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93286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docx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我们老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们当老师的,教育孩子有优势,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有的老师可能听后很自豪,而有的老师听到这话后可能有点尴尬。

实际上在生活中很多教师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看看我们周围教师子女成长情况,许多教师的孩子在学业或就业方面不够理想,某中学统计过本校60多名教师的子女,学业成就突出的很少。

我们很多的老师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的烦恼、困惑,例如孩子与自己疏远,孩子的厌学情绪,逃学,迷恋网吧,不听话,孩子的性格懦弱等等。

“我能带出一个个出色的班级,教育好那么别人的孩子,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影响着我们老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家庭生活、甚至直接影响我们做老师的名誉和社会影响。

有一位名人说:

“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我想我们老师无论是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上都是不缺少的,但为什么会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呢?

是哪些地方出现问题呢?

我想谈一下我对教师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下面就教师角色扮演职业心态、社会交往对子女的影响、家教尺度以及如何做一个智慧家长等问题做一些交流探讨。

一、角色混乱和职业心态对孩子的影响

1、难以扮演的社会角色—把家庭当学校对孩子的影响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与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行为模式。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以自己在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交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

我们在学校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在家里对儿女来说是父母。

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要求我们有不同的行为标准。

如果我们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标准,就会出现角色行为偏差,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

作为教师,难免将教师的角色带到家里,习惯以人师的形象对待家人,这样势必就会引起子女甚至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从而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教师角色和父母角色的职责和“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

教师角色: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象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

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伙伴,反思者和研究者。

家庭的传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传承,二是家族或家庭观念的一种传承。

家长的角色应该关注的是

一、关注孩子健康,关注孩子的安全、教会孩子修炼,让他懂得保全自己的生命,懂得健康自己的身体,养一身浩然正气。

二、价值引导。

教孩子修心,让他的心静、心安、心平。

我们教孩子修道,修仁道、修世道。

还要教孩子修德,修口德、修心德,最后养德行。

应从教孩子身边细节的东西做起,以只觉得言传身教影响孩子。

然而经常处理学生问题的老师往往容易将一些工作的情绪带到家里,把工作方法用于家庭教育。

有时我们在听孩子述说的时候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爱听不听的模样,在辅导孩子学习是不耐心,总是批评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啊,敏感的孩子会觉得我们没有重视他们,与我们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比,孩子们会觉得我们爱学生不爱他们。

久而久之,这种误解会破坏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有时孩子对我们说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见得太多了,不值得一提,但对于孩子来说是第一次遇到,是很重要的,是需要理解、需要求助的。

如果我们忽略了或不屑一顾,那么孩子就会从我们身边逃走的。

家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是一个避风的港湾。

家,应该是一个宽容、理解、支持的温馨角落。

如果我们将严师的角色带到家里,家庭成了学校,家庭成员成了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要做到这个,不能做哪个……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了一种压抑的气氛,特别是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必须严格约束自己,他们在我们面前感到紧张。

他们甚至不知道是应该叫我们老师,还是爸爸、妈妈。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怎么会与我们亲近?

怎么会告诉我们心里话?

怎么不会“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

这样对孩子的“失控”就成为了必然。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

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

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对待孩子的态度过于强硬,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对那些不符合家长家长要求的兴趣与爱好予以粗暴的扼制,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进取精神。

还有的老师对有个性的“淘气包”和“不稳当”孩子的一举一动更是想牢牢的控制,让孩子没有一点空子可钻。

例如,有一个淘气、机灵的中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他的班主任也城府颇深。

于是家长和班主任商定,一定把这个“淘气包”治过来,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班主任和家长都要相互通告,。

这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有课任老师签在书上带回家中给家长看。

开始着一套很奏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孩子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放到对付老师和家长上,反监控能力越来越强。

课堂上说话、搞小动作、吃东西、看闲书的时间都把握的非常准确,老师很难发现。

考试时,身体不动,用眼睛的余光就能把同桌的答案扫。

谎话张口就来,而且情由合理,表情逼真,甚至从家长手里骗取零花钱的手段也都天衣无缝。

2、教师的职业性格:

多关注琐碎的细节,偏爱说教批评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怕学生学不会,再三的讲,多次的强调,养成了爱唠叨的习惯,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学生有太多的批评。

在学校形成的这种教育方法很容易移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不给孩子私人空间,偷看孩子日记、信件、手机短信,监控孩子电话,等不尊重孩子隐私的行为,孩子就会感到不满和委屈,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或者孩子犯了错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批评。

孩子就会会产生逆反、对抗,孩子还会听家长的话吗?

孩子就会变得自私、任性。

在接受咨询时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家长述说她的女儿上大一,在学校生活感到很孤单、迷茫,孩子打电话要姥姥和妈妈去学校,她妈妈就利用十一假期去她学校看望女儿,到学校后他妈妈就想让孩子和宿舍的学生共同把床铺收拾一下,她女儿就说,她们是一伙的,不要她们帮忙,我们自己收拾就行了,她妈妈看出女儿和同学相处很不好,很替女儿担心。

她说她女儿自我为中心意识很强,和难和他人相处。

我就说她,你孩子的性格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位家长就说,由于工作的关系,孩子小时有姥姥带着,姥姥对孩子百依百顺,周末妈妈回家,孩子淘气,经常受到妈妈的指责、批评,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母女关系失和,成了一个不听话、任性的问题孩子。

有一次妈妈偷看孩子的手机短信,被孩子发现,孩子就跟妈妈大闹一场,更加深了母女之间的矛盾,在孩子心理上形成最亲近的妈妈都不相信我,我能相信谁啊。

妈妈成了孩子不信任的人,还有谁可以值得信赖呢。

因此对任何人都有一种抵御心理,能和同学相处融洽吗?

3、教师的职业心态:

希望稳定,害怕风险对教育子女的影响

教师在工作中有相当大的工作压力,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

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

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

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

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

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我们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

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似乎在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沿袭这种个性。

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怎么能获得突出的成就呢?

二、教师的知识分子清高不善于交际对孩子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

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

这似乎显示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这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这种观念对子女而言,会有很大的影响,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

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认识到不善交往是一个缺陷,对自己的生活和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均有一定的影响,要有意识的改变这种状况,要从自身做起,主动与不同层面的人士交往,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

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

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旅游、上兴趣班、到大自然中去,到大街小巷寻找社会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三、难以把握的家教尺度

正由于我们经常将工作中的角色带入家庭,因此我们最难把握家庭教育的尺度。

1、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用优秀学生标准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补偿自己从前未了心愿,便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孩子身上,期待儿女为他实现人生理想,名曰为“孩子好”,一般老师是师范或其他大学毕业,不是什么名牌学校,但骨子里有种想上名大学的愿望,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给孩子定下过高的目标。

一味的逼孩子往自己以为的正确的路上走。

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

过分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综合实力和志趣爱好,盲目的要求孩子去实现对他们来说很难达到的“高指标”,有个孩子苦恼的说,“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家长满意,每次考试都让我害怕,,考了80分,家长会说,怎么聊90分都考不到?

考了90分,家长又会说,就差这么一点,为什么就不考个满分?

有时考了100分,家长又会警告说可不许骄傲啊!

”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

请听一个家长的述说:

我的孩子是一个男孩,九周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是我自己带大的,我对孩子比较严格,孩子对我有些抵触。

我对孩子的成绩比较关心与注重。

举个例子来说,今年孩子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希望英语比赛,孩子从我们莱州市一步一步淘汰赛晋级到济南。

但是到了济南参加比赛,他竟然为了达到他不再晋级北京赛区---那将还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

他竟然到了台上不再回答评委的问题,下来台后。

他竟然对周围的同学伸出0k的手势。

这令我非常震惊,他怎么做出这样的举动。

回到宾馆我气得揍了他一顿。

到晚上他就到他老师那个房间去睡了。

跟他老师说恨死我了,他不愿跟我一起生活了。

 在学校,父母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学习优秀的学生相比,让孩子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向优秀学生看齐,以优秀学生的标准要求孩子,用一种“高档次”的标准要求和规范孩子,使孩子不堪重负,失去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涉

一些老师们对自己的孩子步步为营,处处“紧逼”。

如早晨起床从5:

45叫到6:

15,起床后又催着刷牙、洗脸、上厕所,直到孩子在数落声中狼狈上路;上课时在教室后门“视察”;放学进门就说“赶快温课”,抓紧作业;考试一结束就忙着打听分数;见到教孩子的老师或班主任就问“最近他(她)怎么样?

”回到家里把学校发的参考资料习题让孩子加餐,孩子就向妈妈抗议,别的学生不做的作业,我也不做,如果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就会很不乐意,造成紧张的关系。

例如:

一位老师在家让孩子把学校老师留的作业做完,然后在做妈妈老师留的作业,孩子就说,在学校你是老师,在家妈妈又是老师,还有我们还在的活动空间吗,妈妈不论在哪里都是老师,妈妈在哪里啊?

——一天下来,自己和孩子都疲惫不堪,怨气冲天。

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的失去,渐渐的和爸爸妈妈疏远了。

3、对孩子过分娇惯

一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就象捧到了一个稀世之珍,在家里觉得孩子在学校生活太辛苦,不能再受半点委屈了,包办孩子的一切。

特别是女老师与丈夫两地分居带着孩子,更是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于包办,作业辅导日常生活等等。

在学校,孩子近水楼台先得月,遇到困难就找爸爸或妈妈,产生依赖,自主能力很差。

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就成了学校的“特许生”,他们远离了校园生活,避缩在我们支撑的保护伞之下,害怕竞争,不敢独立,不会与同龄人相处,甚至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不是唯唯诺诺,自卑心理严重,就是骄、娇二气缠身,不懂得感恩,也成了难以管教的孩子。

4、提早上学不见得就好

我们的老师有这样的优势,在学校孩子想什么时候上学就什么时候上,很多的老师在孩子很小时就教孩子识字、算数等,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就让孩子提早上学,5岁就进入一年级学习,对低龄入学的孩子调查,对上课、做作业感兴趣的小学生仅占18%,在班上成绩好的不到20%,不理想的占到一半,有关专家指出,不满学龄的孩子心理和生理上都不如学龄孩子成熟。

从教育实践来看,提前入学确实有少数比较优秀的,多数孩子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甚至有的孩子成了问题学生。

在这方面我就有经验与教训,我女儿在5岁时进入一年级学习,从成绩上还跟得上,可年龄小不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环境,我发现这种情况,在就读一年级一个月时及时让孩子回到学前班学习。

到我儿子上学时坚持到6周岁时才进入一年级学习。

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5岁上小学,在小学成绩很优秀,10岁上初中,到初中二年级是由于跟不上班,失去学习兴趣,要退学,他爸爸让他从初中一年级学起,扔没有起色,最后初中没有毕业就失学回家。

四、教师要做智慧的家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很强,渴望有独立的人格并得到别人的尊重。

以前的工业时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买东西都得凭票证。

那时的社会取向是以创造更多的消费品。

所以工业时代的逻辑也可以叫作制造业的逻辑。

而物质决定意识,教育又属于意识形态里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呈现了制造业的痕迹,它对待人就像对待物品一样,并不注重人的个性。

在如今的信息文明时代,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注重的是人的潜能的提升和人的需求的全面满足。

这个时代尊重人的个性,注重个人感受。

我们不能再像以前对物打交道那样跟人打交道了。

它要用人本身的规律和人打交道。

而人本身的规律,就是他要发展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天赋。

注重个人感受,内心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们要与时俱进,就像现在开展的“一创双优”活动那样,创新家庭教育新观念,优化家庭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做有智慧的家长。

1、摆正角色

我们必须在家里扮演父母的角色,将工作和生活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不要把做教师的消极工作态度带到做父母的角色中来,要做一个有着平常心的父亲或母亲。

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来教育,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苛求和指责,对孩子慎批评多鼓励。

不要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强加到孩子身,让孩子愉快的学习、生活。

2、尊重孩子

孩子由于年幼无知,常常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当然应该对他们严格管教。

但我们不是用学校的老师管教学生的那一套办法,不是要让孩子们怕我们,而是要满怀父亲和母亲的深情,尊重孩子,就象尊重成年人一样,让孩子理解我们是爱他们的,同时也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和爱戴。

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去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

要“把泄气变成鼓劲”:

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可能,当期望达不到时就变成了失望,泄气话就会脱口而出;其实期望值过高,由于本身就不实际,一开始就隐藏着失败,而且过高的目标,只能使孩子望而生畏,反而会丧失动力,只有提出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才能唤起孩子的积极性。

不要用“恨铁不成钢”的好动机来原谅自己的坏行为。

有的甚至误以为用泄气话来刺激刺激孩子,可以推动孩子进步。

其实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泄气话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一个坏的心境,而坏心境是孩子进步的最可怕的腐蚀剂。

3、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他们迫切地需要在大众面前显示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能力。

但教师的孩子看来,在学校里他们被象父母一样的老师“关怀”着,到家里又被象老师一样的父母“督促”着,这让他们有一种压抑的、无处躲藏的感觉。

他们感到自己是不能独立的人,一个无能的人。

孩子就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迷恋电子游戏、离家出走、厌学等。

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怎么做,你要怎么样等等”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要培养和相信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4、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意

很多当教师的父母,在家里不苟言笑,让孩子们既敬又怕。

这是因为我们往往在家里还在有意无意地维护我们的“教师形象”,而忘记了我们此时此刻是一位父亲或母亲。

孩子们需要我们的温情,需要我们传达我们的爱,而不是深藏心底。

真诚地注视、热情地赞扬、爱怜地抚摸……都能让孩子们感到我们的爱。

通过积极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不仅仅能够很好地传达我们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让他们能以一种主动和自信的姿态出现,学会从容理智地解决问题。

5、易子而教,避免角色混乱

让孩子到哪里上学,是我们当教师的父母们最苦恼的事情。

是把孩子放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就读,还是让孩子去其它学校就读?

就读于父母所在学校,特别是父母所教的班级的孩子,最容易把父母当老师,把老师当父母。

换句话说,孩子们往往把学校的老师都看成自己的父母,而在家里则容易把父母当成老师。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老师那里撒娇、耍赖,或者就象怕老师一样怕父母。

这对孩子的社会角色成长是及其不利的。

据了解,有些优秀的老师在孩子该上学时设法让校长调整,去带孩子的班,在小学孩子的学习成绩显得很好,可到了初中、高中孩子脱离了爸爸、妈妈的呵护,对外界的生活很不适应,就学会逃学、上网,成了问题孩子,让家长很是头疼。

专家的建议是“易子而教”。

就是让孩子去别的学校让别人来教,就像医生一样不给自己看病一样。

事实上,“易子而教”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避免自己教育自己孩子的偏差。

我们必须相信,既然自己能教育好别人的孩子,那么别人也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但在“易子而教”的同时,尽量避免代替孩子的老师来解决在学校发生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要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要靠自己看去解决的。

我们生养了孩子们,但我们却不拥有他们。

我们要尽到父母的责任,抚养他们成人,但我们却不能包办他们的一生。

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引导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学会学习,知道感恩,教会孩子独立,让他们懂得怎样塑造自己,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课题来对待。

种好自己的园,管好国家的田。

把自己的教育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把子女教育好,培养成人成才,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