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062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林庚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9说木叶林庚教案

说木叶的教案

【篇一:

说木叶好教案】

《说“木叶”》学案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㈠、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1.内容结构梳理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

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

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

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

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

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

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

(三)、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

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

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

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

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

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

在文章第五段: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

读这一段)

总结:

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

取代了“树叶”。

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

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

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

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疏朗微黄——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四)、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

“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

?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都是?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

春花秋月?

,叙离别不离?

柳岸灞桥?

;做买卖都有?

端木遗风?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

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

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

(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

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

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

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

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

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

—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

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课堂实录)

学生写出的例句分别有:

鸟:

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

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

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

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

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

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

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

静听松风寒

三、根据学生的板书,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

有空远感觉;

雨:

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

相思情、愁别意

柳:

留恋、离别含义

月:

美丽、忧愁、冷清

日:

多为夕阳

【篇二:

说木叶优秀教案参赛用】

《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达到预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目的。

2、利用探究--质疑、提问、比较优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诗歌鉴赏中去。

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

2、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

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课堂类型新授阅读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篇三:

说木叶教案老师】

《说木叶》导学案

主备人:

王卫红审核人:

李佰辩苗换娣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举一反三学习课时

两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

2、学会划分章结构。

(重点)3、学会概括咬文嚼字的文学现象。

一、情境导入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一)知识链接

1、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

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三、预习检测

1、识读字音征戍()橘颂()招徕()...涔阳()陇首()得鱼忘筌()...寒砧()桅杆()秋风袅袅()..窸窣()迢远()灼灼其华()....亭皋()门栓()翩翩起舞()...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袅袅:

洗练:

传诵:

传颂:

不落于言筌:

四、自学指导

1、速读课文,用笔划出各段中心句。

2.根据各段中心句划分文章结构。

3.速读1—3段,划出每段咬文嚼字的文学现象。

五、独立学习

1、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的现象

第二部分:

(4--5)段“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2、阅读1--3段,思考:

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①“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③“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六、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独学中遇到的问题。

(组内初探)

2、各组六号展示独学、合学中的经验分享或疑难问题。

(全班共探)七、小结反思

小结:

《说木叶》是咬文嚼字的范例。

《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繁简”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

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色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

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

反思: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何收获?

八、堂清检测第三部分:

(7)段总结“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差别一字千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绵密锦绣灼热b.干燥c.锤炼d.萧瑟

急躁白练肃杀

砧木辨析漂缈

拙壮

纱绽辩护飘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b.启发钟爱c.启发d.启示

奥秘奥妙

喜爱奥秘喜爱奥妙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唯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和“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绝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

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

_________。

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相应的准备。

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a.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自有其超常的语言规范,或者说时时要超出语言规范b.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c.诗歌虽然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可以说自有超常的规范d.诗歌自有其超常的规范,它尽管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参考答案:

2.c(a.拙—茁;b.绽—锭;d.漂—缥)3.b4.d5.b6.b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重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难点)

一、情境导入二、自学指导:

1、速读4—5段,用笔划出各段“木”的艺术特征。

2、结合独学中第二题速读第四段。

3、结合独学中第三题速读第六段,将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颜色、触觉、意味划在书上。

二、独立学习

阅读4--6段,思考:

1、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明确:

第一,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2、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析得出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的?

明确:

通过分析吴均和曹植诗中“高树”和“高木”这两个意象。

“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3、“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在颜色、触觉和意味上的区别有哪些?

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补充: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

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例如疏落的晨星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独学中遇到的问题。

(组内初探)

2、各组五号展示独学、合学中的经验分享或疑难问题。

(全班共探)

四、小结反思小结:

今天我们

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反思: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何收获?

五、堂清检测

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

咏梅》和王安石《梅花》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和其中“梅”这个意象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色彩。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