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方言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95277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德方言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保德方言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保德方言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保德方言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保德方言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德方言研究.docx

《保德方言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德方言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德方言研究.docx

保德方言研究

1楼

一、“其”  字  

           保德土话中有一种古语现象,是值得研究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兴干部下乡。

下乡干部到群众家中吃派饭,发现讲究点的人家三顿饭用桌子,盐醋辣椒筷子等都摆在桌子上,不甚讲究的用人家则盘子,什么都放在盘子中,这是不相同处。

但有一点相同之处,是端上饭菜来,总要说一声“其吃”或“其喝”,开始下乡干部在听了“其吃”、“其喝”后总是静静地等候着,以为“其吃”、“其喝”是大家一齐吃的意思。

但老乡家男女主人翁说“其吃”、“其喝”时,他们并不来吃喝。

怎么回事呢?

时间长了,下乡干部领会了“其吃”、“其喝”的真实含义。

以后,男女主人端来饭菜,说了“其吃”后,下乡干部就开始吃喝起来,而男女主人看着下乡干部吃喝得很自然,也感到满意、欣慰!

      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用法,是一种几千年来一直承传下来的语言现象。

与“其吃”、“其喝”同类型的还有“其跑”、“其跳”、“其喊”、“其叫”、“其哭”、“其笑”、“其打”、“其闹”等等,一个行为动词前加一个“其”字构成了这种句式,或在“其”字前加“我”、“你”、“她(他)”或在“其”字后再加状语成分,如“你其好好哭”,“他其劲管闹腾”等等。

查“其”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义项,其中之一是副词,表示祈使、期望,作当、可的意思用。

在《诗经》中这种用法比较普遍,《维天之命》一篇中有“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美好的东西让我安宁,我接受恩惠自当牢记)在《左传·肴之战》中有“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郑国打不下来,围郑国又接续不上,我军可返回去了。

“其吃”、“其喝”是实际上就是说放开了吃、放开了喝!

      二、“彖论”

         还是这个干部,晚上组织社员学习文件,大队支书主持会议,会前社员们议论纷纷,说东道西,室内一片嗡嗡的声音。

支书说:

“不用彖论了,咱们开始学习文件吧。

”下乡干部听不懂“彖论”是什么意思。

这彖论就是瞎议论的意思,就解释而言,就比较灵活宽泛。

有作正面解释的,也有从反面解释的。

     三、“龟(qiu)兹(ci)琵琶”

                晚上学习将要结束,两个年轻人因争一棒自卷旱烟而发生对骂,支书立刻喝住年轻人:

“不要动不动就龟兹琵琶,不怕人笑话。

”这里的“龟兹琵琶”,也是一个土语。

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课上,对“龟兹”的“龟”,老师特地说这个字读“qiu”,而不能读成乌龟的龟“gui”。

“龟兹”是汉代西域国名即今新疆库车一带,“琵琶”出于胡中,即少数名族乐器,用五指弹奏。

“龟(qiu)兹(ci)琵琶”是一种少数民族乐器,最初弹奏少数民族乐曲,因“龟”与毬同音,保德人离毬不说话,“龟兹琵琶”演变为说话不文明、不礼貌,或者胡说八道的代名词。

 

不用堪船列

黄大门----突然

给爷们

可嵌立----很好

脏家立----问

麻求烦立----麻烦

日脏死列----东西脏

同蝗地----突然

羊吗各念

失特

起阔

但求是----不好

脏地谷----问

无立不----累吗

各扎的

奏是门----是的意思

可不用列

灰眯墩眼

裂脯弹胯

犟迷六眼

恶水死列----脏

别迷塌眼

日能的----

见甚绞甚

死兼完嫌

日你捏----骂人

撇比立----胡说

恶水哇恰----脏

捏迷四眼----傻

哪各呀----去哪儿

糊嚼蔓菁软各蛋

没求甚意思----没意思

求也烂不成----不成事

死德远远儿地家----滚开

在一打立门----在一起

散德列----失德

放别糜子呀

直二儿----今天

可神不收立----厉害

害也节----吃饭

打砸子----吃饭

求吗各咋----

峦甚头子立----做什么啊

日粗各吧----说大话

克并应嚼你大那石练古列----说胡话

底哈头列碰懒比骷子呀

奏将觉儿门----刚才

传死鬼

死娃子孩儿

德给一着着儿----过一会儿

恶撒----骂人

冲着列

夜来----昨天

面儿----明天

各棱坡

求也拦不成----什么也做不了

 

兜没的-----捕风捉影

拉黑牛-----当托儿

尿也不尿-----不理的贬义用法

悉板灰-----很糟糕

忽绕-----指人无目的地走来走去

忽抽-----快速抽送

拉谢灯-----关灯

松的-----懦弱

灰皮-----不务正业不干好事的人

行不上--------找不到

房撇----房顶

楼各台------炉灶的边源

忽颤------上下左右不规则抖动

个台台-------一个高于地面的平面

行骨人—————找个人

黑将来—————傍晚

mie早起-----第二天早上

定懂——————思考

丢盹——————瞌睡

出溜倒————滑倒

个揪哈--------蹲着

费-----疼的时候会这么说

奔喽——脑门儿

各膝盖——膝盖

撇了——乱讲,瞎说

抬死你——整死你

甚——什么

脏来列——怎么了

悄鹊儿哇——安静

乃上求了---------习惯不同以往有点变态

物秃秃水------不烫的水

房摆后------房的后面

疙蛋-------疙瘩

不琅-----不规则圆柱体

不待要------懒得去做

前昌-------早晨

收午-------中午

后昌--------下午

难活--------难受

脚-------jie(拼音读一声)

药———ye

黑夜——he夜

麦子——mie子

墨水——mi

炕咧-------渴了

胖(一声)头———牛逼,嘘逼,欠逼头的人

妨主———————连累人的人

兰信———————丢人

比头———————耳光

毒子——————屁股

蛋求是-------不怎么样

各出的-----皱褶太多

各哩的-----痒

各留-----细长的物体不直

灰各跑-----指不是好人

哈各蛋-----圆的东西

各搅-----搅和

八各梁----抬杠

各洞-----洞

求迷性眼-----应呆板

鬼迷六眼-----心虚,胆怯

死迷庆眼-----没精神

鼻迷六眼-----不听话,一般说小孩子

鬼嚼牙擦谷-----瞎说

ruang各蛋---瞎说

 

方言的魅力2006-12-2511:

26

< 正>方言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二者互为因果。

也就是说,由于有了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

换句话说,由于各地有不同的民俗,它即要求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反映出来,而这不同的语言形式即表现为不同的方言词语。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方言,反过来又影响民俗。

也就是说,各地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民俗不尽相同。

本文着重谈谈方言对民俗的影响。

  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方言表现民俗的方式有四:

(1)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2)方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的内容;(3)方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4)方言单位折射出民俗的风貌。

由于方言与民俗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有必要建立起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方言民俗学,以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方言记载了民俗,民俗反映了方言,方言与民俗密不可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呈互动、互补关系。

文章从5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指出只有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结合起来,由民俗收集方言,以方言探索民俗,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方言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民族文化,也是人们在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时候,具有环境特色的地域文化。

正因为“地域”的局限,所以我们在接受它的时候,既有音韵上的新鲜感,也有沟通上的障碍。

咱们今天不说它的社会功能,只是从玩味和欣赏的角度,聊一聊地方方言的形象和情致。

关于方言,且不要说全国的56个少数民族,仅就我们汉族的方言看,各省有各省的,各县有各县的。

即便是一个县,东西南北也有不同。

就咱们忻州地区的十四个县、市来看,方言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原平,北面的人说话象代县,南面的人说话象忻州,东面的人说话象五台,西面的人说话象宁武,东南面的人说话象定襄。

同样是对母亲的称呼,原平的中心地带和靠代县的地方叫“娘”,挨宁武的叫“妈”,临近五台的叫“波”咧,一进五台就叫成“嫫”了,再往南入了定襄就叫成“呀波”了。

同样是在铁鏊上烙的米面饼,原平市附近的人叫“折饼”,东面同川一带就叫成“摊饭”了;而离原平只有七八里远的定襄是既不叫“折饼”,也不叫“摊饭”,而是叫“火儿”的快读“HUOR”了。

咱们通常说的“幽默”,方言有说“逗笑”的,有说“洋相”的,有说“日佯”的,有说“佯”的;普通话说在人身上捅到痒处叫“痒痒”或叫“胳肢”,方言叫“圪里”。

普通话说一个人晚上在家里孤闷的时候叫“寂寞得不行”,原平叫“孤稀得不行”,繁峙县叫“SAO得不行”,忻州叫“闷得不行”,而五台县更有意思,叫“灰得不行”。

其它县的人说做了丢脸的事叫怕人“笑话”咧,而原平人叫怕人“小遇”咧;形容人好看、漂亮,方言更丰富:

忻州说“吸人”,定襄说“带戏”,原平说“三知”,同川说“挂人”和“挂味”,繁峙县是说“顺眼”,还有叫“养人”的,河曲更简单,就一个字叫“奴”:

比如说“这可是个‘奴女子’”,或者“奴小子”……例子很多,数不胜数。

至于日常生活里方言说的那些“死蔫倒气”、“哽丢NIA才”、“日昏愣怔”等等不计其数。

这些地地道道的方言,本地人听来是心领神会,外地人可就目瞪口呆了。

以上举的都是指同一个概念,叫法不同。

下面我们从发音的角度看看方言带给我们的文化感受。

从人类生存的空间来讲,因为人文地理和水土血脉对风俗文化的影响,对同一句话,说出的效果会千差万别。

从语音和发声的角度,我把忻州地区十四个县、市的方言粗略地分了这么几个语系:

从东往西排——“鼻音语系”(五寨、神池、宁武),“唇齿语系”(河曲、偏关、苛岚、保德),“唇嘘语系”(静乐、岚县、娄烦),“雁北语系”(繁峙、代县),“婆娑语系”(原平、忻州及其周边乡镇)和“江言语系”(五台、定襄)。

(1)先说鼻音语系。

方言的鼻音是指发音渠道重在鼻腔(普通话重在口腔),鼻音与口音的比例是7:

3。

这种方言听起来只是鼻音偏重,并不影响交流。

比如西八县有几个县说能、行、动、很……“这天气冷得很咧!

”他们是说“张天气冷得更怔咧!

”“那还行咧,根本不行了(LAN)…..人们说某某某唱歌鼻音重,就是说他的鼻音和口音的比例不当。

而标准发音时,鼻腔与口腔的比例正好相反是3:

7。

宁武县说话除了有鼻音之外,还有一些少见的称呼,说“我那妻子”,哪怕妻子只有40岁,他们也是说“我那老娘娘”。

(2)唇齿语系。

这个语系的特点是从嘴唇和牙齿上反映出来。

保德和偏关比较典型。

保德人说话时,唇齿音大多靠前,舌根音大多靠后。

比如他们说“我是保德县人”:

“保”和“德”是唇前音,念“保德”;“县”是唇舌前音,念“县”;而“我”因为是舌根音,他们就念成“E”了。

咱们洗脸用的脸盆,保德人不叫洗脸盆,是叫“楦子”;他们有时候说“好”不说好,是说“威”:

“那人可威咧!

”“这家伙倒威咧!

”“那东西可威咧!

”不管说人说事说东西,都能说威;如果是说人和东西不好,是说“川”:

比如“川人”、“川小子!

”、“川家伙!

”、“川东西!

”……所以外地人说保德是“一‘威’代百好,一‘川’代百赖”,也是有道理的。

咱们再说说偏关。

从发声的“语根”上说,偏关、河曲和苛岚在全市的14个县市中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

而偏关的土著同外地人的语言交流障碍,主要在“J、Q、X”和“Z、C、S”的重叠上。

也就是说,他们的JQX和ZCS不分,也是分不开的(当然出外多年和会说普通话的人例外)。

咱们说“机器”他说ZC;咱说“司机”,他说SZ。

有个娃娃对他哥哥说“哥哥,你看人家那机关枪上插得红旗旗,十分好看呢!

”(普通话)偏关人是这样说的——(略);一个少年对同学说“我去西沟我二姨姨家取双鞋,你去不去?

”用偏关话说是这样的:

“瓦垦司沟瓦二日日家取商司巴子,你垦呀不?

”由于ZCS和JQX的重叠和混淆,曾经还引起过一次小小的事件:

1957年我和我的同学分配到偏关老营小学教书,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端了一盆水到老师宿舍,见老师还没起床,他就说:

“老师快起,起来快洗,洗了我给你老扫地”。

我的同学也是外地人,听了以后非常愤怒,说他咒骂老师,要告长,找他家长算帐。

其实还是方言造成的误会,他听不懂学生的偏关话:

“老师快此(起),此(起)来快死(洗),死(洗)了我给你老烧纸(扫地)。

”结果弄了一场笑话。

河、保、偏有些方言是共通的。

比如去看病人,他们不叫看,不叫探,也不叫MAO,而叫“簇”(CU),我们老家同川更怪:

去看病人叫“前”病人。

河保偏说住不叫住,而是叫“姗”;住上两天叫姗上两天。

河曲县还有自己方言中的方言,典型的是下面这三个词儿:

现在、突然、怎么。

当地人不说“现在”,是说“无(如)今”;不说“突然”,是说“定猛”;不说“怎么”,是说“咋介咧”。

一位作家,他对民俗民情,情有独钟;一位怪才,他有他的丛楼文化工作室。

钟情乡俚,博爱艺术,琴棋书画,幽默风趣-------文化名人郝丛楼作客105。

7,为您讲述“方言趣谈”。

(3)唇嘘语系。

“唇嘘”是说发声时,上下唇浮合,气息从唇隙中挤出而发生的口语。

比较典型的是静乐一带。

比如“数钱”,他叫“斧钱”;“喝水”,他们叫“喝斧”;“杨树”,他们叫“杨富”;“舒服”,他们叫“夫服”……。

因为这个特点,有人编了两句话说:

“左手拿着书,右手端着水,坐在树地下,喝水又看书,看我这舒不舒!

”用静乐话说就是“左手夯着夫,右手端着夫,坐在付底哈,喝俯又看夫,你看鹅夫不夫!

“我们数得数得就忘哩!

”“历史、地理”……说“你去哪儿来?

”他们是说“你啦圪来来?

”咱们说“脑袋”或者叫“头”,静乐的北路叫“骷髅”,南路叫“挠”;咱们说住的家叫“家”,他们叫“GUSI”(孤寺),普通话说“咱们回家去吧!

”他们是说“咱们回孤寺些哇!

”咱们说“一个两个三个”,他们说“一外两外三外”。

一个初到静乐的原平大婶儿问卖货的买顶针,售货员问他“买几外?

”大婶大吃一惊:

我买那么多干甚?

她把“外”听成“万”了,“买几外”就听成“买几万”了。

这就是方言带来的笑话。

(4)雁北语系。

繁峙和代县祖先们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域靠近雁门关,所以他们的语言自然就要归入雁北、大同一带的雁北语系。

雁北语系从整体上说,除了韵调上的差异之外,其发音和发声的原始根基是属于“河北地脉”,所以大同人学普通话就非常快。

比如“代县”二字的发音,普通话两个字都读去声(即四声),而繁峙人都要年成阳平(二声)为“代县”;“繁峙”两个字的读音普通话是二声和四声,繁峙人却要读成一声和二声。

一毛钱两个饼子,他们说……咱们说“这还能咧!

”代县人说“果还能”,“打铃”是“打铃儿”,要儿化。

咱们说“你”、“你老”;普通话说“您”;大同话说“你儿”:

“你儿做啥去?

”“我上街买点儿豆角子去”。

您进来坐下,他是说“你儿入来坐上!

”一个大同老人嫌她女儿懒咧,就骂她是“桂娥子,快给妈端尿盆子去,小心你爹回来打你的,没头鬼枪崩猴血淋淋的做啥呢!

”大同话说起来就是另一种味道……

(5)江言语系。

主要是五台和定襄。

这里的发音偏歧,主要是在13韵中“江阳”和“言前”的重叠和混淆上。

“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五台和定襄人就唱成“共产DAN,XIAN太YAN,照到哪里哪里恋”,把“党”、“阳”、“亮”这三个“江阳”字都念成“言前”字了。

除此以外,这里的好多词语是儿化的:

比如到县城,他们叫“到县儿”,叫地是“地儿”,村里叫“村儿”,老鼠叫“姑儿”,家里叫“家儿”,院里叫“院儿”,泽里村叫“左儿”,东力叫“东儿”,西营叫“西营儿”,巷子叫“赫乐儿”。

相反该儿化的却不儿化:

比如是开门儿,他们偏偏是“开门”,不带“儿”字。

院里的门子,他们不叫院门,而是叫“廊门”;对对方不叫“人家”或者“别人”,而是叫“NIA”(牙);我们腿上的膝盖,他们叫“圪替盔”;感到别扭和难受时,他们叫“克量煞牙!

”对一些生活细节上不正常的人,定襄人不说“不正常”,也不说“神经病”,而是说“带潮气”或者说是“潮阴夹背”,其实这些人当中,未必都是不正常的,有些人往往是具有宝贵个性或者是有独特见解甚至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但是在方言面前就被委屈和冤枉了。

例子很多,这是定襄代代相传的语言偏歧。

五台的方言也有意思。

除了“江阳”“言前”相混之外,它还有自己的个性语言。

咱们问“哪里?

”它是“呢已”,同意别人的话时不说“那当然”,是说“外鲜来”,好不好是说“艳散不艳散”,对妈的哥哥弟弟不叫舅舅,是叫“九九”,叫妈是叫“嫫”。

问话“怎么回事儿?

”五台是说“左列哩?

”。

还有些是TQ不分:

如钱儿碟子老天爷,他们说“钱儿切子老千也”。

(6)婆娑语系。

这个语系比较突出的是原平和忻州。

比如你我的“我”和爬坡的“坡”,普通话说——我们同川是——原平是说“GE”和“PE”;忻州就成了“AE”和“PE”了。

普通话说“这样那样”,原平是“直喋勿喋”,我们同川人是说“争怪温怪”。

当一个人同意别人的说法或做法时,这里的方言不是说“是是是”或者“对对对”,而是说“外红胜”;说别人好看,乡下的老人们不说好看和漂亮,而是说“切塔”——看那闺女才“切塔咧!

”原平最特殊的字音是“舌移音”,这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比如“鱼”、“去”、“女”:

原平人不读YUQUNV,而是在发音时突然把舌头向后移去,便成了“鱼”:

搓鱼鱼,我出去,这个女女……

忻州方言的重点特色是在13韵的“婆娑韵”和“江阳韵”上。

比如我、多、火、破、婆(老婆叫老婆和婆姨)、拖、锅、罗等等。

所以《黄土高坡》这首歌用忻州话唱就有意思(唱: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忻州话有个规律:

凡是“婆娑韵”的字都出方言效果,其次是“江阳韵”的字。

在1963年那个困难年代,有个中年妇女嫌她二哥肚大能吃,她和另一个同龄人是这样说的:

“我的个婶子,你说我那个饿鬼二哥,他早上起来喝了三碗蛋汤,就上蒜瓣子,吃了三个馍馍两个窝窝,还有这么大的个玉茭子棒棒子,又上街上称了三斤果子二斤梨,吃了个大响光么干干净。

真个妨主咧!

”听来也普通,但是用忻州话一说,就是另一种味道了(略)……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听了郝丛楼先生讲述的方言趣谈,您有什么感受呢?

郝丛楼认为:

方言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很有意义,对人们的意图表达和思想交流却有障碍,出现这种局限是很自然的。

历史的时间是悠久的,方言的空间是狭窄的。

这种“狭窄”是因为远年通信的闭塞和交通的落后所造成的,这是方言很难延伸和扩张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方言虽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发展障碍,但是,她那种独有的地方气息,乡土文化,却总有一股亲情和感染力,影响着被这方水土养育的人!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

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

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

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

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

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

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

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

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

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

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

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