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014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肥东县委关于制定肥东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东〔2010〕1号)精神,特编制本规划,作为未来五年全县人民奋斗的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工业立县、城乡统筹、东向发展、科教兴县”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县经济社会步入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十二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到2010年末,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不含龙岗开发区),年均增长26.5%;财政收入达15亿元,年均增长3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年均增长23.5%。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9:

41.5:

28.6变为2010年的18:

57.6:

24.4,工业主导作用明显,项目带动力增强;农业逐年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三产发展势头强劲,逐渐形成了本县特色。

2006-2007年,连续跻身全省“综合十强县、动态十佳县”行列;2008-2009年,荣获“安徽投资环境十佳县”和“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2009、2010年荣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在2010年揭晓的“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选中,我县居中部百强县第20位、全国第160位。

  园区建设健康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紧紧抓住国家各项政策机遇,积极推进合肥市“141”东部组团建设,坚持“发展为上,工业为首,招商为要,投资为本”理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32亿元,年均增长52%,其中工业投资290亿元。

园区建设健康推进,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延伸了一批产业链条。

肥东经济开发区突出产业集聚形成新优势,其食品工业园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10平方公里起步区初具规模,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特色,合肥东城新市镇建设开局良好,各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五年期间,建成“村村通”水泥路1432公里,改建、新建县乡公路750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覆盖全县乡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完成了一批水利和环境建设工程,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二十埠河、店埠河等一批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项目成效明显,城乡供电、通讯条件有显著改善;龙岗经济开发区顺利移交瑶海区,为优化合肥产业布局作出了新的贡献。

  城乡建设呈现新突破,城市水平逐步提升。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积极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县城突出规划引领,建设步伐加快,一批市政工程相继建成,房地产业势头强劲,合肥东部新城初展风貌;小城镇健康发展,大批农民进城置业安居,城镇化水平达42%,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整理和村庄环境整治方面取得新突破,涌现了白龙镇长王村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的全省样板,八斗中胡等7个村被评为安徽省生态村,石塘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和“全省首届文明乡镇”,春博山庄等23个“农家乐”被评为省级“农家乐”示范点。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深入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有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以效能建设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县政府组成部门压缩到24个,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程序,推行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调整完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有了新突破。

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持续推进,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连续多年被授予“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县”称号;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前实现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居全省前列,特殊教育多年保持全国先进,荣获“全省教育强县”称号;科技事业发展很快,连续多年被授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医疗卫生事业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参保面逐年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成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防疫防治工作有新的进展,荣获“全国残疾人康复社区示范县”称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旅游工作取得新成绩,岱山湖旅游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瑶岗渡江纪念馆列入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淘汰关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2007年蝉联“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称号,2009年荣获“全省平安县”和“全省科技强警示范县”称号;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城镇居民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低保扩面提标,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2010年预计,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386元,年均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年均增长17.4%,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具备更好更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入贯彻,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变化格局,我国已进入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扩大内需,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中部崛起”,以更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为肥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处于全面实施阶段,我县的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已纳入国家规划,将进一步充实全县产业基础,提升肥东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三是全省大力度地推进合肥经济圈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合肥以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目标,将会进一步充实“141”空间发展战略,一些加工制造业将会退城进郊,我县作为合肥市“141”东部组团核心区域,既会受到合肥市全方位辐射,又会深度融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我县已是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区位交通和充足的资源保障,更有一百多万勤劳智慧的人民和开拓进取的干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会持续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优势还不明显,需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培育产业优势,但“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产业转移的阻力也在增加,直接影响到我县的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难度加大;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县企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又有保护巢湖水资源的社会责任,企业节能减排任务严峻;三是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可用财力也很有限,人力资本较为短缺,发展受到多种制约;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统筹还处于较低水平,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压力较大,给社会管理和各级干部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挑战。

  保持“十一五”的良好发展势头,开创“十二五”发展的新局面,是全县人民和各级干部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增强信心,克服困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在未来五年迈上新的台阶。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全县人民的新期待,以富民强县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围绕“中部领先,全国百强”总体目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大力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城乡和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幸福肥东。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谋求新突破: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在开放合作上实现新突破。

认真研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创新工程试点省等重大战略蕴含的政策机遇,科学谋划全县发展大局,开拓开放合作新局面,努力在抢抓机遇中赢得更大发展优势。

  二是坚持工业立县不动摇,在提升园区承载力上实现新突破。

继续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有影响的新型工业园区,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抓配套、促集聚,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新飞跃。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向深层次融合、新兴产业向基地化发展、现代农业向产业化提升、旅游业向内涵式拓展,发展方式向绿色化推进,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不动摇,在促进城乡一体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城市化,加快建设涵盖店埠、撮镇、桥头集、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东城新市镇、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以下简称“三区三镇”)在内的合肥东部副中心,着力打造一个与省城无缝对接的东部生态宜居新城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镇,打造一批独具特色魅力的新市镇;加快建设乡镇小集镇,积极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示范项目,围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求,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探索农民多种方式进入城镇新路子。

  五是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在造福人民群众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完善全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创业平台;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抓好城乡低保、医保、农村五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完善治安大防控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工业立县。

继续把工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壮大绿色化工及新型材料、钢材深加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家用电器等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增强园区对工业企业的集聚功能;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产城一体。

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在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中推进城市化,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提升城市功能,实施产城一体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要向园区集聚,园区基础设施与城市共建共享,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城市建设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因地制宜建设好产业园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城镇。

  开放合作。

以培育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目标,统筹县内县外两个大局,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开放质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广泛开展省内外、市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构建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效果。

牢固树立创新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驱动力的思想,深化各项改革,强化创新意识,以创新推动开放合作,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绿色发展。

全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努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城乡功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不遗余力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 战略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程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国土利用要求,按“一个组团、两大片区”的战略布局优化区域发展。

  合肥东部组团。

以“三区三镇”构建的合肥东部副中心,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区域”,现有开发程度高、发展潜力大,要更多地承接产业转移。

店埠和撮镇片区要突出功能提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基础设施、市政建设与合肥主城区同城化,提高人口承载力和城市功能;合肥东城新市镇发展空间大,承载能力强,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物流业,市政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产城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人口与产业集聚力;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要突出绿色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园区,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建成低碳化、规模化、高效化的现代绿色产业园区。

  沿湖沿山片区。

包括沿巢湖地区和东部沿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但承担着巢湖和山林保护的生态功能,要按不同功能、分别不同情况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沿山地区的小城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潜力较大,要有选择地重点开发;对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环境脆弱区,要有选择地限制开发,局部地区要以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为重点,有选择地禁止开发,逐步增强生态与环境保护功能。

  江淮分水岭片区。

该片区是全县面积最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地区,是合肥市东部丘陵复合生态区,要合理开发,科学发展。

工业要向乡镇工业聚集区集中,人口要向小城镇集中,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建设森林绿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提高生态功能;利用人文与丘陵、森林、水面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城市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两侧两公里范围内,禁止布局工业,提高生态环境功能。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新的提高,争取中部领先,进入全国百强县。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27%以上,到2015年达到687亿元;财政收入60亿元,年增长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2200亿元,年增长27%以上。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

63:

29,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达到市控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国民平均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在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逐步发展12年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人口基本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幸福肥东建设取得新进展。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和谐稳定。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专栏一 肥东县“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主要指标

单位

2010年预计

2015年

年增长%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05

687

27.4

预测性

其中:

第一产业

亿元

37

55

8.3

预测性

第二产业

亿元

118

432

29.6

预测性

第三产业

亿元

50

200

31

预测性

人均生产总值

18700

60800

26.6

预测性

财政收入

亿元

15

60

32

预测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06

2015年688亿元,五年累计2246亿元,年增长27.3%

预测性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296

1500

38.3

预测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85.8

375

34.3

预测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4.8

135

31

预测性

二、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化率

%

42

>55

预测性

总人口

万人

109.6

113

6‰以内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以内

4.5

约束性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

/

90以上

导向性

三、人民生活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

7000

15000

16

预测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28

30

导向性

农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

%

/

100

约束性

新农保参保率

%

/

>95

预测性

新农合参合率

%

约100

约100

约束性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县森林覆盖率

%

18

20以上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下降

%

完成市控目标

完成市控目标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0

100

约束性

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率

%

80以上

>90

约束性

注:

2015年三次产业比为8:

63:

29

  第三章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全县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推进产业集聚,着力发展五大优势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主动承接合肥城区产业转移,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思路,着力发展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即:

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全力支持以中盐红四方为龙头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充分利用煤化、盐化、油化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一体化,以循环经济模式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努力建成国家级煤化工盐化工聚集区。

大力发展以化工、钢铁业废料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形成较大规模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0亿元左右。

  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

支持海合钢管、福达中板、金安不锈钢等企业的发展,全力支持马钢(合肥)公司建设,着力打造省内外知名的钢材深加工基地,为合肥的家电、汽车等产业提供新材料,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0亿元。

  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

主动承接江汽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汽车骨干企业的配套生产,开发生产先进的叉车、起重机等系列工程机械配件制造业,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液压机、大型潜水泵、大型水泥专用设备和石化成套设备等优势配套产业。

依托合肥重点龙头企业,侧重汽车及工程机械、精密机械、纺织机械、医疗机械等产品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研发,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精加工产品,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机械制造及汽车产业共生链。

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面向大市场,发展深加工,加快肉、蛋、奶、水产、杂粮、蔬菜等地方特色食品发展,重点向方便食品、功能食品以及风味食品、旅游食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方向扩展。

进一步发挥肥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作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优势龙头企业,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形成10个以上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大发展。

力争到2015年,实现加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利用合肥市家电产业基地优势,重点承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发展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支持美菱集团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和个性化家电产品,提升家电研发水平,开拓家电产品新领域。

积极引进家电整机生产企业,拓宽家电产品品种,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家用电器产业共生链。

拓展家电产业链,加快发展塑料加工业和塑料制品业,构造有竞争力的塑料产业集群。

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左右。

专栏二 优势产业集群及重点项目

  ◆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集群:

中盐盐碱材一体化项目;

  ◆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

安徽金安不锈钢项目、安徽海合热轧无缝钢管项目、福达不锈钢中板项目、马钢钢材深加工项目等。

  ◆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

起重机械、汽车工程机械、精密机械、纺织机械、医疗机械、发动机、减震器、传动系统、汽车电机、地盘、车用工程塑料件及船用配套零部件等项目。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和诚肉鸡加工项目、万润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黑牛豆奶深加工项目、福涌泉油脂精加工项目、燕庄精制麻油项目和粗粮食品现代加工项目等。

  ◆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家电整机生产、饮水机、消毒柜、吸尘器、电磁炉、豆浆机、榨汁机、电饭锅、电风扇、电热壶、空气净化器、电火锅、取暖器、暖风机等小家电产品项目。

  第二节 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优势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配件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科技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

依托景坤新能源、中南光电等太阳能电源,建立硅产品工业园,从单纯的生产加工向应用领域扩展,加大引进力度,积极探索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利用,大力开发新型能源。

新能源汽车配件产业。

主要承接和发展省内奇瑞、江淮、星马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件生产等。

节能环保产业。

开发利用城市丰富的工业及建筑业固体废弃物,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围绕固废处理、污水处理、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防治,发展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空气和水污染治理设备、噪声和振动控制设备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

瞄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LED系列产品。

生物科技产业。

围绕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饲料酶制剂、生物化肥、生物农药,拉长产业链,培育生物科技产业。

  第三节 大力发展建筑业,促进建筑业迈上新台阶

  鼓励建筑企业开拓市场。

发挥建筑业传统优势,提升建筑企业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支持有资质的总承包企业申报对外经营签约权,与省内外大承包商联营合作发展境外劳务输出,鼓励参与或独立承接境外工程。

  做大做强建筑业总部经济。

引导建筑企业集中发展,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筹建“肥东建筑业总部大厦”,鼓励设计、科研、教育培训、检测、咨询、金融、税务等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便捷服务。

鼓励建筑企业回乡发展。

  促进建筑业迈上新台阶。

推进建筑企业技术进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资质升级,逐步形成一批资质高、竞争力强、管理先进的建筑企业团队,促进建筑企业迈上新台阶。

  第四节 加强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

  优化布局。

强力推进开发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着力打造三大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和合肥东城新市镇,进一步优化乡镇工业聚集区布局。

肥东经济开发区。

重点发展家用电器、机械制造及汽配、新能源及节能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开展区镇(村)、区区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

突出发展以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材深加工、再生资源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