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8776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

第二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下图,图中所示是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比例,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1.下列对于各字母代表的成分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氧气,氧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B.A——氮气,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C.B——氧气,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D.B——氮气,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2.下列有关各大气成分的作用,错误的是()

A.臭氧尽管含量少,但却能够吸收紫外线,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之称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C.干洁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大,这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D.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面三题。

3.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4.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I层顶部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D.Ⅲ层

5.我国发射的“神舟”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在

D.最高气温约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有关描述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低于夜间

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强年要大于太阳活动弱年

C.

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

D.白天,

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

以上

7.某一时间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通信几乎全部中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增强

B.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

C.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

D.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引力加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一段场景:

“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遺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8.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①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②b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b代表的辐射比a代表的辐射波长短

④c代表的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9.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地冰花也称霜柱,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在风小、低洼、潮湿而松软的地面,水汽从土壤缝隙向上蒸发产生凇结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下图为地冰花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0.最容易形成地冰花的时间和天气是()

A.晴朗的白天B.晴朗的夜晚

C.多云的白天D.多云的夜晚

11.我国北方地冰花发育最为普遍的地区是()

A.高山地区B.丘陵山区

C.平原地区D.沙漠地区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2.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

)。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13.如果图中等压线位于近地面,

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

依次为()

A.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读某城市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4.图中四条曲线,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5.市区夏季午后气温明显不同于郊区和近郊农村的主要原因是()

A.市区的绿化程度比郊区和近郊农村高

B.市区的人口、工厂密度比郊区和近郊农村大

C.市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郊区与近郊农村突出

D.市区的气流以下沉为主,郊区与近郊农村的气流以上升为主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6.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7.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18.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9.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处等压面比d处的低

B.气温:

C.a处昼夜温差比b处大

D.如果是白昼,则a为山顶、b为山谷

20.若a为海洋,b为沿海一座城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可能是黑夜

B.此时城区的高空为低压

C.近地面风会加大a、b两地的温差

D.近地面风能减弱城区的热岛效应

下图是某气象观测小组自制的简易风标,虚线是此刻观察到风标在风向指示架上的方向。

读图,回答下题。

21.此刻当地吹()

A.西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下图为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2.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A.山顶昼雨少

B.河谷夜雨多

C.河谷日降水量变幅大

D.从河谷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

23.造成山顶与河谷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A.地形起伏B.太阳辐射

C.植被状况D.热力环流

读南半球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4.图中甲、乙两地间气流流向,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5.有关图中信息,正确的是()

A.a地有阴雨天气

B.b地风力最大

C.c地气压值在

D.d地风向为西南风

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

26.读下面“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每空1分,共11分)

(1)A层气温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B层气流以________运动为主,原因是________。

该层与人类关系也很密切:

其一是由于________,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其二是该层________极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________。

(3)C层中,在________千米的高空,有若干________个层。

该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________状态,故能反射________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7分)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F________,I________。

(3分)

(2)从数量上看,

的原因是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

(6分)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

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分)

(4)深秋我国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以防止寒潮造成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2分)()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大或小)。

(2分)

28.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图P是图N中A层的某地,该地位于北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A为________层,其直接热源是________,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升高或降低)。

(3分)

(2)图P中1、2、3、4、5气压相等的是________,表示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

(2分)

(3)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处。

(2分)

(4)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_______(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________(城市或郊区)。

(2分)

(5)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3分)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潍坊某学校高一地理社团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在长方形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

(1)请在下图中用“→”绘出烟雾的飘动方向。

(2分)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放置在室外之前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请用实线分别绘制形成上述热力环流后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

(4分)

(3)分析该实验说明的地理原理。

(4分)

第二章综合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C

【解析】图中B表示氧气,它是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2.【答案】C

【解析】氮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它不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3.【答案】B

【解析】①曲线所表示的对流层气温变化过于剧烈,在顶部的气温太低;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升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升高,故②曲线正确。

4.【答案】D

【解析】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即Ⅲ层,有若干个,在80~500千米高空中。

5.【答案】C

【解析】“神舟”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依据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数据,C选项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读图,根据图示曲线,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低于夜间;从图中可以看到,白天在

高度上,电离层电子浓度小于

时,太阳活动强年等于太阳活动弱年,大于

时,太阳活动强年大于太阳活动弱年;夜间时,在

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是随高度上升而减小的;白天,在1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

以上。

综合分析,A选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某一时间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通信几乎全部中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B选项正确;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增强与无线电信号中断无关,与人为排放氟氯烃有关,A选项错误。

影响地球磁场的是日冕物质抛射,不是太阳黑子,C选项错误。

太阳活动也不会影响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D选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短波辐射,b表示地面长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

其中a是地面的直接热源,b是大气的直接来源;b代表的辐射比a代表的辐射波长要长;c代表的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9.【答案】C

【解析】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进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10.【答案】B

【解析】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因此地面降温快,气温低,最容易形成地冰花。

11.【答案】C

【解析】地冰花的形成,除了气温要达到冰点外,还需要在潮湿而松软的地面。

高山地区风力大且较干燥,不易形成地冰花;丘陵山区地表坚硬,地面缝隙少,水汽不易向上蒸发,也不易形成地冰花;沙漠地区较干燥,地表水汽不足,也不易形成地冰花。

12.【答案】B

【解析】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遭破坏后,臭氧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A错误;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得②减少,B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③减少,C错误;雾霾出现时,夜间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④在夜间增加,D错误。

13.【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

是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的气压梯度力,

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

是偏向右边的地转偏向力,故选项B正确。

14.【答案】A

【解析】夏季午后是气温最高的时候,且由于市区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生产和生活排放出大量的废热,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从而造成城区气温较高,郊区气温较低的现象,居民区及工业区的分布对气温变化有很大影响,从图中曲线看,气温变化与居民区分布相符的是①曲线。

15.【答案】B

【解析】市区夏季午后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和近郊农村,主要是由于市区的人口、工厂密度比郊区和近郊农村大。

16.【答案】D

【解析】垂直方向上,气温上冷下热且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

图中甲、乙、丙三地由地面距离高空2500米高度范围内,垂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故丙地大气最稳定。

17.【答案】B

【解析】正午前后,气流向东移动约80千米,此时,甲、乙两地之间垂直温差最大,且该处的湖泊可以提供大量的水汽,有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故选B;图中甲地受冷空气东移影响气温应下降,故A错;正午前后甲、乙之间气流上升,受此影响,丙地可能刮东南风,甲地可能是西北风,故C、D错误。

18.【答案】D

【解析】该区域海拔在500米以下,故排除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及华北平原;地表又有一定的起伏,故为东南丘陵。

19.【答案】C

【解析】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由于a处气流下沉,说明气温较低,四点的气温排序是:

,B选项错误。

b处气压较低,高空的c处气压较高,等压面向上凸起,比d处的等压面高,A选项错误。

由于a处气流下沉,为晴朗天气,故昼夜温差比b处大,C选项正确。

如果是白昼,由于a处为高压,应处在山谷,D选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若a为海洋,b为沿海一座城市,由于此时近地面吹海风,说明近地面海洋气压高,城区气压低,高空气压高应为白天,A、B选项错误。

由于近地面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即由气温低的地方吹向气温高的地方,故会缩小两地的温差,C选项错误。

由于近地面风吹向城区,能使得城区的温度有所降低,故可以减弱城区的热岛效应,D选项正确。

21.【答案】A

【解析】风向指的是风的来向,风向标中的箭头指向就是风的来向。

22.【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8时到20时山顶降水多,在其他时间河谷降水多,故山顶昼雨多,河谷夜雨多,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从各时刻的降水量上看,山顶日降水量变幅大,河谷日降水量变幅小,C选项错误;山顶日降水量比河谷大,D选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造成山顶与河谷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

因为在白昼,山顶气温回升快,气流上升运动旺盛,容易形成降水;而在夜晚,山顶降温快,气流下沉,在河谷地区气流上升旺盛,容易形成降水,而这是热力环流形成的。

24.【答案】C

【解析】从乙地到甲地的气流方向其实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从高压中心乙流向低压中心甲的过程中,在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总是向左偏转且与等压线斜交,观察图中四条气流流向,只有③符合题意,故C选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a地在高压脊附近,说明该处气流下沉,容易形成晴朗的天气,A选项错误;b地等压线不是最密集的,所以b地不是风力最大的地方,B选项错误;c地位于

两条等压线之间,其气压值介于两者之间,C选项正确;d地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应该向左偏,风向为东北风,D选项错误。

二、

26.【答案】

(1)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地面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平流该层有臭氧,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水汽、固体杂质高空飞行

(3)80~500电离电离无线电

【解析】图中A、B、C三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平流层由于有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故上热下冷,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对人类的有利影响有二:

一是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二是水汽、杂质很少,大气的能见度好,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中有多个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7.【答案】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被减弱把热量归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3)阴天时云量多,对大气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较低;夜晚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昼夜温差小

(4)D

(5)小

【解析】

(1)由图可知,根据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方向来判断:

字母A代表太阳辐射,F代表地面辐射,I代表大气逆辐射。

(2)从数量上看,

,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致使有些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共有三种方式:

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图中I为大气逆辐射,其主要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

主要原因是多云(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4)深秋,我国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以防止寒潮造成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小,云层本身就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28.【答案】

(1)对流层地面降低

(2)1、2、34

(3)乙甲

(4)海洋城市

(5)西北风

【解析】

(1)据图可知,A是最下面的大气分层,为对流层;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位于同一等压面的点气压相等。

据图可知,1、2、3气压相等,气压最高的点为4。

(3)据图可知,在甲地的高空等压面下凹,为低气压,由于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性质相反,所以甲地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气温低;乙地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气温高。

(4)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由于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所以,甲为海洋,乙为陆地。

若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气压低,故乙地为城市。

(5)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由图中气压状况和方向,可以确定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向东由于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西北风。

29.【答案】

(1)图略(顺时针方向)

(2)

(3)该实验说明了:

黄沙升温快,草皮升温慢;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解析】

(1)由于黄沙比热容小,草皮比热容大,故在太阳的照射下,黄沙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草皮处升温慢,空气下沉。

而在水平面上,近地面草皮处为高压,黄沙处为低压,气流由草皮流向黄沙;而在高空正好相反。

(2)由于在近地面,黄沙处为低压,等压面向下凸出,草皮处为高压,等压面向上凸出;而高空与地面相反。

(3)很显然,该实验说明了黄沙升温快,草皮升温慢;近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