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9981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docx

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

 

煤矿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培训教案

 

培训内容:

煤矿危险源辨识、岗位危险预知

授课人:

授课人职务:

安检科长

授课人职称:

工程师

课时:

120分钟

授课时间:

2017年5月27日

 

培训教案备课表

培训课题

煤矿危险源辨识、岗位危险预知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在生产过程中,各岗位存在的危险源以及危险源的危害和预防措施进行讲解,让职工深刻认识到各自的岗位上,哪些是不安全,哪些是有危险的,确保作业安全。

2、职工充分识别其岗位危险源,可以及时消除一些安全事故隐患,对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安全隐患也能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解决,提高了主动安全的能力。

3、让职工对其岗位危险源有充分识别,避免遗漏重大危险源,能够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发挥体系的预防功能。

重点

难点

1.掌握危险源辨识的方法、预防措施。

2.如何执行危险源辨识、预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前言

10min

介绍

第一节、第二节

30min

讲授

第三节

20min

讲授

第四节

30min

讲授

第五节、第六节

20min

讲授

第七讲

10min

讲授

课后

要求

1.掌握三矿危险源因素。

2.结合自身岗位实际,掌握本岗位危险源点,危险预知执行到位。

主要

参考

资料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2011)

2.《鹤煤三矿2015年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课后总结

详见培训总结

前言

煤矿煤矿危险源辨识、危险预知属于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神华集团于2005年立项,组织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6家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在百余个煤矿试点运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一套现代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法。

这套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其核心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经过神华集团等煤炭企业3年多的试点证明,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理念先进、行之有效,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体系总结构:

AQ/T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2011年7月12日发布,2011年12月1日实施。

包含8个部分,46个要素和若干具体指标。

1、总体要求;2、安全预控管理总体方针;3、风险预控管理;4、保障管理;5、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6、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7、综合管理;8、检查、审核与评审。

鹤煤公司于2013年要求鹤煤中泰矿业进行试点推广,目前基本完成体系的研究制定,也多次在公司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广应用。

该体系是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一部巨大的管理体系。

 

一、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区别和联系

1.1区别

危险源与事故隐患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检查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

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是出现明显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缺陷)的危险源。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

1.2联系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工作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

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

二、理解相关基本术语和概念。

2.1、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2、风险:

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2.3危险源辨识:

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2.4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2.5风险预控: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出现的过程。

2.6危险源监测:

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

 

2.7风险预警:

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8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

对于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2.9煤矿本质安全文化: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2.10煤矿本质安全管理:

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2.11管理对象:

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2.12管理标准:

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

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三、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

3.1煤矿是一个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危险源分布非常广泛。

过去我国很多煤矿曾经进行过危险源辨识,但是由于在辨识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考虑,辨识出的危险源有很多的遗漏。

为了能相对较为全面地辨识出煤矿的所有危险源,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煤矿危险源的辨识须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这样既能够保证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

3.2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步骤

3.2.1成立矿井风险管理小组。

 

成员应包括:

矿领导、安监员、内审员、健康协调员、有关科室、区队或班组的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工作经验丰富的不同工种的现场员工等。

矿属各单位、驻矿单位、承包商等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必须具备下列素质:

a.熟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b.熟悉各工种的所有工作任务及每项工作任务的作业工序。

c.熟悉各作业工序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后果,危险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监管部门。

d.熟悉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e.工作认真踏实、态度端正,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2.2对风险管理小组进行培训。

a.熟练掌握危险源辨识、分级分类方法。

b.熟悉煤矿八大事故类型及其内涵。

c.能正确使用风险矩阵法对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各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3.2.3收集危险源辨识依据

a.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他要求。

b.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

c.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相关信息。

d.煤矿事故发生机理。

e.其他相关资料。

3.2.4确定危险源辨识方法

通常选取工作任务法和事故树方法两种方法进行危险源的辨识。

3.3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意义

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

在危险源辨识也即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风险的等级,也就是度量每一个危险源对应的风险水平,这个过程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

通过分级,煤矿就可以有重点有先后地选择应对措施,并最终消减风险。

 

四、风险预控管理

4.1危险源辨识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

a)危险源辨识前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b)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c)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

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危险源辨识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d)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e)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4.2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

a)对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b)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

——新改扩项目前;

——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

——为特定项目(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排放瓦斯、井下电气焊、大型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

——执行特定检查和实验前;

——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

——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

4.3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a)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b)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c)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d)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e)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4.4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a)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b)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c)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4.5风险预警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风险预警应:

a)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b)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4.6风险控制

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

并符合:

a)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b)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c)制定年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d)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e)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4.7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a)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b)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c)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d)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4.8保障管理

4.8.1组织保障

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a)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b)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4.8.2制度保障

a)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a)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b)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4.8.3技术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险源。

并符合:

a)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b)应针对煤矿具体实际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4.8.4资金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并符合:

a)煤矿应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支配;

b)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c)有专门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资金有效使用。

4.8.5安全文化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

安全文化建设应:

a)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b)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c)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4.8.6.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员工准入管理,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

a)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b)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4.8.6.1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应:

a)具体、有针对性;

b)按照风险等级进行。

4.8.6.2员工岗位规范,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a)种类齐全;

b)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c)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d)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e)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4.8.6.3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a)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b)涵盖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c)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4.8.6.4员工培训教育,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a)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b)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c)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d)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e)每年末对上年度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年度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f)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年度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g)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h)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i)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j)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k)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l)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应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m)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4.8.6.5员工行为监督

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a)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b)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c)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4.8.6.6员工档案

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a)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b)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证、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血型、持证情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c)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五、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5.1通风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通风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通风系统中潜在的风险。

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应具备独立完善的通风系统,采区应实行分区通风,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自然发火严重矿井的采区等,应设专用回风巷;

b)风门、风桥、风筒、密闭等通风设施保持完好无损;

c)矿井总风量、采掘工作面和各种供风场所的配风量,应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d)风速、有害气体浓度等,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e)按规定及时测风、调风,以使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供风地点风量、风速持续均衡,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f)局部通风机通风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设置同等能力的备用局扇,保持连续均衡供风;

g)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能够连续运转,应装有反风设施,各种参数符合规定,并定期进行反风演习。

5.2瓦斯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瓦斯管理程序,通过瓦斯检测,及时掌握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井下各地点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瓦斯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煤矿应建立完善瓦斯管理制度,并应:

——明确瓦斯防治责任,并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根据井下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瓦斯治理的各项措施;

——严格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实行群防群治;

b)煤矿应强化瓦斯检测,并应确保:

——有瓦斯检测专门机构,且人员配备满足要求;

——每年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进行鉴定;

——相关入井人员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携带便携式或光学甲烷检测仪;

——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瓦斯检查记录做到井下牌板、检查记录手册、瓦斯台帐三对口;

——瓦斯检查人员严格按程序进行交接班;

——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及检查次数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每日按程序规范进行瓦斯情况汇报;

c)煤矿应制定瓦斯隐患处理措施,并应确保:

——有瓦斯积聚排放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措施进行排放;

——排放瓦斯前应先确认回风系统的人员已撤退完毕,电源已全部切断,并已设置警戒栅栏、警标和停电牌;

——每次排放瓦斯都应做好记录,建册登记;

——临时停风地点,应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警示标志;

——长期停风区应在24h内进行封闭;

d)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应采取隔爆措施,并应:

——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间设置主要隔爆水棚;

——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煤层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的其他巷道设置辅助隔爆水棚;

——对隔爆设施实行挂牌管理,定期检查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

e)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立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采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瓦斯抽采系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AQ1027-2006规定,并按周期对抽采系统进行测定,确保系统参数合理、运行有效;

——地面抽采与地下抽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应综合采取投产前的预抽采、采动层抽采、边开采边抽采、老空区抽采等措施;

——凡是应当抽采的煤层,都应最大限度地抽采;

——矿井生产计划与瓦斯抽采达标煤量相匹配,采掘生产活动应始终在抽采达标区域内进行;

——掌握瓦斯基础参数,吨煤瓦斯含量、煤层的瓦斯压力、矿井和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的瓦斯含量,达到AQ1026-2006规定的要求。

5.3防突管理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应建立并保持防突控制程序,制定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有效控制突出风险。

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应编制防突专项设计。

突出矿井新水平、新采区移交生产前,应经当地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按管理权限组织防突专项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不应移交生产。

防突管理应确保:

a)突出矿井应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以确定煤层和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b)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

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优先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区域防突措施;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工作面防突措施;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

c)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工作面防突措施,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