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80年雁门关上独臂大将血祭山河.docx
《抗战80年雁门关上独臂大将血祭山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80年雁门关上独臂大将血祭山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战80年雁门关上独臂大将血祭山河
抗战80年雁门关上,独臂大将,血祭山河
题记:
1937年7月7日,骄狂的日军华北驻屯军寻衅中国国军。
7月8日,凌晨,日军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爆发。
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也标志着日本策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太战区战争开始。
此后,无数优秀的中国儿女为抵抗侵略,为保卫自由、和平,义无反顾奋起抗争,开展了史诗般的八年抗战,直到1945年9月2日的最终胜利。
为纪念这段艰苦卓越的历史,橡树公众号将陆续首发精彩、激烈的抗战军史。
1937年9月,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之独立混成第1旅团对山西门户大同,实施。
很快,日军击溃少部晋绥军得手。
山西暴露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直接攻击之下。
此刻,日军侵华路线有了山西、陕西往秦岭南下,以及山西、河南往中原南下等选择。
此刻,中国军主动发起的淞沪会战,已然大战正炽。
中国军当时最精锐的2个德械师、2个装备德制150毫米榴弹炮的重炮团,以及几乎全部的坦克、空军,共计近70万人,都部署在南京至上海方向。
同时,日军以海陆军精锐20万人也投入淞沪战场。
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在淞沪会战中全部殉国。
以中日本身国家经济、工业和军队战力对比,整体战略态势显然利于日军由华北而西北、中原一马平川的攻击。
不惜血本,以血肉拼火海的淞沪会战,正是中国军意图力挽狂澜,意图以淞沪会战达到如下目的:
1,实施淞沪会战,扩大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促使国际力量调停中日战争;2,即便调停失败,通过会战刺激日军集结主力于长江水网区域决战,以长江水网消耗日军机械化优势,争取实现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抗战”。
显然,1937年9月之后,中国对日本侵略形成了以淞沪会战为主,忻口、太原会战为次的两个主力战场。
因为淞沪会战承担着抗战的战略任务,负责华北抗战的中国第二战区就几乎失去相应的支援,在孤立地,完成战区内对日军攻击的任务。
也就在这时间段,日军华北方面军以日军第1军的运输、装甲、重炮等部队,加强了用以主攻山西的日军精锐第5师团。
在位于北平、天津等多地日军航空兵配合下,日军以第5师团为主攻,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为助攻,对中国第二战区忻口至太原方向,以多路穿插,以分进合击战法,展开大规模攻击。
其时,以阎锡山为总司令,卫立煌、朱德为副总司令的第二战区,在中国军高层统一协调和指挥下,在淞沪会战爆发同时,已经组织第4、5、7、9、14、18等集团军各部,在太原至忻口方向预作防御。
并且,制订了二战区保境山西,对侵华华北日军实施反攻击,以遏制日军华北方面军攻势的会战计划。
1937年9月,中日双方在山西境内开始激战。
忻口至太原正面战场。
各部中国军里,那些昨天还在当农夫,当学生,当职员的各地口音的中国子弟,手持简陋的单发步枪、大刀、梭镖等,呼叫着以血肉之躯,向着日军职业军人操控下的重炮、机枪和战机等,编织的炽烈的死亡火焰,发起一次又一次奋不顾身的冲锋。
由于双方战力悬殊,尤其在火炮、弹药、补给等方面的悬殊,中国军队几乎从一开始就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
这是一段值得缅怀的战史。
由二战区总司令阎锡山,副总司令卫立煌、朱德以下的将士,在看不到胜利希望的会战中,以毫无绝望地奋力拼杀。
记住1937年的山西吧。
以火力、武器、给养、单兵素质等,换算当年中日战力对比,大致日军一个加强中队(连、营)或者一个大队(营、团),足以应付、击溃、甚至包围、歼灭中国一个师。
这种对比,绝对不是绝望的历史。
这段历史得以让我们铭记,当年奋起抗战的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壮烈。
削木为枪的,手持大刀的中国军队,发起的一次又一次死亡攻击,在淞沪会战战事最炽阶段,奇迹般遏制、消耗着当年亚洲装备最好的,战力最强悍的第5师团的攻击。
在战略上,配合实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
为此,中国军人付出了伤亡10余万人的惨重代价。
上将郝梦龄,中将刘家麒、郑廷珍、姜玉贞等多位高级将领阵亡。
进入10月之后,淞沪会战日趋尾声,虽然没有实现国际斡旋中日停战的目标,但是,淞沪会战吸引了日军在该战区投入了超过华北5个精锐师团的战略目标。
为此,日军侵华主要方向开始转向长江沿线。
同时,忻口、太原会战最大程度遏制了日军西进企图,使得日军放弃北方战场的西进。
中国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战士。
淞沪会战之后,幸存者寥寥。
纵观整个八年抗战,日军攻入山西成为强弩之末,裹脚山西境内八年,再无力量发起战役规模的西向攻击。
虽然忻口、太原会战最终失败,忻口、太原等重镇相继陷落。
但是,中国子弟在忻口、太原会战的惨烈牺牲,在消耗日军主力的有生力量。
也在战略格局上,牵制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的作战企图,在战略层面完美配合了淞沪会战,使得日军最后走上沿长江仰攻重庆的八年苦战之路。
关于山西的抗战,流传最广的,不是平型关大捷,就是横店影视剧抗战。
平型关大捷因为政治加分而在历史课本实现了战斗向战役的升级,至今真相尚未完全清楚。
至于横店影视剧抗战,颇为家喻户晓的,莫过于《亮剑》。
关家垴战斗已经被证伪了。
但是,在1937年的山西抗战战场上,却确实有一位剽悍的战术家,在脱离友军数以百里,独断谋划,打过几场颇具战术价值的经典伏击。
至少,至今回顾战事描叙,伏击作战的地图地形,其战果辉煌显得真实。
反复研究、考察他的作战意图,以及他当时参战年龄,战史,一位血气方刚,勇猛善断的年轻将军,渐行渐近,几分豪迈,几分倨傲。
他不是被吹嘘成“军神”的林彪。
此公,贺炳炎者。
忻口、太原会战爆发之前,坐镇二战区的副总司令朱德麾下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于1937年9月11日,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本文往后统称八路军)成立了以彭德怀为总指挥的前指。
所部115师林彪部,120师贺龙部,129师刘伯承部主力,均由陕西省三原、富平县,经韩城地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会战战场。
关于八路军主力在1937年的抗战,历史课本多记载有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大捷等战斗。
记载版本太多,记载变化也多,再加上横店“抗战”的胡来,使得八路军在1937年山西抗战战史受到影响。
比如,最先宣传歼灭日军2000余人的平型关大捷,次后,歼敌数字在等多种史料记载上不断被修正。
甚至极端有歼灭数十人一说。
官方文献记载也多有林彪师长到师首长等修改。
真实的平型关战斗到底如何,几乎成为各抒己见的历史。
幸好,林彪早早在蒙古上空“晴空霹雳”,否则,这段战史更难解说。
当时国共合作之处,尚未延安整风,同属于中国国防力量的第十八集团军将士,面对日军侵略,自然同仇敌忾。
比平型关大捷更具有实战描叙、地图的经典战例——雁门关伏击战,则非常值得参考回顾。
贺炳炎将军和夫人、长子的合影。
1937年10月13日,秋雨沥沥。
忻口会战全面爆发。
昏暗的山外,零零星星,有清脆的枪声。
枪声和着急促的马蹄声,匆忙着由远而近,再由近至远,消失在山间隐隐约约荒草茂盛的小道里。
此刻,忻口往宁武县城的路上,一彪骑士匆匆赶路。
沿途空旷无人,偶尔凄厉鸦鸣,远远的村落遭遇战火之后,袅袅残烟犹如孤魂,凄婉游荡在晋西北萧杀的秋风之中。
领头一位青年骑士,正是八路军120师716团才上任的团长,贺龙麾下,以勇猛著称的青年战术家,独臂战将贺炳炎。
此刻,贺炳炎接受了贺龙训令,拟以716团驻扎宁武的团指和一个营,向东往代县进发,以骚扰日军后勤线,侧翼保障忻口会战正面战场为作战任务,自寻战机,游击待战。
七七事变之后,国共合作,红军接受原张学良东北军115、120、129师番号,进行全面整编。
三个方面军的庞大的红军番号,被压缩成三个野战师。
早期八路军的师、旅、团三级主官,基本对应后来1955年授衔,师长即元帅,旅长即大将,团长即上将。
能够在1937年出任120师主力团团长,并且单独率队东进,脱离师指和友邻百公里以上,独当一面,孤军为战,足见贺龙对贺炳炎的器重、信任。
虽然红军接受了全面整编,隶属第二战区序列。
但是,由于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在二战区战前部署、作战方案等等方面,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由此,忻口、太原会战开始,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实际担负着战区非正面主战场的机动任务。
改编前的红军精锐。
1937年,美国记者在陕西云阳拍摄到的红军使用汤姆森冲锋枪部队,服装是“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制服。
第120师师长贺龙部当时诸旅、团在10月初即开始分路潜进。
根据目前史料记载,当时,120师在晋西北管涔山区展开,师部驻神池县义井镇。
358旅在神池、宁武一带,359旅在五台、定襄、繁峙一带。
但是,旅、团等单位具体作战计划、部署目前资料匮缺。
根据后来120师战史记载,非常肯定的是,当时贺师有数支千人左右的作战分队,分路在二战区战场侧翼潜行、机动,寻找战机。
贺炳炎部正是其中一支。
率队出发之前,120师并第358旅司令部明确命令,游击机动,寻找战机。
到了10月17日夜间,716团团指和一个营在贺炳炎带领下,潜行抵达代县雁门关。
此刻,贺炳炎部和近百里之外的120师并第358旅司令部,已经处于无线电失联状态。
这支不到千人的作战分队,在风高怒号的莽莽群山之间,显得如此孤单、弱小。
由吕梁山往晋东北延伸,雁门山和恒山相连。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上。
地理构造属于断块山的雁门山,沟壑纵横,地貌破碎。
挟恒山千里东西走势,仅雁门关形成沟通南北的天然隘口。
无疑,在冷兵器时代,这里自然形成山西内地和内蒙古、山西北部南北往来的要冲。
10月,站在雁门山上,北风呼啸,一片萧杀。
居高望远,蜿蜒如蛇的山地公路,盘桓峭拔险峻的雁门山居间。
沿途公路不时有日军进出。
长按添加,与橡树同行
人性崇尚自由,感谢你的关注雁门关,显然是大同往忻口的咽喉。
少年从军,时年仅24岁的贺炳炎多有手枪队、骑兵队等当时特种部队主官经历。
出发之初,他沿途派出了三三两两的十余队侦察。
在抵达雁门关当日,贺炳炎在分散作战部队隐蔽之后,即刻收集侦察回来的情报,以收集避难平民、溃兵们断断续续的情报。
贺炳炎部潜进的战区方圆数以百里,机动待战的命令也无具体作战要求。
然而,以该部快速潜行、穿插到作战位置,以及及时综合敌情等分析,可见当时的贺炳炎,面对日军,那种血气方刚,急切出战的少年悍将本色。
为此,他以地图上标注的达雁门关下交通要道,寻找战机时,发现了地图标注错误,雁门关下无公路。
当天,他立刻带领参谋和营连长们,沿雁门关往南,步行数十里,反复侦察、查看敌情、地形。
这天,贺炳炎耐心潜伏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旁,大致测算了公路运输队大致出现的频率,埋伏地冲锋距离等常规作战参数后,当晚,他召集了部下,开始部署他的伏击计划。
一反常规,不打由北向南的日军支援车队,主要打由南向北的车队。
这种选择现在看来,血气方刚的贺炳炎不乏沉稳。
日军激战忻口,其运输伤兵、死尸的车队撤离战场,不仅警备薄弱、松懈。
而且也尽可能少派宝贵的战斗兵警卫。
如此一来,对日首战,更求必胜。
黑石头沟极其地貌。
计划还包括参战部队部署埋伏方案。
选择黑石头沟附近南低北高,两山夹沟的公路地段,实施埋伏,择机攻击。
控制和适时炸掉沟南侧的一座小石桥,以完成破坏公路的任务,也可在作战期间,切断日军前后呼应,以求最大可能必胜。
在公路两边山头隐蔽部队,贺炳炎则更是设计新颖,他没有分布夹击伏击布兵,而是把全部伏击部队,集中埋伏在公路西侧山头,以求集中一击,达到最佳的对敌攻击效果。
最后,贺炳炎安排了自己的指挥部,就设在伏击部队后面的一处山头。
颇有一种你们先冲,打不赢,我接着冲的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气概。
当然,在孤军作战的态势下,贺炳炎还是对埋伏作战留下警戒,他派出一个连向北至雁门关附近,对作战实施侧翼保障、警戒。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狡猾”的埋伏战方案。
当时,贺炳炎能够指挥的,即该团3营4个步兵连、营辖机枪连,团部直辖警卫连、侦察连、迫击炮连。
人数不多,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军里,算得上精悍。
贺龙派出胆大气盛的贺炳炎,率领少数精兵,孤军潜出百里,这份庙算,可谓元帅真的名不虚传。
如此这般,按照警卫连、侦察连、4个步兵连的顺序,贺炳炎安排了战场攻击序列。
因为首次对日参战,该部后勤人员,甚至拧起菜刀的厨师,也纷纷请战——《亮剑》里面,有这样的情节。
可惜,导演用剧情毁掉了这样壮烈的细节。
人们不会相信李云龙飞檐走壁,当然就不会相信电视剧其他了。
天高云淡,雁门关一带地貌。
18日,9时,雁门山下,秋高气爽。
贺炳炎部在预设埋伏山头完成了埋伏。
18日,不到10时,日军第90辎重队的100多辆汽车车队,从南向北出现。
因为埋伏地点和公路不远,贺炳炎能够居高临下查看日军车队行进状态。
除却前面几辆车拉有伤兵、死尸和护卫的士兵,后面是空车,也有空车上乘有寥寥无几的军夫。
在抗战期间,日军征用了国内罪犯、朝鲜人、台湾人,甚至女人充当军夫,用以后勤。
他们不算是军人,是一种军用民夫。
同样是这支日军第90辎重队,之前,在平型关前,就曾经遭遇林彪115师部伏击。
此刻,由忻口战场撤离已近百里,日军运输车队全然没有想到会遇上突如其来的危险。
眼见日军运输车队逐步进入埋伏圈,雁门关下担任警戒的部队火速报告,从北面的广武方向,一支日军百余辆车队,满载向忻口前线补给的弹药,也正驶进黑石头沟。
此刻,日军车队正开过小石桥,逐渐逐渐进入向北爬坡的狭窄路段,这个路段,便是贺炳炎部的伏击地点。
一愣之下,贺炳炎当即下令,立刻动手先打当前敌人,打完之后,再回头迎敌。
打!
一声令下,迫击炮连率先开始拦阻射击,车队当先车辆不断中炮,整个车队立刻委顿。
各营、连机枪实施覆盖性射击。
顷刻之间,日军大乱。
也就在火力袭击展开不到5分钟,贺炳炎部埋伏在西山头的部队随即开始发起冲锋。
日军随车队警备部队开始就地还击,很快,当先冲锋的716团警卫连、侦察连和其他作战部队已经冲下公路。
零零星星的还击,根本无法形成对八路军冲锋的遏制。
很快,贺炳炎部埋伏部队波次冲击,歼灭大多数日军,并且完全压制了日军反击。
双方开始近战,殊死肉搏。
眼见打得热闹,年轻气盛的战场最高指挥贺炳炎也亲自挥枪,进行冲锋。
雁门关伏击战中,贺炳炎冲锋多有传记记录。
这样的记录,尤显贺炳炎热线方刚。
据记载,战斗中,有着八年军龄和丰富格杀经验的贺炳炎,当先冲下公路,劈手抢夺日军一把三八步枪,单臂近身格杀日军一名。
此后,炮连和其他远程火力开始停止射击。
除却少数留守阵地的士兵,贺炳炎部官兵均冲上公路,开始和日军搏杀。
一则内战期间,贺炳炎部多经历有白刃战,一则日军警备队人数不多,很多本来被运输后方的伤势较轻的日军也参加抵抗。
数个回合,这支日军便冲击得零零星星。
几乎覆灭。
关键时刻,由北向南的日军车队也冲进战场。
放大后的黑石头沟伏击战的战场。
居中的老公路及其两侧地貌,可做当年雁门关伏击战的解读参考。
警备由北向南运输军火的一个日军加强中队立刻投入战场。
因为单兵素质相距日军单兵素质较大,八路军留守山头的少数部队无法遏制该股日军的攻击。
这股日军一面抢山,一面向正拟清扫战场的八路军实施侧击。
格杀正酣的贺炳炎立刻成为日军袭击目标。
在日军居高临下的侧击中,贺炳炎警卫员被击伤,他本人也被日军远程步枪射击,幸运的是贯通军装。
意识到战场态势突然变化后,贺炳炎随即下令,放弃眼前敌人,重新抢夺山头。
战场上指挥员面对情况变化,能够敏感、快速决定,往往可以占取先机,避免灾难。
埋伏战变成遭遇战。
贺炳炎部当即放弃正面几乎被消灭的日军,迅速转身,和正在抢山的日军展开对战。
以5个连配属有迫击炮、重机枪的猛烈攻击,贺炳炎部并没有取得他预料的战果。
八路军和一个加强中队的日军进入胶着状态。
虽然对攻抢山。
但是单兵素质存在的差距,胶着对峙之中,八路军不断出现伤亡。
随着战事的持久,日军非常可能再次出现的援军。
此刻,是打下去拼个鱼死网破,还是见好就收,避免无必要损失?
伏击战场,三十余辆汽车正在燃烧。
在公路上,寥寥无几的车队警卫日军依然顽抗。
更多横七竖八躺在战场上的,是战死的警卫日军,以及本来该被运输回后方的日军伤兵——就抵御侵略的战争来说,能够一次取得如此的战果,贺炳炎部确实打痛了运输线上的日军。
贺炳炎在粗略计算战场得失,以及日军生力部队进入战场,战场态势发生变化之后,旋即命令炸桥。
然后,果断命令部队凭借雁门山复杂地形,迅速撤离战场。
这次雁门关伏击战,是比较可信的一次八路军和侵华日军近身肉搏、白刃的典范战例。
716团参战部队在和日军近身格杀中,伤亡百余人。
但也袭击、搏杀日军近200人。
战场惨烈可见一斑。
退出战斗后,以勇悍著称八路军的贺炳炎明白,这次伏击虽然得胜,但是战损也较以前作战更为惨烈。
这段公路属于日军交通要道,战机频繁。
于是,贺炳炎连夜使用电台,向120师汇报战况,汇报日军作战能力,并提出将调第358旅旅直的该团1营归建,继续游击待战。
一出战,便取得这般战绩,在当年抗战的艰苦状态下,堪为大胜。
贺龙当即下令,调该团1营归建。
报战况于十八集团军总部和第二战区。
命令贺炳炎继续在战场附近区域机动,寻找机会再战以扩大战果。
贺龙对贺炳炎发出的电报,隐隐表达了贺龙当时应该是愉快的心情。
115师平型关战斗胜利的消息传来后,年仅24岁的爱将,孤军远征,也为120师带回来了首战大捷的好消息。
早期120师主要将领。
前排右一为贺龙元帅,前排左二为贺炳炎将军。
20日,716团1营归建后,贺炳炎总结18日伏击战经验后,随即制定了两路伏兵,再次伏击日军运输车队的计划。
考虑到当时八路军单兵素质、弹药和火力的劣势,血气方刚的贺炳炎在充分考虑日军战力基础上,对伏击战做了稳妥的调整。
依托雁门山有利地形,以营为单位,分路陈兵布阵埋伏,提前在埋伏地区预备射击诸元,提前在忻口至大同公路黑石头沟、斗口梁子一带,破袭七座桥梁。
按照贺炳炎当年的预期,大致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也要打。
但是,要随时准备开撤。
同时,还得把这条路给断掉。
于是,雁门关伏击战的第二场战斗,在21日上午打响。
是时,两次遭遇埋伏的日军第90辎重运输队,再次从广武往忻口前线执行运输任务。
这次,日军终于不再任性,以两个加强野战中队执行随行掩护。
在掩护中,日军前面的搜索小队不断往公路两侧可疑地点实施侦察。
贺炳炎立刻命令埋伏部队尽量展开火力,以火力袭击而不许冲锋。
虽然预设埋伏寻址巧妙而躲避了日军搜索小队侦察,在日军车队和主力进入埋伏圈后,血气方刚的24岁的贺炳炎,显示出尤其的老练。
一声令下,贺炳炎部埋伏部队枪弹大作。
日军在伏击中显得凌乱,再由军官指挥,实施反伏击作战,之间不到十分钟里,因为战前预设了射击诸元,贺炳炎部的迫击炮和重机枪、机枪对着战场猛烈开火,战果尤其辉煌。
1937年,抗战前线上作战的八路军。
是役,日军车队被击毁汽车十余辆,护卫日军被毙伤100余人。
八路军几乎没有伤亡。
随后,等到日军架好火炮,调整队伍,预备对贺炳炎部发起攻击之时,贺炳炎已经下令完成火力急袭的埋伏部队,分路由伏击阵地火速往战区外撤离。
打完,就跑。
这次战果堪为八路军1937年山西抗战取得最辉煌战果的伏击战,在三天之间,如此轻巧、简洁、顺利地完成。
在1937年山西全面抗战的艰苦作战背景下,贺龙120师这支偏师,一连两次在日军后背,实施近距离埋伏突袭,并且取得击毁日军车辆50余辆,毙伤日军近400人的辉煌战果,得到南京国民政府和120师隶属的第二战区的通令嘉奖。
回顾雁门关伏击战,贺炳炎部堪为最艰苦的1937年山西抗战中,八路军最为经典的一场本色作战。
一则,该战体现了孤军深入的游击战精粹,“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果断出击,果断撤退,不拘一格,实现作战任务。
二则,战力悬殊情况下,贺炳炎以非对称袭击日军由前线撤退的车队,加大日军战损,同时使日军意识到占领区皆战场,而不得不加大用兵负担。
三则,首战日军,贺炳炎即认识到敌我对交通线需求的不对称,与其伏击破坏日军补给线,不如潜兵待战,战机不利直接炸桥梁破公路,以较小甚至于没有战损,达到断敌补给线的目的。
雁门关伏击战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关注山西抗战的海内外。
1955年贺炳炎得授上将军衔。
1960年英年早逝。
指挥官之年轻,悍勇,孤军深入之大胆,以及对日作战战损比例如此领先,得到当时中外媒体的热切关注。
南京政府誉为“雁门关大捷”,甚至海外华人报纸更是欢欣鼓舞,以通栏标题报道“雁门关战役”大捷。
为此,看重脸面的日本“皇军”无从辩解,日军第五师团尤其难堪——因为大同到忻口的补给线为贺炳炎部截断,正在忻口会战取得全面优势的日军第五师团,不得不在忍饥挨饿的态势下,调整、延迟三日作战计划。
关于雁门关伏击战之灵巧、多变,八路军最高权威毛泽东也曾经予以高度评价。
他认为:
“游击战争还有其战役的配合作用。
例如:
太原北部忻口战役时,雁门关南北游击战,破坏同蒲铁路、平型关汽车路、阳方口汽车路,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
其实,有那些真正的抗战人物可写,何必让横店的“文艺”流氓杜撰手撕鬼子,以及包子炸鬼子的闹剧呢?
历史不再是属于仇恨,历史应该属于从容的黄河,蜿蜒向东,径流不息。
正是这种从容,孕育着中国人最高贵的精神。
可有?
可无?
那么,我们不妨再眺望曾经硝烟弥漫的表里山河,眺望那些为自由、独立抗争的烈士们吧。
肃穆、安详着,历史会在我们的内心,孕育着未来的生机。
抗战已经远去,将军亦然驾鹤,唯独那段壮怀激烈的故事,无声、无泪、无相,眺望如是远方莽莽雁门山野无名的炊烟。
历经浩劫,历史始终生息在我们的每一次回眸里。
炊烟连接天地,炊烟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