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8545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模板

一年数学下《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_模板

一、课程名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一年级下册第二章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

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进行思维。

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意图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十以内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能为后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揭示课题

  

(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三)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四)课堂独立练习

  六、教学困难分析及媒体设计:

  1、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规律。

运用Flash动画及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演示掌握规律。

  2、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对复习的内容已基本掌握,相对于新授课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熟练巩固知识的目的。

为此引用动画《十几减几》,将练习内容融入适当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算法。

  七、课堂实施:

  

(一)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

整理和复习)

  

(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图片。

   

  要求:

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出示动画:

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二十以内退位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

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

横看,有什么规律?

竖看,有什么规律?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

(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三)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

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这个问题并没有限定差是6的算式的范围。

所以一开始学生会说出原来学过的10以内差是6的算式,个别学生还可能由14-8=6、15-9=6类推出16-10=6、17-11=6等尚未学习的减法算式。

对此,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类,然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节课复习的退位减法上来。

]

  学生可能说出:

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

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

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四)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方格图小球图)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动画:

十几减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形状。

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感知物体形状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各自的学具。

问:

这么多学具中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  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①、活动:

按老师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②、学生汇报,在投影仪下分类。

③、揭示概念。

师:

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④、活动:

师板书球,生拿,并检查是否拿对了。

再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2、摸——感知特点

①、感知长方体。

活动:

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小朋友说一说。

汇报:

用你的话来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②、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活动: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汇报:

说说这三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③、比较

投影出示33页第一幅画,问: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

④、形成表象

师:

去掉长方体的花卦衣,你还认识他吗?

请闭上眼睛想一想。

⑤、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

认识物体),他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猜物体

请两位小朋友上来,蒙上眼睛猜猜这是什么?

(如图2)

2、搭一搭

用自己手上的学具搭一搭,你能搭出什么?

(四)、小结

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物体的形状,还用他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课题:

小括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认识它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卡片)

  3+8=  4+5=  6+7=  12-7=  12+6= 

  13-8=  18-7= 13-4=  15+2=  7-4=

  2、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过程

  5+2+8=  9-4-2=  4+6-7=  8-2+5= 

  师:

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从左往右)

  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你们愿意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设疑引出小括号

  师:

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姥姥,回来的时候,姥姥家的小方姐姐送给小明一把糖果,小明把这些糖果按照颜色分了类,你们看都有什么颜色的呀?

【演示课件“小括号”】

  你能帮小明算一算:

一共有多少块糖吗?

  学生自己算出糖果的数量以后,集体进行交流.

  问:

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如何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随之板书或继续演示课件“小括号”.

  学生一:

先把2块黄色的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是5块,再把5块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

2+3+7=12)

  问:

谁和他的算法不同?

  学生二:

先把2块黄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9块,再把9块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

2+7+3=12)

  学生三:

先把3块绿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10块,再把2块黄色的和10块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

3+7+2=12)

  师:

这个算式的第二步还是2加10吗?

(不是,是10加2)

  怎样列式才能表示第二步是2加10呢?

(把2放在最前边)

  修改板书:

2+3+7=12

  问:

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从左往右)

  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和你们刚才说的计算过程还一样吗?

(不一样了)

  要按照你们刚才说的算法,又要和以前学习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相符合,怎么办?

(学生产生疑惑)

  师:

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能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小括号(出示:

()).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请你随老师一起写一写(学生书空小括号的写法).

  

(2)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师:

有了小括号,就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了,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这道题我们要先算3加7,就把3+7用小括号括起来.(板书:

在3+7处用红笔画上小括号)

  问:

有了小括号,“2+(3+7)=”这道题要先算什么?

(3加7等于10)再算什么?

  板书:

 

  2、教学例3

  师:

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如果遇到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算吗?

  板书:

15-(6+2)=

  学生试着算一算,然后进行交流.

  问: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先算6加2等于8,再算15-8=7)

  3、总结运算顺序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括号,那么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总结出: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54页的做一做

  12-5+4=   14-9–3=

  12-(5+4)=  14-(9-3)=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集体订正: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较:

每组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强调:

做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2、下列题中,哪题先算“3+4”?

为什么?

  3+4-5  15-3+4  15-(3+4)

  3、给下面的算式添加运算符号,使算式成立.

  7○6○3=10  5○2○4=11

  14○2○8=4  9○5○3=7

  12○9○7=10  16○6○4=6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课题:

小括号

  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教材第55页的练习十三1、2

  1.13-4+5=  7+7-6=

    13-(4+5)=  7+(7-6)=

  2.6+(40+30)=  5+(46-6)=  20+50+9=  80-(50+20)=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变魔术

  活动目的:

  巩固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选出组长.

  每组发给3个数字卡片、2个加号、2个减号和一个小括号.

  活动过程:

  1、各组组长分配卡片(其中三人各拿一个数字卡片,另外两人各拿两个运算符号,剩下的一个人拿小括号).

  2、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商量魔术变换的步骤(六个人手拿卡片,怎样变换位置,分别组成不同的两步式题,变换的题目越多,成绩越高)

  3、各组按顺序进行变换题目的魔术表演,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计算,大家做裁判.每个组表演结束后,要统计出变换题目的数量.

  4、表演全部结束以后,根据各组变“魔术”的质量和数量评选出优胜小组.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

江苏海安南莫小学(226681)范强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观点的启蒙教育及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录像、投影片、3个大小不等的圆、分别在一端系上红、白小球体的绳子各一根。

学具:

圆、直尺、小绳。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

提问:

这是什么图形?

它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它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

(师出示正方形的图形。

学生指着图形回答上述问题。

生:

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四条边的长度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

周长是边长的4倍。

教师当场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以两条折线的交点为圆心画了一个最大的圆。

提问:

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谁能指一指。

师:

通过手摸正方形周长和圆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

正方形的周长是由4条直直的线段组成的;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出现一个什么图形呢?

老师一边显示图象一边讲述:

以这点为圆心,以这条线段为半径画圆。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现在将圆的周长展开,请观察出现了什么情况。

圆的周长展开后变成了一条线段。

(2)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认识了圆,知道了半径、直径和周长,学会了测量和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那么圆的周长能不能测量和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

圆的周长计算)

【评:

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圆周长的计算,教师注意了必要的复习铺垫,并引导学生研究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这就为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

渗透了要求圆的周长也需从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入手】

2、学习新知。

(1)学生动手实验,测量圆的周长。

全班同学分学习小组,分别测量手中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

并报出测量后的数据。

(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并板书测量的结果。

师:

你们是怎么测量出圆的周长的呢?

生1:

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

你是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如果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让你测量它的周长,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圆形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老师边说边做手势,同学们笑了。

生1:

不能。

师:

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吗?

生2:

我用绳子在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教师轻轻地拿起一端拴有小白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使小白球滑过的轨迹形成一个圆。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你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

生2:

(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能了。

师:

看来用滚动的方法或是绕绳的方法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是实践证明是有局限性的。

那么,今天我们能来能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评:

从滚动圆测量、绕圆周测量,到空中的小球所经的轨迹画出的圆不好测量,不断的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使学生感到很有必要,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根据实验结果,探索规律。

教师将一端分别系上小球(一个白球、一个红球)的两条绳子同时在空中旋转,使两个小球经过的轨迹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

师:

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生:

两个圆的周长长短不同。

师:

圆的周长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

是由老师手上的那条绳子决定的。

绳子短,周长短;绳子长,周长长。

师:

请认真观察,(教师再演示)这条绳子是这个圆的什么?

生:

是这个圆的半径。

师:

半径和什么有关系?

圆的周长又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

半径和直径有关系。

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系,也就是和直径有关系。

师:

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你手中那些圆的直径。

(学生测量圆的直径)

随着学生报数,教师板书: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

9厘米多一些3厘米

31厘米多一些10厘米

47厘米多一些15厘米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计算、讨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行间指导、集中发言)

生1:

我发现这个小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

师:

整3倍吗?

生1:

不,3倍多一些。

生2:

我发现第二个圆的周长里包含着3个直径的长度,还多一点。

生3:

我发现第三个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

3倍多一些)

师: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滚动法验证:

绳绕法验证:

投影显示验证:

直径:

周长:

师:

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所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

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

第一个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呢?

投影出示祖冲之的画像并配乐朗诵。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3.1415927倍之间。

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数值----圆周率。

祖冲之的发现比外国科学家早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是一个何等漫长的时间啊!

为了纪念他,前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

教师很激动地对大家说:

“同学们,你们今天正是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的道路,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努力吧,同学们!

数学中还有许多未知项等待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教师继续讲到:

刚才我们讲到了圆周率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板书:

圆周率)

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计算时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

一般取两位小数:

3.14。

师:

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直径,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这个字母公式会写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看书)

板书公式:

C=πd

C=2πr

【评:

首先通过教师演示揭示圆周长有的长些、有的短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计算、讨论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让学生充分感知,又反复加以验证,使学生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确信无疑。

这一段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

结合认识圆周率对于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也是恰到好处的】

3、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把开始测量的三个圆的周长用公式准确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

师:

通过用测量、计算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圆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

计算比测量要准确、方便、迅速。

(1)根据条件,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

分米)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

师:

为什么题目中给的数据都是10,可计算出的圆周长却不同呢?

生:

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是10,但第一个图中的10表示直径,第二个图中的10表示半径。

因此选择的计算公式就不同。

给了直径,可直接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

给了半径,就要先乘2,再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

【评:

教师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给了两个数据,一个直径是10分米,一个半径是10分米,让学生计算后区分不同。

这样可以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揭示本质属性,能有效地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

(2)判断正误。

(出示反馈卡)

①圆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②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

③C=2πr=πd()

④圆周率与直径的长短无关()

⑤π>3.14()

⑥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一部分同学认为第⑥题是错误的。

教师举起了表示半圆的模型,(如图)

请判断失误的同学们亲自指一指半圆的周长。

在操作中,同学们恍然大悟,发现半圆的周长

比圆的周长的一半多了一条直径的长度。

(3)抢答。

直接说出各题的结果。

(单位:

厘米)

①d=1C=?

②r=5C=?

③C=6.28d=?

r=?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算出的答案)

(4)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口述:

在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和同学们来到天坛公园秋游,一进门就看见一棵粗大的古树,我问大家:

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到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

当时张伟同学脱口而出:

好办,把大树横着锯开,用直尺测量一下就可以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摇摇头,表示不赞赏。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张伟锯古树该罚款了。

教师补充了一句:

“是啊,你们有什么比张伟更好的办法吗?

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生1:

“不用锯树,只要用绳子测量一下大树截面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可以计算出大树截面的直径。

(同学们笑了,鼓起掌来,表示赞赏。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请打开书----看书。

教师再一次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贴着的三个圆,提出问题:

“这三个圆什么在变,什么始终没变?

师:

同学们通过圆的直径、周长变化的现象,看到了圆周率始终不变的实质。

同学们能经常用这样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会越来越聪明的。

(板书:

变----不变)

师:

下课的铃声就要响了,最后我留一个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

怎样画?

【简评: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的明确,能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明确、具体,教学过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

2、能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环节紧凑,密度得当。

3、教学方法既灵活多样又讲求实效。

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程序设计比较精细,或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或教师演示直观教具,学生不止一次地操作学具,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情境,并能适时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培养思维能力。

整节课始终注意以教师的情和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来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能精心设问,问题能从多角度提出,正反向进行。

问题提得准,导向性强,设问有开放性,语速恰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5、练习的安排计划性强,有针对性,先安排了一些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又安排了判断练习,口算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学生愿意做、愿意学。

安排操作性练习,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