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653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径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田径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田径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田径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田径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径基础知识.docx

《田径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径基础知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径基础知识.docx

田径基础知识

田径基础知识

1、田径运动概述、作用、发展简况、分类。

2、世界及我国田径运动概况基本知识学习。

3、田径运动基本规则。

4、运动小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的归纳罗列:

知识点一:

田径运动概述及属性

田径运动是由人们进行竞技和锻炼身体的走、跑、跳跃、投掷等身体练习组成。

被称为“运动之母”

田径运动的分类是由走、跑、跳、投以及由跑、跳、投组成的全能组成。

“田径运动”一词源于英国,19世纪末,欧美体育传入中国,称之为“田径运动”。

田径运动具有双重性:

竞技属性和锻炼身体手段属性。

两种属性田径运动的区别

竞技属性

锻炼身体手段属性

1、面向运动员,以提高运动成绩、参加竞赛、获取优胜为目的。

2、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和快、高、远的运动成绩。

3、有专门的训练原理、原则和方法。

4、有固定的比赛项目、形式和方法。

5、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要求。

6、对运动场地、器材有严格的规定。

1、面向广大群众,以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

2、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

3、有专门的健身原理、原则和方法。

4、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确定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5、对运动场地、器材没有严格要求,但应保证安全,注意卫生。

知识点二:

田径运动发展简况

1、原始社会是田径运动雏形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保存生命,进行渔猎,或与猛兽搏斗等活动,不得不以走、跑相当的距离,跳越各

种障碍、掷击石块等手段而获取食物。

并不断重复这些动作,逐步提炼形成了走、跑、跳跃、投掷等技能。

并把这种技能传给下一代,成为原始社会主要的教育内容。

另一方面,走、跑、跳跃、投掷的娱乐和竞赛也逐步萌生,并附加了一些条件,将走、跑、跳跃、投掷等直接的生活动作发展为竞赛,并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正是田径运动的雏形。

2、古希腊是有组织的田径运动开始时期

公元前776年,在希腊奥林匹亚村举行了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隔4年召开一次。

包括跑、跳跃、

投掷以及其他项目等是奥林匹克宗教节日、祭典活动的主要内容。

最初只有短跑比赛,以后有了长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等项目比赛。

另一方面,走、跑、跳跃、投掷等身体练习在古希腊也成为增强人们体质的手段。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把走、跑、跳跃、投掷作为训练士兵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把走、跑、跳跃、投掷等身体练习做为促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

3、19——20世纪是现代田径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公元394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罗马皇帝废止,田径运动竞赛也被中断。

1896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倡议,恢复和召开以田径运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12年,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成立,并做出了设立田径运动竞赛项目世界纪录的决定。

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的成立,对田径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以来,走、跑、跳跃、投掷等田径运动项目在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中,被广泛地采用并作为促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

知识点三:

田径运动项目五大类

田径运动包括径赛和田赛两部分。

以时间计算成绩的项目叫径赛;以高度或远度计算成绩的项目叫田赛。

国际田径比赛标准场地为400米,8条跑到,半径36米。

短跑(100、200、400米)采用蹲踞式起跑

中长跑(800、1500、3000、5000、10000米)采用站立式起跑

马拉松长跑:

42195米

跑接力跑:

4×100米和4×400米(上挑式、下压式)

跨栏跑:

110米栏(男)、100米栏(女)、400米栏(男女)子栏架高1.067米,女子栏架高0.914米

障碍跑:

3000米(全程须跨越35个障碍栏架,7次越过水池)

跳跃:

跳远、跳高、三级跳远、撑杆跳高

投掷:

铅球(男7.26千克,女4千克)、铁饼(男2千克,女1千克)、标枪(男800克,女600克)、链球(男7.26千克,女4千克)

竞走:

10公里、20公里、50公里

全能:

男子10项(100m、400m、1500m、110米栏、跳远、跳高、撑杆跳高、铅球、铁饼、标枪)女子7项全能(100米栏、200米、800米、跳高、跳远、铅球、标枪)

知识点四:

我国近代田径运动的概况

1、解放前我国田径运动的概述

19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文化入侵,以田径、球类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欧美体育,开始传入我国。

并且在教会学校之间举办田径项目的比赛和田径运动会。

这种田径运动的教学和比赛逐渐向全国其他学校扩展,使现代田径运动在我国得到初步发展。

进入20世纪,各类学校设立的体育课程普遍开始采用了田径运动项目做为教材内容。

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是田径运动由学校向社会发展的标志。

解放前,我国举行了7届以田径项目比赛为主要内容的全国运动会。

参加了第10届(1人)、第11届(23人)和第14届(3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参加了1913——1934年间举行的(共10届)远东运动会。

由于当时我国经济落后,体育得不到提倡,所以田径运动水平很低,我国田径运动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2、解放后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田径运动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样,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1954年试行、1956年在全国普遍推行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把田径项目列为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教育部1956年编订的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也将田径项目列为体育课的主要教材内容,使群众性田径运动在我国比较广泛地开展。

1957年,郑风荣以1.77米的成绩打破1.76米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1970年倪志钦以2.29米的成绩打破2.28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

1983——1984年,朱建华在一年内先后以2.37、2.38、2.39米的成绩三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

女子竞走运动员徐永久、阎红在1983年和1985年两次竞走世界杯比赛时,分别获得10公里竞走个人冠军。

1989年,黄志红以20.73米的成绩夺得世界杯田径赛女子铅球的冠军。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在田径43枚金牌中共获得29枚金牌。

1992年在25届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女子10公里竞走冠军,实现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田径赛场上金牌零的突破。

1993年王军霞两破3000米世界纪录,并以29分31秒78打破女子10000米世界纪录,被誉为“东方神鹿”。

1993年曲云霞以3分50秒46打破女子1500米世界纪录。

2006年7月12日刘翔在瑞士洛桑田径大奖赛上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12秒91的世界纪录

知识点五:

田径主要规则

1、竞赛类

(1)竞赛项目以决赛成绩判定该项目最终名次,而不是以预、次、复赛的成绩判定最终名次。

名次的判定以运动员躯干(不包括头、颈、四肢)的任何部分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先后顺序为主。

(2)400米以下的项目,运动员应采用蹲踞式起跑,运动员做好预备姿势后到鸣枪之前若开始做起跑动作,应判定起跑犯规并给与警告。

对第二次犯规的任何运动员应取消比赛资格。

(3)接力跑时,运动员应手持接力棒跑完全程,如果发生掉棒,需由掉棒人拾起,若在拾起过程缩短比赛距离或侵犯其他队员则取消比赛资格。

所有交接棒过程必须在接力区内完成。

2、跳跃类

(1)跳高比赛中,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试跳中将横杆碰掉则判试跳失败。

在越过横杆前,身体的任何部分触及立柱前沿垂直面以外的地面或落地区也判为失败

(2)跳远、级跳远比赛时,运动员超过8人时,允许每人试跳3次,成绩较优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跳3次,试跳的顺序与前3次试跳后的排名相反,其名次由全部试跳中最好的一次试跳成绩来判定。

运动员起跳时身体任何部分触及起跳线前面的地面,落地时触及沙坑外的地面或向后走出沙坑均应判试跳失败。

3投掷类

在铅球、铁饼、标枪比赛中,运动员超过8人时,允许每人试掷3次,成绩较优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掷3次,试掷的顺序与前3次试掷后的排名相反,其名次由全部试掷中最好的一次试跳成绩来判定。

铅球、铁饼项目运动员必须从静止姿势开始试掷,试掷后,身体任何部位触及圈外地面或铁圈上沿,以及掷出的铅球、铁饼没有完全落在落地区线以内均判失败。

器械落地后,运动员方可离开投掷圈。

离开时,首先触及的铁圈或圈外地面须在通过投掷圈圆心的圆外白线后。

掷标枪时,不得抛甩只有标枪枪尖先于标枪的其他部位触地,且标枪必须完全落在落地区角度线内沿以内方有效,试掷后,如果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投掷弧、助跑道标志线及其以外地面,均判为试掷失败。

4铁人三项

铁人三项包括游泳(1.5千米)、自行车(40千米)和长跑(10千米)。

运动员在不同项目之间不能停顿,一项比赛到达终点后就要立即进行下一项比赛。

男子和女子的铁人三项都是同时在同一线路上举行。

首先完成全部比赛者获得冠军。

知识点五:

田径运动常识

1、剧烈运动后为什么补充淡盐水?

剧烈运动,容易出汗,人体中钠盐随着汗液大量流失,容易引起细胞水的倒流,出现虚脱恶心、胸闷,严重者休克,甚至死亡。

2、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来?

剧烈运动,血液大多在四肢快速流动,马上停下来,血液回流减慢引起大脑暂时性缺氧,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甚至晕厥。

3、为什么运动结束要进行放松(整理)活动?

有助于血液回流心脏,促进运动中代谢物的排出,加速体力恢复,通过舒展肌群,可消除肌肉痉挛,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

4、为什么比赛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因为参入运动的有关器官处于一种惰性状态,肌肉、韧带粘滞性强。

充分准备活动,机体处于兴奋状态

5、怎样克服中长跑中的“极点”现象?

中长跑时由于氧气供应落后于身体的需要,跑到一定距离时,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和难以跑下去的感觉。

这种现象就是极点“极点”。

出现后,要以顽强的意志跑下去,同时加强呼吸,调整步伐,过一段时间,呼吸变得均匀,一切不适感觉消失。

多是准备活动不足、动作紧张、技术错误造成的。

6、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①出现软组织损伤后,采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等手段预防血肿,24小时内不热敷、按摩。

②24小时后热敷、按摩、用药和理疗。

48小时后做一些非碰撞性的简单活动。

③比较严重的,及时就医。

预防:

①充分准备活动。

②掌握正确的技术和方法。

③练习时精神高度集中。

④身体疲劳、精力下降不做剧烈运动或危险动作。

⑤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等。

知识点六:

田径史上的几个第一

1913年,国际田径总会创立。

1914年,第一次制定并公布了国际田径规则。

田径运动的世界纪录也于同年正式被承认及公布。

1921年,法国的雅.美利亚女士创办了国际女子运动协会,并于1925年开始每隔四年举办一次女子世界田径锦标赛。

1922年,国际业余田径总会(IAAF)成立。

他确定了国际统一的田径项目、拟定规则、组织比赛、设立与审批世界纪录以及促进国际田径交流等。

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运动会初次将女子田径列为奥运项目。

短跑的技术特点:

短跑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20世纪初跑的技术是”踏步式”跑法,特点是:

躯干前倾大,大腿抬得高,脚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近,步幅小。

芬兰人克里麦特创造了"摆动式"的跑步技术,特点是上体直立或稍前倾,大腿高抬,用脚跟着地,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远。

以上两种落地都用脚跟着地影响运动员速度的发展。

经瑞典体育学院研究认为,应脚跟落地改为前脚掌落地,由此产生新的"摆动式"跑法。

现代塑胶跑道的出现,又使人们逐渐改进技术,开始采用摆动式"屈蹬型"跑法,减小蹬地角度,加强蹬地的实效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短跑技术和训练逐步采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模型化分析、电子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进行研究,使人们对短跑技术的认识不断提高,而且各种学科知识如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力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丰富了人们对短距这一项目的认识,因此,短跑教学训练手段也随之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

1.技术特点

1)动作快而灵活,身体动作速度快,位移速度快,而且动作轻快灵巧。

2)做动作时肌肉收缩的爆发力强,力量大。

特别是相对力量和肌肉弹性好,因为没有一定的力量做基础,肌肉不可能产生强大的爆发力。

3)跑的动作协调,上下肢配合好,用力动作合理,向前的效果好。

随着塑胶跑道逐渐普及,现代跑的技术基本属于摆动式跑范畴,强调摆动时积极送髋,着地时前脚掌积极扒地,后蹬时“屈蹬”,蹬摆协调配合,臂的摆动幅度大。

从跑的动作外形看,跑得放松,整个动作轻快柔和、自然协调,步幅开阔,向前性好是现代短跑技术的主要特征。

此外,短跑的技术学习和训练要在技术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技术和素质不平衡中找出矛盾,通过训练得到某种平衡使成绩得到提高,然后打破这种平衡,去寻求新的发展和新的平衡。

短跑训练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使教学、训练质量不断提高。

中长跑项目特点

  1、能量代谢特点

  中长跑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

其能量代谢特点是有氧代谢、糖酵解和磷酸原(ATP-cp)三种供能系统兼有的混合代谢。

代谢类型随项目中距离的增加,逐渐从无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过程向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过程过渡。

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耐力能力作基础,又要具备很高的速度水平,属于高速度的耐力项目。

  2、训练特征

随着中长跑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元氧代谢供能比例相应增加,其训练特征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元氧能力和速度训练受到高度重视,且速度耐力训练已成为中长跑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有氧能力是中长跑运动员的基础,而速度和速度耐力水平是决定中长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训练中强调在有氧耐力训练后进行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最后进行ATP-CP和糖酵解代谢为主的大强度训练。

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一般是在专项训练或大强度训练后,机体内处在一定乳酸堆积的条件下,发展运动员的最大速度,以促进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的提高。

跨越式跳高

跨越式跳高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等紧密衔接的四个部分组成。

助跑采用侧面直线助跑,左侧助跑者右腿为起跳腿,左腿为摆动腿,右侧助跑则相反。

助跑应逐渐加速,起跳时用起跳脚全脚掌着地,摆动腿稍屈膝积极向前上方摆起,当摆过横杆后,向杆下内转下压,两臂下垂。

过杆时,躯干向横方向侧倒并向起跳腿方向扭转,两臂上举,同时起跳腿迅速向上高抬,完成跨越动作。

过杆后,身体侧对横杆,用摆动腿先落地,接着起跳腿落地,稍有缓冲。

跨越式起跳角度是30--45度,起跳路线是直线,步点可以在起跳点开始反向助跑。

跨越式跳高的起跳点在横杆的外侧30厘米处。

先在横杆中间外侧30厘米左右地方确定起跳点,然后,跑7--8步用力起跳的那一点就是起跳点,然后跳几次,如果起跳点太靠近,则将起跳点向后移动相应距离。

如果起跳点太远,则将起跳点向前移动相应距离。

经过反复练习,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步点。

蹲踞式跳远

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

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因此,

正确地完成跳远技术的各个部分动作,以及实现各部分动作的有机结合是跳远技术的关键。

  一、助跑

  跳远的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密切相关。

跳远助跑的任务就是获得最高的助跑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快而有力的起跳做好技术、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跑是跳的基础,跳是跑的发展与结果。

跑不好,就跳不好。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当欲跳越一定宽度的壕沟时,人总要加上几步助跑。

当汽车穿越同样的坡度时,快速行驶的汽车总比慢速行驶的汽车冲得要远得多。

这足以说明,快速助跑对提高跳远成绩的积极作用。

  (1)助跑的起动姿势

  助跑的起动姿势直接影响助跑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助跑的起动姿势有两种:

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曲、两足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或两腿前后分立的“站立式”起动姿势。

另一种是走几步或走跳步结合踩上第一个标志点,行进间开始的起动。

第一种方法,前三步的步幅和速度变化较小,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第二种方法,助跑则比较自然,动作比较放松。

但由于是动态,每次踩上标志的位置和速度不易控制,对准确踏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助跑的加速方式

  助跑的加速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积极加速,一种是逐渐加速。

积极加速方式是从助胞一开始就跑得很积极。

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种加速方式能较早地摆脱静止状态,并获得较高的助跑速度。

其特点是助跑开始几步的步长较短,步频较快,上体前倾也较大。

这种助跑方式适合于绝对速度较快的运动员。

但因助跑动作紧张,起跳的准确性差,所以世界优秀运动员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逐渐加速方式一股是在加大步长或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

这种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比较均匀平稳。

因此,跑的动作比较轻松、自然。

起跳的准确性较好,每次试跳成绩也较稳定。

刘易斯、鲍威尔等优秀运动员大部采用这种方式

  二.跳跃

  跳跃是跳远项目最关键的部分。

  

(1)原地模仿起跳练习。

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在前稍屈膝,起跳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前脚上。

动作开始时,摆动腿蹬地,起跳腿积极的由后向前迈步,模仿向下放脚的踏板动作,全脚掌滚动着地,随即缓冲和蹬伸起跳,同时两臂要配合双腿的动作积极摆动。

要和身体各部分配合协调,起跳腿蹬伸迅速,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积极,身体重心迅速跟上。

  

(2)在跑道上连续做缓跑三步或五步结合起跳的练习,用摆动腿落地。

  (3)学习起跳后腾空步动作的练习。

在跑道上助跑四至六步,起跳后完成腾空步动作。

下落时以摆动腿落进沙坑,接着向前跑出。

  (4)辅助练习

  ①在离起跳标志2米左右处设置一个高约60~80厘米的跳箱,学生起跳后,摆动腿落地跳箱上。

  ②在沙坑边摆放一个低栏架(或拉一根高度约30~50厘米的横皮筋),短距离助跑后,起跳完成腾空步,摆动腿越过障碍物后下落沙坑并向前跑出。

  ③助跑起跳成腾空步,用头部触及前上方的悬挂物。

 (5)短、中程距离助跑起跳练习。

短程距离约8步,中程距离约为12步。

助跑距离的估量方法可以用走步数折算。

如:

8步助跑跳远,助跑距离≈8(步)×2-2,量出后试跑1~2次,进行适当调整即可。

此种练习,要求起跳快速,应有一定的腾起高度,尽量保持腾空步动作的时间。

还应注意保持较固定的助跑起动方式,起跳时用力集中、协调。

  (6)全程助跑起跳练习。

此种练习首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确定自己全程助跑的距离。

做法是:

  学生在跑道上做40~50米的冲刺跑,测量出每个人发挥出最大速度的那一段距离,找出每次冲刺跑时起跳脚落地的足印,经若干次练习,即可大致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全程助跑距离,以此距离在跳远助跑道上进行助跑起跳练习,经适当调整后,全程助跑距离就可确定下来。

用钢尺将此距离测量记录下来。

以后便可按此距离进行全程助跑跳远。

  全程助跑起跳练习,应注意助跑起动的方式和姿势要保持固定。

助跑要快速、放松,跑直线、稳定而有节奏,起跳时要做到摆(摆臂和摆腿)、蹬(起跳腿蹬伸)、挺(挺胸)、拔(拔腰)、顶(顶头)诸方面协调一致,用力集中。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立定跳远是测试下肢爆发力和全身协调能力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在体育教学中,完整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本人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谈谈立定跳远的教学方法。

前抛实心球正确动作

⑴持球:

十指自然分开,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求两侧,将球夹住,视手大小而定,拇指成八字。

⑵预备姿势:

两腿前后开立,左右脚间距离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宜,前脚掌离起掷线20—30厘米,两手自然持球.

⑶准备抛球姿势:

整个身体后挺,尤其上身形成反背躬,双手持球位置位于头顶上方,双臂屈成大约90度角.后腿微屈,重心落在后脚,前脚可伸直利用前脚尖点地.临近出手瞬间,上身继续加大反背躬深度,同时双臂后拉.

⑷抛球动作:

首先是后腿用力蹬地,然后急震用力收腹、收胸,以胸带大臂发力,大臂带小臂,最后拨手腕和手指将球抛出,整个身体和手臂是自下而上的鞭打动作。

抛球出手时要注意角度,一般为高出水平面30度左右.

锻炼身体注意事项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了锻炼身体的行列。

但是,仍有很多人还不能掌握正确的锻炼的方法,仍在误区内转悠。

因此,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至关重要。

       1. 锻炼的种类要适合指自己的身体生理特点,练功要勤。

要勤学、勤练,持之以恒。

不可练练停停,前紧后松。

否则一暴十寒,毫无效益。

       2. 活动范围要大。

为了使肌肉劳损很快得到改善,锻炼中活动范围一定要大。

酸胀感越明显,所取得的效果越好。

因此,锻炼中出现肌肉算账时,不要怕艰苦,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3. 动作要有针对性。

不可把改变头部的病,做成了腰部的动作。

这样,收效会很差。

因此,动作姿势要有针对性。

       4. 配合呼吸。

翻作伸展、开放、扩胸活动时,均可配合细微呼气。

收势时,可配合慢慢呼气。

如做蹲起、伸腿等动作,则应呼吸自然,更不要憋气练功。

       5. 循序渐进。

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有强有弱,有老有衰,练功时不可等同,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6. 大怒、大忧、大悲、大惊、大疲劳或当风之处,均不宜进行锻炼。

       7.少吃厚味。

练功者最忌肥胖,因为肥胖者脂肪增加,上半身重心前移,造成脊柱伸肌张力增加,不得不使腰椎增加前弯姿势来保持平衡,所以就容易损伤腰部肌群和软组织。

       8. 保持正确姿势。

老人常有骨质增生和肌无力的腰痛症,驱除腰痛,除了经常做好砖窑动作或自我按摩腰痛部位外,还要保持正确的立位、坐位卧位和双膝跪坐的姿势,逐渐调整躯干的平衡,有一定的作用。

       9. 睡在平板床。

为了防止中年和老年的驼背,最好睡在铺有厚软褥子的平板床上。

       10. 提物莫探身。

提物时,切莫向前伸臂和探身,以防失去重心,增加脊椎压力,突然扭伤,损伤肌腱和腰椎,引起剧烈性腰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