要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基本技巧,使提问变成引起争论式探究的机会。

合理调控学生对问题展示的方式,以及小组内学生交流发言的顺序,杜绝简单的顺序了解和小组了解,防止一些学生浑水摸鱼,影响反馈的真实性。

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感受方法,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到学生能提出问题是认识的一种升华。

4.选择有效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创设合作探究的机会时,要把握问题的有效性,防止在无谓的浅层次问题上做探究式讨论,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倦。

教师要克服“标准答案发布者”心态,语言要始终把握在有利于刺激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上,使师生在思维层面上互动,让教学过程服从学生发展,把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发起来。

5.合理安排设计作业。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业设计的研究,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布置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样化作业,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选择性,对教辅资料要认真梳理,剔除其中过难、过易问题,不布置过多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不搞题海战术,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支配时间,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积极推广如“学后一得”等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和学生个性的做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

(四)强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控制和打压,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

评价对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和促进作用。

反思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1.注重过程评价。

评价中要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要使评价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创新和发展特长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效应。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主要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而这三个维度主要取决于“课堂氛围、参与度、达标率”三个指标。

2.构建反思机制。

课堂教学实施后,教师要认真反思,寻找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际进程的差距,以及课堂中迸出的火花和处理的得失,以课后记的形式明确记录并进行分析,寻求教与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中心教研组要把教师教案反思环节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去落实。

(五)培养学生四种意识,落实“互助小组”是有效落实课堂改革的组织保障。

课改中,各班都建立了学习小组,进行座位的安排,职责的分工。

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任课教师对小组成员的关注和指导,要求都还没有落到实处。

课改不是教师的单边行动,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改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培训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学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激发学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1.树立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应该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而展开,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并逐步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有效参与。

在班级管理中,“把班级还给学生”,实施班干部民主选举制、岗位轮换制,发挥学生“参政”、“议政”能力,自行设计班徽、口号、创作班歌等。

2.树立习惯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自觉度。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位美国教育家说“不要想办法去控制你的学生,关键是教会他们怎样自我控制”。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抓好阅读、书写、作业、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倾听、交流、展示、质疑等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适时制定一些规范,使之成为学习生活的必要,做到习惯养成常抓不懈。

3.树立合作意识,提高互动学习的广度。

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要把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中,开展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班主任要不断完善小组激励、考评制度,把评价集体与关注个体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观点有碰撞,思维有启发,情感有共鸣,成果有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快乐、成功。

4.树立问题意识,提高探究学习的深度。

以学生独学和对学为前提,以教材中提炼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班主任要积极探索学习小组的建设办法,通过评选优秀学科小组、优秀课代表、展示之星、点评之星、勤奋之星、参与之星、希望之星、进步之星等活动促进小组合作。

总之我们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为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文化和课堂文化,为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