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965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

泉州实验中学2018届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纲

(一)

《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学而时习之(它,代学过的知识)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它,指学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指优点)(它,指缺点)

2、而

①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

③温故而知新(表顺接)       ④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接)

⑤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接)     ⑥三十而立(表顺接)

⑦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

3、以

①可以为师也(凭借)        ②以身作则(用)

四、古今异义

①三人行   古义:

概数,几个     今义:

表示确定的数目

②可以为师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能够

③七十而从心所欲古义:

随着今义:

跟从

五、重点实词

⑴有朋自远方来(从)⑵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⑶不逾矩(超越)        (4)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

六、词类活用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以……为乐把……当作乐趣

②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知识新知识

七、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⒊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四十岁时不再疑惑,五十岁时做事能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分辨出他人话语里的真假好坏(并不为之所动)

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六则,回答下列问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1)。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怨恨好:

喜爱焉:

在其中

志:

立志说:

通“悦”,愉快矩:

法度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

wǎng殆:

dài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在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关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3)关于做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哪些句子说明了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答: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这些个成语。

(至少五个)

答: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择善而从等。

《世说新语》二则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历来都认为是南朝宋的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二、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用在疑问句中,“在否”可译为“在不在”。

2、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吗”,表示疑问。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下车引之(他,代元方)②歆辄难之(这件事,代别人要搭船的事)

③华、王之优劣(助词,的)

2、而

①相委而去(表顺接) ②四十而不惑(表修饰)

3、以

①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凭借)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

4、为

①何为不可(即“为何”为什么)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因为)

5、是

①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判断)

6、难

①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灾难) ②歆辄难之(对……感到为难)

四、古今异义

去后乃至古义:

离开今义:

常用于“到……去”

五、重点实词

⑴君与家君期日中(您、我父亲、正午)⑵门外戏(玩耍)

⑶下车引之(拉)        ⑷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⑸宁可以急相弃邪(难道)(6)遂携拯如初(于是,就)

六、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⒈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人约定同行,丢下别人自己却离开走了。

⒉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他,元方走入家门头也不回。

⒊幸尚宽,何为不可?

(船里)恰好还宽敞,为什么不同意?

⒋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先前之所以犹疑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⒌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七、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期行》,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

2、、解释下列词语

(1)舍放弃

(2)戏玩耍(3)委丢下、抛弃(4)引拉(5)顾回头看

3、、翻译:

友人惭,下车引之。

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5、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友人与人相约却迟到,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又用“非人哉”来骂陈太丘,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6、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

答:

聪明伶俐,思维敏捷。

7、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

你说呢?

答:

略。

9、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言之有理即可。

10、“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

多年来,你可能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

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

为什么?

答:

略。

(二)阅读《乘船》,回答下列问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一起,都)②幸尚宽(幸而,恰巧)

③纳其自托(接纳,接受)④遂携拯如初(救助)

3、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

zhé携:

xié

4、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

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

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

答:

“幸尚宽”;“贼追之”。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_。

6、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

_王朗做事只看眼前;华歆做事考虑周密,守信用_。

7、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_。

8、请写出两句以上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松下幸之助

伤仲永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宇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就古代散文创作而言的,不是指诗歌创作。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

为仲永的经历遭遇感到惋惜。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拉。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②邑人奇之(他,代方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代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

2、其

①并自为其名(它的,指诗歌的)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代仲永)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的,代仲永写的诗)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代仲永)

⑤父利其然也(这,代“或以钱币丐之”)

3、以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 ②或以钱币丐之(用)

4、为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作为)  ②并自为其名(题写)

5、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其中)②父异焉(代仲永五岁写的诗)

③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代仲永的情况)

6、于

①于舅家见之(在)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到)

7、是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这)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判断)  

8、闻

①余闻之也久(听说)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好名声)

9、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学习)   ②从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