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412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 试教自评分析报告.docx

罗潇22221118238第三四次试教试教自评分析报告

人文学院微格教学训练自评分析报告

专业班级:

18汉本2班学生:

罗潇学号:

22221118238

课题

《雨巷》

授课对象

小组成员

试教时间地点

11月23号410

试教形式

自主/小组

教学节段名称

掌握并学习全诗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2、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论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读书指导法

6、课堂讨论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来一青年世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和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倾听听一下这段录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

《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

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

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

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

1940年俩人离婚。

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

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

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

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

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

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

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

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

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

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

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

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

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

有“颓圮的篱墙”。

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4、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

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6、“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

  明确:

“丁香一样的姑娘”。

  

  五、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六、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

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5、课后延伸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为我们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

(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准备2分钟)

  “我”:

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

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

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

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

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

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

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

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

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

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

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

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6、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走进雨巷 →彷徨雨巷 →感悟雨巷 →走出雨巷

小组交流情况

课堂用了大量时间来让学生讨论交流,从小组代表的发言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第一次试教后自评分析

1、试教总体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积极的投入小组的合作讨论中,虽然小组组长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没有组织好组员讨论,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动性也已在一定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试教的优点及特点

优点:

1、从字词到诗句,从意象到意境,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先领读,再让学生自己读,加强了记忆,从易到难过度的很自然。

2、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老师进行互动实践,更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情绪,更易记住知识。

 3、小班化的教学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学习交流,且课堂环境相对自由,发掘学生的学习交际潜力。

特点:

1、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组织好课堂,良好的课堂组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组织好课堂,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调动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激发学习欲望,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

3、存在问题与不足

1、老师语速过快了,部分学生明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对老师说的话也似懂非懂,这些人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对于诗句的理解,老师讲的有点太复杂,学生难以一下子记住,对学生来说任务太多,反而不利于他们对全文的理解和掌握

3、在学生起来读诗句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发音还存在问题,老师却没有及时纠正,这对规范学生的发音没有多大的帮助。

4、板书不完整。

5、自己讲得太多。

我上课的时候,一般是先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讲解。

但往往学生对有些问题反应太慢,或出错较多,这时我就忍不住进行提示。

有时没把握好分寸,讲得太多太细,无形当中就等于替学生回答了问题,导致学生思考的范围受限。

4、改进措施

1、放慢语速,注意学生听课时的态度与反应。

2、针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行合适的讲解。

3、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4、完善板书。

5、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率,尽可能地用课堂时间解决更多的问题。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2、教学方法

7、1、讲授法

2、谈论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读书指导法

6、课堂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来一青年世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和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倾听听一下这段录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

《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

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

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

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

1940年俩人离婚。

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

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

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

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

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

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

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

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

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

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

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

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

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

有“颓圮的篱墙”。

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5、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

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6、“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

  明确:

“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1、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

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

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

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

“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

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

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

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八、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

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5、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走进雨巷 →彷徨雨巷 →感悟雨巷 →走出雨巷

感情基调:

低沉、伤感、充满愁绪和无奈、美、迷茫

主要意象:

(1)油纸伞真实雨具

(2)雨巷幽森寂静

(3)丁香象征美丽高洁和愁怨

第二次试教时间/地点

11月23号410

第二次试教自评分析

试教总体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高,学生积极的投入小组的合作讨论中,小组组长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组织好组员讨论,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动性也已在一定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试教的优点及特点

优点:

1、从字词到诗句,从意象到意境,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先领读,再让学生自己读,加强了记忆,从易到难过度的很自然。

2、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老师进行互动实践,更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情绪,更易记住知识。

 3、小班化的教学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学习交流,且课堂环境相对自由,发掘学生的学习交际潜力。

特点:

1、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组织好课堂,良好的课堂组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组织好课堂,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调动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激发学习欲望,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

 

2、存在问题与不足

1、简单的讲解复杂化

 

3、改进措施

1、努力里做到教师教的活,学生会运用,建构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首先要多学习,通过读书、与同事研讨等方式,加强自己对学生诗词理解能力的指导水平,并专门安排时间对学生尽心辅导,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多留心、学习身边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

自己本身能力、思维是有限的,平时的工作中,应留心观察别的老师的'做法,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和有效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