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353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docx

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板书

第七章南宋中期的诗歌和陆游

  南宋中期从隆兴和议至韩佗胄北伐失败后的嘉定和议,大约从1164

~1208年,约44年。

南宋中期是南宋文学的高潮期,各种文体都很繁荣,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第一节南宋中期诗歌发展概况

  一、南宋中期诗歌概况

  南宋中期诗歌中兴,创作再度繁荣,出现了陆游、杨万里、范成大、

尤袤“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成就最高。

  在内容上,爱国诗歌得到充分发展,达到顶峰。

在艺术上,这一时期的诗人几乎都是先从师法江西诗派入手,后又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转而师法自然、师法生活。

  二、杨万里

  杨万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员,他开创的“诚斋体”在当时及后代都享有盛名,刻意学习的人很多。

杨万里平生作诗达万首,今存4200多首。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大臣,其家有书房,名“诚斋”,取正心诚意求学之意,后南宋光宗为之题字,故人称其“诚斋先生”。

 1、杨万里的文学主张

  首先是沿袭发展江西诗派的理论。

其次是推崇晚唐异味和半山风格(王安石的“半山体”风格)。

再次是那些跳出前人窠臼,师法自然的主张。

  从内容和题材上看,杨万里的诗最擅长描写山川风光、自然景色,其次是描写日常生活的片刻感受。

  2、诚斋体的艺术风格

  杨万里是一个极具创造性和个性的作家。

他的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诚斋体”。

“诚斋体”诗歌的特征,可以用一个“活”字来概括。

以活法取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诗人,首推杨万里。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取材细小。

这是指选材方面。

  二是立意奇巧。

这是指立意方面。

三是结构曲折。

这是指结构方面。

四是幽默谐谑。

这是指风格方面。

  五是风格清新,语言平易。

  杨万里的诗歌也有缺欠,这主要表现在,取材过于细碎,诗料过于狭小,因此表达起来不是太尽太露,就是浅率无味,如《鸦》、《冻蝇》等。

  三、范成大

  范成大是一个诗、词、文兼擅的作家,尤以诗名。

 1、范成大诗的思想内容

  范成大存诗1900多首,内容充实,其反映民生和爱国思想的作品,最值得称道。

他能从多方面深入而生动地反映人民生活,是中国诗歌史上在这一主题方面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其反映民生的作品具体有几个方面:

  ①反映农民生活的。

  ②反映市民生活的。

  ③反映民俗的。

  ④借助其它题材,如写景、纪行等,抒发对民生的关怀。

  其爱国诗的代表是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

  2、范成大诗的艺术特色

  范诗的总特征是全面发展,奄(包含)有众长,风格多样,工稳适度。

范诗能把这多种风格糅合在一起,把清新妩丽和奔逸隽伟结合起来,并且达到精工稳健,规矩适度的境界。

  范诗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缺乏个性,难成一家。

虽然他的诗,在内容上超过杨万里,但其艺术成就却不及杨万里,更不用说陆游了。

第二节陆游的生平、创作道路及文学主张

  一、生平和创作道路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

1125~1210年,活了85岁。

他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学诗期(1125~1153年,即28岁以前)。

  2、应考为官期(1153~1170年,即28~45岁)。

  3、入蜀期(1170~1178年,即45~53岁)。

  4、东归为官期(1178~1190年,即53~65岁)。

  5、退居山阴期(1190~1210年,即65~85岁)。

  陆游的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是指读书学诗和应试为官时期,主要师从曾幾,从江西诗派入门,注重技巧、词采与句律。

这一时期尚未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中期是指入蜀与东归时期,以爱国主义为题材写下大量佳作,达到创作的高峰;同时,在艺术上,已脱离江西诗派的束缚,追随李白、杜甫,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成为与李、杜并驾的大诗人。

  后期是指归居山阴时期,虽然中期的雄健悲壮的作品仍继续,但诗风已有一些变化,更追求平淡自然、挥洒自如的风格。

  二、文学主张

  陆游的文学主张与他的创作经历密切相关。

  首先,是继承发展江西诗派的一面,主张注重法度的严肃写作态度,重锤炼而归于平

淡的写作方法。

  其次,是彻底突破江西诗派,悟彻诗在于生活的一面。

他认识到,生活才是诗歌创作的真正源泉。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思出门何处无”,“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就是这种主张的表述。

“诗在生活”是具有本质意义的美学原则和创作理论,比江西诗派“悟”到诗法前人和杨万里“悟”到师法自然完全不同,是对中国传统诗论的重要突破和贡献。

  再次,是提倡平淡自然,清新古朴的文风。

他认为“大巧谢雕琢”,最美的诗以平淡为最高原则。

“诗凭写意忘工拙”,“无意诗方近平淡”,“信笔自成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等诗句,就是这种主张的表述。

第三节陆游诗的内容与题材

  陆游诗数量之繁富在文学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内容之广博亦可谓历代罕见。

他堪称中国文学史上写作诗歌最多的诗人,从十七、八岁学诗至年老的六十多年间,写了近万首诗。

  陆游诗歌思想内容的总特点是,将前人的各种题材皆摄入笔端,而在忧国与忧民两大内容方面最为突出。

  一、爱国诗

  陆游的爱国诗是陆游诗歌中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部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在文学史上地位还是对后代的影响,都超过其它诗歌。

其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思想的明确性。

  其次是题材的广泛性。

  再次是信念的坚定性。

  最后是表现的自觉性。

  二、农村诗、闲适诗、爱情诗

  陆游的农村诗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除渗透爱国情结外,还有:

1、反映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的;2、描写农民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热爱的;3、记录乡土节物,民风民俗,具有乡土气息和民俗学价值的;4、描写农村的优美风光的;5、描写自己的村居生活的等。

  陆游的闲适诗在他的诗歌中数量最多。

他的闲适诗主要表现自己的日常生活,诸如游赏、读书、作诗、课儿、饮酒、赋闲、咏物、纪行、赏吟光景、歌咏节序、优游里居、啸咏山湖等。

  陆游的爱情诗数量不多,主要表现与表妹唐婉真挚而深厚的爱情。

陆游曾有作《钗头凤》词赠唐婉。

后又有《沈园》二首、《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城南》等诗表达对唐婉的怀念。

《钗头凤》和《沈园》二首是陆游最有名的爱情诗,千古传诵。

第四节陆游诗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陆游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是继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之后出现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陆游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广泛师法前人,其中李白和杜甫对他影响最大(时人称他为“小李白”、“前身少陵”)。

因此,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集大成者的总特点。

这个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博采众长,风格多样,自成一家

  因为陆游师承广泛,渊源众多,所以他的诗能博采众长,具有多样的风格。

他善于将前人的风格境界吸收融化,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家之风。

  譬如陆游的爱国诗就具有高度抒情性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他把杜甫沉郁的风格和李白的浪漫手法融为一体的结果。

他一方面以杜甫为体(本体),以杜甫的深沉、雄厚、郁结的风格作为抒发爱国思想的基调;另一方面又以李白为用(作用、手法),即吸收李白富于激情,富于想象,富于自我色彩,善于夸张、跳跃,善于高度概括等艺术手法作为抒情的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自己既沉郁悲壮,又踔厉风发(精神振奋,言词纵横)的一家之风。

  又如他的农村诗既有传统的田园本色,又有很强的时代精神。

前者来源于对陶渊明平淡纯美、王维静谧幽雅、孟浩然古朴自然风格的继承,后者是他对元稹、白居易、欧阳修、梅尧臣、范成大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继承。

陆游闲适诗精工温润、绵密细腻的风格特点也是在继承白居易、苏轼和江西诗派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众体兼备,各体皆工

  陆游各种体裁的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无论是乐府,还是歌行,他都擅长,而且工巧。

这也是陆游诗集大成的的重要表现。

其中尤以七言律绝最为出色。

陆游的七言律诗,作品繁多,堪称宋人律诗成就最高者,总体成就可与唐人媲美。

陆游的律诗善用对偶,每首诗至少有一联佳对,有许多名句传世。

陆游的七绝也达到了宋代的最高水平。

陆游的古体诗,有着近体诗的工丽,很能代表他的特色。

  三、讲究功力,注重锤炼

  讲究工力,注重锤炼是陆游诗集大成的又一表现。

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是善于使事用典。

  二是有高度的语言技巧。

其语言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经过精心地打磨和锤炼。

第五节陆游的词、散文及其他

  陆游的词和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在宋代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一、词

  陆游有词140多首,其题材内容相当广泛:

首先爱国题材最多,其次是爱情题材,再次是咏物题材,最后是羁旅题材。

  在艺术上,陆词具有纤丽婉约、清雄旷达、超爽豪放等多种风格。

  二、散文

  陆游的散文也有师法多门、广集前贤的特点。

陆游的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和《入蜀记》中。

  陆游各类散文的共同特点是:

内容充实,见解深刻,感情强烈,文笔雅健。

  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陆游是个全才作家,在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诗歌史上影响更为深远。

他能集前人现实主义诗派、浪漫主义诗派、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之大成,并注入新的时代色彩,成为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齐名的大诗人。

人们称赞他“四海诗名老放翁”、“四海文章陆放翁”,更有人称赞他是南宋,甚至两宋第一诗人(清赵翼即认为陆游超过苏轼)。

附作品选讲

一、小池杨万里

  解题: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漳州(今属福建)知府任上。

  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温柔晴天小池景象的喜爱和赞美。

  艺术特点:

  善于捕捉瞬间的景物写诗,表现了“诚斋体”取材细小的特点。

二、州桥范成大

  解题: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属作者奉命出使金国赴中都(今北京)途中所作的七十二绝句之一。

州桥,在北宋故都开封城内,横跨汴河,正名天汉桥,俗称州桥。

  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金人治下的宋朝遗民盼望恢复却年年失望的痛苦。

  艺术特点:

  借纪行写景来抒发内心沉痛的感情。

前人说此诗“沉痛不可多读,此则七绝至高之境,超大苏而配老杜着矣”。

      

 三、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满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解题:

  钗头凤,原名撷芳词。

此词大约作于词人30岁时(1155)。

陆游20多岁时,娶表妹唐婉为妻,伉俪情深。

可惜的是,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

陆母找来道士算命,说二人命相不合。

因此,陆母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强迫他们离异。

陆游无奈,只得又有找一个宅院安置唐琬,不时与之幽会,藕断丝连。

不久此事被陆母得知,雷霆震怒,逼陆游另娶王氏女。

一年后,唐婉再嫁皇室后裔赵士程。

几年后,陆游到绍兴禹迹寺沈园游春邂逅唐婉夫妇。

唐婉以酒菜相赠。

唐婉离去后,陆游非常伤感,遂于园壁上题此词。

后唐婉看到此词,也和了一首词,寄给陆游。

第二年,唐婉即抑郁而逝。

  结构:

  上片写两人邂逅,唐婉奉酒的情形,怨恨当年离婚的错误。

  下片写邂逅时的情景和自己虽有山盟却书信难托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主题:

  这首词通过邂逅时情景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对唐婉的深挚感情,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艺术特点:

感情深挚,词风婉约。

比喻手法。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四、沈园二首陆游

  解题:

  此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陆游和唐婉在沈园邂逅44年之后,陆游再次重游沈园,凭吊唐婉,写下此诗。

时年75岁。

其后,陆游在83岁时(去世前二年)又来到沈园,作诗怀念唐婉。

  结构:

  其一写触景生情之悲。

  其二写坚贞不渝之爱。

  主题:

  这首组诗通过景物和心情的描写,抒发了对唐婉至死不渝的爱情。

  艺术特点

  借景抒情。

比喻手法:

惊鸿、柳老均为比喻;惊鸿源自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五、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解题:

  诉衷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五代词人常用以写相思之情。

此词为陆游晚年所写爱国词的名作。

  结构:

  上片写当年赴梁州戍守,如今却闲散在家的感慨。

  下片写敌人未灭,自己已老却仍心忧前方的惆怅。

  主题:

  这首词通过追念洗礼的辉煌、感概今日的不遇,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艺术特点

  词风豪放。

对比手法,

六、卜算子·咏梅陆游

解题:

卜算子,源于唐骆宾王诗句,原意为占卜算命者,后被人用作词牌。

此词是陆游晚年所作的一首咏物词。

  结构:

  上片写梅花的寂寞愁苦。

下片写梅花的孤高劲节。

  主题:

  这首词借梅花寂寞愁苦的处境和孤高劲节的品格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与主和派为伍高风亮节。

  艺术特点

  以拟人手法托物言志,借梅喻己。

词风狂达。

七、游山西村陆游

  解题: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时作者42岁,由隆兴(江西南昌)通判罢职闲居家乡山阴,住鉴湖边的三山村。

春日受朋友之邀,赴山西村做客,写下此诗,山西村也在鉴湖边,位于三山以西,故名

  结构: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首领赞美农家待客之热情真诚(农家邀请)。

  颔联描写沿途的自然风光。

(山村风光)。

  颈联描写春社日的热闹景象(社日景象)。

  尾联表达再游的愿望。

(希望再游)。

  主题:

  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山西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艺术特点

  颔联和颈联均为工对,特别是颔联,是流传千古的佳对。

  感情诚挚亲切,语言通俗流畅。

八、关山月陆游

  解题:

  关山月,为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戍之事,作者借此题写时事。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春,时作者52岁,居成都。

  结构:

  一层(1~4句)写隆兴和议后武备松弛的情况。

(朱门歌舞)

  二层(5~8句)写兵士们报国无门、老死边疆的悲愤。

(笛声哀怨)

  三层(9~12句)写中原遗民盼望恢复却年年失望的痛苦。

(遗民垂泪)

  主题:

  这首诗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的谴责和对征人、遗民盼望恢复中原愿望的深切同情。

  艺术特点

  选取典型事物的画面表现主题。

  四句一层,一层一韵,韵随意转。

九、书愤陆游

  解题: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时作者已62岁,罢官闲居山阴。

“书”是书写之意。

结构:

首领写早年不知艰难,豪气如山。

  颔联具体写自己的征战经历。

前四句是回忆往昔。

  颈联写功名未就的忧患和衰鬓先斑的伤感。

  尾联结赞美诸葛亮出师北伐表明心迹,暗讽小人误国。

后四句是感叹当今。

  主题:

  这首诗追述了青年时的意气和征战经历,抒发了宏图未展而年岁迟暮的悲愤,表达对小人误国的谴责。

  艺术特点

  格调悲壮,情绪激越,境界开阔,气韵沉雄,是陆游七律的代表作。

对比手法:

理想与现实,早年与晚年,诸葛亮与南宋统治者。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解题:

  此诗之意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时作者68岁,闲居山阴。

  结构:

  1~2句写自己人虽衰老,仍思报国。

  3~4句写梦中自己杀敌报国。

  主题:

  这首诗表现诗人在其衰老之时,仍思报国,渴望投入抗金战争的崇高品质。

  艺术特点

  借梦境来展现未酬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